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情況匯報
時間:2022-02-20 03:19:00
導語: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情況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濟源市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情況匯報
200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省局的直接指導下,濟源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有關發展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工作會議和全省民營企業表彰大會精神,以率先在中原地區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為目標,以加快發展為主體,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為突破口,搶抓機遇,真抓實干,開拓創新,圓滿完成了全年各項目標任務。
一、2004年工作回顧
(一)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
2004年,全市非公有制工業共實現生產總值98.1億元,占全部工業生產總值的65.9%,同比增長47.9%,高于全市平均增長速度5.7個百分點;實現稅收8.1億元,占全部工業稅收的92.5%,同比增長110.3%,高于全市平均增長速度37.2個百分點;從業人員18.6萬人,占全市工業就業人口的28.8%,同比增長10%,高于全市平均增長速度2個百分點;完成出貨值48.6億元,占全市出貨值的62.7%,同比增長104.4%,高于全市平均增長速度2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非公有制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41.1億元,占全市工業企業增加值的88.7%,同比增長126.1%,高于全市平均增長速度70.3個百分點。
(二)主要特點
1.項目建設有力地促進了非公有制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濟源市委、市政府通過自2003年以來在全市范圍內強力實施的"項目帶動"戰略,達到了促進工業企業大上項目、上大項目,推動優勢企業快速擴張,膨脹經濟總量的目的,同時也為全市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2004年,全市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共實施固定資產投入在2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109個,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83770萬元,同比增長49.8%。預計項目達產后,年可新增銷售收入608743萬元,新增利稅91047萬元。
2.產業特色日趨明顯。目前我市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已初步形成了鋼鐵、鉛鋅、化工、能源(煤電、煤焦)、農副產品加工和新興產業等六大特色產業群。新興產業群涌現出了水刺無紡布、清源水處理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企業,傳統產業如機械加工、礦用電器、水泥建材等繼續保持了穩步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3.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近兩年,全市有300余家非公有制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共開發各類新產品90余種,其中獲國家專利產品84項,高新技術產品39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8家,涌現了如納米材料、生物殺蟲劑等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品。
4.非公有制企業綜合素質明顯提高。據統計,全市通過ISO9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的非公有制企業已達到78家,并培育了一大批懂經營、善管理的優秀企業家,造就了濟源鋼鐵公司、恒通化工有限公司、萬洋冶煉(集團)公司等一批企業規模大、產品質量高、市場前景好的非公有制企業。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堅持觀念創新,以思想的大解放促進經濟的大發展
一是確立以工業化為主導的鄉鎮經濟發展戰略。我市"工業立市、工業興市、工業強市、工業富市"的方針確立較早,市屬工業發展較快,但鄉鎮經濟如何發展一直沒有很好定位,鄉鎮企業發展相對緩慢。為促進鄉鎮經濟快速發展,去年以來,我市在聘請國內經濟學資深人士,對鄉鎮區域經濟進行戰略研討的基礎上,確立了以工業化為主導的鄉鎮經濟發展戰略,提出了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工業化為主導,以項目建設為支撐的發展戰略,并通過各種形式的督導,要求鄉鎮主要領導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工業發展上。這一發展戰略的確立,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突出了重點,明確了努力方向,有效地把各鄉鎮、辦事處的工作重心引導到了工業發展上來,各鄉鎮、辦事處也紛紛把項目建設作為保持經濟快速增長、增加后續財源、擴大就業、率先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一環來抓,對推動鄉鎮經濟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導向作用。
二是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進一步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決定》和全省民營企業表彰大會精神,為非公有制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為消除對非公有制經濟的各種偏見、歧視和限制,做到一視同仁,我市對民營企業家做到了在政治上給地位、經濟上給實惠,如選舉優秀民營企業家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外來投資的民營企業家進行定期體檢,建立健康檔案等。特別是全省民營企業表彰大會以后,濟源市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會議,市長段喜中、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薛興國、副市長李軍星多次就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要求各鄉鎮、辦事處進行認真的安排布署。元月21日,市委、市政府在濟源市籃球城召開了有5000人參加的2004年度總結表彰大會,會上對2004年度目標管理、工業發展、重點項目建設等工作的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河南濟源鋼鐵有限公司、豫港焦化有限公司、河南豫源化電有限公司、濟源市太行水泥有限公司、濟源市金利冶煉有限公司、濟源市萬洋冶煉有限公司等六家非公有制企業獲得了"工業項目投資先進單位"的榮譽稱號,河南濟鋼、豫港焦化、豫源化電分別獲得了一輛帕薩特轎車的獎勵,太行水泥、金利冶煉、萬洋冶煉等企業分別被獎勵普桑轎車一輛。河南濟源鋼鐵有限公司、豫港焦化有限公司、濟源煤業有限責任公司、河南恒通化工有限公司等4家非公有制企業由于對地方財政年貢獻超過1000萬元,獲得了"特別貢獻獎",并分別獲得了5萬元的現金獎勵,其他一些中小型的非公有制企業市委、市政府也根據他們對全市財政的貢獻大小分別給予了獎勵。
