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產業項目規劃考察報告
時間:2022-02-25 07:59:00
導語:生物產業項目規劃考察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人民政府:
生物產業項目是省年“212”工程重點工業項目,是我市招商引資的重點項目,也是年20項重大建設項目之一。為推進項目建設和我市產業發展,根據市政協常委會重點工作安排,年10月28日,由部分市政協常委,駐普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委員及市政府辦、市發改委、市工信委、市國土資源局、市科技局、市工業園區管委會、市茶業局(市生物產業辦)、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市民族傳統醫藥研究所、思茅區政府等相關領導組成的視察組,對項目倚象種植基地和工業園區組培與加工項目現場進行了視察,并召開座談會,聽取了市政府和集團對產業發展及項目推進情況的介紹,廣泛聽取了各位委員和相關領導的意見建議。現將視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項目實施進展情況
年5月,市政府與集團簽訂合作協議,計劃用3-5年時間,投入10億元以上資金,在工業園區建設集珍稀生物研究所、大型植物科技組培中心、珍稀藥材GMP加工中心、3000-5000畝GAP種植基地為一體的生物谷項目。投資5.8億元建設年產鐵皮楓斗晶1億袋、鐵皮花茶10萬袋、鐵皮石芝參膠囊1億粒等產品生產線建設項目。打造全國最大的鐵皮產業化基地和最有特色的珍稀瀕危植物生物培育、人工種植及深加工產業化基地。
項目實施一年半來,集團在旺旺野生植物開發公司的基礎上,在投資設立了生物谷發展有限公司和生物農業有限公司。目前,項目正按計劃有序推進,已完成項目投資1.4億元,今年將完成投資2億元以上。
(一)種植基地初具規模。生物農業有限公司現已建成年產900萬叢種苗的組培中心和1000余畝符合GAP種植標準、并通過有機認證的鐵皮種植基地,累計完成投資1.2億元,投產近500畝,年產值8500萬元。
(二)組培與加工項目建設總體順利。該項目計劃占地面積218畝,一期工程占地100畝,總投資1.5億元,總建筑面積3.6萬平方米。年7月簽訂建設用地合同并付清1740萬元土地款,8月完成項目總體規劃編制、詳規、初步設計等前期工作。年7月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項目用地由倚象鎮調整到木乃河工業園區,簽訂了100畝建設用地的協議,9月完成一期工程廠區規劃與土建設計,并進場施工。今年可完成一期工程年產2000萬叢鐵皮組培車間主體工程及工程樓的土建封頂,明年3月底投產。飲片車間、倉庫、科研樓與生活樓等設施明年6月份竣工。預計2012年完成一期工程建設,實現產值5億元。
(三)產品研發成效明顯。生物農業有限公司已自主開發上市鐵皮楓斗、鐵皮楓斗晶、鐵皮花茶等鐵皮保健食品,現正在研發鐵皮飲片、鐵皮浸膏、鐵皮軟膠囊、鐵皮汁飲料等健康系列產品。其中,鐵皮浸膏、鐵皮軟膠囊已于年底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保健食品批準文號;鐵皮楓斗晶(無糖型)已通過技術審查,飲料已完成技術研究、申報批文等工作。
(四)市場營銷卓有成效。充分利用在醫藥界的行業優勢,積極拓展消費市場,鐵皮飲片進入、江蘇、上海三省市的醫保目錄,并順利中標,進院工作正在有序推進。“鐵皮”進入市場后供不應求,僅一年時間,已成為等地區家喻戶曉的知名保健品品牌,年產值從2000萬元迅速提升到億元規模,實現利稅2000萬元,為發展產業奠定了品牌和市場基礎。
二、對項目的評價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項目的推進。國務院《關于支持省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意見》明確指出:“支持市發揮自然生態和資源環境優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重要的特色生物產業、清潔能源、林產業和休閑度假基地。”為我市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中共市第三次代表大會決定,要牢固樹立生態立市、綠色發展戰略,強力推進生物產業發展,大力發展綠色經濟。項目屬典型的綠色生物產業,依托綠色資源優勢和綠色環境優勢發展產業,有利于保護野生資源,有利于土地集約利用和資源的循環利用,符合國家戰略的需要,也順應了我市“生態立市、綠色發展”戰略需求,是現實的選擇,也是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市委、市政府結合自然和生態資源優勢,引進項目是正確的決策。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長擔任組長的項目協調領導小組,研究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多措并舉,強化服務,做了大量工作。年7月把鐵皮組培與加工項目用地由倚象鎮調整到木乃河工業園區,加快了項目建設進度。
