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長關于縣科技工作匯報

時間:2022-03-09 08:24:00

導語:縣長關于縣科技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長關于縣科技工作匯報

我謹代表中共**縣委、**縣人民政府對龍廳長和各位領導蒞臨我縣檢查指導工作表示熱烈的歡迎!對省科技廳多年來的關心和幫助表示衷心的感謝!下面,我就**縣科技工作情況向各位領導作簡要匯報,不妥之處,懇請給予批評指正。

一、基本縣情

**縣地處**省東南部,南與越南河江省苗旺、同文兩縣接壤,東與廣西百色、那坡等五縣(區)毗鄰,國道323線和正在建設的衡昆高速公路貫穿縣境,是**通往廣西、廣東等沿海開放地區的重要門戶,是**的“東大門”、“出海口”。全縣國土面積5352平方公里,轄13個鄉(鎮)145個村(居)委會,總人口40萬人,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革命老區、風情濃郁的民族地區、資源豐富的熱區、區位良好的邊疆地區、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山區。“歷史悠久的革命老區”是指**有著光輝而悠久的革命斗爭史,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鄧小平、張云逸等老一輩革命家領導的紅七軍曾在這里開辟了以“七村九弄”為中心的滇黔桂革命根據地,成為**省創建時間最早、斗爭范圍最廣、堅持時間最長的紅色革命根據地,被中央確定為全國一類革命老區縣。新中國建立后,**先后經歷多次戰爭,特別是1979年至1989年10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期間,**作為主戰場之一,為捍衛祖國尊嚴和領土完整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鎮沙仁寨“87個人78條腿”成為邊境各族人民遭受戰爭創傷的歷史見證。“風情濃郁的民族地區”是指居住在**的壯、漢、苗、瑤、彝、仡佬六種民族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76.4%,壯族就占總人口的56%。民族文化歷史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民族特色濃郁,文學藝術各具特色,科學、藝術價值珍貴。壯族風情尤為濃郁,**壯劇遠近聞名,設在**縣城的**州壯劇團是全國僅有的兩個壯劇團之一。特別是2006年發現的壯族坡芽歌書,使**的壯族歷史地位得到了有力的作證。加之**古老神秘的彝族銅鼓舞、雄渾粗獷的盤王歌舞、精湛細膩的苗族蘆笙舞獨具特色,以及民族風俗、民族服飾等,許多都保存著原生態的風格和特色,別具一格的民族風情非常有魅力,具有巨大的旅游開發價值。“資源豐富的熱區”是指全縣屬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3℃,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素有“天然溫室”之美譽,境內盛產八角、油桐、油茶、茶葉等經濟林和杉樹、松木等用材林,尤以八角著稱,享有“中國八角之鄉”之譽。同時,礦產、水利資源豐富,已發現和初步探明金、煤、銻、鈦、鐵、鉛鋅、銅、鎳等20多個礦種;可開發利用水能資源的干、支河流20條,水能蘊藏量43萬千瓦,可供發電的有21萬千瓦。“區位良好的邊疆地區”是指**地處兩國三省十縣結合部,南面是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橋頭堡”,東面是**參與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的連接點和東大門,并且連接兩大區域經濟合作體全**只有**一縣。同時,貫穿**的323國道連接兩廣,已經成為**通往兩廣的經濟大動脈,正在建設的衡昆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又架起了**和東部發達地區溝通與合作的橋梁,即將建設的通貨1000噸級船舶的**港,將把**變為**和兩廣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匯聚的寶地,七彩**將從這里揚帆直航大海。加之通往國家級**口岸的三級油路已投入使用,中越雙方已對接通車,使得**縣作為**“東大門”和“出海口”以及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優勢非常明顯。“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山區”是指**境內山高坡陡,山區面積占96%,經濟發展底子薄、基礎差,至今仍有10.5萬人處于貧困線以下。近年來,**堅持因地制宜,創新發展思路,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省建設“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大省”和“面向東南亞、南亞國際大通道”以及參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的重大歷史機遇,充分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突出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擴大對外開放三大重點,培育礦、電、林、畜產業,著力構建區域性物流中心,建設“山水園林城市”,實現了全縣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持續、快速、健康、和諧發展。2006年完成全縣地區生產總值20億元,財政總收入1.45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01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509元,經濟總量排名繼續保持在全州第三位,成為全州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

