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規范管理報告
時間:2022-02-24 05:53:00
導語:村干部規范管理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我們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市委關于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指示精神,針對鎮村合并、稅費改革新形勢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先后制定并實施了《關于行政村黨組織換屆選舉實行“兩推一選”辦法的意見》、《*縣村組干部規范化管理暫行辦法》、《*縣農村基層干部工作指導手冊》等,在建立健全村干部規范化管理新機制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從而使全縣村干部隊伍結構有了較大的改善,工作積極性、創造性和整體素質有了較大提高,實現了村干部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為促進全縣農村改革、發展、穩定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精簡定編,選優配強,建立選才育人新機制
農村要發展,人才是關鍵。針對村干部職數過多、人浮于事、良莠不齊等問題,我們從盤活源頭著手,多管齊下,努力配強一支適應小康社會建設需要的村干部隊伍。
l、科學設置職數,優化村干部隊伍結構。我們按照“精干高效、有人管事、能上能下、減輕負擔”的原則,因村而宜,對全縣401個行政村的村干部實行了“三定”,即:定職數,定崗位,定人員。通過“三定”,全縣村組干部總數由過去的6665人,減少到3260人,被精簡村組干部2205人,占總數的51%,其中村主副職干部由3607名減少到2206名,精簡1401名,精簡率達38.8%。全縣村級干部由村平均9人下降到平均5.5人,按年工資總額計算,每年可減少村級干部工資277萬元,全縣農民人均減負5元,受到了農民群眾的普遍歡迎。另外,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前提下,干部職數的減少,也為增加干部工資、提高待遇報酬提供了可能。
2、拓展選人用人渠道,精選一批高素質的村干部。一是
從退伍軍人、企業骨干、回鄉知青中選拔村干部;二是從鎮機關干部中選派村干部;三是從私營業主、個體工商戶及社會上的能人中選拔政治素質好、年紀輕、文化高、有帶領群眾致富愿望和能力的優秀分子擔任村干部;四是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村干部;五是從大中專畢業生中選拔一批到村培養鍛煉,作為村級主職干部的后備人選。近三年來全縣招聘了近50名大中專畢業生擔任村干部。各鎮還緊緊抓住行政村合并這一契機,在組建、調整村“兩委”班子時,采取“兩推一選”、“海選”等方式,進一步加強村干部的選拔工作,突出配強村黨組織書記。經過調整和交流,選拔了一批綜合素質好、年富力強的同志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全縣村黨組織書記平均年齡由44歲下降到41歲;其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190人,35歲以下的210人;村干部平均年齡由47歲下降到44歲,村干部隊伍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501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705人,文盲村干部已經不存在。
3、著眼長遠發展,建立健全村后備干部隊伍。一是結合公開招聘村干部,把那些經過考試、考核進入前列,但因職數限制未能入選或未能上崗的優秀年輕人才,包括在鎮、村企業工作的大學生,納入到后備干部隊伍中來。二是注意在完成急難險重任務中發現優秀人才,并從中挑選村后備干部。三是舉辦“農村優秀青年專修班”,通過正規培訓、掛職鍛煉、擇優上崗等途徑,把各方面的優秀年輕人才不斷充實到村級后備干部隊伍中來。近年來,全縣共舉辦農村優秀青年專修班3期,培養村級后備干部462名,其中80%已走上村級領導崗位。四是結合村級配套組織建設,加強對村青年、婦聯等干部的教育培養,使他們逐步成熟起來,為選拔村主職干部培養德才兼備的后備人選。經過多年發現培養和滾動調整,全縣各鎮按照村主職干部1:2的比例建立起了年紀輕、文化高、整體素質好、有發展潛力的村級后備干部隊伍。
二、強化培訓,提升素質,建立教育培訓新機制
我們在選優配強村干部隊伍的同時,十分重視對村干部的培訓教育,根據農村工作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豐富培訓內容,創新教育方式,有針對性地做好村干部的培訓工作。
