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幾個問題
時間:2022-03-04 01:32:00
導語: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幾個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明確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在剛剛閉幕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又將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確立為中國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必要條件。這樣鄭重地強調社會和諧,把構建和諧社會問題提升到這樣的高度,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深入開展關于和諧社會理論的研究,對于深刻理解這一思想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為此,10月22日上午,市雙休日干部學校專門邀請東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田克勤教授,就有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幾個問題進行了專題講座。現將授課內容摘要如下:
專家簡介:田克勤,東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當代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的研究。他是國家教育部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理事;中共黨史研究中心理事;吉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吉林省中共黨史學會會長;東北師范大學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主任;東北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
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幾個問題
田克勤
一、中國共產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提出的條件和依據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的產物,這一理論的形成有著深刻的理論和實踐、歷史與現實基礎。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提出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立場、觀點和方法是和諧社會提出的理論基礎。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底蘊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與馬克思所設想建設未來高級的和諧社會的目標一致,而且也與中華民族崇尚和諧的基本精神一脈相承。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崇尚為政仁和、為人謙和、民風純和、家庭和睦。“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社會、政治理念。我們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既是對中國傳統社會和諧思想的繼承,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的發展和超越,同時也為更高級的社會和諧狀態的建設創造條件。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依據
在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對和諧社會的認識和探索是構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依據。社會和諧概念的提出,其前提是承認一個社會有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價值觀存在、不同的利益要求需要調整。執政黨只有合理運用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法律的等多種手段化解矛盾、解決沖突,將“不同”統一于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激發社會主義的創造活力,促進社會發展,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
(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依據
社會主義本質和基本制度以及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進程中需要解決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不和諧的問題,是黨今天能夠如此突出地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基礎。
(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
傳統發展觀向科學發展觀的轉變是和諧社會提出的時代背景。當代世界對傳統發展觀的質疑、批判和反省,對科學發展觀的探索已經成為一種勢在必行的潮流和趨向。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我國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探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機理和實現途徑,不僅將對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理論作出新貢獻,而且也將對當代人類追求美好社會理想作出新貢獻。
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和特征
自從人類誕生之日起,人類就必須在互相依賴協作中從事各種活動,這種互相依賴協作的總和就是社會。社會是人類活動的產物,人類的活動不僅形成了不斷變化的社會關系,還形成了客觀的社會結構。因此,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際上是指以人為主體的社會和諧發展狀態,它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三個方面的基本內涵。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認識的幾個關系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的關系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是有機統一的。一方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互為條件,相互促進。另一方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使社會主義的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四位一體,全面發展,完善和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系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階段性目標和過程。作為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提出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同現階段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和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是完全一致的。作為過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具體的、歷史的,分階段的、有層次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階段。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科學發展觀的關系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有機統一的。一方面,科學發展觀要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實現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的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內涵。另一方面,能否實現社會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能否構建一個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是對科學發展觀成效的檢驗。
四、和諧社會的構建思路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些特征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需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全面把握和體現,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奠定和諧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
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創造更加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使國家的整體實力不斷增強,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存在的主要矛盾,解決矛盾的關鍵就是必須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的發展。
第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依法治國,加強和諧社會的政治保障
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擴大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建立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積極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
第三,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鞏固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撐
要切實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不斷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不斷豐富全體社會成員的精神世界;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優先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和發展。
第四,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維護和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維護和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涉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只有切實的維護和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