二、“十五”及2006年科技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近年來,我縣按照“抓經濟、靠科技,抓科技、促經濟”的指導思想,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科技創新為主題,以調整產業結構為主線,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為目標,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縣”戰略,認真開展科技扶貧、科技宣傳和科技培訓,大力實施科技試驗示范項目,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科學技術在加快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以科技為第一生產力來部署工作。一是在研究確立全縣經濟發展戰略的同時,堅持將“科教興縣”貫穿于發展經濟的全過程,確立了向科技要質量,以科技增效益,用科技求發展的工作思路。二是切實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縣、鄉均成立一把手掛帥的科技工作領導小組,將科技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定期或不定期召開會議研究科技工作,分析科技發展形勢,解決科技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把科技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制度化,形成了科技工作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其他領導配合抓的格局,促進了我縣科技工作的有效開展。三是制定科技政策,建立健全科技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各項科技管理工作制度,不斷規范科技管理工作,出臺《**縣專業技術協會管理辦法》、《**縣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縣民營科技企業管理辦法》等政策措施,并認真加以貫徹落實,有力地推動了全縣科技工作。

(二)以項目實施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縣委、縣政府始終將科技成果轉化作為科技工作的重點來抓,廣泛開展科技合作和交流,重點抓好科技成果的引進、吸收和轉化。圍繞培育礦、電、林、畜產業,以創“名、特、優”產品為突破口,以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為目標,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在藥品生產、食品加工、礦產品開發等方面初步實現高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的嫁接,加快了企業產品更新換代和產業升級。大力實施農業技術推廣,水稻旱育稀植、水稻品種多樣性混栽、農作物平衡施肥、電腦農業專家系統應用等科技措施得到普遍推廣應用,八角科學化栽培和蔬菜、木薯、熱果、葡萄高產栽培已初具規模,農業科技含量和生產水平不斷提高。堅持多渠道爭取,不斷加大項目資金投入,將科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多渠道籌集資金投入科技研究與開發,2000年投入科技研究與開發資金222萬元,2005年增加到645萬元,為項目實施和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資金保證。同時,根據省科技廳項目申報指南,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和企業申報科技項目,去年共向省科技廳申報《八角深加工產品開發》、《八角煤煙病防治技術示范》、《剝隘七醋現代化生產工藝提高氨基酸含量研究》等六個項目,并根據我縣資源情況,通過調查研究,篩選了《畜品種改良》、《亞熱帶牧草引種試驗示范》、《優良品種魚養殖示范》、《青蒿種植示范》等儲備項目。“十五”以來,全縣重點引進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86項(個),全縣水稻良種覆蓋率達100%,玉米良種覆蓋率達71.2%,熱果良種覆蓋率達90%以上;共收集科技成果請獎項目21項,經專家評審委員會和獎勵委員會評審,縣委、縣政府審核,共有13個項目獲**縣“十五”期間科學技術獎。全縣依靠科技發展經濟取得明顯成效,科技進步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為34.1%,對農業的貢獻率為37.5%,對工業的貢獻率為27.3%。

(三)以農村和企業為重點加強示范推廣。在科技向經濟轉化的過程中,我們堅持面向企業和農村,建立科技經濟一體化的有效機制,積極推進創新示范,推進了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一是狠抓示范基地建設,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依托縣域熱區資源優勢,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加快農業新技術、新產品試驗示范進程,加強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整合資源突出抓好孟村、坡油農業綜合示范基地等15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使冬種脫毒馬鈴薯、冬玉米、冬黃豆、南洋椒、蔬菜以及八角低產林改造、牛凍精改良等項目逐步成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新亮點;因地制宜抓好茶葉、經濟林、水果、蔬菜及農副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形成了七醋、茶葉、八角等農產品特色加工系列產品,取得了較好的效益。積極爭取省科技廳的對口幫扶,立項支持5個科技試驗示范項目建設,同時我縣在全縣13個鄉鎮各建設一個科技扶貧示范村,集中縣、鄉科技力量開展獨具特色的科技試驗示范,科學養豬、八角科學化栽培、八角病蟲害防治等科技為民所用。二是持續開展企業技術創新示范活動。制定出臺《**縣民營科技企業管理辦法》,為民營科技企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加強對縣內企業的服務,突出重點,選定縣內具有較高科技含量和發展前景好的民營科技企業加以扶持和指導,積極引導企業依靠科技開發新產品,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引導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深入民營企業了解情況,幫助其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困難,對申請認定民營科技企業并符合政策規定的給予認定,從2003年以來,每年發展民營科技企業2家以上。“十五”以來,全縣共組織實施科技試驗示范和推廣項目93項,共認定和扶持民營科技企業10家,民營科技企業日益發展壯大,逐步成為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一支生力軍。

