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國際化考察報告材料

時間:2022-12-05 11:18:00

導語:經濟國際化考察報告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國際化考察報告材料

為了更好地落實江蘇省“”規劃的各項任務,我省計委、經委的幾位同志到、兩省專門就經濟國際化問題進行了學習、考察。在兩省期間,考察組成員沿途所到廣州、深圳、珠海、溫州、寧波等地,看到人氣興旺,欣欣向榮;在深圳機場、蛇口口岸,外商眾多,出入頻繁;在珠海拱北口岸,購物、觀光的香港、澳門居民絡繹不絕;溫州各大銀行的外幣儲蓄場面紅火……這些景象令人比較真切地感受到了經濟國際化、現代化的氣息,給我們一行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總的感到,兩省近年來發展很快,確實變化很大。

一、推進經濟國際化的經驗特色

改革開放以來,、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方針,不爭論,重實干,充分利用自身的區位條件,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加快經濟國際化進程,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創造了許多新鮮經驗。其中特別值得我省借鑒的有這么幾條:

1、抓住國際經濟結構調整的機遇,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推進生產國際化。改革開放以來,充分發揮毗鄰港澳、華僑眾多的優勢,依靠外向型經濟帶動,開展“三來一補”,發展發達國家地區轉移出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加速工業化進程。特別是進入年代以來,進一步把握好跨國公司在全球資源配置的新趨勢,開始提高對外引資、合作的層次和水平,發展檔次更高、規模更大的加工產業,使加工貿易逐步實現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資金密集型轉變;從簡單加工向深加工轉變;從受托加工向自營加工、自主開發轉變。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區已初步建成了電子信息、電氣機械、紡織服裝等多種行業的國際性加工制造基地。到1999年底,的外商投資企業已接近6萬家,外貿進出口總額超過1500億美元,累計利用外資超過1000億美元,均居全國首位。經濟外向度的提高,不僅使引進了大量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而且在與跨國公司的合作分工中,提升了自己的產業結構,密切了與世界經濟的聯系。

2、依靠推進“兩個創新”,不斷增強開放型經濟的實力和活力。體制創新是兩省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共同特色。多年來,、兩省放手發展“三資”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不斷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各自形成了開放經濟優勢和私營經濟優勢。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外資經濟占到整個經濟比重的80%,溫州等地的個體、私營經濟成份也達到一半以上。特別是近年來,兩省的混合經濟迅速興起,這種經濟集多種所有制之長,具有很強的競爭力。這種體制、機制優勢,使兩省經濟充滿活力,更容易實現與國際市場、國際經濟的接軌。

與此同時,、兩省加大了技術創新力度。近年來,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提高很快,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等高附加值產品出口連年增長。1999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達113.8億美元,占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值的48%。目前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子信息產業出口基地,鑒于這個優勢,美國朗訊科技公司準備與聯合建立以廣州為中心的光子產業帶,即“光谷”,一旦這個項目成功,將要產生的經濟科技能量真是難以估計!

省在技術創新上,重點立足于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他們依靠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不僅加快了紡織絲綢、輕工食品等傳統產業的改造,而且促進了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培育。如紹興的500多家紡織、印染企業有一半通過合資,引進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無梭織機近2萬臺,開發生產出各種新型高檔面料,在實現進口替代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國際市場。

3、加快實現城市功能國際化,發揮中心城市對開放型經濟的龍頭帶動作用。、兩省的城市化發展突出兩個重點:一是以現代化空港、海港為主樞紐,以高速公路、鐵路和集裝箱遠洋運輸為主骨架,構建城市綜合立體交通體系;二是以金融、商貿、旅游、信息等產業為主體,完善城市現代服務功能體系。不斷增強的城市國際化功能,使中心城市對外輻射、帶動效應日趨顯著,成為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1999年廣州、深圳的GDP加起來達3500億元,占到全省的40%;杭州、溫州、寧波、臺州的經濟總量也占全省總量的一大半。在以廣州為中心的方圓200公里范圍內,建成了一條電子信息產業帶和多種工業門類制造基地,深圳特區形成了海陸空全方位的口岸體系,成為全國重要的物流樞紐及全球第15大集裝箱港口。城市功能的國際化,加速了區域經濟合作。以廣州、深圳為龍頭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杭、嘉、湖經濟金三角和甬、溫、臺沿海經濟區,成為招商引資的熱土,具有無比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積極探索實施“走出去”開放戰略,開辟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新領域

兩省在“走出去”方面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在實踐中也摸索出一些比較有效的立足點和實現途徑:一是大公司、大集團在境外設立研發中心,跟蹤世界先進技術。目前有30多家企業在發達國家設立了研發中心,其中影響比較大的如“科龍”在日本、“康佳”在美國硅谷設立了研發中心。二是優勢企業在境外投資辦廠,開展帶料加工貿易業務。如“格力”在巴西、“TCL”在俄羅斯、“維科”在泰國開辦了分廠,輸出技術、設備和管理人員,生產效益和市場前景都很好。三是在境外興建市場、商城,把省內產品帶出去。這是人發揮創造市場本領走出去的一大特色。規模比較大的是“雅戈爾”在巴西、非洲貝寧分別建了寧波國際商城,省內有78家輕工企業在那里設攤銷售,1999年僅維科集團一家在貝寧的銷售額就達4000萬元左右。嘗到甜頭的“雅戈爾”準備再投資4億元,在中東和墨西哥各建1座大型商城。還針對私營企業產權明晰、機制靈活、無需政府監管的特點,采取優惠獎勵政策,讓有優勢的私營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

