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扶貧開發工作情況匯報
時間:2022-07-15 02:57:00
導語:區域扶貧開發工作情況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年初,針對興安盟扎賚特旗“南三蘇木”和科右中旗“北八鄉”區域貧困問題,自治區人民政府和興安盟行署簽定責任狀,力爭用三年的時間解決這11個鄉蘇木的貧困問題。近日,就此項工作的進展情況自治區扶貧辦聯合自治區政協有關部門進行了調研。
興安盟區域扶貧開發工作于*年初開始,計劃到*年底驗收。自治區給興安盟確定的三年總目標是:到*年,11個蘇木鎮實現人人2畝水澆地或4畝旱作基本田,人人飼養5只以上羊單位牲
畜,其它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公共事業等均達到旗平均水平。從調查了解情況:
——開展區域扶貧開發得到了廣大干部群眾的熱烈擁護。我們接觸到的干部群眾普遍反映,南三、北八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區,自治區主體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5%以上,現有貧困人口基本上是蒙古族人口,不僅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大,呈區域性貧困,而且長期處于極端貧困狀態,群眾生產生活十分困難。自治區及盟旗幾級黨委、政府開展的區域扶貧開發這一決策非常及時、非常必要,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是各級黨委政府關心扶持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貧困群眾生產生活的“德政工程”,不僅具有經濟意義,更有政治意義。目前,11個蘇木鎮總的經濟形勢很好,廣大干部群眾的精神狀態尚佳,思進、思干、思發展的頸頭很猛,正全身心抓緊抓好區域扶貧開發的各項工作。
——工程進展比較順利。為保證更好地完成三年區域扶貧開發任務,興安盟總結多年來的扶貧工作經驗,結合南三、北八實際,確定了區域扶貧開發的工作思路、原則、步驟及指導思想,制訂了區域扶貧水澆地建設、養殖業、住房建設、資金管理和示范嘎查村建設等五個具體實施方案(辦法)。在具體目標上,重點實施“352”工程(即人人3畝水澆地、人人5只羊單位牲畜、戶均2畝林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退耕還林還草等工程。*年按三年任務量的40%安排落實了各項工作任務。從完成情況看,全年為6.79萬貧困人口解決了人均近1畝水澆地,貧困戶人均擁有1.7頭只牲畜,人均占有林地面積1.37畝,改善了1137戶貧困戶的住房條件,解決了4.46萬人、7.9萬頭只牲畜飲水問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重點向貧困村、貧困戶傾斜,解決了部分貧困戶的吃飯問題。通過自治區有關部門的投入扶持,基本實現了通電、通路、通電話、通廣播電視等四通工程。*年,南三、北八人均糧食產量分別達到618公斤和460公斤,比上年增加110公斤和160公斤;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953元和850元,比上年增加533元和425元。全年共解決了3.77萬貧困人口的基本溫飽問題。
——區域扶貧開發采取的各項措施得力。一是成立了由行署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相關各部門組成的區域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實行盟、旗、蘇木鎮三級干部和直屬部門包扶責任制,每個蘇木鎮都有一名盟級領導、一名旗級領導、一個有實力的盟直部門包扶,每個嘎查村都有一名旗直或蘇木鎮領導、一個旗直或蘇木鎮部門包扶,每個貧困戶都有一名以上干部包扶。并層層簽訂了責任狀,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
干部政績考核。選拔高配了貧困蘇木鎮的黨委書記,對部分貧困嘎查村的支部書記進行了集中整頓和跨村選拔。二是加大了“352”工程建設力度。通過打井配套和土地微調政策,使有水源條件的嘎查村實現了人人0.5畝~3畝不等的水澆地;以發展流動畜群和無償扶持的方式幫助部分無畜戶購置戶均5只以上基礎母羊;全年共退耕地6.27萬畝,種草7.23萬畝,種樹12.36萬畝。
三是在科技培訓、提高貧困人口綜合素質上下了功夫。全年共舉辦各類培訓班210多次,培訓農牧民4.9萬多人次。
四是組織勞務輸出和人口轉移。開展了勞務輸出前的語言、文字、政策、法律、技能培訓,全年在外務工人數達1.03萬人,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建議
(一)南三、北八的區域扶貧開發必須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來抓。南三、北八的區域性貧困是歷史上長期欠帳積淀的結果。從調研中了解到,去年南三北八各項扶持資金共計近億元,是歷史上投入最大、初見成效的一年。但即使是這樣,我們在調研時仍看到南三北八貧困程度很深,貧困面仍很大,生產生活條件仍十分艱苦。很多貧困戶仍住著幾十年前蓋的土房和茅草房,冬不避寒,夏不遮雨。不少去年因災減產絕收的貧困戶靠政府每人每月救濟30斤玉米過日子,連吃飽飯都很困難。因此,我們認為,經過三年攻堅只是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下一步還需要進一步鞏固,應做到“三年攻堅,二年鞏固”,在基本解決溫飽的基礎上,穩定和鞏固溫飽成果,防止出現反復。
