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齡情況巡檢匯報
時間:2022-07-27 07:25:00
導語:農村老齡情況巡檢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地處兩省市結合處,與三市交界。目前,全縣人口總數逾80萬,其中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9.07萬,占全縣人口總數的11%以上,并正以年均4.5的速度急劇增長,已跨入了人口老齡化縣的行列。由于縣是一個農業大縣,家居農村的老年人占老年人總數的近80%。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城市社會保障的不斷深化,城市老年人的養老水平遂步得到了提高。但農村老年人在養老、醫療、生活、贍養等方面的情況卻不容樂觀。因此,關注農村老年人,研究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村老年人養老之路,對于農村的繁榮,社會的穩定和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黨和政府及老齡工作部門當前亟待研究、探討并解決的突出問題之一。近幾年來,我縣一直把老齡工作的重點放在農村,放在基層。各級黨委、政府和老齡工作部門都很重視農村老齡工作,關注農村老年人,堅持“黨政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老齡工作方針,認真貫徹落實“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老齡工作目標,全面推進農村老齡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一、工作實績及基本經驗
(一)加強宣傳教育,努力營造農村敬老、愛老的社會風尚。結合我縣當前實際,大力強化宣傳,普遍提高農村老齡意識。一是把宣傳貫徹《老年法》列入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縣鄉政府都召開動員大會及座談會,將《老年法》列入"四五"普法的重要內容之一,各鄉鎮、社區居委會把宣傳貫徹《老年法》納入當年的目標管理,層層落實責任;二是采取多種形式,充分發揮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的作用,加強對《老年法》的宣傳教育工作,并把中青年及學生作為宣傳教育的重點,實行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大力宣揚子女孝順父母、社會力量興辦老年事業、基層老年協會開展活動,以及黨政領導重視老齡工作等方面的典型。
(二)以“老有所養”為重點,全面開展農村養老保險。堅持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相結合,完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加快發展老年服務事業,同時繼續鼓勵和支持家庭養老,倡導個人的自我養老,走政府、社會、家庭和個人相結合的養老保障道路。我縣在開展農保工作中,主要采取儲蓄式積累方式,其經費來源由村組和個人共同負擔,以個人繳費為主,政府給予政策扶持。個人繳費和村組補助部分,全部記入個人帳戶,屬投保人的私人財產。在開展農村養老保險的具體操作上,根據農村經濟發展和各個家庭的實際情況,堅持因地、因戶、因人制宜,堅持自愿投保原則,并充分考慮農民群眾的承受能力,不搞攤派,不強迫命令。承保機構在資金的管理上,嚴格按照有關規定,搞好基金的營運,千方百計保證基金增值。并強化監督機制,由審計、財政和監察部門定期對“農保”基金進行審計監督,確保了基金的安全營運。自年至今,全縣參保人數達6000多人,共籌集保費140多萬元,累計積累基金190萬元,現已有420多人開始領取養老金,共計支付4萬余元。
(三)進一步抓好農村五保老人供養工作。五保老人是農村老年人中最脆弱的一部分,他們無兒無女,其生活保障,也只能由政府和社會提供。年廣安市委、政府把農村敬老院建設納入為民辦的十件實事之一,加大了對農村五保老人的關懷程度。隨著《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和《農村敬老院暫行管理辦法》的頒布實施,廣大農村的五保供養政策進一步得到了落實,五保供養對象生活改善,敬老院的建設和管理日漸完善。近年來,我縣通過轉移支付和村、組供給等方式,保證了全縣3100名五保供養對象每人每年672元生活費和350公斤口糧的補給標準。另外,截止目前,全縣共建敬老院31所,共有床位561張,已收養了五保供養對象441人,占全縣五保供養對象的11.3。
(四)落實“雙簽”工作,促進家庭養老。開展簽定“家庭贍養協議書”和“家庭敬老保證書”的“雙簽”工作,是貫徹落實《老年法》,解決農村家庭養老中存在的問題,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弘揚我國尊老、敬老、養老優良傳統美德的重要舉措。幾年來,我縣在鞏固“雙簽”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推廣、完善“雙簽”工作,把重點轉移到建立跟蹤回訪監督機制方面,把家庭養老落到實處。目前,我縣已簽定“家庭贍養協議書”24274份,簽定“家庭敬老保證書”20081份。
