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服務專項建設工作匯報
時間:2022-02-13 08:46:41
導語:三農服務專項建設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三農”專項任務落實及目標完成情況
(一)加強組織領導,構建“兩個體系”建設長效機制
1.積極爭取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成立了以分管副縣長為組長,縣府辦副主任、農辦主任和縣氣象局長任副組長,民政、水利、農業、林業、國土資源等27個部門為成員單位的為農服務領導小組、縣應對氣象災害領導小組和縣氣象現代化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全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的組織領導和突發氣象災害應急指揮、救援搶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均設在縣氣象局內,由縣氣象局局長兼辦公室主任,負責日常事務工作。全縣11個鄉鎮也成立了相應的領導機構,明確了分管領導和責任人。縣委書記謝代銀親自審查立山村顯示屏建設方案,副縣長朱俊華二次到項目現場指導,親自為《縣氣象防災減指南》作序,為項目推進給予了有力的保障。
2.召開專項會議。2014年5月15日,領導小組及時召開了涉農部門,鄉鎮分管領導,現代農業企業、專合組織代表參加的“縣氣象為農服務需求調查座談會”,征求涉農部門、鄉鎮和農業企業代表的意見,市局領導和業務人員到會指導,為推動我縣“兩個體系”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制定政府專項規劃。2014年7月,縣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意見》。文件明確指出:以中央財政“三農專項”試點縣為契機,力爭到2016初步建立結構科學、布局合理、功能先進的縣、鄉、村三級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立覆蓋農村的氣象預警信息網絡,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農村應急減災工作機制,建立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為推進縣“三農專項”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
4、建立績效考評機制。2014年7月,縣目標辦制定了《縣氣象防災減災工作考核辦法》和考核細則,將“三農”服務專項建設和農村防災減災作為主要內容,進行責任落實和考核。采取動態考核的方式進行評分,年終統一匯總并經縣應對氣象災害領導小組審核后,報縣目標績效考核工作領導小組審定。
5、健全氣象為農服務機構。2012年,經中共縣機構編制委員會研究同意,組建了“縣氣象防災減災中心”,核定財政全額撥款事業編制3人,確定有專人負責氣象為農服務災害監測預警評估、人影作業、農用天氣預報、農作物生育指標適應性研究等工作,為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提供技術支撐。
(二)深化部門合作,推進氣象工作政府化
近年來,我局積極推進氣象工作政府化,深化部門合作,實現了氣象工作由部門氣象向社會氣象的轉變,部門工作向政府主導的多部門合作轉變。縣氣象局先后被列為縣防汛指揮部成員單位、縣地質災害防御指揮部成員單位、縣森林防災指揮部成員單位、縣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指揮部成員單位、縣安委會成員單位、縣農村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與縣農業局、縣林業局、縣文廣局、縣國土局、縣水務局、縣民政局、縣環保局已合作多年,今年再次協商,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實現了數據資源和信息共享。今年,與縣農業局聯合開展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田間農情調查等《知農時、懂農事、察農需、接地氣》調研活動6次,形成了《氣象服務“三農”與現代農業發展需求調研報告》,收集了水稻、玉米、小麥、油菜、大豆等大宗農作物和特色經濟作物關鍵生育期指標,制定了《縣農業氣象服務周年工作歷》;簽訂了《農業氣象服務合作協議》和《林業氣象資料使用合作協議》;組建了縣氣象為農服務專家聯盟。
(三)科學規劃,制定實施方案
以現代農業產業規劃園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為重點,在深入田間地塊開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完成了《縣2014“三農專項”實施方案》和《縣2015年“三農”專項可行性研究報告》;進一步修訂完善縣農業氣象服務周年服務方案,積極開展農用天氣預報服務,在春耕春播、夏收夏種、秋收秋種等關鍵農事季節,定期開展農田調查,了解作物生長狀況和發育過程,細化、訂正省、市兩級業務單位下發的農用天氣預報等產品,指導農民科學安排農事活動,先后制作農用天氣預報18期,春耕生產、夏收夏種、秋收秋種等專題服務產品13期。
(四)加強農業氣象觀測站網建設和氣候區劃
在調研當地農業氣象服務需求的基礎上,根據政府農業發展思路,結合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在市局領導和業務人員的指導下,與涉農部門、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等共建農業氣象適用技術示范田和觀測站網布局。
2014年9月至11月,在縣鎮村萬畝甜橙試驗基地,安裝了6要素自動氣象站1套、土壤濕度觀測儀1套、電子顯示屏1塊;在現代農業園區中藥材基地安裝6要素自動氣象站1套、實景觀測站1套、電子顯示屏1塊;在回馬鎮蔬菜基地安裝4要素自動觀測站1套;在卓筒井鎮東坡村蔬菜基地安裝7要素溫室小氣候觀測儀1套、電子顯示屏1塊,在立山村信息服務站安裝全彩綜合信息電子顯示屏1塊;在象山鎮永南壩村蔬菜基地安裝10要素小氣候觀測儀1套;在鎮泉水村水產養殖基地、吊腳樓村信息服務站、卓筒井鎮槐花村、安樂村、為干屏村油桃基地各安裝電子顯示屏1塊;引進了省農業氣象服務業務平臺和市綜合業務監測平臺,為切實開展光、溫、水、土壤濕度、光輻射、CO2等氣象要素指標觀測和直通式氣象服務奠定了基礎。并將觀測數據納入省級信息傳輸及存儲系統,利用數據開展農作物指標和病蟲害防治研究工作。