(二)要因地制宜選準農牧業主導產業。從南三北八的立地條件和以往的經驗教訓,必須要堅持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為養而種。人人3畝水澆地中,種好1畝口糧田,其余2畝要種飼草料,旱作田也要全部種草。要通過大力發展畜牧業解決貧困戶增加收入問題。當地干部群眾反映,近年來,通過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等項目,坡耕地大量退出,農牧民又享受到國家一定的政策補償,得到了干部群眾的擁護。但該項目這兩年逐年減少,群眾還是希望這樣的好項目要多向貧困地區傾斜。
(三)轉變農牧業經營方式,走生態建設與農牧業發展雙贏的路子
。在調研中我們看到,隨著大小牲畜頭數的迅速增加,草畜矛盾突出,超載現象嚴重。許多不同數量的畜群基本上一個挨著一個,畜群走過的地方草被吃的精光,植被被嚴重破壞。因此,建議當地政府必須加大禁牧圍封、舍飼圈養的力度,要加快牲畜棚圈建設,大力推廣各類種草養畜技術,包括品種改良、優質飼草料種植、飼料青貯、牛養育肥等,要下大力氣抓好接冬羔和早春羔工作,縮短飼養周期,做到當年羊當年出欄,提高出欄率,通過發展新型畜牧業,走數量和質量效益并舉的路子。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草場承包制度,加大圍封輪牧、休牧力度,合理利用和保護草場,恢復生態。
(四)加強各類項目的質量和后續管理工作。我們在實地檢查中發現,有些建設項目還存在一些質量和管理上的問題:一是工程質量不過關。如阿拉達爾圖蘇木沙日格臺嘎查小學99年建的一棟磚瓦結構教室、辦公室用房因質量問題成為危房現已廢棄,80多名學生只好轉移到民房里繼續上課。二是存在半拉子工程。主要是打了井沒錢配套,水澆地當旱作地用,已打好沒有配套的井占一半左右。三是建成項目后續管理沒有相應跟上。我們看到一退耕還林項目由于沒有圍封保護措施,所栽樹苗已被牲畜啃去半截,影響了成活率。因此,建議興安盟針對項目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全面檢查,對所發現的問題,要限制改正。在今后項目建設中要強化質量監督和管理,發揮項目最大效益。
(五)進一步加強扶貧資金管理,加大各項專項資金投入。區域扶貧資金到位比較好,但信貸扶貧資金落實到村、到貧困戶的問題一直沒有很好解決。信用社貸款利率上浮20%也加重了農牧民負擔。由于區域性扶貧資金增加較多,資金管理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避免出現到位晚,資金擠占、挪用、截留、變項等現象的發生。建議自治區有關部門要加大資金協調和管理力度,對扶貧資金定期進行必要的監督、檢查、審計,保證有限的資金能夠真正用在貧困戶身上,用在刀刃上,發揮出最大的效益。目前,區域扶貧開發各項建設項目中,水澆地建設、養畜、住房改造等項目資金缺口較多,但提出的資金計劃過大。請興安盟本著量力而行的原則,拿出可行的籌資計劃,由自治區政府責成有關部門提出資金落實意見。北八鄉防雹災所需設備請自治區計委、氣象局幫助解決。
(六)加大衛生扶貧力度,解決貧困農牧民看病治病難的問題。從我們了解情況看,由于長期沒有投入,絕大多數蘇木鎮衛生院房屋陳舊,設備簡陋,許多房屋、設備都是六、七十年代的。醫務人員中除蒙醫人員相對多一點外,其他科室專業人員嚴重缺乏,醫師以上人員短缺。從經營情況看,1/3的衛生院基本維持生存,少數略有盈利,2/3的衛生院虧損,很難維持生存。基層普遍反映衛生院人員工資財政25%的差額補貼實在是太少了。在設備方面,除最簡單的設備外,一些必需的儀器設備嚴重不足。有人描述基層衛生院的“四大件”是聽診器、體溫計、消毒鍋、血壓器。有衛生干部埋怨:現在基層獸醫站條件比衛生院好,牲畜看病比人看病重要。改善基層衛生院條件的工作已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了。為此,建議自治區衛生等有關部門加大對南三北八一鄉一院的扶持力度,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幫助組織基層衛生院醫務人員進行必要的培訓、進修和學歷教育;由自治區衛生部門組織醫學專家到南三北八和其它貧困地區開展義診活動,解決疑難病癥,開展小手術如白內障摘除等。
(七)免征農業稅費。南三北八11蘇木鎮總耕地面積122.9萬畝,按現行農業稅費標準共計1200多萬元。從今年開始全區農業稅率降低三個百分點后,南三北八11蘇木鎮農業稅還要減少。建議自治區財政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免征這部分農業稅,以減輕貧困農牧民負擔。
(八)加大包扶工作力度。建議自治區直屬廳局、單位包扶錫盟工作結束后,下一輪包扶工作應重點考慮興安盟“南三北八”區域性重點貧困地區,主管部門應及早考慮包扶工作的銜接問題。
(九)建議自治區相關部門和興安盟把區域扶貧扶持政策逐步擴大到科右中旗中北部地區。科右中旗中北部地區現有貧困人口2.78萬人,占農牧業總人口的18.8%,占全旗貧困人口的65%。這些貧困人口大多屬未解決溫飽的絕對貧困人口。這些貧困人口也呈區域性和貧困程度深的特點。根據科右中旗中北部地區貧困的實際,一是突出抓好水澆地建設,解決好口糧問題;二是大力發展養殖業,增加收入;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四是注重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實施草場圍封和草業開發;五是強化科技教育扶貧,提高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