三是強化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意識。我市多次邀請國內著名經濟學教授舉辦經濟學講座,讓非公有制企業的廠長(經理)了解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增強發展經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并組織非公有制企業的廠長(經理)到廈門、珠州、溫州等地考察學習,達到了開拓眼界、增長見識、增強發展意識的目的。
2.堅持體制創新,著力激活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一是堅持企業產權體制創新。按照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通過股份制、轉讓、破產等多種形式,從產權制度、經營機制等方面對鄉鎮企業進行了改革。通過改革,鄉鎮企業從傳統的集體所有制轉變為職工持股的股份制企業或私營企業,產權明晰了,責任感增強了,企業發展的主動性、積極性也大大提高。
二是堅持財稅管理體制創新。為調動鄉鎮政府服務經濟發展的積極性,從2002年開始,我市對鄉級財政管理體制進行了改革,實行"劃分稅種,核定收支,定額上解(或補助),增收全留,自求平衡"的財政管理體制。由于這種"增收全留"的財政體制,體現了適當向鄉鎮財政傾斜的原則,極大地調動了各鄉鎮、辦事處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各鄉鎮、辦事處紛紛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資上項目上,放在優化環境、服務企業發展上,對于促進鄉鎮經濟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鄉鎮企業的改革為鄉鎮經濟發展提供了充滿活力的微觀機制,鄉級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則調動了鄉鎮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形成了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的良好的宏觀機制,二者整合起來,成為推動鄉鎮經濟快速發展的強大動力,促進了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是堅持投融資體制創新。一方面千方百計激活民間資金,引導民間資金投入到項目建設中。另一方面積極推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采取政府出資引導,企業參與,市場化運作的辦法,成立濟源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并逐年擴大財政資金的投入力度和貸款擔保的范圍額度。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成立以來,累計為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提供擔保資金1200余萬元,成為銀行投資的"減壓器"和企業發展的"助推器"。
四是堅持招商體制創新。為鼓勵外來投資,加快經濟發展,市委、市政府出臺了"一卡通"優惠政策,依據外來投資額和外來企業納稅情況,分別為企業發放"金卡"、"銀卡",企業家除享受市民待遇外,在子女入學、就醫、車輛通行、證照辦理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牢固樹立了"親商、安商、富商"的政府服務理念,營造了零障礙、低成本、高效率的投資環境。同時,市委、市政府還先后3次組織有關鄉鎮、局委及企業廠長(經理)到長三角、珠三角及大連、青島等地"落地"招商,招商方式的創新也極大地提高了招商引資的成功率。
3.堅持結構創新,推進非公有制企業結構優化升級
一是在產業結構上創新,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產品檔次和市場競爭力。積極引導發展鉛電車、煤焦化等一體化經營,形成具有濟源特色的產業支撐體系。堅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并重,突出抓好水處理劑、生物殺蟲劑、納米材料等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工作。
二是在組織結構上創新,堅持靠量的擴張做大,靠質的提高做強。市政府確定了一批非公有制企業為重點企業,通過政策、科技、項目扶持,使一批骨干企業迅速壯大。同時,積極引導和支持企業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推動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規模企業聚集,實現低成本擴張的目標。
三是在布局結構上創新,培育區域特色經濟。以規模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特色行業為基礎,形成以產業集中和以大項目為支撐的各類特色園區。目前,城東南的科技工業區已有國家級高新技術項目納米材料中試基地、北京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業入駐,城北沿孔山一線已有恒通化工有限公司、太行水泥有限公司等企業和項目入駐,基本上形成了孔山沿線的十里工業經濟長廊。
4.堅持管理創新,為企業發展搞好服務
一是堅持政府管理體制創新,轉變工作作風,努力建設為民親商的"服務型"政府。我市從建立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入手,削減審批事項,減少審批環節,降低收費標準,實行"一門受理、規范審批、限時辦結"制度。
二是堅持服務體制創新。為適應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市積極開展培訓和咨詢服務,并聘請全國鄉鎮企業培訓中心主任顧品教授到柿檳村和萬洋冶煉(集團)公司等強村強企業把脈會診,講解有關企業管理和創新的知識。同時我市還積極聯系民間行業協會和其他社會中介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開展多種服務,積極主動引導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加強行業自律,協調好生產、銷售,抑制企業無序競爭,努力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不斷創新服務內容、方法、手段、方式,大力促進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二、2005年工作打算
