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養老剖析材料

時間:2022-04-22 10:18:00

導語:農村養老剖析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養老剖析材料

一、**鎮空巢老人的基本情況

空巢老人是指年齡在60周歲以上,無子女或有子女卻與子女跨鄉鎮或跨縣分別居住的老年人(包括單身獨居老人和夫妻偶居老人)。通過調查表明,截止20**年6月30日,**空巢老人*人,占全鎮老年人口數2854人的20.78%。其中:單身獨居空巢老人245人,偶居空巢老人*人。空巢老人有以下特征:

1、低齡空巢老人的比例偏大。調查數據顯示,截止20**年6月,**鎮60-69周歲的空巢老人379人,占空巢老人總數的63.92%;70-79周歲的空巢老人*人,占空巢老人總數的27.15%;80歲以上的*人,占空巢老人總數的8.93%。

2、夫妻共同生活居住大于獨居。空巢老人中偶居348人,占空巢老人總數的58.69%;夫妻獨居245人,占空巢老人總數的41.31%。

3、老人的經濟狀況參差不齊。社區發放的以獎代保金(38元/月/人)和村里發放的錢(40元--120元各村不等)成了每位空巢老人最固定的經濟收入,但老人的經濟狀況參差不齊。①單位退休人員以離退休金為生活來源的空巢老人收入較高,經濟狀況好。②納入社會化管理的企業離退休人員,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由于每月能按時領到養老金,生活比較穩定。③靠子女供養的空巢老人,不僅受子女經濟條件影響,還受他們的道德水準、供養意愿等因素的影響,老人生活水平不僅懸殊較大,而且極不穩定。④一些五保老人、低保老人、重點優撫對象依靠政府和社會救濟為主要生活來源,老人生活受身體健康狀況的影響較大。⑤一些低齡老人(指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身體健康的)通過曬鹽、做小工能自食其力,但老人生活受身體健康狀況的影響很大。

4、空巢老人的身體狀況。生活完全能自理的占空巢老人總數的90.56%,部分能自理的占7.**%,不能自理的占2.36%。

5、空巢老人的心理特點。①身心健康,活得開心的空巢老人占59.19%。這主要指月月可拿退休金的和一些子女條件好、孝順且自己又有一定積蓄、身體健康的老人。②改善現狀,充滿信心的空巢老人占27.99%。這部分人中,首先是夫妻同在,自己有一定勞動能力且能自食其力的,他們的希望是少一些疾病來折磨身心,破費錢財,他們更希望親情的滋潤。③孤獨寂寞、心境沉重的空巢老人占9.78%。他們主要是多年疾病纏身,沒有能力醫治,且不可能根治慢性疾患的老人。④悲觀厭世,活而無益的空巢老人占3.04%。社區以獎代保金、村里發放的錢是他們最低生活水平的唯一來源。他們之中有的覺得自己是家庭的遺棄者,有的既無子女贍養,也無親朋支助,自己也無勞力可言;有的非聾即啞,非病即殘,情緒乖僻,感情脆弱。

二、空巢老人現有的養老方式

1、家庭養老

子女是空巢老人的主要關照人,但由于子女與空巢老人分開居住,且目前**老人絕大多數身體狀況良好,子女對老人的照料主要表現在物質照料上,而老人的生活照料主要靠配偶和自我照料。從調查數據顯示,**42個部分能自理的和14個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中,由子女照料的僅占12.89%;配偶照料的占74.95%;無人照料的占12.16%。

2、養老機構照料

**鎮現有一所敬老院(2004年鎮政府投資70萬元興建,占地4800平方米,功能較為齊全,設施良好,管理服務規范,床位40張),為農村五保戶、社會自愿入住養老的老人提供休養生息、安度晚年的場所。現有18名空巢老人入住。

3、儲蓄養老

儲蓄養老是一種最典型的自我養老方式,即指老年人依靠日積月累、勤儉節約的積蓄養老。在**主要指70周歲以下身體結實、硬朗的老人,他們通過打零工、搞種植、曬鹽等方式實現財產積累。

三、空巢老人家庭養老所面臨的問題及原因剖析

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認為,贍養父母是子女應盡的義務,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現階段家庭養老的主導地位仍不可動搖,但隨著家庭規模趨于小型化、核心化,空巢老人趨于高齡化,家庭養老特別是生活照料功能趨弱,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問題尤為突出。

