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三化聯動工作報告

時間:2022-03-04 03:25:00

導語:農村三化聯動工作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三化聯動工作報告

三農任務是各級黨委重中之重的任務。市委鄉村任務會議和市委4月8日召開的任務會議,為三農任務若何完成追逐跨越、加速開展指清楚明了偏向。特殊是市委作出的當前我市還處于“傳統農業的開展期、工業起步期、城鎮化初始期、根底設備加速推進期”的開展階段性的科學研判,為實在做好全縣三農任務、統籌處理好三農問題供應了實際而帶有計謀性的途徑選擇。

一、以工業的理念抓農業,出力進步財產形狀,打造財產優勢,加速農業財產化歷程。

抓財產基地建立,追求規劃效益。農業出產基地就是在區域性農產物經濟中據有較重位置并能長時間不變地向區表里供應很多農產物的集中出產地。強調出產的專業化和栽種區域化,使基地盡能夠成方連片,構成規劃。強調出產技能規程的組織施行,履行農資供給、病蟲害防治等一致效勞。強調建立與治理的運轉機制,推行“企業+基地+農戶”、“市場+基地+農戶”或“專合組織+基地+農戶”等運作形式,促進基地出產、治理、運營一體化開展的良性輪回。將糧油、畜牧、茶葉、食用菌財產確立為主導財產。全縣共樹立優質水稻基地20萬畝,地膜玉米出產基地25萬畝,糧食總產量打破40億斤;樹立脫毒馬鈴薯種源基地850畝,樹立空山馬鈴薯基地1萬畝,進步了商品化水平。開展規范化、生態化畜牧業。已樹立無公害養殖基地鄉20個,規劃養殖場367個,畜產物構造和質量不時優化。依托“中國銀耳之鄉”的品牌優勢,鼎力開拓食用菌財產。已樹立食用菌基地鄉(鎮)25個;食用菌財產掩蓋率到達21%,產值達2.7億元。加大資產重組力度,整合茶葉品牌資本,樹立鐵溪鎮、煙溪鄉等11個茶葉基地鄉鎮,打造羅村、蘇家坪村等20個茶葉專業村,全縣茶葉面積達13.1萬畝。還,注重財產品牌創立任務,全縣特征農產物中,已有5個產物獲準運用A級綠色食物標記;縣先后取得“無公害農產物干果出產基地縣”、“無公害農產物食用菌出產基地縣”、“無公害農產物山野菜出產基地縣”、“縣無公害畜產物基地縣”以及“銀耳”原產地維護認證。基地化出產大幅度進步了全縣特征農產物的數目和質量。

抓專合組織培養,帶動農人一起致富。用工業的理念、市場化的方法,多元化興辦、多渠道開展,發起各類市場主體領辦,環繞特征效益農業興辦,依托農業財產化基地興辦,起勁做多做大做強專合組織。積極發揚專合組織效果,在開辟市場上下功夫,率領廣闊農人為銷而產、為賺而賣,完成小出產與大市場有用對接。為此,全縣積極從上級爭奪專項資金65萬元,重點對3家專合組織進行指導性支撐,從資金上包管專合組織展開信息、培訓、農產物質量規范與認證、農業出產根底設備建立、市場發賣和技能推行等效勞。自動協調銀行部分借款,以處理成員在出產、發賣等環節的資金堅苦,協助社員走出窘境、開展出產、添加收入。縣級有關部分依法對全縣的專合組織施行動態監測,實在標準專合組織運轉。集中清算整理專合組織的內部組織機構,實在處理無所作為、形同虛設的問題。協助專合組織健全內部治理準則,促進專合組織嚴厲按《章程》規則執行民主治理。實在標準專合組織“一把手”的權益運轉,根絕法定代表人借助協作社的名義瞎作為、亂作為、應用營業之便中飽私囊等嚴峻影響專合組織生活和開展的行為。樹立財政公開欄,把有限的資金用在明處,讓社員安心、清楚,真正完成“民辦民管民受益”的主旨。全縣農人專業協作社已達176個(個中省級專合組織到達5家),協作社成員19632人,輻射帶動農戶46290戶,協作社成員人均收入達1.68萬元,帶動了全縣特征財產化程度的提拔。

抓龍頭企業攙扶,構建營銷樞紐。龍頭企業是出產要素轉化為實際出產力的實踐載體,是促進農業運營方法革命性革新的帶動主體。推進農業財產化,要害是抓好龍頭企業,龍頭企業開展強大了,才干有用帶動農業構造調整,才干促進農人繼續增收。要“做強一批”、“引進一批”、“革新一批”、“開展一批”的任務思緒,對準基地、對準財產、對準市場培養龍頭企業,在延伸農業財產鏈的進程中進步農業的工業化水平。當前,全縣已培養省級重點龍頭企業3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14家,個中規劃以上工業企業10家;共輻射帶動農戶46290戶,完成了產、銷和加工業有用對接。“當局搭臺,企業唱戲”。組織羅村茶葉、銀耳等五家企業,參與了第三屆四川省優質特征農產物上海展現展銷會,現場發賣各類產物25.2萬元,簽約金額達4.3億元,位居全市第一,完成了產銷兩旺。

