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匯報

時間:2022-11-05 02:37:00

導語:縣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匯報

縣轄12個鄉鎮,300個行政村,總人口63.1萬,總面積1038平方公里,耕地80萬畝,城市規劃面積18.7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3.5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36%。近年來,我們按照省、市關于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統一要求,以創建魯東南生態園林城市和省級文明城市為目標,緊緊抓住市政府把我縣確定為*衛星城建設的良好機遇,本著城鄉協調抓建設、堵疏結合抓管理、多措并舉抓規范、標本兼顧抓整治的原則,打基礎、抓根本、建精品、求實效,統籌城鄉、精心組織,深入開展了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活動,推動了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發展。

我們集中力量,從重點區域和熱點問題入手,本著邊建設、邊整治、邊規范、邊加強管理的原則,著重抓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今年以來,我們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促進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來抓,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高效益經營”的目標要求,常抓不懈。先后投資近8000萬元實施了蒼山路、光明路、振興路、北外環、興大街、東外環、S225省道城區段綠化、濱海西街綠化、新一中道路、文化廣場等20余個整治建設工程。城區蒼山路、中山路、國策路、沭新大街西段、濱海西街、振興路、光明路、北外環、東外環等50余公里的城市道路得到了高標準硬化、綠化、美化和亮化。工程涉及拆遷面積5.4萬多平方米,累計新硬化面積35萬平方米,敷設管涵5萬多米,鋪裝人行道板12萬平方米,對常林大街西段、蒼山路北段、S225省道城區段、濱海西街、城市四入口等城區主要路段兩側進行了綠化,大幅度增加綠化量,新增綠地面積36萬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投資700多萬元,對常林大街、沭新大街等主要路段,更換安裝了380多盞高標準路燈,目前,城區共新安裝高標準路燈2300多盞,亮燈率達99%以上,道路景觀煥然一新。其中,蒼源河公園建設工程全長4900米,綠化總面積6萬多平方米,工程包括公園建設、綠地建設、附屬設施安裝、排水建設等項目,使昔日的臭水溝變成了集游覽、休閑、觀光于一體的城市景觀帶,每至夜晚,華燈齊放,流光溢彩,每晚近3千余人在此休閑娛樂,該工程目前已被列為*市最佳人居工程范例,正申報山東省最佳人居工程獎。同時,規劃建設了縣城公廁、集貿市場、城區停車泊位,對舊損路面進行整修,實施立面改造8萬多平方米。在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我們堅持新區開發、舊城改造和經濟適用住房工程三項并舉,加大了舊城改造和房地產開發綜合力度。縣委、縣政府還專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搞好舊城改造,規劃建設了金都、花園、錦華苑、陽光居等住宅小區,累計建筑面積超過50萬平方米。

二、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城市品位明顯提升。在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中,我們把城區市容管理作為重中之重,堅持常規管理與集中治理相結合,治標與治本相并重。把城區分為“三縱三橫兩曲線”,先后開展了交通秩序整治、查處違法違章建筑、整治市場秩序和季節性治理等專項執法活動,組織城管執法、建設、環保、工商、公安等部門,進行了59次聯合執法檢查和專項清理整頓,清理電話亭棚180余間,售貨廳150余間,彩票廳23間,違法違規建設2200余平方米,清理無證運營車輛和機動三輪車600多輛。堅持堵疏結合,突出劃行歸市,先后對城區道路兩側及蒼源河兩岸的摩托車、自行車市場,國策路中段自行車早市,彩虹橋南側河濱街菜市場,以及夏秋季打場曬糧進行了清理,查處非機動車380多輛,清理市場600多平方米,整治打場曬糧75次。同時與113個駐城單位簽訂了“門前三包”責任書,制定了《臨沭縣城市“門前三包”責任制工作檢查考核辦法》,強化對“門前三包”工作的督促檢查。自今年5月份以來,已召開4次專題會議,組織6次集中檢查,下達26份整改通知書,對13家“門前三包”責任落實不力的單位進行了通報批評。以常林大街、蒼山路、中山路、沭新大街等17條城區主次干道為重點,圍繞治理臟、亂、差等難點問題,清理店外經營、占道經營、店外廣告牌,持續加大對亂擺亂占、亂貼亂畫的清理整治力度。目前,已取締占道經營攤點1220多個,規范店外經營2400多處,取締夜市大排檔和露天燒烤173處,查處噪音嚴重污染違法施工案件29起,清除“野廣告”3600多處,面積4300多平方米。同時,對城區道路進行全天保潔,垃圾清運率達97%以上,加強了對城鄉結合部、居住小區和背街小巷等衛生死角環境的治理,依法對亂倒生產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查處,共清運垃圾8萬立方。

三、加大污水大氣污染治理,城區居住環境大大改善。投資6499萬元,日處理污水3萬噸的牛腿溝工程污水處理廠,工程污水處理池土建部分及配套設施、辦公樓主體工程、院墻等已經完工,設備安裝現已基本調試完畢,本月底將試運營。總投資3673萬元、日處理污水2萬噸的城市污水處理廠,現已全面完成廠區地質勘探、施工圖紙設計、供電線路架設以及院墻等建設,實現了“四通一平”,完成截污管網敷設6000余米,其余管網正在測量規劃建設中。同時,大力開展了重點污染源治理,在集中供熱范圍內,全面取消了燃煤小鍋爐,取締小鍋爐70余處,治理污染不達標企業21家,進一步改善了城區水質和大氣環境。