(一)生活照料的依靠能力薄弱。空巢老人患病率較高。在走訪中,發現老人得高血壓病、糠尿病、消化道潰瘍等疾病很多。由于子女不在身邊,農村又低贍養(受子女經濟條件、道德水準、供養意愿等因素制約),造成老人生活照料的依靠能力弱,出現“拖病、扛病”現象。

(二)經濟條件好的空巢老人選擇到養老機構的意愿不強。客觀上,當前敬老院以收養“五保老人”為主,他們不希望跟他們住在一起,主觀上老人不愿入住養老機構,怕被他人認為“子女不孝”、“無人贍養”似的,消費觀念上對出錢購買服務還認為是“奢侈品”。

(三)有些空巢老人不愿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空間。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作為子女既要求個人發展,又要盡孝心照料老人,還要兼顧家庭。當老人身體不好時,一些在外地有孝心的子女為了照顧老人,希望老人搬到城里跟他們一起住,但老人覺得跟子女住一塊不自由。在走訪金阿婆家時,她說:“我女兒很孝順的,總叫我搬到她家去,但我不想去,這里畢竟住了60幾年了,一下子再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像被關進了籠子不自由。”

(四)容易忽視的精神慰藉。農村老人向來有“養兒防老”的傳統思想,對子女的情感依賴性較強。當需要子女照料時,兒女卻不在身邊,因此容易產生強烈的失落感。另外由于農村老年活動場所不是很多,子女又在外地,老人心里話沒處敘說,因此往往會出現煩躁不安、消沉抑郁等情緒,容易產生孤獨感,甚至引起老年癡呆癥等疾病。

四、對農村空巢老人養老的幾點建議

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它的解決需要政府各部門,社會各界的長期協調和配合。為此建議:

(一)重視家庭贍養,加強敬老宣傳教育。

要大力弘揚敬老傳統美德,積極開展敬老好家庭、助老好心人等孝心評選活動;將敬老、愛老教育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納入全民教育體系,列入中小學德育教育的內容;重視家庭的精神慰藉,對老年人的關愛不僅僅是經濟上的保吃保穿,更要教育子女常回家看看;通過廣播、電視等媒體宣傳可愛**人———敬老先進人物篇,從而在全社會引起共鳴,營造關愛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制定相關政策,實施農村社區居家養老。

所謂社區居家養老,是指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的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鑒于空巢老人不愿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空間,社區居家養老又具有成本低、覆蓋面廣、服務方式靈活等諸多優點,建議政府能盡快出臺農村社區居家養老政策,注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以政府資金保障為根本,以生活照料為基本服務內容,以醫療保健、法律維權、文化教育、體育健身、志愿服務為專項服務項目,有針對性地采取有償購買服務和政府買單相結合的靈活運作方式服務老年人,并建立居家養老的評估體系和監督機制,使空巢老人不會因得不到照料而出現意外。同時針對一些居住在比較偏僻地方的空巢老人建議利用空閑場地,實行集中供養。

(三)鼓勵空巢老人自我養老,做到老有所為。

老人真正的身心愉悅除了來自于家庭的經濟供養,精神慰藉,以及社會的照料和關懷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也是至關重要的。為此應鼓勵空巢老人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動手,相互協作,融入社會和生產過程中去,從被動的消費者,轉變為主動的產消合一者,這有利于老人晚年生活質量的提高,也有利于減輕子女的壓力。

(四)建立健全各類社區民間組織,為農村“空巢老人”新建一個溫暖的家。就目前普遍情況而言,老年人的物質生活并不是很困難,而精神空虛和孤獨感的問題是值得進一步重視的,為此筆者認為一方面要發揮老年人協會作用,利用這一平臺,組織老年人開展鄰里互助、互相結對等活動,讓一些談得來、相互信任的老人結成互幫伙伴,彼此交流,增進感情,減少精神空虛和孤獨感受,同時更應整合社會資源,組織發動青年志愿者,為空巢老人開展聯誼幫扶,解決他們日常生活中的難題,減輕他們的孤獨感。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社區公共服務功能,利用社區老年活動中心可以建立老年聊天茶吧、老年真情關愛熱線、老年人健康教育基地…..對一些社區還未建立老年腰鼓隊、老年健身公園的應積極向上爭取資金盡快建立起來,以滿足他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五)加快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完善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在農村重點應加大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宣傳力度,切實改變人們傳統的養老觀念,讓人們自覺、自愿地認識和參與社會養老保險,從而使未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得到有效的保障,使未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