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性黨建工作匯報
時間:2022-10-16 03:46:00
導語:區域性黨建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基層組織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組織、推動和實施者,適應新的形勢任務需要,不斷完善設置模式,創新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在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期間,我們寧波市在開展基層黨組織工作中,積極適應城鎮化、工業化加快推進條件下“兩新”組織迅猛發展的新趨勢,按照“有利于加強黨組織建設,有利于改進黨員教育管理,有利于發揮黨組織和黨員作用”的目標要求,著眼于建立長效機制,探索實施了區域性黨建工作新模式,成片推進“兩新”組織黨建工作,從而使全市基層黨建工作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也為和諧社會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層基礎,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1區域性黨建模式,突破了單位建黨模式的條框制約,有利于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的全覆蓋,更好地擔負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組織領導職能
長期以來,我們黨實行的是一種被稱為“計劃全控型”的社會結構方式,在這種社會結構中,黨依靠執政權力將社會成員納入到各種行政單位之中,同時將黨的組織系統落實到每一個單位,對社會成員實施有力的影響,即以具體單位為單元建立基層黨組織的建黨模式。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出現了脫離行政機構的“兩新”組織,這使黨的垂直型、行政化、單位式的組織體系出現了“空白點”,黨的工作出現了“盲點”,一定程度上將制約黨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發揮。基于這一情況,我們按照“有利于加強黨組織建設”和“有利于實現‘兩個全覆蓋’”的原則,順應經濟區域化、人才集聚化的趨勢,制訂出臺了《關于推進區域性黨建工作,進一步加強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黨的建設的意見》和《關于加強外來務工人員集中居住點黨建工作的意見(試行)》。
在實踐中,我們依托社區、工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商務樓宇、大型商貿區、專業市場、行業協會或專業團體、外來務工人員集中居住點建立區域性基層黨組織,改變傳統的以縱向控制為主要特征的“單位建黨”模式,注重橫向聯合,以區域為主體,把區域內所有“兩新”組織納入建黨范疇。在一個區域內統一考慮基層組織設置、黨員培養發展和教育管理工作,統籌開展黨組織活動,從而較好地實現了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的全覆蓋,使基層黨組織的觸角延伸到社會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真正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者、和諧社會建設的組織領導者。如,在奉化西塢街道依托外來務工人員生活小區——力邦村,建立力邦村黨總支,對周邊企業黨組織和黨員進行統一管理,工作涵蓋周邊企業3000多名外來員工,將黨的組織和工作滲透到了區域內各個企業,創造了社會、企業、員工和諧共處、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海曙、江東兩個中心城區針對區域內樓宇經濟迅猛發展的實際,積極探索樓宇黨建工作,有力地增強了基層黨組織對“兩新”組織的滲透力,走出了一條促進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的新路子。
2區域性黨建模式,克服了非公有制黨建對企業主的過分依賴,有利于基層黨組織站在工作制高點,更好地發揮統籌協調各方利益關系的職能
傳統的“單位建黨”模式,在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實踐中,受企業主制肘較大,一些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常常會處在“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的兩難境地,企業黨組織在協調企業、職工、社會三方利益關系,構建和諧勞資關系,促進企業、社會和諧發展上難有作為。有的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還由于在活動經費、活動場地等方面過分依賴企業主的支持,甚至出現組織依附、角色迷亂、職能錯位的現象,從而使黨組織在黨員群眾心目中的地位大打折扣,黨組織在非公有制企業中的政治領導核心地位面臨挑戰,基層黨組織作為和諧社會建設組織實施者的作用得不到充分體現。而區域性黨建模式,作為對傳統“單位建黨”模式的拓展,黨建的對象不僅僅是單個企業,而是把區域內的所有單位作為一個黨建整體,推進組織建設,開展組織工作,從而克服了非公有制黨建對某個具體企業主過分依賴的弊端,使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的品格更加獨立,工作更加自主,有利于基層黨組織登上工作制高點;賦予了基層黨組織在更大范圍內協調經濟社會關系的職能,更加有利于基層黨組織發揮好統籌協調各方利益關系的職能。