(四)以加強科技宣傳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以“科普宣傳長廊”和各類科技宣傳欄為陣地,充分利用標語、掛圖、報刊、電視等宣傳媒介,結合科技下鄉、“五月科技活動周”、“六月科普大行動”等活動,在全縣范圍內廣泛宣傳科技法律法規、科學知識和實用技術,大力開展科普宣傳,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科技意識和科學文化素質。本著“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圍繞我縣支柱產業培育、科技項目實施、小康示范村建設、科普文明示范社區建設、科普富民示范村建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大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積極籌措資金加強重點村成技校建設,采取專業培訓、以會代訓、現場培訓、農函大培訓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多內容的科技培訓,把科技培訓班辦到鄉村,辦到田間地頭,把實用技術送到農民手中。全縣每年培訓人數均達到勞動力總數的30%以上,累計開展科技培訓6946期346901人(次),在全縣13個鄉(鎮)招收農函大學員6542人,開辦23個單科專業,組建159個教學班,聘請36位科技人員擔任輔導教師,通過組織考試、考核,結業學員6390人,結業率達98%;組織學生參加國家、省、州舉辦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共上報各種作品88件,有63件獲獎。絕大多數農民通過培訓掌握了1至2門實用致富技術,并涌現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帶頭人,逐漸成為懂技術、能經營、會生活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五)以健全的網絡加快科技普及。建立健全科技隊伍組織網絡,組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全縣形成了以縣鄉鎮科技工作領導小組、各職能部門、村組科普小組、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等為主的科技隊伍網絡體系。全縣13個鄉鎮科委(科協)、8個縣級協會380名會員、1個企業科協13名會員、75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2365名會員和144個科普分會構成全縣較為完善的科普網絡,科普陣地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完善,大部分村組均建立了科普小組,培育了1000戶科技示范戶,并發揮了示范戶科技致富的領頭雁和“二傳手”作用,擴大了輻射力和影響力。

(六)以優化環境加強科技隊伍建設。緊緊圍繞以人為本的理念,加大人才儲備和人才庫建設力度,制定出臺《**縣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縣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選拔培養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激發科技人員工作積極性的政策措施,使人才成長環境逐步優化,科技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認真抓好知識產權工作,及時成立縣知識產權局,開展保護知識產權專項行動,重獎專利申請人。抓好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做到以優惠的政策引進人才,以優良的環境留住人才,以優越的機制用好人才。實施農村人才培訓工程,舉辦短、中期專業技術培訓,培養一批農村科技示范戶、能工巧匠、科技明白人和致富帶頭人;積極選派科技骨干到高等院校深造學習或鼓勵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繼續教育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提高其業務能力,提升全縣科技自主創新整體水平;認真搞好科教結合,開展科普進學校活動,抓好青少年科普工作。努力挖掘科技資源和培養科技人才,2006年共組織申報專利9件,使我縣專利申報數累計達20件,科技人才對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三、省科技廳幫扶項目實施情況

自省科技廳掛鉤幫扶我縣以來,動真情、扶真貧,不斷從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累計投入資金380余萬元,實施了睦倫、田壩、孟村科技扶貧示范項目,八角品種選育及速生豐產栽培示范、露地黑木耳栽培示范、剝隘小種雞養殖示范、農村能源建設、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和依靠科技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示范等項目。一是抓好科技扶貧示范村建設。睦倫、田壩兩村共完成花椒定植2000畝,成活率達90%以上,部分花椒現已掛果;完成八角定植720畝,成活率達85%以上;發展科學養豬示范戶40戶,科學養豬技術覆蓋率達52%,豬良種覆蓋率達43%;建成沼氣池267口,小水窖205口,改造茅草房62戶。孟村全村飼養三高良種母豬255頭,育成仔豬3064頭,產值73.5萬元,養豬戶發展到360戶,建成熱果種植示范樣板150畝,帶動全村發展熱果688畝,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通過項目實施,2005年末,睦倫、田壩兩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47元、910元,比項目實施前增加260元、245元,分別增長37.8%、36.8%;孟村全村人均純收入從建示范村前的520元提高到1013元,比全鎮平均水平高出75元。二是抓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示范項目。我縣成立了科技入戶工程領導小組,組建了科技入戶工作服務隊,深入村寨開展以養豬、蔬菜栽培、經濟林果種植管理、八角低產林改造、牛凍精改良、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為內容的實用技術培訓等科技服務,并收集科技成果圖片,制成科技成果展版,分別到項目區集鎮及項目實施的村寨巡回展出宣傳,同時收集各類農村實用技術資料,編成《農村實用技術手冊》,發放到項目區農戶手中。全縣在送科技人員進村入戶開展服務的同時,共籌集資金3.7萬元,安排到各鄉鎮、村寨,開展科技培訓和科技咨詢服務工作,先后開展八角煤煙病防治1000畝,落實養豬和馬鈴薯種植重點戶各50戶,農業科技入戶給廣大農民帶來了實惠。

三是抓好依靠科技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示范項目。在2005年成功實施3300畝大田示范和100畝示范樣板種植的基礎上,2006年完成以大白菜為主的蔬菜種植示范面積3350畝,其中完成高產示范樣板100畝。項目主要分布在**、木央、里達、新華4個鄉鎮27個村小組1861戶農戶。經測產,平均畝產3177公斤,畝產值1588.5元。兩季共銷售蔬菜1028萬公斤,總產值514萬元,為項目區農民增收331.1萬元,戶均增收1779.3元,人均增收444.8元。該項目的實施帶動了周邊2331戶農戶種植蔬菜5130畝,每年可為示范區農民增加收入1000多萬元。