1、以健全培訓網絡為著力點,不斷完善培訓機制。
實踐中,縣、鎮、村三級同步運作,逐步形成了“一、二、三”的系統培訓機制:
搞好一個規劃。由縣委組織部牽頭,制定村黨組織書記長期和年度培訓規劃,包括內容安排、方法步驟、時間要求等。縣鎮兩級組、宣、紀、農、科、經等部門根據總體規劃,制訂具體和階段性的培訓計劃,促進培訓工作積極有序地開展。
利用兩塊陣地。一是以縣委黨校為主,包括鎮級黨校、村級電化教育點在內的思想教育陣地,重點搞好村干部的政策理論、思想作風、黨務工作及領導科學等方面的培訓;二是以職教中心和農干校為主,農業、科技、多管等單位參加的科技知識教育陣地,重點搞好市場理論、管理知識、農業科技方面的培訓。
區分三個層次。一是根據村黨組織在創“五個好”活動中的類別,分別施教;二是根據奔小康進程,分別對奔小康示范村和貧困村黨組織書記因人施教;三是按照區域經濟特點,根據不同村不同致富項目,對村黨組織書記對口施教。
2、以提高“雙帶”能力為落腳點,不斷豐富培訓內容。
為實現我縣從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的跨越,近年來,我們在農村基層干部實用技術培訓上,實施了“3153”計劃,即到今年底,使全縣30%以上的農村黨員干部達到農民技術員水平,培養1000個農村黨員干部學用科技示范戶,使50個行政村成為實用技術培訓示范點,建立30個縣級實用技術培訓示范基地。圍繞實施這一計劃,我們充分利用縣、鎮、村三級培訓網絡和36個蔬菜、果樹、養殖、加工等不同類型的實用技術培訓示范基地,開展教學和示范觀摩活動。在抓好基本技能培訓的基礎上,注重引導培訓工作從生產領域向經營領域轉變,從普通技能型培訓向專業化、高層次轉變,從單純技術素質提高向全面素質提高轉變。到今年上半年,全縣農村基層干部科技示范園已發展到150多個,干群、黨群致富聯合體發展到80多個,產生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與此同時,我們定期從省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職能部門聘請專家、學者開辦講座,直接培訓農村基層干部近萬人次,有效地促進了基層干部更新知識、開拓視野、解放思想、創新思維。
3、以推行實例系列教育為突破口,不斷創新培訓方法。
為了改變過去那種呆板的大而化之的干部教育培訓方式,我們在認真調查研究基礎上,采取實例系列教育的方法,加強對農村基層干部的培訓。具體做法是:圍繞縣委提出的“三大硬仗”,分為“農業結構調整、民營經濟發展、基層組織建設”等若干個專題,從不同類型的村級組織中分別篩選出若干個典型,把這些典型以文字和音像的形式制成系列培訓實例,將參與培訓的干部組織到培訓場所,圍繞某一專題,在主持人的引導下,觀看實例錄相,聽取經驗介紹,發表自己看法,傾聽專家點評。使參與培訓的干部在觀看、傾聽、思考和結合自身實際實話實說的過程中,達到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共受教育,共同提高的目的。目前,已有三個專題已付諸實施,且制成專題片在縣電視臺播放,收到很好效果。中央電視臺二套《金土地》欄目對此作了專門報道,予以充分肯定。
三、落實報酬,提高待遇,建立保障激勵新機制
農村稅費改革以后,農民負擔得到大幅度減輕,與之相對應的村級可用資金也相應減少,村級干部工資福利待遇能否得到保障成為他們最關心的問題。為了激活村干部隊伍,創造一種“安心工作,樂于奉獻”的工作氛圍,自去年起,我縣參照公務員管理辦法,對全縣定編村干部的報酬、待遇,采取“一統、二保、三提”等措施,給村干部吃了“定心丸”。
一是統:即對在職村干部工資實行統籌,明確規定村干部報酬實行“四統一”:統一工資報酬構成,村干部工資由基礎工資、職務工資、工齡工資和獎勵工資四部分構成,各鎮根據集體經濟狀況可適當調整工資比例;統一規定籌資途徑和比例。明確按照全鎮人均收入的1.5—2倍,具體按上年度定編干部報酬總額的120%的標準籌集資金。鎮統籌補貼由鎮財政安排解決,村統籌目前主要是從農業稅附加部分和村可用財力部分列支;統一發放渠道。村黨組織書記、主任、會計和計生專干四大主職干部工資由鎮財政部門統一發放,其他干部工資由鎮經管部門統一發放;統一發放時間,村干部基礎工資,職務工資和工齡工資按月發放,獎勵工資由各鎮根據階段性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實行積分考核,確定標準,按時兌現,從而拉開了先進與落后的差距。另外,高作、沙集、桃園等鎮還為村干部設立了單項特殊貢獻獎,村干部只要在某項工作中有突出貢獻,或在完成工作指標方面居全鎮前三名乃至全縣前列,或在招商引資等方面有重大貢獻的,都給予一定數量的獎金,上不封頂。
