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業發展工作匯報

時間:2022-09-10 04:23:00

導語:奶業發展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奶業發展工作匯報

9**由自治區人民政府牽頭,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質監局、畜牧廳組成聯合調研組通過聽取匯報、座談討論和走訪養殖企業、養殖戶等形式,對**市、**州奶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

一、基本情況

奶業是近年來**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特別是**年以來,在自治區畜牧業工作會議精神的推動下,在區域內維維乳業、麥趣爾乳業、農夫基地、西域春乳業、農墾乳業、蒙牛盛和乳業、金牛蓋瑞乳業及周邊的民旺、伊利等規模乳品加工企業的帶動下,**地區奶業異軍突起,成為了區域畜牧業的重要支柱產業,養殖奶牛成了農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到**年末,**地區荷斯坦奶牛存欄達到了14.44萬頭,鮮奶產量達到了45.77萬噸,分別較2001年增長188%和216.09%,占到全區的24.06%和26.30%。目前,**地區養殖規模100頭以上的奶牛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達到了124個,養殖奶牛27163頭,占到了區域奶牛養殖量的18.81%,其中規模在350頭以上的養殖場達到了15個,西域春、金牛、維維、天山畜牧、佳弘等一批骨干奶牛養殖企業充分顯現出奶業發展的支撐和示范作用。

奶業對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帶動日益突出。據調查,雖然**地區奶業發展經歷了很多起伏和波折,但總體上對區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十分突出。**年**州奶業年總產值13.20億元,占畜牧業總產值的33%,在全州畜牧業經濟中舉足輕重。據呼圖壁縣反映,按照現行奶價計算,一頭中等水平的奶牛一年直接收入1500-2000元左右,相當于3-5畝耕地的收入,全縣農牧民人均來自奶業的純收入達到600多元,占到農牧民總收入的15%。

牛群良種化和個體生產水平穩步提高。**地區各級黨政不斷加大對奶牛養殖的政策扶持力度,實施了科技入戶、農牧民素質、科技之冬、科技下鄉等工程。**州連續4年開展了萬名奶農技術培訓工作;呼圖壁縣實行地牛掛鉤,把奶業工作納入了各鄉鎮的考核目標;**市每年拿出500萬元作為奶牛專項資金,對購進、引進和進小區的奶牛進行補貼,極大地提高了農牧民發展奶牛養殖的積極性,初步造就了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農牧民奶牛養殖隊伍,據不完全統計,**地區從事奶牛養殖的農牧民達到了近2萬人。通過凍精冷配、胚胎移植、配合飼料等技術的應用,優質高產奶牛凍精的推廣和凍精統管、冷配技術服務費與凍精成本分離等管理措施,**地區荷斯坦奶牛個體產奶量由原來的3000公斤提高到5000公斤以上,95%的原料奶質量達到了國家標準。

奶業產業化經營體系初步建立。在鮮奶加工方面,維維乳業、麥趣爾乳業、農夫基地、西域春乳業、農墾乳業、蒙牛盛和乳業、金牛蓋瑞乳業設計生產能力達到了日加工鮮奶1700噸以上,目前實際日加工量420噸,再加上向石河子地區明旺、伊利交售的150噸,**地區日平均交售企業加工的原料奶達到了570噸,占到了區域日鮮奶產量的45.6%。在產業服務體系建設方面,泰昆、天康、正大、新希望、普瑞納等大型飼料廠均已涉足奶牛專用料的生產和經營,有效地保證了奶牛生產的飼料供應,促進了奶牛標準化養殖技術的推廣。**地區現有通過企業自建、企農合作、奶農自辦等形式建立的鮮奶收購站近100個,總體運行較為規范,發揮了連接千家成戶分散養殖和企業規模化生產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州還組建了**州奶業協會和**奶農協會,積極推行標準化奶站建設,采取財政補貼的辦法為奶站配備了乳成分快速檢測儀,成立了州縣乳品檢測機構,提高奶農的組織化程度,加強對奶業管理和服務,企農利益連接機制在磨合中不斷發展,初步形成了涵蓋產前、產中、產后各個方面的奶業產業化經營體系。

二、存在問題

**地區奶業發展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一是龍頭企業的開拓市場能力不強。究其原因,主要是境內現有的乳品企業經濟實力有限,再加上德隆事件后的金融環境驟變,使企業無力拓展國內大市場,只能依靠液態奶圍繞疆內市場循環競爭,以銷定購。牛奶季節性賣難問題屢屢發生,使部分奶農失去了信心。二是企農利益聯接機制不完善。目前企業和奶農總體上仍然維持著簡單的賣奶和買奶的關系,尚難形成利益的統一。近五年,由于奶源相對充裕,企業為了獲取高利潤,原料奶收購價格一直壓在每公斤1.5元左右,而成品奶銷售價則達到了每公斤8元。隨著國內飼料價格不斷上揚,奶牛養殖成本加大、效益下滑、虧損經營,雖然自**年10月之后奶價提高到每公斤2元以上,目前又上升到了2.5元上下,但季節性差異較大,再加上飼料價格水漲船高,快速擠壓奶牛養殖利潤空間,雖然奶價上漲了,但養殖戶利惠并不大,粗略測算,養殖戶生產1公斤鮮奶,不含勞動力和奶牛折舊的費用達到了1.7元以上,含勞動力和奶牛折舊的成本達到了近2元,如遇季節性奶價下調,部分養殖水平較低的養殖戶極有可能出現虧損局面,很多養殖戶心有余悸,觀望情緒濃重。三是鮮奶收購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奶業是一個標準化和精準化要求較高的產業,而目前**地區奶牛養殖仍以千家萬戶為主體,不同的品種、不同的飼料、不同的飼養環境和管理方式,很難達到統一的質量指標和衛生標準,再加上鮮奶收購經營不規范、不透明,第三方檢測服務不到位等原因,鮮奶收購環節矛盾和問題層出,直接影響了農民養牛的積極性。四是養殖規模小,養殖方式落后,生產能力不高。多年來,奶牛基地建設投入不足,原料奶總量的上漲靠大部分散養農戶產奶量的拉動。散養戶養殖奶牛數占到全州存欄頭數的2/3,奶牛品種結構不合理,經營管理水平低,制約奶產量的總體提高。