目前,除依靠科技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示范項目正在實施外,其他項目已全部通過結題驗收。這些項目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地方優勢產業的發展,同時為培育新興產業奠定了基礎。

四、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及下步工作打算

我縣科技工作雖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歷史和自然原因,一定程度制約了我縣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給科技推廣普及工作帶來了許多困難,主要表現在:一是科技投入嚴重不足。一方面,由于縣級財政十分困難,在確保工資發放、保證機構運轉和社會穩定的情況下,只能安排少量的科技工作經費;另一方面,因農村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多渠道、多層次的科技投入體系難以建立。二是科技示范項目規模小,帶動作用不明顯。近年來,我縣雖然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勢產業開發,進行了不少的科技試驗示范,并取得一定成績,但由于資金、人才所限,實施的科技試驗示范項目規模小,示范作用不顯著,地方資源優勢尚未真正轉化為經濟優勢。三是科技成果轉化率低。長期以來,由于經費缺乏和社會發育程度低,加之邊疆少數民族群眾觀念落后,接受科技的能力弱,許多成熟的技術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四是勞動者整體素質低。由于地處邊疆,教育發展滯后,科技基礎脆弱,廣大勞動者科技意識淡薄,整體素質較差,難以適應科學生產發展的客觀要求。

針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今后我們將繼續遵照省、州的安排部署,機制上再創新,措施上再完善,工作上再落實,繼續堅持以科技為先導,全力實施“科教興縣”戰略,以科技進步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的超常規、跨越式發展。一是實施科教興縣戰略,鞏固科技轉化成果。認真開展調查研究,修改完善《**縣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制定出臺鼓勵加大科技投入、專利申報、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的科技政策,逐步優化我縣科技管理工作環境,推動我縣科技進步。二是抓好科技宣傳培訓,提高全民科技素質。利用“科技下鄉”、“五月科技活動周”、“保護知識產權宣傳周”、“六月科普大行動”等活動,向廣大農民群眾宣傳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進一步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社會風尚。因地制宜,因需開班,因人施教,把科技培訓辦到鄉、村,辦到田間地塊;把科技培訓與科技開發結合起來,根據項目需要開展科技培訓,努力培養一批懂技術、能經營、會生活的新型農民。繼續深入開展青少年科技活動,積極組織全縣中小學生參加國家、省、州舉辦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從小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全面提升我縣廣大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三是注重科技推廣,抓好科技項目實施。繼續圍繞支柱產業及企業技改,把科技項目實施與示范基地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以八角、茶葉、蔬菜、農業綜合開發為主,不斷引進優良新品種和新技術,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工農業科技含量,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在繼續抓好原有示范基地的基礎上,在科技創新、科技含量、質量和效益上下功夫,大力開展各類示范基地建設。同時,積極培養科技示范帶頭人,不斷推行農業新技術,切實發揮示范基地的輻射、引導作用,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快速發展。四是開展技術創新,促進企業科技進步。進一步研究制定科技政策,鼓勵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突出抓好金泰得公司、剝隘七醋等民營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力爭使更多的民營科技企業逐步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加快培育產業化龍頭企業,積極發展特色和優勢農產品,打造自己的名牌,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達到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的目的。五是完善用人機制,大力培養和引進人才。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制定有利于培養、吸收和合理使用人才的配套政策,優化人才成長和鼓勵創新的優良環境,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采取多種方式盡快培養急需人才,認真做好技術帶頭人、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管理工作。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管理機制創新,穩定和加強縣、鄉、村科普工作隊伍。加強人才培養和推進外向合作,不斷選送科技骨干和科技后備人才到先進發達地區或高等院校學習深造,培養、提高科技人員的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提高科技隊伍整體素質和服務效能。六是加強科技合作,創新科技運行機制。整合全縣科研機構的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圍繞工業技術創新、農業產業化、農產品深加工等方面,進一步加強與省林科院等各大專院校合作,聘請專家和技術人員幫助我們解決技術難題,不斷提高全縣科技工作水平。重點抓好八角產業基礎研究和八角產品精深加工,使我縣八角產業逐步走上集約化、規范化、良種化、科學化軌道。

尊敬的*廳長,各位領導,近年來我縣科技工作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希望省科技廳繼續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給予我們更多的幫助,我們堅信,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州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位領導的關心幫助下,**縣委、縣政府一定能夠團結帶領全縣各族干部群眾特別是廣大科技工作者,振奮精神,迎難而上,目標再明確,措施再加強,干勁再加大,工作再努力,為不斷提高全社會科技進步水平,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