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勇攀高峰

時間:2022-03-06 05:12:00

導語:解放思想勇攀高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解放思想是觀念的轉變,是鼓勵人們干事業要有一股氣、一個勁,“敢為天下先”。如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許多“階段性特征”,上海的發展也到一個新的階段,環顧周圍,在產業結構調整、自主創新、新農村建設、節能減排、民生問題等發展道路上的眾多方面,“四個率先”的要求在時時考驗著我們

●我國的工業化還處于中期階段,我們要努力進入工業化的后階段,其關鍵之點就是在發展的后勁上加力,自主創新有作為,科技產業化水平有進步。上海有科技力量領先、工業基礎雄厚、配套條件健全、人才云集的多種有利條件,我們在自主創新、形成有競爭力、有國際知名度產品方面,有理由可以搞得更好、更出色

●我們面對的挑戰很多,課題很多,但一定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遇也很多。上海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我們理當加強學習、打開思路,早想一步,多走一步,以更加解放的思想觀念、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抓住和用好戰略機遇期,推動上海在高起點高水平上攀登新高峰

伴著新年的鐘聲,我們告別了難忘的2007年,邁進了充滿希望的2008年。前不久召開的中共上海市委九屆三次全會進一步明確了上海當前發展的大政方針和關鍵環節,提出了一系列求真務實、觀點鮮明的思路和舉措。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市委主要領導在會上指出,在上海今后的發展中,要“把水平、帶動力、影響力放在優先位置”,“不能背過去成績包袱”、“不受習慣做法束縛”、“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受現有知識局限”、“不受地域觀念限制”這些論述,拓展了人們解放思想的視野,明確了當前上海同志解放思想的內涵。

解放思想是十七大報告的重要方面,解放思想是觀念的轉變,是鼓勵人們干事業要有一股氣、一個勁,“敢為天下先”。多年前描寫上海人與北京人、廣東人性格比較的文章、著作很多,其中,上海人經常被認為“聰明有思路,但不大敢打第一槍”,常常“墻內開花墻外香”。浦東開發開放以來,上海人改變了這種形象,從土地批租、資金運作、證券期貨、公交改革、外資銀行落戶、浦東新區的小政府大社會體制等,都走在全國前列。如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許多“階段性特征”,上海的發展也到一個新的階段,環顧周圍,在產業結構調整、自主創新、新農村建設、節能減排、民生問題等發展道路上的眾多方面,“四個率先”的要求在時時考驗著我們。

產業結構調整,上海面臨開先河的挑戰。記得1991年,我們曾經以“鐵錘砸錠”的大動作,硬是把過去計劃經濟時代上海的“搖錢樹”——紡織行業縮水,顯示一種“壯士斷臂”的決心和氣魄。現在,產業結構調整又是關系好字優先、科學發展的關鍵一著,就看有沒有進行大動作的勇氣。比如,上海的能耗仍然較大的重要原因,恐怕是與現代服務業、高科技企業的比重還太低,能耗大的企業數比重太高有關系。印度的城鎮化水平只有28%,11億人口農民就有8億,絕對數超過中國,但印度整個國家的三產比重是60%,高于上海,我們五年后的目標才只有55%。總書記提出的上海要“四個率先”的第一個“率先”,除了“三產”比重上升,還有“發展先進制造業”的要求。我們能不能考慮減少一些低水平的制造業,有“舍”才有“得”,叫“舍得”,集中力量發展先進制造業,讓出一點“比例”給現代服務業,使上海的產業結構真的“上水平”呢?當然需要新一輪“壯士斷臂”的決心。

切實解決民生問題,上海面臨開先河的挑戰。上海在重大工程、重大區域改造中,都以國際視野、國際標準,做趕超國際的策劃、組織和建設,城市高架路、深水港跨海大橋、國際機場、磁懸浮等,都造出上海“追求卓越”品位和品牌。這類屬于城市形態變化的建設,某種程度形成城市建設的增量,推進著上海的發展,提高了城市公共產品的水平,增強了公共服務的水平。當然,也應當看到,這類硬件類、有形的公共產品的發展動輒百億千億,固然是建設的重要部分,也為老百姓謀利造福,但是,還有一類落實到每個公民的教育、醫療、社會福利保障方面的公共品,這些年盡管有較大發展,但相比之下,資金量還顯不夠,由此引出諸多民生問題,成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嚴峻課題。從理論上說,這類關乎公益的政府投入,在公共品劃分中屬于第二類績優性公共品(即提高公民的文化和生命素質、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和競爭性公共品)和第三類民眾基本保障類公共品,我們的投入還不足,手筆還不夠大。在這些事業發展的制度設計中,有的偏多地放給了市場。就全國來說,教育投入只占GDP的4%不到,低于同等水平的發展中國家,泰國的教育投入就占GDP的4.3%;醫療綜合指數在參加世界衛生組織的191國家中排位第144名。上海也有類似的問題。因此,我們在這些關系民生的事業發展上能否有新舉措,有點諸如北京公交優先的大動作,來一個敢為天下先呢?

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躋身世界前列,上海面臨開先河的挑戰。有統計數據說,世界最好的100個知名品牌中,51個屬于美國,38個由歐洲國家創造,11個來自亞洲,其中8個出自日本,韓國占了3個,遺憾的是中國一個也沒有。十七大報告在論述經濟建設的任務中,第一個就是“自主創新”,而中國經濟發展需要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現在,我國的經濟總量和不少經濟指標已走到世界前列,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工業化還處于中期階段,重化工業發展需求旺盛、勢頭強勁,由此出現目前發展中增長方式粗、產業結構重、生產鏈處于中下端的狀態,引出低成本競爭資源流失、工農基本群眾收入偏低、資源環境壓力增大、“賺低檔的錢”等多種困惑。從工業化發展軌跡和趨勢看,我們要努力進入工業化的后階段,即深加工、科技含量提高、三產增大的階段,其關鍵之點就是在發展的后勁上加力,自主創新有作為,科技產業化水平有進步。上海有科技力量領先、工業基礎雄厚、配套條件健全、人才云集的多種有利條件,我們在自主創新、形成有競爭力、有國際知名度產品方面,有理由可以搞得更好、更出色!

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上海也面臨開先河的挑戰。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改革開放方面,上海從“后衛”沖到“前鋒”,成為一位“排頭兵”。2005年8月,國家又把綜合改革的第一個試點地區授權浦東新區。改革進入“深水區”,上了新臺階,我們以往不甚熟悉的資本市場構建、產權交易的進行、國資的重組和管理、公共資金的運作等,紛紛走到前臺。面對專業知識和人員的缺乏,不少干部出現“本領恐慌”。加入WTO后,中國與世界各國親密接觸,國際經濟“游戲規則”的熟悉和運用,貿易順差、人民幣有升值壓力情況下的處置,閑錢增大、“流動性過剩”的應對,我們面對的挑戰很多,課題很多,但一定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遇也很多。不能只看到挑戰和風險,而看不到風險和挑戰中往往也蘊含著新的難得的機遇。上海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我們上海的同志理當加強學習、打開思路,早想一步,多走一步,以更加解放的思想觀念、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抓住和用好戰略機遇期,推動上海在高起點高水平上攀登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