在區域性黨建的具體實踐中,我們立足更好地發揮凝聚人心、推動發展、促進和諧的作用,著眼順利推進、提高成效。在組織領導上,建立了縣(市)區主抓、鄉鎮(街道、園區)負主責的工作責任體系,形成了區域性黨組織——企業黨組織——黨員、區域性黨組織——樓宇(樓幢、樓道)黨員組織——黨員等多種組織構架;在組織陣地建設上,依托黨員服務中心,采取集中建設、規范配套、共享共用方式予以解決;在經費保障上,通過設立黨費專項補助基金、財政列支、企業贊助等方式,確保區域性黨組織必要的工作經費;在黨務干部配備上,通過下派兼職、區內公推、公開招聘等多種形式,拓寬黨務工作者的選拔渠道,選配好區域性黨組織書記和黨務工作者,同時通過職業化管理、專業化培訓、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加強對這支隊伍的培訓管理,切實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適應工作需要。
3區域性黨建模式,順應了新形勢下黨員教育管理的需要,有利于城鄉一體的黨員動態管理機制建立,更好地動員和組織廣大黨員做促進社會和諧的表率
加強黨員的教育管理是廣大黨員永葆先進性,做和諧社會建設排頭兵的重要保證。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人們擇業的高度自由化,大量的基層黨員在城鄉和產業之間頻繁流動,一些黨員長期甘當“地下”黨員、“口袋黨員”、“隱性黨員”和“三不”黨員,黨員教育管理的難度不斷增大。要把這些分布于不同行業、不同企業,處于不斷流動之中的黨員組織起來開展活動,讓其時時在組織視線之內,人人在組織管理教育之中,處處成為促進和諧社會的表率,單純的“單位建黨”模式下的傳統教育管理手段已越來越難以勝任,顯得力不從心,急需一種新的組織設置模式和教育管理手段來補充加強。
為此,我們進行了各種探索,先后在基層黨組織的組建方式上,形成了掛靠聯建、強弱聯建、村企聯建、行業統建等組建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黨組織的覆蓋面,提高了新形勢下黨員教育管理的成效。但這些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眾多小型企業的黨員人數及有關情況常常處于動態的變化之中,再加新的非公有制企業和“兩新”組織的成立發展速度,總是快于基層黨組織的建立發展速度,從而使在這部分單位流動的黨員成了教育管理的“盲點”,黨員的先鋒模范意識淡化,表率作用不明顯,與和諧社會建設對黨員的要求不相適應。在推行區域性黨建后,以區域的理念來涵蓋單位的概念,以動態的管理來突破條框的束縛,從而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如我們在具體工作中規定:流入區域內的黨員,區域性基層黨組織均應主動接納,及時為其提供各種服務,對其加強教育管理;不管流動黨員所在單位有無建立黨組織,均應在區域性黨組織中登記報到,并參加區域性黨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從而形成了一種“關系在企業、活動在區域、奉獻雙崗位(企業職責崗和社會義務崗)”的黨員教育管理方式,使黨員的教育管理從單位封閉式向區域性的開放式轉變,從原來的靜態向動態轉變,尤其是黨員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其先鋒模范作用得到了更為充分的體現,順應了構建和諧社會黨員的責任要求。
4區域性黨建模式,體現了“集約利用、共建共抓”的理念,有利于整合黨建工作資源和力量,更好地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推動社會和諧發展中的作用
傳統的“單位式建黨”模式,將每個具體單位作為一個單元,對基層黨組織進行規劃建設,容易造成黨建設施的重復建設,工作力量的分散弱化,不利于集約利用、形成合力、提高成效。區域性黨建模式,將某個區域作為一個黨建整體,對區域內黨建進行通盤考慮,科學規劃,以“組織共建、黨員共管、設施共享、活動共搞”的形式,對區域內黨建資源和工作力量進行有效整合,既可以避免重復建設的浪費,有利于提高各種黨建設施的利用率,又可以避免工作力量分散后的弱化,利于工作合力的形成,能讓基層黨組織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更大作用。如:我們在推進區域性黨建過程中,在相應的區域內,集中有限的財力人力,采取財政和黨費撥一點、區域內企業贊助一點的辦法,建起相應的黨員服務中心,對區域內的活動場地、黨建力量、教育培訓等方面黨建資源進行整合,作為區域內各企業黨建工作的共同平臺,由區域性基層黨組織統一管理,統籌安排,不但充分做到了黨建資源的集約利用,也推動了基層黨建工作向社會化、開放式和服務型的轉變,使基層黨組織在推動和諧社會建設方面的優勢得到更為充分的顯示。
此外,我們在各區域性黨組織均建立了工作聯系協調制度,通過定期召集區域內各企業,召開黨建工作協調會,廣泛聽取各企業意見建議,共同研究部署有關工作,以群策群力方式,贏得支持,協調一致,確保黨建工作順利推進,也讓各企業在聯系協調中,加強了解,增進友誼,和諧相處,不但區域內黨建工作在共抓中落實、在和諧中發展,也為社會其他領域的和睦共處、和諧發展作出了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