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農技中心工作報告
時間:2022-08-01 11:42:07
導語:區農技中心工作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年以來,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市、區業務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導下,我中心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各項決策部署,以“科技示范園”為平臺,以“項目工作”為途徑,以“種植大戶”為抓手,積極引導廣大農民進行種植結構調整,已逐步呈現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良好局面。現將一年來的工作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全年工作回顧
(一)立足致富農村,深入開展各項農技推廣業務
1、以“科技示范園”為平臺,示范推廣農業優新品種
農業現代科技示范園作為我區推廣和示范農業“三新”的主平臺之一,其定位為優新品種引進示范、種苗繁育、農技培訓和花卉生產等。今年以來,我們結合休閑觀光農家旅游的特點,引進了一批新福椒四號、豐椒一號粉春、豐茄二號、金香玉四號、津優35、西洋南瓜等適合市民采摘、外型美觀且果品優良的優質品種,并根據果品生長特性,不同季節種植不同的新品種,技術上采用厚皮甜瓜吊蔓技術;高桿與矮桿作物立體栽培技術;土壤電溫線育苗技術;大棚溫濕度調控技術等先進的栽培技術,使一年里每位來訪參觀的市民都能感受到現代農業科技的巨大魅力。今年大圩鎮的雙節啟動期間,優質的種植品種和先進的栽培技術就吸引了眾多市民來園參觀旅游,科技園內豐富多彩的種植景象贏得了廣泛贊譽。
2、以“項目工作”為途徑,全力助推都市農業發展
近年來,我中心按照“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工作方針,以“科技普及、提高農民素質”為重點,以“試驗、示范重點科技項目”為途徑,全力助推全區農業生產邁入現代都市農業發展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
(1)抓好國家級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江淮平原秸稈循環利用技術集成與示范》。全市年農作物面積共620萬畝,年產秸稈約260萬噸,其中區作物面積10萬畝,年產秸稈1萬多噸,但由于區地理位置特殊,地處上風口,機場也坐落其中,一旦出現秸稈焚燒現象,煙霧很容易隨風進城,直接關系到的對外形象和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在每年的5、6月份油菜收割期,基本上都是采取“死看硬守”的方法來應對秸稈焚燒問題,這樣不僅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還稍有疏忽,就會發生“煙鎖廬州”的情況。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秸稈“焚燒”問題,拓寬秸稈綜合利用途徑,改變土壤養分與結構,我中心于08年3月份,申報了國家級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江淮平原秸稈循環利用技術集成與示范》。該項目主要是通過機械收割時,對油菜秸稈的碾壓和撕裂處理,使秸稈與土壤結合,土中腐解,最后實施機械插秧,從而實現整個生產循環的機械化,此種方法不僅能改良土壤,而且還能使每畝增收節支50元以上。5月23日,在圩兩村召開了秸稈綜合利用現場會,參會人員100多人,國家科技部專家參會。5月28日,吳存榮市長還專門調研了該項目,并給予了充分肯定。下一步我中心將配合省農科院、農機局和市農委對項目的研究,探索出便于推廣的秸稈還田社會化服務機制。
(2)抓好國家級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建設。我中心于2008年承擔了國家級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的建設。自實施以來,一直緊緊圍繞“測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導”五個核心環節,認真開展項目規定的十一項基礎工作。完成了全區五個鎮(街)共50個行政村的土壤樣品采集工作;完成土樣、植株樣化驗標本2100個;在大圩鎮磨灘、新河、新民、圩西等村建立白菜、油菜、葡萄等作物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示范田3萬畝;確定了紅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和肥東縣磷肥廠2家企業作為我區配方肥定點生產企業,并在大圩鎮圩西、義城鎮集貿市場、煙墩鎮集貿市場建立了配方肥銷售網絡,經測產,今年的蔬菜、西甜瓜、葡萄及油菜普遍增收,全區總節本增效達1100萬元以上,讓廣大農民得到了科學技術帶來的實惠。