(二)市直相關部門和思茅區積極配合做好項目服務。為推進項目建設,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積極支持順利完成項目立項、土地預審、環評、水保等項目前期工作,為項目開工建設提供了便利。市生物產業辦配合做好種植基地選址和項目跟蹤服務。市國土資源局積極協調落實種植基地和項目建設用地,完善項目用地相關手續。市工業園區管委會及時為集團提供了電子圖和標準高位,配合項目工程推進,狠抓項目的落實。思茅區區委、區政府把項目建設作為一項重點工作抓好抓實,組織相關部門及時幫助企業協調解決項目申報、工程施工和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方面的困難和問題,保障項目有序推進。
(三)集團真誠投資,項目進展順利。一是企業誠信投資。集團到投資發展產業,是經過充分調查論證作出的戰略抉擇,項目實施一年半來,資金投入不斷加大,基地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工程進度加快,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二是科研、生產、營銷和資本優勢明顯,的功效研究、藥理研究和功能性飲料、中藥、中成藥的研究開發加快。年10月,集團與市科技局共同舉辦了鐵皮產業發展學術會,來自北京、上海、天津的有關專家、學者歡聚,共商產業發展大計,達成產業科學發展共識,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三是建立完善標準認證。在推進GAP規范種植、有機食品認證與優質高產種植技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嚴格實施GMP管理,產品創新、質量可控、品牌效應明顯,保證了產品熱銷國內藥品和保健品高端市場。
(四)產業市場前景廣闊。是蘭科屬,有鐵皮、迭鞘、鼓槌、馬鞭、金釵等74個品種,是國家二級瀕危保護植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記載中藥材涉及植物來源眾多、應用廣泛、使用極其頻繁的一種傳統名貴中藥材,有“千金草”、“軟黃金”之稱。現代醫學臨床證明,中的堿、胺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煎劑口服能促進胃液分泌,幫助消化。大劑量飲用可減慢呼吸、降低心率和血壓,是癌癥化療后輔助身體恢復的良藥。原產的鐵皮屬瀕危、珍稀、藥用價值和附加值最高的品種,被國際藥用植物界稱為“藥界大熊貓”,列為“九大仙草”之首,提取的多糖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的功能,有一定的抗癌效果,是一種重要的免疫增強劑,在中藥的藥用和保健食品添加方面具有廣泛的用途。隨著國內外“回歸自然”潮流的興起,人們逐步把防治疾病和追求健康的目光轉向了天然藥物,作為一種高檔保健品,市場需求不斷擴大,據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統計,僅國內市場年需求鮮草就達8000-10000噸,且以每年10%-15%的需求遞增,目前國內每年僅能提供3000-5000噸。發展產業有很高的經濟效益,國內市場上,鐵皮楓斗每公斤一萬元,泰國、新加坡等國際市場鐵皮楓斗價格高達每公斤3000美元。鐵皮的平均畝產350公斤左右,市場鮮品收購價約700-800元/公斤,畝產值高達24.5萬元,如果將鮮草加工為楓斗,畝產值可提高到35萬元,加工為鐵皮楓斗晶,畝產值增加到80萬元。功效明顯、用途廣泛、市場需求巨大、經濟價值高,有廣闊的前景。
項目的實施對推動我市優勢生物產業發展,做大做強產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項目實施一年半來,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也存在建設用地落實難、工程進度慢、原料基地小、龍頭作用不明顯等一些不足和問題,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視。