(五)以老協為載體,促進農村老齡事業的發展。我縣老年人協會在各地黨委、政府的指導下,作為社會與老人溝通、聯系的橋梁和紐帶,在促進經濟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進精神文明建設、調解家庭糾紛、解決村民生活困難、破除迷信、移風移俗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去年月日晚,我縣金牛鎮一帶突遭特大暴雨襲擊,洪水來勢兇猛,位于金牛鎮二村的橋被洪水沖毀。次日清晨,100余名去河對岸學校上學的中、小學學生及相鄰幾個村的過往村民站在被沖毀的橋邊因無法過河而急得團團轉。這一情景恰被該鎮老年人協會二分會負責人等人看見了,望著河岸人群中那一張張焦急又無奈的面孔,老人們庚即組織分會會員及村民商量、研究,決定馬上搭建一座臨時竹橋,以解決兩岸村民過往難題。他們砍來自已家的樹木、竹子(共約2000多斤),并買來大量鐵絲,組織人員削竹、排竹、捆綁固定,孫會長還帶領會員們涉水冒險架橋。在他們的精心指揮下,不多時一座長15米、寬2米的臨時竹橋便架起在洪水滔滔的河面上。竹橋建成后,又組織青年村民將被洪水阻隔的那100余名學生和村民安全護送過河,保證了孩子們正常上課和村民的正常過往,受到當地百姓的好評。
二、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社會養老發展緩慢。我縣農村的社會養老雖然經過了十余年的發展,但是由于傳統農業條件的限制和我國城鄉"二元"政策體制的管理模式,使社會養老這種方式基本處于一種低水平、緩慢發展的層次上。其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養老投入低,目標人群的覆蓋面過窄。目前全縣只有五保老人能夠得到較為固定的社會救濟性保障,其余大多數老年人基本上沒有固定的社會保障。
第二,保障水平低,不能真正起到社會保障的作用。
第三,農村的社會化養老缺乏法制化的管理和規范。特別是養老保險的管理和運作以及社會救濟具體實施,缺乏規范的法制化措施,某些方面的工作流于形式,或者受人為因素的影響,致使實際工作中漏洞很多,導致某些社會養老保障措施不能得到落實,部分社會養老保障金不能真正用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多數老年人還不能實現共享社會救濟發展的成果,甚至落后于平均生活水平。
(二)老年需求得不到滿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從農村開始的一系列改革政策給廣大農村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大多數農民已告別貧困走向富裕,但在老年需求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主要體現在:
第一、農村老年人經濟自養的能力不足甚至低下,其他親屬在家庭養老中的作用很小。
第二、農村老年人身體不健康的比例高,感到生活無人照料的比例高。
第三、在農村,仍有一定數量的因種種情況時常感孤獨,無處無人訴說心事。
(三)醫療困難、醫療水平低。與城市不同,我縣農村一部分老年人沒有醫療保險,看病全由自己掏腰包,而老年人失去勞動能力之后也就失去了經濟來源,看病的錢由子女(主要是兒子)負擔,而多數子女經濟收入低,無法全力承受其高額的醫療費用。因此,在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老人生病后,只要進醫院看病時,如果醫生說治不好,大部分老人及家人也就不再堅持醫治了。對老年人來說已經完成了人生的任務:傳宗接代、撫養子女長大成人;對子女來說已經盡了自己的一定責任,無論從道義上還是輿論上都不會受到多大的譴責。這就出現了有病難醫、或不醫的現象。同時,由于我縣農村長期處在較落后的階段,醫療機構設施比較落后,技術水平比較低,合格醫生比例不高,因此老年人一旦生重病后,對痊愈所抱的希望不大,這也是老年人就診率較低的一個主要原因。
(四)生活質量低下。在我縣農村,贍養老人是兒子的傳統責任,但是贍養并沒有一定的標準,也即是說,給什么樣的伙食、住什么樣的房子沒有標準,只能以兒女的孝心來保障,但相當一部分兒女養老意識不強,因此,盡管兒子生活越來越好,但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卻變化不大,甚至隨著物價的上漲,老年人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艱難,更不用說照顧老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同時,我縣大多數家庭、子女外出務工,留下老年人在家帶管孫子、上學等,老人不但生活無人照料,還要管教孫子,很難安度晚年。
(五)部分農村家庭贍養形式簡單,子女負擔加重。雖然說老年人在家庭就可以完成養老,但實際上農村的老年人傳統的養老形式是非常簡單的。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施行,農村家庭子女數逐步減少,過去由幾兄弟共同承擔的對父母的贍養變成了由兩個子女或一個兒子承擔,這樣,在家庭規模小型化之后,同樣贍養形式簡單的完全家庭養老卻加重了子女的負擔。特別是兒子外出打工后,兒媳婦既要承擔農活、家務活、照料下一代,又要承擔對老年人的贍養責任,家庭負擔加重。