三、借鑒、經驗,加快推進我省經濟國際化的幾點建議

我們江蘇省的開放型經濟經過多年發展,總體實力較強,發展勢頭良好。但是對比兄弟省份的經驗,我省的工作還存在不少差距。我們必須虛心學習別人的經驗,認真研究解決自身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問題。結合這次考察,我們感到今后推進我省經濟國際化,必須眼光看長遠些,措施更扎實些,具體有這么幾點建議:

1、把握宏觀經濟發展大趨勢,科學制定經濟國際化戰略規劃。今后年,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將更加明顯,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層出不窮,跨國公司爭奪世界市場的競爭愈演愈烈,網絡經濟的迅速興起,也將在經貿領域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我國即將加入世貿組織,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會面臨更加開放的環境,機遇與挑戰并存。我省制定經濟國際化的“”規劃,要盡可能考慮這些背景和趨勢,以更加開放、動態的思維研究應對策略。在制定“”規劃前,除了要做好省內、國內情況的調查研究外,還要有針對性地研究香港、澳門、臺灣以及其他周邊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知已知彼,才能進一步加強經貿合作,更好地參與國際分工,提高國際競爭力。

2、進一步解放思想,突出兩個創新,爭創開放型經濟新優勢。對外開放步子快不快,主要取決于思想解放不解放。解放思想落實在開放型經濟中,就是要看能不能在兩個創新上尋求突破,這是推進我省經濟國際化的根本動力。我省開放型經濟的基礎較好,表現在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很大改善,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初見成效,特別是技術力量、人才資源有比較優勢。我省與、比,主要的差距還在體制、機制上。體制、機制單一、老化,經濟發展就缺乏活力和后勁,而不解決體制、機制問題,技術創新就無從談起。我們只有結合自己的有利條件,充分汲取、的體制、機制優勢,加快發展外資經濟、私營經濟和混合經濟成份,才能進一步挖掘、釋放發展潛力,使開放型經濟發展實現新的飛躍。

3、在做好對外開放“引進來”工作同時,不失時機地實施“走出去”戰略。我省開放型經濟發展到目前的水平,已經具備了走出去的時機和條件。根據和的經驗,結合我省實際,選擇“走出去”的途徑主要有:一是選擇技術成熟、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企業到發展中國家投資辦廠,開展境外帶料加工貿易,搶占更多的國際市場;二是鼓勵有實力的大企業到發達國家建立研發中心,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培育我們自己的跨國公司;三是發揮我省建筑、化工設計建設等方面的行業優勢,大力拓展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業務;四是有重點地在境外興辦市場并利用在國外的大型商城,帶動省內產品出口;五是組織幾個經貿小組,分別常駐美洲、非洲、歐洲等地區,專門了解當地的市場信息,熟悉他們的法律制度和投資、經貿規則程序等,為省內企業走出去提供咨詢等服務。

在走出去戰略上,還要進一步開闊思路,為企業走出去創造寬松的政策環境:一是政府不要包辦干預,而要讓企業成為走出去的主體;二是對走出去企業不設限制,除了國有企業,其他所有制性質企業都可以走出去;三是對企業商務活動的出境審批要簡化,外商到我們這里可以做到早至夕返,而我們出國從申請到批準起碼要一個星期,人走出去都這么難,企業產品怎么出得去?這個問題一定要抓緊解決。

4、激活資本功能,加快建立完善風險投資機制。隨著對外開放進程的加快,資本市場也將越來越開放。資本的本能特點是敢冒風險,不斷追逐更高的價值。推進經濟國際化,需要我們進一步認識并發揮資本的功能,營造合理流動的資本市場環境。首先是政府要做好資本市場的組織者,我省可借鑒的做法,以財政投入為基礎,引導吸收社會資本參加,組建“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服務公司”,為企業的研究開發和流動資金提供貸款擔保。其次,各種商業銀行、投資公司要樹立風險投資意識,主動跟蹤、選擇有發展前景的中小企業給予資金支持。如果不培養風險經營的本領,等外資銀行來把這些“利源”拿去了,我們的銀行就更加被動了。再次,優勢企業要不斷拓寬融資渠道,提高資本經營的能力。除了可以爭取在國內上市,還可以到境外上市或收購別人的上市公司。這是我們企業擴大規模、提高國際競爭力的一條捷徑。

5、加快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構筑江蘇經濟國際化的人才高地。推進經濟國際化,沒有國際化的人才是不行的。我省的人才資源比較豐富,但是近幾年來也流失了不少。、的有一些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許多高級管理人才技術人才都是從江蘇跳槽過去的。經濟、科技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現在我們一定要認真研究制定經濟國際化的人才戰略,至少在三個方面要有所突破:一是加快培養建立自己的核心人才隊伍。加入世貿組織后,除了技術創新人才,國際貿易、法律、管理以及資本經營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會更大,我們要有充分的人才儲備。二是面向海外中國留學生等人才群體,吸收、引進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既鼓勵他們回來創業,也借助他們的智力支持,爭取形成一支為我省開放型經濟效力的“海外兵團”。三是進一步完善人才的培養激勵機制,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使江蘇成為優秀人才建功立業的一方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