抓農業財產園區拓展,指導財產堆積。農業財產園區是農業進步前輩科技效果轉化的實驗田,是傳統農業構造調整的助推器,是各類涉農運營主體創業開展的大舞臺。近年來,特征化開展、市場化運轉、多元化投入(公益性根底設備建立以當局項目拼盤投入為主,運營性效勞項目以受益業主投入為主,財產開展以龍頭企業和專合組織投入為主,入戶建立以農戶自我投入為主),園區建立初見成效。農業園區成為了農人增收致富的活水泉源。當前,縣上正在加緊編制《縣農業財產園區拓展規劃》,制訂園區治理方法以及項目效勞、建立融資、拆遷安頓、好處分派等機制。加大園區招商引資力度,在明白食物、農產物加工、現代物流等重點招商項目標根底上,注重選拔一批具有較強組織才能、成事才能、會談戰略的優異人才充分到園區、企業等招商第一線,為園區建立和開展供應人才支撐。當前,已建立了楊柏—民勝食用菌、興隆—煙溪茶葉、以巨細河道域為主的水產養殖等財產園區。園區建立共投入5億多元,引進業主80余家,帶動農戶15200余戶,完成綜合產值13億元。

二、城鄉統籌協調開展的理念,實在改善民生,推進公共效勞,加速鄉村城鎮化歷程。

把扶貧開拓作為處理民生問題的首要任務。面臨國度級貧窮縣的實踐,把扶貧開拓放在首位,出力處理鄉村的教育、培訓、衛生和醫療等民生問題,讓農人先脫貧,是追逐跨越、加速開展的邏輯起點。全縣貧窮生齒占總生齒的30%。面臨很多的民生問題,以具體兌現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為根底,從破解最中心的制約要素抓起,以處理貧窮生齒溫飽、協助貧窮生齒脫貧致富為出力點,完成了諾水河鎮、空山鄉、兩河口鄉3個鄉鎮、45個村的連片扶貧開拓工程,徹底處理了9200戶、3.7萬人的行路難、飲水難、看病難、上學難、通信難、用電難等問題。2010年以來,編制了扶貧規劃和經濟社會開展規劃,參加了秦巴山區三省(市)五縣(市)扶貧統籌實驗區,為縣扶貧任務發明了優越的前提。上一年全縣共爭奪各類財務扶貧資金4488.9萬元,爭奪各類社會幫扶資金2600多萬元。本年已爭奪到位省級投入和當地部分資金共3788.1萬元。施行了瓦室—沙溪連片扶貧開拓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8532.3萬元,處理了5.38萬貧窮生齒的溫飽問題,貧窮生齒人均增收達500元以上,完成了高、中、低山區協調開展。

把社會公同事業建立作為城鎮化開展的首要義務。規劃引領。制訂了《縣2011年連片扶貧建立規劃》,包羅1個特征鎮(廣納)、2個中間村(苗南、周子坪)、9個聚居點(邵家河、鸚鴿嘴、周子坪、苗南、高超、渠江、銅缽山、青寺埡、龍頭山)的規劃。個中請四川城鎮規劃設計研討院對特征鎮廣納場鎮進行了總體規劃,并對節制性具體規劃進行了修編,規劃區面積2.3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7平方公里。特征鎮的總體定位是:凸起休閑旅行特征,力爭將廣納鎮建成縣城衛星城鎮。經過規劃,在全縣局限內構成以縣城為中間、特征鎮為重點、中間村為帶動、財產集聚地為載體、以居民聚居點為延長的城鎮化框架。根底設備跟進。鼎力推進村路途、社路途、院戶路建立,當前,全縣524個村修通了村路途,2000多個社修通了社路途(占70%以上)。同步推進鄉村電網革新、“小農水”項目建立、人畜平安飲水工程、沼氣池建立項目、村小學革新、村衛生站建立、村級組織陣地建立等項目,確保村集鎮和聚居點建到哪里,根底設備項目就跟進到哪里。效勞設備配套。依照“1+6”的形式,試點建立新鄉村綜合體。把鄉鎮當局效勞延長到村集鎮和居民聚居點,樹立便民效勞點(包羅社保、民政、司法征詢、郵政效勞等窗口),建立村級渣滓儲運中間、農家信屋、信息效勞站點等設備,使村集鎮和聚居點的居民享有與城鎮居民一致便捷的公共效勞,減少了城鄉差距。還,出力整治村容村貌,依照“青瓦白墻人字頂,木欄花窗踢腳線,穿斗構造青瓦房”的川北民居作風,集中資料供給,集中能工巧匠,進行農房面貌打造。上一年已完成姚家壩、新春村、陳家壩、賈村觀、邵家河、城西、噴鼻山寺、向家營、坪壩村、尖包嶺、金堂等12個聚居點建立義務;完成面貌打造1516戶。本年啟動瓦石灘村、金溪河村、周子坪村、苗南、龍頭山等5個聚居點建立,個中瓦石灘聚居點建立已具體竣工,其他聚居點均已開工建立。本年1—4月全縣共啟動面貌打造900戶,完成630戶,村莊形象大提拔,特征面貌已展現。