三、建議
(一)把產業培植成我市的特色骨干產業。生長的有41種,占全省46種的89.1%,是全省乃至全國種類較多、最適宜生長和人工種植的地區之一,目前人工種植面積和產量居全國之首。全市已種植9947.2畝、投產6786畝,各縣區均有種植,主要集中在思茅、孟連等縣(區)。產值超過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生物農業有限公司、天昌生物開發有限公司、金陵植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由于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在發展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產業將成為生物產業發展的新亮點,是一項可以做大做強的產業。一是生態氣候環境優越。我市年平均氣溫18.9。C,年降雨量1400毫米,年相對濕度79%,林業用地4656萬畝,熱區面積達250萬公頃,適合各種熱區經濟作物生長。多年的實踐證明,優越的光、熱、水、林地及適宜生長的自然條件為發展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的山地立體氣候,是種群主要集中分布區域,人工種植的野生產品與自然野生幾乎沒有區別。種植具有投資成本低、采收周期短(一年半左右)、產量高、易成活等優點,是種植的最佳地區,種植還具有顯著的排他性,有較好的種質資源基礎,特別適宜鐵皮的人工種植。二是人工種植技術已趨于成熟。是較早人工種植和研究種植的地區之一。早在1986年,市民族傳統醫藥研究所就與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聯合開展了鐵皮的人工集約化栽培,并在1995年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等獎,經過20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種植日益廣泛,參與群體逐年增多,已具備相當的經驗和技術基礎。三是一批實力較強的企業落戶。1997年以來,有來自、江蘇和黑龍江等地的企業進入開發,集團的進駐,對做大做強產業將起到龍頭支撐作用。建議抓住國家加大支持綠色經濟發展和國內外市場對產品需求旺盛的機遇,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高度進一步統一思想,用5至10年的時間發展種植基地5萬畝以上,并利用豐富的林地資源發展野生種植,初步形成以地名標志和鐵皮系列產品為基礎的全國品牌產品,實現年產值百億元。
(二)以龍頭帶動發展,進一步支持項目做大做強。堅持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種植的規模化、科學化、品牌化以及發展過程中的資金、技術、市場、人才等問題需要有實力的大企業來支撐和引領,要堅定不移地走龍頭帶動之路,培植或引進2-3家具有較強競爭力、帶動力和精深加工能力的龍頭企業,引進有序競爭機制,建立起以骨干企業為主體的產業集群。集團是中國植物藥的領軍者,對產業的引領作用已逐步顯現,當前要努力推動項目盡快建成投產,發揮示范帶動作用。要進一步加大產業扶持力度:一是成立產業發展領導機構。加強對產業發展的領導,制訂規劃,研究扶持政策,積極扶持企業申報國家或省(市)相關產業發展項目,為產業提供政策保障和推動項目做大做強。二是加大財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市財政給予安排專項資金,對種苗培植、產品研發進行扶持。金融部門要對等龍頭企業優質產品基地建設、科研開發、生產加工、營銷提供金融服務與信貸支持,加速產業化的發展進程。三是加強從事生產、加工、銷售人員的培訓工作。結合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通過各種形式對全市的從業人員進行實用技術培訓,提高人員素質。四是積極發展產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社。引導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在企業和農民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通過開展信息咨詢、技術培訓、現場示范等活動,為農民群眾提供信息支持和技術服務,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拓展銷售市場,提升經濟效益。