四、推進村鎮綜合整治,環境整治成效顯著。在開展村鎮環境綜合整治過程中,我們緊緊抓住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和影響村容村貌的臟、亂、差現象,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科學規劃,加大投入,集中治理。先后對全縣12個鄉鎮駐地一條街進行了詳細規劃,同時,完成了鄉鎮駐地總體規劃的調整和修編,加大鄉鎮駐地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優化村鎮環境。工作中,把整治重點放在省級中心鎮、市級重點鎮以及主要道路兩側的鄉鎮,沿國道、省道兩側500米范圍內的行政村街以及鄉鎮總體規劃中確定的中心村街和示范村街,抓點帶面,抓示范帶一般,以典型整治拉動整體村鎮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開展。同時,我們把村鎮環境綜合整治活動與“全市百鎮千村建設示范活動”和“全縣精神文明建設‘三級聯創’活動”有機結合起來,確立了鄭山為小城鎮建設示范鎮,大興鎮李格莊村、鄭山鎮豐嶺村、白旄鎮華山村、青云鎮后齊莊村、店頭鎮大垛莊村、石門鎮白毛村6個村為文明生態示范村,以示范鎮、示范村建設為龍頭帶動其它村鎮搞好建設。在做好有機結合文章的同時,注重建設與管理并重,加大對村鎮違反規劃建設法律法規行為的嚴肅查處,先后開展了村鎮規劃建設執法大檢查活動,查處違法面積6000余平方米。加大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力度,確保該項工作有人管,職責明,在各鄉鎮和村街大力實施“一池四改一利用”工程,農民生產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收到較好的整治效果。

在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中,我們深切的體會到,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形成全社會的共識和合力,才能建設出更好的、現代化的城市和村鎮。我們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幾條:

(一)全面發動,廣泛宣傳,形成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強大聲勢。為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搞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為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我們充分利用電臺、電視臺、報紙、宣傳車等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重要意義和有關法律法規,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調動其參與搞好整治的積極性,在縣城區和村鎮駐地、各沿街單位門口設置宣傳牌,在主要街道懸掛過街橫幅,在全縣由建設、宣傳、城管執法、交警、交通、工商等單位組織宣傳組,出動宣傳車對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進行全方位的宣傳,印制“城市環境衛生”、“門前三包”、文明鄉鎮建設、村鎮環境綜合整治標準等一系列宣傳明白紙3萬余份,一并發放到沿街各單位、經營門店和各鄉鎮村街。專門在電視上開辟專欄,全面深入宣傳創建文明城市、文明鄉鎮、文明村街、文明單位以及爭做文明市民的標準,使廣大人民群眾樹立了“臨沭形象,靠我創造”、“臨沭是我家、整治靠大家”的意識,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為全縣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活動的順利開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同時,組織召開了高規格、大規模的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專題會議,對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進行了具體的安排和部署,制定下發了《20*年臨沭縣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和《臨沭縣村鎮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對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重點、范圍、內容、標準以及工作分工進行了明確,由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領導小組牽頭,協調各有關單位、部門及鄉鎮對照縣里的總體工作部署,對整治任務進行了量化分解,對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列出了12項整治內容進行細化考核,對村鎮環境綜合整治內容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安排和部署,并制定出嚴格的考評、表彰、激勵措施,把各項任務指標落實到縣直各部門和各鄉鎮身上,進一步明確了任務分工,切實協調了各級搞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積極性,在全縣形成了重視、關心、支持、參與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濃厚氛圍,形成了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強大合力,

(二)強化領導,定期調度,層層落實責任。縣委、縣政府始終把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來抓,專門研究成立了臨沭縣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領導小組,對每一個整治方案均需提交縣級班子聯席會,反復研究,尋求最佳實施方案,力爭達到最佳效果,每一項整治工程都成立了由縣級領導掛帥的指揮部,確定了工作班子,實行了工作目標責任制,定目標、定任務、定時間、定速度,列入年度目標考核,嚴格獎懲兌現。在村鎮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中,加強了整治考核深度,并把村街環境綜合整治與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美在農家、美在家庭等活動結合起來,統一部署,精心實施,完善了村鎮建設管理的決策目標、執行責任、考核監督三個體系,層層分解了整治任務,做到事事有人抓,事事抓落實。縣政府對各鄉鎮實施了綜合整治千分量化考核制度,年終由縣財政專戶拿出專項資金,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對整治工作開展較好的先進鄉鎮和先進村街進行獎勵,由縣建設局負責對村鎮環境綜合整治情況的調度和督查,定期不定期的調度整治情況。同時,在電臺、電視臺設立了專題欄目,開通了“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曝光臺”,公開了舉報電話,全面深入地宣傳報道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開展情況。

(三)建立機制,長效治理,確保整治效果。由縣人大常委會具體負責縣城綜合整治的領導工作,認真推行了縣級班子領導包街負責制和“門前三包”責任制,動員駐城各單位和村街按照“門前三包”、門內達標的要求,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城市綜合整治活動。嚴格按照“硬化、綠化、美化、凈化、亮化、規范化”等高標準要求,重點搞好整治。為確保整治活動進展順利,縣綜合整治領導小組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針對我縣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實際,制定了切實有效的整改措施,對全縣200多個部門和單位以及12個鄉鎮,建立了嚴格的目標責任制,與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交警大隊、工商局、交通局、公安部門等單位逐級簽訂了責任書,層層分解任務,落實責任,量化考核,確保各項工作措施落到實處,明確責任,齊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組織宣傳、建設、環保等部門聯合對各鄉鎮、各村街村鎮環境綜合整治進行量化考核,并根據整治內容,摸清底子,結合實際,逐個制定整治方案和年度實施計劃,確定不同年度的工作重點,并本著分類指導,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則,加大村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推進村鎮環境綜合整治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