農村老年人的問題一方面制約著農村的現代化進程,影響農村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過分的依賴家庭養老所造成的結果易導致養兒防老的陋習難以剔除,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貫徹落實出現困難。因此,設法解決好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解決農村老年人問題的主要對策
針對農村老年人的主要問題,建立完善的農村養老體系已刻不容緩,建立主要包括以家庭養老為主體,加強老年人自我保障為重點,提倡集體助養和建立社會共養為保障的養老體系。
(一)強化子女的贍養義務,建立家庭養老體系。中華民族歷來有贍養老人的優良傳統,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贍養老人不僅僅是子女應盡的職責,也是國家法律和政策所規定的公民義務。在《婚姻法》和《繼承法》的相關條款中分別將這一義務用法律的形式給予了確定。因此贍養老人是一項法定的社會職責。一方面,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確保子女贍養有序進行。另一方面,農村老齡工作者應當通過宣傳、監督,強化子女贍養老人的義務。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有組織有領導地在農村倡導、推行贍養人與被贍養人之間簽訂“家庭贍養協議”書,明確規定贍養標準和子女的責任,確保老年人的家庭贍養,進一步完善家庭養老體系。
(二)鼓勵老年人自養。老年人的自養來源主要是兩方面,一是年輕時的收入積蓄,二是在老年時仍然有勞動能力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所得。農村老年社會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制定具體措施,鼓勵老年人自養。如協助地方建立老年人儲蓄機構,幫助老年人制定養老計劃,發展第三產業,制定優惠政策,為老年人提供勞動就業機會,增強老年人的自養能力。
(三)集體助養。集體助養的主要對象是孤寡老人和困難老人。敬老院是解決孤寡老人和困難老人的經濟生活和精神生活、生活護理的主要場所。而我縣一些有條件的農村,可以用集體經濟建立集體養老金制度,也可由集體經濟和一些富裕起來的村民共同出資。建立集體養老金制度,對有較大經濟開支需要的老人給以適當的幫助,以彌補家庭養老、社保養老和自我保障的不足。同時,建立鄰里互助小組,充分發揮鄰里功能。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鄰里這一初級社會群體在傳統的農村擔負著“守望、共生”的重要功能,鄰里之間的相互照顧包括家務勞動,老人小孩的照看等。各鄉鎮黨委、政府以及老齡工作者要發揮農村鄰里互助的作用,組織農村老人自愿組成的鄰里互助小組,就近開展鄰里互助服務,給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小孩的照看、老人的看護,充分調動社區老人的積極性,強化鄰里的互助功能。鄰里互助的另一形式是家庭之間互相協調,例如張家的勞動力幫李家耕種農田,李家的老太太幫助張家照顧小孩等等。
(四)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在強調子女贍養和集體助養的同時,還要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大力發展社會供養,培養通過社會保險養老的習慣。建立基層生活保障制度,根據鄉鎮的實際情況發展相應的養老形式,加強對農村養老保險機構的制度化、法制化管理,做到專款專用。
(五)建立老年人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在農村老年人看病難主要是經濟困難和交通不便。因此,今后農村的老年人社會工作方面還應考慮到老年人的特殊情況,在農村建立和添加便利醫療點,發動一些城鎮的醫療組織機構志愿定時定點的去農村特別是偏遠農村為老年人提供義診和體檢,探索多種形式的農村健康保障辦法,改善農村落后的醫療面貌,普及衛生保健知識,增強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能力,使老年人能夠“老有所醫”。
四、興建適當的老年文化生活設施
建立老年文化設施,如健身房、圖書室、興趣活動室;經常組織老年人開展他們喜愛的文娛活動,如老年健身操、太極拳表演等。對落后地區應實行送文化下鄉的辦法,將一些新人新事新變化通過演出的形式送到農村,使一些從未走出過家門的老年人感受生活的巨大變化和生活的幸福。
除此之外,還可設立老年人生活服務中心,為老人提供各種服務;興辦老年教育中心,提高農村老年人的文化水平,滿足經濟生活較富足的老年農民的需要。
總的來說,農村老齡工作的開展應圍繞著老年人的經濟保障和生活照料兩大方面出發,盡可能的調動農村的各方力量,挖掘農村的巨大養老潛力,使農村老年人生活過得更加美好。
- 上一篇:農村黨辦選調生個人匯總
- 下一篇:安監處廉政工作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