同時,在省、市局農氣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縣主要農作物之一油菜和特色農作物之一甜橙的精細化氣候區劃圖集;縣暴雨洪澇災害風險區劃圖集正在編制中。合理的氣候區劃將對我縣種養殖結構調整產生重要影響。
(五)深入開展直通式服務。將全縣19個現代農業產業化企業、45個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23戶養殖大戶和306戶村、社區負責人均納入手機短信平臺和省公眾氣象服務平臺管理,建立了氣象為農服務合作長效機制。采取與縣農業局有關領導、技術人員不定期走訪、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等方式,與98%以上重點服務對象建立“直通式”聯系,全縣直通式服務對象達145戶,簽訂《直通式服務協議》大戶10個。并通過電視、手機短信、QQ群、微博、微信、黨政網、電子顯示屏、村村通廣播、省公共氣象服務平臺、農經網等媒介,將農用天氣預報、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等信息及時傳遞給重點服務對象。
2014年及時更新完善由300余名村級氣象信息員、11名鄉鎮協理員、300名地質災害監測員、100余名防御責任人組成的氣象信息員隊伍,全部納入中國氣象局氣象信息系統管理和定期培訓,并由縣應對氣象災害領導小組辦公室出臺了《縣鄉鎮氣象服務站管理辦法》和《縣氣象協理員信息員管理辦法》。全縣300個行政村,6個社區實現全覆蓋,覆蓋率達100%。信息員將農業氣象服務向鄉村延伸,實現農業氣象服務信息村(社區)覆蓋率達95%以上。各鄉鎮(社區管委會)發放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明白卡300余份;局統一制作和印發了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縣氣象防災減災指南》10000份、《氣象科普讀物》3000份;華風影視集團無償支援氣象科普、防災減災影視專題片8部用于宣傳。
(六)氣象服務效益
充分依托鄉鎮農技推廣、植保、土肥、種子、畜牧獸醫、水利管理中心所、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等基層隊伍和力量,加強與新型經營主體的溝通和聯系,收到了較好的服務效果:今年我縣出現了春旱、伏旱,市、縣局領導、業務人員與縣農業局專家一起,深入旱情嚴重的隆盛鎮、天保鎮、卓筒井鎮等,實地開展調查,撰寫了旱情監測報告3期。同時抓住有利時機積極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及時緩解了旱情,預估減少全縣抗旱支出及持續干旱造成的經濟損失5000萬元。同時在抗擊“8.9”、“9.11”、”10.27”暴雨及“3.20”、“10.11”寒潮期間,我局及時各類氣象信息28期,提醒種養殖戶、涉農企業、專合組織等直通式服務對象采取有利措施減輕災害損失。今年3次暴雨均未造成人員傷亡,“8.9”全縣直接經濟損失1239萬元,“9.11”直接經濟損失1162萬元,“10.27”暴雨損失不明顯,由于氣象信息傳遞及時到位,今年因暴雨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創近年來的最低。8月中旬,針對甜橙基地白飛虱嚴重的情況,我局與農業局專家專程實地調查,向生產企業——盛品果業提出了合理化建議,企業根據我們的建議及時采取有利措施控制了病蟲害的漫延,最終消滅了白飛虱,使當時瀕臨死亡的果樹得到了重生,企業也煥發了生機。
(七)穩步推進鄉鎮(村)信息服務站建設。根據發展現代農業園區的服務需求,按照《省信息服務示范站建設標準》,擬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業氣象服務站、村農業氣象服務站、卓筒井鎮立山村農業氣象服務站等三個農業氣象服務示范站。通過典型示范,以點帶面,全面推進我縣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
二、資金使用情況及績效
1、2014年“三農”專項資金共計10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50萬元,地方政府匹配50萬元。
2、資金支出情況:113萬元。其中,氣象觀測設備62萬元,電子顯示屏39萬元,氣候區劃和風險區劃3萬元,引進綜合觀測業務平臺費2萬元,宣傳資料費7萬元。
3、績效評價。各項支出均符合《中央財政“三農”服務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規定使用范圍,初步形成了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試驗示范基本框架和“政府主導、部門合作、社會參與”的農村應急減災工作體制機制,受到縣政府領導的充分肯定和涉農部門、鎮鄉、新型農業企業、專合組織、重點大戶的歡迎和高度評價。
三、存在的問題和后期打算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全縣大宗糧油農作物生產相對穩定,特色農作物受資金、技術、市場的壓力,發展相對滯后。
2.“三農”專項資金規模嚴重不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性很高,爭著試點,更希望得到扶持資金和技術支持。
3.氣象服務支撐能力不足,特別是丘陵地區農作物精細化氣候適應性研究目前還是空白。
(二)后期打算
1.加強匯報和溝通,多方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
2.完善升級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的建設與管理,充分發揮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直接服務于廣大農民的優勢。
3.做好縣鎮萬畝甜橙基地、隆盛鎮中藥材種植基地、卓筒井鎮油桃基地和蔬菜基地等四個農作物生育指標試驗基地建設和氣候適應性研究,編制縣種(養殖)結構布局圖,建立農業氣象服務指標集和專家知識庫。
4.繼續做好其他工作。
- 上一篇:分層教學數學教學論文
- 下一篇:課堂教學下英語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