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工作事跡:一片丹心向太陽 扎根農村報黨恩
時間:2022-02-19 01:37:00
導語:老干部工作事跡:一片丹心向太陽 扎根農村報黨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昌邑,有這么一位老者,他年輕的時候飽受病魔的折磨,在黨的關懷下,他得到了精心的治療,并重新走上了工作崗位。從此,他就一直在感恩的心態下學習、生活、工作,并于1999年退休后,放棄城里的優裕生活,扎根農村,心系“三農”,服務百姓,積極為村民辦理儲蓄信貸業務,訂送報刊,傳播先進文化,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受到了群眾的贊揚。他就是昌邑市計劃生育局退休干部孫向陽同志。
凝財聚力,誠實守信,當好村民的‘錢匣子’
孫向陽同志今年68歲。為了報答故鄉的養育之恩、集體的扶助之恩和黨組織的培育之恩,退休伊始,他就毅然離開了城區舒適的居所,回到了圍子鎮韓家巷村,開始服務百姓,享受快樂人生的新生活。他看到,鄉親們在改革開放的政策下富起來了,兜也鼓起來了,但由于離鎮區較遠,村民存錢取錢不方便、貸款不方便、有急事借錢不方便……為了有效地解決這些不方便,孫向陽同志和老伴在鎮農村信用社的幫助下,在村里辦起了儲蓄代辦站。一開始,有的村民儲蓄意識并不強,覺得存款利息低,存不存無所謂。老孫就挨家挨戶串門,耐心宣傳儲蓄知識,細算經濟帳,并打了保票:“錢存在我那兒,有急事盡管開口”。辛勤的工作換來累累碩果,老孫的代辦站半年之內就吸納存款二百多萬元,到現在儲蓄額已達九百多萬元,在圍子鎮村莊代辦站中屈指可數。而且他經手的三千多份存單無一出錯,鄉親們高興地說:“老孫當‘錢匣子’俺們放心”。
同時他積極利用資金幫助鄉親們解決生活、生產中遇到的經濟方面的困難。有的鄉親因為企業發展資金不足,有的因為在種植、養殖中遇到了資金困難,老孫都積極幫助他們跟信用社聯系貸款,及時解決了困難,僅今年就為三十多戶村民聯系貸款近七十萬元。平時有的村民臨時需要用錢,他就從自己微薄的積蓄中無償借給他們,以解燃眉之急,歸還時間由各人自便。有一位鄉親,因為兒子身患重病無錢治療找到老孫,請求幫助解決兩仟元錢去濟南治病,當他看到鄉親那焦灼的目光,二話沒說,不但借給錢,還幫助買了車票。有的村民貸款到期還款資金籌措不齊,老孫就從親朋好友處借來替他們墊付上。為這,有的人說,這么大年紀啦,不愁吃,不愁喝,何必操這個心,擔這個險。但老孫一看到鄉親們那焦急的模樣,心立刻就軟了下來,這也為他增添了不少困難和麻煩。曾經有一個私企業主,老孫幫他剛從信用社貸出五萬元資金,一個月后這個人就突然病故。原想他的兒子會繼承父業,到時按數還款,可到了還款日期,這個人的兒子又突然出走,一年多音信全無。為了不使國家和集體的財產受到損失,為了讓誠信得到呵護,老孫配合信用社通過法律手段較好地解決了此事。在2002年,有一村民在他的代辦站存了四千元,而后這個人分兩次取走這四千元錢。事后,她又到老孫家聲稱要掛失一千元錢。老孫從家里的賬查到信用社的賬,就是查不到。后來這個人又說她存款時忘了拿一千元的存單。這讓老孫又生氣、又無奈。后來他同此人的好朋友一起查賬,才使那人釋去疑團,消除了誤會。還有一次,有一個業主給了老孫一張十萬多元的匯票,交信用社幫助兌換時,由于工作人員不慎,把票填錯,遭到了退票。他當機立斷,自己租車一天兩赴濰坊,連帶吃飯花去二百多元錢,當天把事情辦好。雖然他的經濟受到了損失,但他的聲譽日益遠播,周邊村莊的鄉親們手頭有了錢也愿意存到他的代辦站,形成了儲戶代辦站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
訂送報刊,身體力行,做先進文化的傳播者
屈指算來,老孫家為鄉親們免費訂送報刊已經四十六年了。老孫工作時,由老伴在家張羅著,現在他成了主力軍,服務范圍也擴大到代繳電話費、電費、水費等。為這,老孫專門買了一輛電動車,走街串巷,平均每年至少更換一次輪胎、電池。這幾年農村雖然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但愚昧落后、文化閉塞的現狀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著。為了提高鄉親們的思想覺悟,豐富大家的文化生活,使村民崇尚科學,反對邪教,老孫在家中開辦了家庭書店,訂閱了十幾份報紙、雜志,購買了一千多冊中外文學名著及科技、醫藥等方面的書籍供人們閱讀。他還根據鄉親們各自的不同需要,動員他們訂閱了《人民日報》、《大眾日報》、《齊魯晚報》、《農家主活》、《大眾醫學》、《鑄造》、《求是》、《健康指南》、《老干部之家》、《老年教育》等報刊。這些活動,傳播了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了鄉親們的思想覺悟,豐富了他們的文化生活,受到他人們的好評。
老孫常以人民的老黃牛自喻,以白居易的詩“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弊悦?,身體力行,做先進文化的傳播者。他堅持每天看書看報不少于三小時,除學習黨報黨刊外,還閱讀《散文選刊》、《美文》、《隨筆》、《中老年保健》等方面的書刊。在陶冶情操的同時,積極把自己的感受和對社會、人生問題的看法寫成文章,以表達自己的愛憎。如《故園情思》、《從沙蘭暴所想到的》、《濰河一母親河一我心中的河》等文章曾發表在濰坊市級以上報刊上,受到了讀者的好評。另外,他還參加文山詩書社的活動,和詩友們談詩論詞,積極創作,被評為先進社員,被濰坊市作家協會吸收為會員。2005年,在峻青先生的幫助下,他的《濰水情》一書結集出版,父老鄉親奔走相告,爭相傳閱。每年過春節時,他購買具有文化品位的掛歷、中堂、四季屏等送到鄉親們家中,僅此一項花費3千多元。村里興起了秧歌隊時,他主動為秧歌隊編寫了《四個大嫂把話聊》、《三個代表暖心窩》、《計劃生育記心間》等秧歌詞.引導村民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在村里修建門球場時,他帶頭捐款。在今年的昌邑市老年人門球比賽中,該村門球隊代表圍子鎮一舉奪取了鄉鎮賽區第二名。作為昌邑市老干部先進事跡報告團成員和“五老”成員,老孫經常到中小學校作革命傳統報告,關心教育下一代,受到了廣大師生的愛戴。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老孫在農村扎下了根,成了鄉親們中的一員,他在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增磚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