(三)強化優質服務,營造更加良好的投資環境。要樹立項目建設“一盤棋”的思想,增強發展意識和服務意識,齊心協力,形成合力。做到“一事一議”、“一企一策”,思想上重視、政策上支持、工作上落實,助推項目建設。要簡化審批程序,做到能快則快、能簡則簡,提高服務效率,為項目引進和落地建設提供全方位服務,及時解決項目建設中的土地、水、電、路等問題,解除企業后顧之憂,確保項目早開工、早竣工、早達產、早見效。當前,要重點抓好項目的服務和保障工作,為企業創造更加良好的投資環境。建議在木乃河工業園區再協調規劃100畝左右的土地,作為項目二期工程建設用地,做好項目二期工程的規劃、立項、土地預審、環評等前期工作,為二期工程開工做好準備。
(四)加快項目建設,盡快形成生產力。一是要統籌規劃,制訂項目年度計劃、中長遠發展規劃,明確目標任務,突出重點,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有條不紊的推進項目建設。二是要加強內部管理,嚴格按照項目法人負責制、工程招投標制、建設工程監理制、建設項目合同制的要求規范項目建設,保證工程質量,打造精品工程。三是要加快項目工程施工。明年春季要完成景谷永平千畝鐵皮種植基地種苗移栽,完成年產2000萬叢鐵皮組培車間建設,形成規模化生產,并積極向市場提供種苗帶動專業戶種植。要加快鐵皮組培與加工項目建設,爭取早建成,早生產,提高產品附加值。要依托的品牌優勢和營銷網絡,把打造成國內最大的鐵皮基地和最強的產品精深加工區。要加快科研樓建設,加大產品研發力度,不斷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延長產業鏈,進一步增強產業發展后勁。
(五)做好產業認證,建立質量標準體系。產業發展有許多問題需要依靠科技來解決,如不同的藥理、功效、適應群體產品的深度開發等等。產業競爭成敗的關鍵在于科研深度和科技應用程度,堅持以科技為支撐才能保證產業的健康發展,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一是加強種植基地GAP認證工作。GAP,即:“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是我國中藥制藥企業實施的重要配套工程,是確保中藥質量的一項綠色工程和陽光工程。實施中藥材GAP認證,目的是規范中藥材生產全過程,從源頭上控制中藥飲片、中成藥及保健藥品、保健食品的質量,以達到藥材“真實、優質、穩定、可控”的目的。要按照GAP要求進行種植和加工,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向食品藥監部門申請GAP認證,保障原料的種植和生產實現規模化、規范化、標準化。二是大力推進品牌戰略。做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報工作,打造優質品牌,積極爭取我市在種植和研究領域的話語權。對基地首次通過國家GAP認證或首次開展以為原料的特色產品獲得省級以上名牌產品的有關單位,市政府給予表彰獎勵。三是盡快出臺產業行業標準。從實際出發,參照省無公害鐵皮(省地方標準),制訂出適合當地特點的行業標準,保證質量,規范市場。四是嚴格產品生產經營的監管。生產環節嚴格實施GMP管理,產品通過中國保健品QS認證。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應加強對生產企業的質量監管,建立日常的動態管理制度。加強對流通環節的監管,嚴格產品標識、廣告的管理,工商、衛生等部門做好產品流通環節的日常監管工作。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加強行業自律和企業管理,引導企業誠信經營、公平競爭。通過科學的理念、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手段、科學的方法推動科技創新,搶占發展先機,走“科學”之路。
(六)積極探索公司帶農戶模式,促進產業發展。作為一個新興的綠色生物產業,我市的產業尚處于發展初期,要以為龍頭,探索“公司帶農戶”的發展模式,支持小、散種植農戶的整合,把企業與農戶的優勢結合起來,協調好利益關系、搭建好合作平臺。由為農戶提供種苗,提供規范化技術指導和服務,提供產品精深加工和市場,把農民組織起來生產,建立生產和銷售體系,快速提升人工種植規模和水平。進一步探索生產者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結合的機制,深化產業科學研究。充分發揮市林科所、市農科所、市民藥所和熱帶作物學院、思茅師專等現有科研體系的作用,探索產業科技服務體系向企業、農戶延伸的新模式,推動產業健康發展。
- 上一篇:養老服務機構改善調研報告
- 下一篇:經濟法的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