把新鄉村建立作為統攬鄉村任務的首要抓手。以省級新鄉村示范片建立為契機,按規劃掩蓋“全域全程具體小康”的要求,編制了縣域新村建立總體規劃,將全縣526個村(含2個社區)的根本建立內容落實到詳細的建立批次和年度。分類推進,對貧窮型鄉村重在普及農戶家庭根本生涯與出產材料,改善鄉村醫療、路途交通等根底設備;溫飽型鄉村出力培養當地特征財產,具體更新、提拔鄉村的出產與生涯設備;小康型村嚴肅在穩固鄉村內生增進動力,推進村莊整治和鄉村寓居中間化、社區化。出臺了新鄉村建立“競爭擇優”申報方法、新鄉村民房建立指點定見、民房面貌打造驗收方法、縣級部分幫扶職責等標準性文件,確保全縣新鄉村建立有章、有序推進。還,新鄉村建立的民素性定位,實在添加農人福利。一是進步鄉村公共品供應程度,然后削減農人的出產生涯支出,降低農業風險,緩解農人支出的壓力。二是增強鄉村文明建立,為農人供應非物質方面的福利,讓農人的精力生涯也豐厚起來。經過新鄉村建立,進步了農人對公共效勞的稱心度、對鄉村文明供應的知足感。

三、資本變本錢的理念,優化就業創業情況,完美出產關系,加速農人兼業化歷程。

改變地盤運營形式。只要完美現有出產運營體系體例機制,打破鄉村一家一戶零散運營地盤、游離于市場經濟的近況,渙散在千家萬戶的地盤運營權經過流轉,到達集中,從事規劃化運營,開展現代農業才具有財產根底、經濟根底。在嚴厲節制耕地紅線的前提下,接納“托、租、股、轉”等方法,出力指導鄉村地盤流轉,使富集的地盤資本改變為實際的地盤本錢。出力建立地盤流轉信息平臺,完美地盤信息注銷、承擔保理、流轉治理、權證治理、膠葛治理、計算報表、信息、招商引資等功用模塊。樹立健全縣、鄉鎮、村三級鄉村地盤承包流轉效勞系統,促進地盤良性流轉。開展栽種大戶和養殖大戶,用大戶帶動農戶進行地盤流轉。積極指導農人工回籍創業80人,興辦企業40個,對地盤執行規劃運營。農人以地盤入股的方式,到財產園區、企業及其他經濟實體中務工獲取收入。當前,全縣已標準流轉鄉村地盤13.2萬畝,添加經濟效益近3億元,既進步了農業綜合出產才能,又改變了農人的就業方法。

開拓鄉村人才資本。人才資本已成為最主要的計謀資本,人才競爭已成為最具有全局影響力的競爭,人才問題已成為制約追逐跨越、加速開展的要害問題。從當時看,全縣每萬人中有人才393人,人才總量占縣總生齒的比例僅4%。針對全縣人才總量缺乏、拔尖人才斷代、四大財產人才稀缺的近況,不時消弭人才活動的城鄉、區域、部分、行業、身份、一切制等限制,鼓舞機關及企事業單元的專業技能人才辭去職務領辦、興辦、承包、租賃企業或從事技能推行、技能承包、技能征詢效勞、開展特征財產園區。上一年以來,全縣共活動農、林、畜、水、工程建立、文、衛等各類專業技能人才1800余人次;共引進碩士以上副縣級指導干部3人;一次性面向全國引進了25名高條理專業技能人才,強化了人才在新鄉村建立中的保證效果。

培養新型鄉村居民。現有35萬鄉村勞動力中,少局部留守在家持續務農,大局部外出務工。外出務工農人因為缺乏從事非農財產所必需的勞動技藝,完成非農就業路徑窄,大多從事臟、苦、累、險工種,就業不變性不高,收入低。因而,鼎力開展職業教育、奮力施行好職業教育“五大工程”,培養新型農人,是縣追逐跨越、加速開展的根底性任務。經過起勁,縣已建成省級勞務扶貧基地校1所,市級勞務培訓基地校2所,縣級勞務培訓基地校6所,村級勞務培訓基地3個。經過整合職業技能教育、勞務扶貧工程、陽光工程、品牌勞務和指導性培訓資本,年均可培訓農人工3.5萬人,就業安頓率到達95%以上;年均分批次可培訓“家庭清楚人”5000人次。據計算,全縣80%以上的鄉村勞動力均勻擁有1—3門適用技能;有15%的鄉村勞動力擁有初、中級專業技能天資;還有近200人系復合型高級技工,成為外派勞務的領武士才。跟著全縣勞動力本質的不時提拔,更多的農人走出“殘剩勞動力”形態,成為隨時能在分歧財產、分歧崗亭就業或創業的兼業化居民,更多的鄉村勞動力充沛就業成為常態,在大幅度添加工資性收入的還,完成了本身的具體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