(3)抓好蔬菜營養泥炭塊育苗技術試驗示范。該項目2007年9月起實施,確定了3個栽培示范點,即大圩農業科技示范園、大圩鎮圩西村、曉南村。整個項目實施過程共使用泥炭塊20萬塊,示范品種15個,其中番茄品種2個、辣椒品種4個、瓠子品種2個、黃瓜品種3個,西瓜品種4個,共培育營養泥炭塊秧苗20萬棵,其中瓜類秧苗4萬棵,茄果類秧苗16萬棵,穴盤秧苗120萬多棵,常規則育苗10萬棵(作比較用),示范栽培面積達140畝。通過試驗,發現采用營養泥炭塊技術的出苗率、成苗率、適齡壯苗率分別為99%、97%、91%,而普通常規育苗僅為95%、86%、79%。且泥炭塊育苗病蟲害發病率低,僅為2%,常規育苗則通常高達15%以上。在經濟效益方面,泥炭塊育苗雖然成本較常規育苗投入高,但其成活率高、且苗質好,售價也較高。據統計,平均畝產較常規育苗增收1605元。11月6日,該項目已順利通過了市級專家驗收,并總結出《黃瓜營養泥炭塊育苗技術規程》、《番茄營養泥炭塊育苗技術規程》、《茄子營養泥炭塊育苗技術規程》、《辣椒營養泥炭塊育苗技術規程》共四套營養泥炭塊集中育苗技術操作規程。
(4)抓好蔬菜新品種引進、種植與示范推廣項目建設。2008年我中心與市農技推廣中心一起,共引進了58個蔬菜、葡萄新品種,其中大多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新品種。項目分為棚室栽培和露地示范兩項內容,其中23個棚室內品種涵蓋辣椒、西紅柿、茄子、黃瓜、南瓜、毛豆、西葫蘆、瓠子、甜瓜、西瓜等41個新品種,露地區則主要包括美人指、醉金香、金手指等16個葡萄新品種和1個馬鈴薯新品種。今年的5月14日,市農委組織了全市各縣區的農口部門以及蔬菜種植大戶代表共計60余人,來我區現場觀摩菜瓜果新品種的種植情況,與會代表觀后均給予了高度評價,紛紛表示這些優質新品將為我區的農家樂休閑旅游添光加彩。
(5)12月3日,完成了市科技項目《觀光葡萄園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的市級驗收。
3、以“種植大戶”為抓手,全力助推種植結構調整
種植大戶作為我們技術推廣示范的主抓手,有著極強的輻射帶動作動,今年以來,我們按照“以戶帶面、以點帶片”的工作方法,深入推進農業“三新”的引進和推廣。不僅為每個規模種植大戶建立“農技服務檔案卡”,而且還每周定期上門服務,幫助其制訂種植茬口和進行品種選擇,通過提高種植大戶的經濟收入,來積極引導和調整周邊農民群眾的種植觀念,從而逐步改變“一稻一油”的傳統模式,減少我區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一年來,我中心共累計引進辣椒、西紅柿、茄子、黃瓜、南瓜、毛豆、西葫蘆、瓠子、甜瓜、西瓜等58個新品種,30多項農業實用技術,每個種植大戶的蔬菜、果品畝均收益比糧食作物高30倍以上。如種植大戶龔平現在平均年收入約有二十多萬元,并雇用了二十多名周邊農戶,既解決了就業,又增加了土地已流轉農戶們的收入。在大戶們的帶動下,許多種糧戶也逐步改變原有的“一稻一油”種植觀念,開始積極嘗試種些優質蔬菜與瓜果,如今已逐漸形成了“村村有特色,村村有新品”的良好種植格局。新民、衛鄉、曉南等村的種植品種在我市已小有名氣,市民一提起葡萄就會想起大圩葡萄,一說起番茄就會想到衛鄉番茄,各鎮各村都漸漸創出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4、以“農民技校”為窗口,全力做好農科教工作
今年以來,我中心按照“實用、實際、實效”的原則,在科技示范園的“農民技校”內,開展了多次農業實用技術培訓,重點在轉變農民傳統習慣,提高農民科技意識上下工夫。全年共邀請省、市農業專家、教授授課十余次,舉辦了各類技術培訓班60多期,田間課堂1000多場,培訓農民達10000多人次,在葡萄掛果期間,二次邀請意大利葡萄專家到大圩果園現場指導,有力地推動了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5、以“病蟲預報”為載體,全力保障全區糧食安全
09年全區共有水稻有4.5萬畝、油菜3.5萬畝、小麥3500畝,主要集中在煙墩、大圩和義城。我們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牢固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年初就制定《農作物病蟲害發生防治預案》,認真開展作物蟲情監測,科學指導農戶防治。全區農作物病蟲草害發生面積26.61萬畝次,防治面積32.01萬畝次,總體發生程度2.46級。全年共《病蟲情報》5期,《農技服務》7期,。通過準確預測、科學防治,挽回糧、油、蔬菜損失達14038.78噸,確保了我區糧食的豐產豐收。
6、以無公害農產品為重點,全力維護生產安全
(1)嚴格遵守無公害管理規定,做好無公害農產品管理工作。全區共有無公害農產品20個,其中種植業農產品13個。為規范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標準化生產,我們要求各基地要積極申購農業部印發的無公害農產品標識,加貼商標,所頒發的證書和標志使用權只限于核準使用的產品,堅決不允許超范圍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志。同時,做好無公害農產品的日常管理工作,完成各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部門互查換證,全年共完成5個無公害農產品的復查換證。
(2)蔬菜樣品定期檢測,嚴把質量關。從農產品生產源頭和銷售環節進行農殘監控,定期從各個無公害生產基地和菜市場采取蔬菜樣本,并嚴格按照《無公害蔬菜安全要求》對其認真檢測,配合市、區人大代表督查二次,以確保上市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共檢測6個蔬菜種類,383個品種的農產品,檢測出超標產品12個,合格率96.9%。