二是保:即對現職村干部實行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解決村干部后顧之憂。縣委組織部和縣勞動保障局聯合下發了《關于村干部參加社會保險的意見》,明確對村定編主職干部實行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保險費由個人和鎮村共同承擔,個人承擔20%,鎮村承擔80%。目前金縣村干部養老保險的投保率達85%。同時,對年老體弱離職的村干部實行一次性補貼或辦理養老保險,有效地穩定了村級干部隊伍。
三是提:即提高政治待遇。我們在全縣范圍內廣泛開展“爭當十佳村支書”活動,先后有30名村書記受到縣委表彰,有8名村支書受到徐州市委的表彰。對在崗位上取得優異成績,為農村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群眾公認的優秀村干部,我們大膽提拔使用。近年來,全縣共有6人經“雙推雙考”走上鄉鎮領導崗位。
四、建章立制,民主管理,建立監督約束新機制
為了鞏固成果,不斷提高村干部隊伍建設的整體水平,我們以提高執政水平為重點,著力解決制度不配套、管理不到位的問題,加大對村干部的管理監督力度。
1、抓雙重管理,強化責任分解。實行“村黨組織書記任免縣鎮協管辦法”,明確村黨組織書記由鎮黨委和縣委組織部雙重管理,即任免村黨組織書記,先由鎮黨委考核提名,經過集體研究,再將相關材料報縣委組織部審核同意后,由鎮黨委任免。縣委組織部建立健全村黨組織書記人事管理檔案和日常管理工作的各項制度,把對村黨組織書記的培養、選拔、監督、管理納入全縣干部管理的整體工作之中,并著力抓實抓好。各鎮黨委建立健全村干部考核責任制和實績檔案,采取平時考核與年終考核相結合、定性考核與定量考核相結合、黨政組織考核與群眾評議相結合的方法,對村干部實施嚴格的考核。并把考核結果作為評價村干部工作優劣的主要依據,與其經濟報酬和任用提拔掛鉤。
2、抓雙治工程,規范施政行為。近年來,我縣大力開展了“依法治村、民主治政”的“雙治”工程。一是推行依法治村,堅持按章辦事。縣委組織部把涉及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有關法律法規條款和村組干部工作規范要求等,編印成冊,發給每個村組干部。各地還結合實際,依法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財務管理制度》等各項村級管理制度,不僅使村民自治組織和廣大群眾能夠按章辦事,而且使村干部在保護群眾民主權利的同時,能夠依法按章施政,大膽履行職責,有效地解決了過去因施政行為不規范而引發的干群矛盾。二是推行民主治政,強化民主管理。實行村務、財務公開制度,把兩個文明建設規劃、村組財務、計劃生育、宅基地審批、土地調整、經營承包、農民負擔、服務收費以及其它重大村務,都如實公布,廣泛接受群眾監督。同時,通過民主議事、民主理財、民主評議等形式,拓寬民主治政、民主管理的渠道,從而較好地糾正了少數村干部“不廉潔、不節儉、不公道”現象,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
3、抓雙向考評,完善民主監督。一是建立民情日記工作制度。縣委要求鎮、村和各級涉農部門的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詳細認真地記錄基層群眾的意見、建議和要求以及群眾反映問題的解決過程和處理結果等。為保證“民情日記”工作制度不流于形式,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實行三項工作責任制:首先是首問負責制。對于群眾反映的問題,凡是鎮、村干部能夠解決或答復的,現場辦公、立即解決;不能當場解決或不是工作職責范圍內的,必須向群眾作出解釋,迅速與有關部門聯系或向上級領導報告,研究解決辦法,并及時向群眾通報。其次是反饋處理制。對群眾反映而又一時難以處理的問題,由村干部填寫“民情反饋卡”,在村“兩委”召開的民情分析會上,提出解決方案,并落實第一責任人具體承辦。其三是責任追究制。凡是因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不認真、不及時、不到位,引起群眾不滿或導致上訪的,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二是建立干情日記監督制度。由鎮村聘請農村老黨員、老干部、黨代表、群眾代表為監督員,由他們對村干部和鎮包村干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情況進行監督記錄,然后鎮村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座談會,對村干部進行評議,把村干部的言行置于群眾的監督之下,增強了村干部的危機感、責任感和競爭意識。兩個制度相互銜接,雙向互補,相輔相成,有力地促進了村干部的廉潔自律和勤政為民。
- 上一篇:鎮黨代會代表工作報告
- 下一篇:鎮黨委代表形式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