三、對策建議

(一)加快新疆奶業發展是國家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的需要。從國內的大型知名乳品企業如:內蒙的蒙牛、伊利、臺灣的明旺、上海的光明、陜西的銀橋、江蘇的維維、浙江的娃哈哈等企業紛紛把投資發展的重點轉向新疆,使得新疆奶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市場機遇。我區的奶業發展的飼草料、土地、人力資源充裕,如能抓住機遇,因勢利導,新疆奶業極有可能發展成為全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明星產業和陽光產業,成為全國奶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

(二)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加大良種繁育和品種改良力度。完善奶牛良繁體系建設,健全區、地州、縣市、鄉鎮和村組五級奶牛良繁技術服務網絡。全面普及人工授精和凍精冷配技術,加大胚胎移植技術推廣力度,快速提高奶牛良種覆蓋率和群體生產水平;開展奶牛良種登記和生產性能測定,推行凍精補貼和后備母牛補貼政策。發展規模化養殖,促進養殖方式的轉變。要把發展規模化生產作為解決我區奶牛業生產方式落后、生產效率低下和行業競爭力弱等問題的重要途徑,圍繞龍頭企業建設和發展,加快構建以規模化、集約化為特征的奶牛產業基地。整合各種資源,大力發展奶牛養殖場、養殖小區和專業養殖大戶。要因地制宜,通過招商引資或合資合作等方式建設一批規模大、標準高的現代化示范牛場;積極扶持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牧場或家庭牧場建設;要推行養殖小區業主管理制度,明晰投資主體和物權,逐步把國家、集體、企業所建的小區轉移給具有經營能力的業主,采取以業主投資為主,國家適當補助的辦法,建設和改造奶牛養殖小區,推行統一擠奶、統一供料、統一防疫、統一配種、統一供水電、分戶經營的小區管理模式。要積極發展奶牛養殖聯合體、合作社和托牛所等,推進奶牛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引導小規模奶牛養殖戶、專業戶通過以牛入股、托牛入所等辦法,實現規模化養殖和專業化分工,提高奶牛生產與管理效率。

(三)不斷提高奶業生產和效益水平。優質飼草料生產是奶業發展基礎,加快建設優質飼草料基地,應采取優先優惠的辦法,為養牛大戶和規模牛場解決好青貯玉米和苜蓿種植用地。繼續做好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加大奶牛常見病、多發病綜合防治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提高高產奶牛的使用年限和效率。嚴把投入品安全檢測關,堅持獸藥添加劑使用、質量溯源和安全停藥期等制度,減少抗生素等影響乳品質量投入品使用,提高原料奶質量水平。積極推行沼氣、有機肥生產、糞尿無害化還田等實用技術和工程,實現減量排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循環利用的目標,推動清潔生產,改善鄉村面貌。

(四)完善原料奶購銷協調機制,規范奶源市場秩序。成立由政府主管部門、乳品加工企業、飼料加工企業、奶業協會、養殖戶五方代表組成的原料奶價格協調機構,負責分析、研究和協調本區域內原料奶價格有關事宜,制定原料奶市場指導價格,定期公布,實施社會監督,促進奶源市場的公平、公正和透明,確保奶農及企業合理利益的實現。要鼓勵企業在指導價的基礎上實行以質論價、優質優價,引導奶農規范養殖行為,提高原料奶質量。要加強奶源市場的監督管理,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原料奶收購等級質量標準,禁止原料奶收購企業通過非正常手段壟斷、操縱原料奶收購價格,或者采取壓低等級等手段侵害奶農的合法利益。實行奶站準入制度,對奶站進行清理整頓。各類收奶站必須配置乳品快速檢測儀等檢測設備,設施、人員、衛生和制度等達到有關要求,積極倡導企業直接支付奶資方式,減少中間環節,保障奶農利益。建立原料奶第三方檢測制度。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機械化擠奶站,提高原料奶的質量水平。以州、縣畜牧獸醫部門為主體,建立原料奶質量第三方檢測機構,通過技術監督部門委托授權,開展原料奶質量監測和仲裁。

(五)積極培育奶業合作經濟組織。要在自愿、互助基礎上,加強奶業合作社、奶業協會等專業服務組織建設,把分散的奶農組織起來,實行分散飼養,集中擠奶,就地檢測劃價。推行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疫病防治、統一投入品供應、統一產品銷售、統一經營管理的運行模式,不斷完善和強化奶業協會的功能。要加強奶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制度建設,積極探索“加工企業+奶農合作社+場(區)戶”和“加工企業+奶業協會+基地”等產業經營形式,通過訂立購銷及服務合同,完善一體化鏈條,理順企農聯接機制,組織參加農業保險,化解奶農的生產經營風險,保護奶農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