(3)加強農資市場的巡查整治力度。組織農業行政執法隊對我區內各個農資銷售點進行摸底排查,多次上門宣傳安全售藥、用藥知識,查處違禁藥品、假冒偽劣農資產品,保證農資的正常供應,規范農藥市場。同時加強糧食主產區、無公害蔬菜產地產中檢查,遏制高毒、高殘留、高致畸農藥在生產基地的使用。
(4)加強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一是普及葡萄套袋,提高果品質量;二是加大生物制劑—斜紋夜蛾性誘劑的使用面積,應用面積達440畝;三是推廣使用機動噴霧器,不僅能提高工效達10倍以上,還能畝均節本增效達50元;四是加強頻振式殺蟲燈的宣傳應用。
(二)按照上級要求,全力做好階段性工作任務
1、認真開展有害生物普查和監管工作
認真學習新的外來有害生物扶桑綿粉蚧的生態學知識培訓,開展普查工作。對“加拿大一枝黃花”實施動態監測,常態化管理,普查與定點相結合,春秋兩季以區政府辦公室名義防除文件,適時防除通知,9月29日,召開全區鏟除一枝黃花現場會,組織200多人對區政府附近空地的“加拿大一枝黃花”進行圍剿,各鄉鎮街道強化責任,發動群眾,對轄區內的一枝黃花集中鏟除,辦公室人員實行蹲點包片,積極監督核查,促進一枝黃花鏟除工作的有效開展。
2、全力做好秸稈“禁燒”工作
由于我區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禁燒初始,我們就充分認識禁燒工作的重大意義。為此,在區農委的統一指導下,我們成立了“禁燒”值班小組,不懼高溫風雨,在重點“易燃”區域進行20多天24小時的輪崗值班。同時利用大圩鎮圩西村實施的國家級重點項目《江淮平原秸稈循環利用技術集成與示范》,將秸稈機收后腐熟還田,有效、圓滿地完成了禁燒任務。
3、完成“種植業產排污監測點項目”的周年監測任務
認真落實“省種植業葡萄產排污監測點項目”的各項工作,嚴格按照項目實施方案采集土樣、徑流水樣和作物樣,進行數據分析,匯總,計算我區葡萄監測點徑流水中污染物的含量,總結項目中出現的問題和存在原因,為該項目進一步的實施提供參考,積累經驗。
4、以“學習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全力改善工作作風
根據區“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活動領導辦公室的統一安排,我中心于今年3月份開展了以“推進科學發展、建設濱湖新區、發展都市農業”為主題的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在學習調研的基礎上,完善修訂工作制度3個,新增工作制度2個。二是加強對農技干部的日常培訓。要求全體人員除參加中心組織的集體學習外,還要堅持自學,對參加各類技能培訓人員中心將給予時間和資金上的扶持。三是以學習活動為契機,建立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長效機制。通過學習,使我們在踐行科學發展觀、走科學發展道路、推動我區都市農業又好又快發展上又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樹立了謀劃科學發展的正確思路,增長了領導科學發展的實際能力,建立完善了黨員交心談心制度、領導干部聯系基層群眾制度、重大問題議事制度等多項黨務工作制度。四是做好租金收繳及信訪穩定工作。因二環路修建改造,中心原有辦公大樓已被拆遷,新辦公地點搬入花園內,為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開展,保障國有資產不受損失,我們對中心的物業進行了重新登記,通過政府采購中心,每位職工均配備了新的辦公設備,維護了社會穩定,營造了安靜祥和的工作環境。
三、2012年重點工作計劃
(一)、做好在建項目實施工作。“贈人千金,不如授人一技”,針對目前《測土配方施肥項目》、《葡萄新品種引進與示范》、《種植業產排污系數監測》、《省農委節減排項目》以及《生態農業建設》等一系列高科技含量的農業在建項目,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大示范、服務和推廣工作力度,充分發揮科技引領作用,全力助推全區農業邁上新臺階,同時積極爭取其他農業科技項目。
(二)探索農技推廣新路子。農業發展離不開科技,農技干部也必須深入田間地頭,發揮自身特長,積極推行農技干部特派員制度。
(三)、進一步加大宣傳工作力度。引導農戶科學種植,逐步調整全區農業種植結構,減少糧油作物面積。
(四)、進一步加大源頭治理力度,全面提升農產品安全水平。嚴格實行農藥市場準入制度,確保違禁藥品進入銷售市場。同時做好農產品質量檢測、監測工作,確保食品安全。
(五)、進一步加大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力度。以蔬菜、水產品、農藥、化肥等為重點對象,以批發市場、農村集貿市場為重點地點,開展專項整治活動,嚴厲打擊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行為。
(六)、進一步升級科學發展觀活動學習效果,做好各項工作。以學習實踐活動為動力,升華學習成果,建立長效機制,提升干部狀態,激發工作熱情,努力做好各項農技推廣業務工作。
- 上一篇:電視交流節目主持特點
- 下一篇:林業工程建設質量控制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