(一)繼續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濟源的快速發展必須緊緊依靠工業經濟的發展,而工業經濟的發展主要靠投入、靠項目,濟源的經濟發展最終要看工業項目的發展。有項目才有投入,才有新的經濟增長點,才有發展后勁。在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上,今年一是要抓好44個重點項目的建設,做好這些項目的規劃、征地、拆遷等工作,確保項目早動工、早投產、早見效。二是要抓好招商引資項目,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項目工作的重頭戲,力爭在引進大項目、外資項目、高新技術項目上有新的突破。三是要抓好工業區項目,充分利用市政府出臺的工業區在稅收分成等方面的利益分享機制,鼓勵和引導各鄉鎮、辦事處積極向園區引進項目,努力把園區建設成為產業集聚的重陣地、招商引資的新高地。四是要抓好民間投資項目,采取政策激勵、產業引導方式,激發民間投資意愿,引導我市豐富的民間資金以合資、合作、聯營等方式發展項目,千方百計擴大民間資本投入總量。
(二)以強化現場管理為載體,全面提升企業管理水平。重點是加強對限上非公有制企業的現場管理,通過對企業生產現場進行專項集中整治,狠抓現場管理和清潔生產,使我市非公有制企業現場管理逐步達到科學化、規范化、程序化的要求。通過出臺現場管理活動方案和召開全市非公有制企業"加強現場管理,推廣清潔生產"動員大會等多種形式,引導企業加強生產現場管理,建立文明、清潔的生產環境和良好的生產秩序,使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合理高效運轉,促進生產現場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秩序化。濟鋼、豫源化電、萬洋冶煉三家企業年底要通過省有關部門組織的清潔生產審核;太行水泥、天壇山水泥、礦寶水泥的粉塵排放量要控制在市有關部門規定的范圍內;濟鋼、金馬焦化、恒通化工、耐火爐業等十家企業的廠容廠貌和生產現場要有明顯改觀。
(三)堅持推進產業、產品結構調整。加快技術創新,開發新產品,拉長產業產品鏈條,發展關聯產業,積極培育鉛-電-車、煤-焦-化一體化經營,培育支柱產業和特色塊狀經濟群,創出一批在全國同行業中有較大影響、占有市場份額較大的生產基地。在今年召開的全市工業經濟工作會議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大力實施"抓十強,促十佳,帶百小"戰略,促進不同規模的優勢企業共同發展的目標。抓"十強"。即從重點企業中選擇十家現有基礎好、在全市經濟總量中占舉足輕重地位的企業作為全市工業的龍頭大力培植,到2005年年底,形成2家企業銷售收入超30億元,3家企業超5億元,3家企業分別超4億元、3億元、2億元的格局;促"十佳"。即選擇十家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市場前景好的高新技術企業,在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促其高速發展;帶"百小"。即帶動100家左右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發展前景的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促進我市工業經濟整體水平的提高。同時,積極探索"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和體制保證。加快對落后生產能力的淘汰力度,對新上項目,實行嚴格的項目準入機制,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發展,促進資源的合理開發、節約使用和永續利用,把經濟活動對資源的利用率提高到最大限度,把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限度。
(四)建立健全激勵機制。為進一步激勵全市工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市政府專門研究出臺了優惠政策,對投資超億元的項目,實行獎勵制度,并幫助解決新建項目的進出道路問題。為從政策上支持和鼓勵工業結構調整,市政府還決定每年財政列支500萬元貼息和獎勵資金,重點用于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方面的工業項目建設,通過獎勵,進一步在全市范圍內營造大上項目、上大項目的良好氛圍,促進全市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
(五)加強融資服務。通過與金融機構的聯系和溝通,創建政、銀、企合作的平臺;推動信用擔保中心的市場化運作,進一步擴大財政資金投放力度和貸款擔保的范圍額度;積極爭取省政府專項扶持發展資金,支持重點企業的產品和技術創新。為解決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貸款難、擔保難的問題,濟源市政府還決定每年列支300萬元用于補充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的資本金,切實打破中小企業流資缺乏的"瓶頸"。
(六)推進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探索建立技術創新、融資擔保、教育培訓、信息服務、專家咨詢、產權交易等服務體系;積極發展為中小企業經營管理者服務的商會、行業協會等自律性組織和各類中介組織,加強對中介服務組織的協調、指導和監督,促其規范運作;發展與全國著名科技、管理咨詢中介機構的戰略聯合,廣泛收集整理省內外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專家學者和中介服務組織的有關信息,搭建服務單位與中小企業的信息橋梁。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七)強化組織領導,促進城鄉工業經濟協調發展。鑒于我市農業人口在全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農村富余勞動力多,農民增收慢的現狀,尤其要加大對鄉鎮非公有制工業發展的政策、資金、技術扶持力度,引導和支持各鄉鎮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搶抓機遇,加快項目建設,確保按計劃投產,發揮效益。繼續實行市級領導分包重點項目責任制,全力以赴為投資者服務,及時處理征地、拆遷、賠償、用水、用電、用氣等方面的問題,重獎在項目建設中取得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讓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在產業結構調整、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別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