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考察城市建設考察報告

時間:2022-10-13 09:37:24

導語:學習考察城市建設考察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習考察城市建設考察報告

為借鑒學習兄弟縣市在城市建設中的好經驗、好做法,6月3日,我縣組團到等地考察城市建設工作。考察團由縣委副書記為團長,縣政府副縣長為副團長,部分縣直單位的主要負責人、部分重點鄉鎮的黨委負責人等共28人參加。考察團先后學習考察了等地的城市建設,通過學習考察,使大家開闊了眼界,豐富了見識,學習了經驗,看到了差距,啟迪了思維。現將考察情況匯報如下:

一、學習考察的基本情況

此次學習考察活動主題明確,主要學習考察兄弟縣市在城市建設方面的先進經驗,通過聽、問、看等方式先后聽取了城市建設經驗介紹,實地察看了城市建設現場,既有理性認識又有親身感受。縣國土面積2312平方公里,人口近30萬,轄15個鄉鎮、172個行政村。近年來,通過實施迎賓大道、公園、公園、出口路改造等項目建設,城市面貌快速改觀。縣國土面積1641平方公里,轄17個鄉鎮,總人口31.5萬人。近年來,通過創新征地模式,主打了新區和文化藝術中心建設,城市品位迅速提升。縣國土面積2878平方公里,轄16個鄉鎮,260個行政村,人口74.98萬。近年來,通過破解資金、用地、招工等難題,將項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生命線”和“主推手”,有力地促進了縣域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市國土面積1722平方公里,轄18個鄉鎮,總人口81.8萬。近年來,通過主動融入特大城市建設,激活民營經濟,形成了家具、礦產品、成衣、食品等縣域經濟主導產業,被稱為“的溫州”。他們的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在很多方面能夠服水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簽。

二、主要體會與感受

這次學習考察,我們深切感受到兄弟縣市強勁的發展態勢、濃厚的建設氛圍和大膽創新的實干精神。他們科學務實的城市規劃理念、靈活高效的征地拆遷模式和令人矚目的城市建設業績,發人深思、催人奮進,主要感受有五點:

(一)規劃起點高。如縣2012年通過大力開展“城市規劃編制年”活動,實施了歷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規劃編制工作,是城市規劃經費投入最大的一年,是專項規劃編制項目最多的一年,是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項目最多、編制面積最大的一年,修編完成了《縣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編制了《縣近期建設規劃(2011-2015)》和客家圍屋文化旅游城、龍翔片區、新都片區、金華片區及深商產業園、浙商產業園等區域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全年新增控規面積23.4平方公里;市積極策應與大“同城化”發展的要求,進一步明晰的城市發展定位,堅持規劃先行,在加強與大相銜接的基礎上,突出抓好贛南大道入城節點、大廣高速出入口和南出入口節點等城市節點設計,把城市節點作為城市的“展廳”、“門面”和“會客廳”。

(二)征拆模式新。把補償當作“了斷”,把安置限于安居,這是目前許多地方開發建設、征拆補償較為普遍的作法。征地拆遷往往是一錘子買賣,一次補償、錢地兩清,開發建設主體總是把利益的天平傾向自己一方,把征地拆遷補償和失地農民安置,作為利益的對立面來看待,很少考慮失地農民的后路,這種利益上的本位主義,使征拆對象和失地農民既傷利更傷心,造成用地方和供地方的情緒對立,導致征拆工作成為“天下第一難”。如何有效化解征拆難題?縣以迎賓大道項目為試點,改革傳統的拆遷安置方式,全面推行產權調換房安置方式,具體來說就是做到“四個一”:

1、樹立了一個好理念。一是拆遷讓群眾說了算。改變以往拆遷由政府說了算的做法,把決策權交給群眾,充分保障群眾的參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通過走訪群眾、問卷調查、會議座談等形式,就項目規劃建設、房屋征收補償標準等重大問題,反復征求群眾意見,特別是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補償安置問題,專門召開聽證會,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拆遷戶代表的意見建議最終確定征收補償方案。二是利益讓群眾最大化。在拆遷補償標準和安置政策的制定上,找準政府與群眾利益的最佳結合點,在確保群眾合法利益的前提下,讓群眾在政策范圍內最大限度受益。三是服務讓群眾最滿意。改變以往拆遷工作,政府既當指揮員,又當裁判員的做法,把更多的政府職能轉向服務員的角色,通過與拆遷戶交朋友,真心實意為群眾做實事、辦好事、解難事,切實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做到以誠動遷、以情拆遷。

2、制定了一個好政策。一是合理確定補償標準。在制定征收補償方案時,改變以往政府與拆遷戶相互爭利的做法,既考慮到群眾的利益,又結合本地市場行情,在多次調研、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合理確定房屋拆遷補償標準、安置方式、返購價格和市場均價。二是適當出臺優惠政策。實行拆遷店面同等面積安置店面,對在限定時間內簽訂拆遷協議的,除按相關文件規定進行補償外,按其合法有效建筑面積的25%增加獎勵安置面積,產權調換房兩年內自愿轉讓的,可直接辦理到受讓人名下等。三是公平公正執行政策。針對以往拆遷工作中存在“早簽吃虧、晚簽得利”現象,建立了“五公示一監督”新模式,即對政策依據、補償標準、安置方式、獎勵措施等進行公示,成立專項監督審計小組,有效確保了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公開、公平和公正,消除了群眾對拆遷的疑慮。

3、組建了一支好隊伍。一是黨政領導勇于擔當。成立了以黨政主要領導任總指揮,部分人大、政協副職任副總指揮的項目指揮部,把整個拆遷戰線分成若干個責任段,分別由指揮部副總指揮分段負責,并成立綜合協調、規劃編制、征地拆遷和工程協調等若干個工作組,負責協調解決拆遷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二是抽調人員集中攻堅。從27個責任單位抽調了84名素質高、能力強、具有拆遷工作經驗的干部充實到拆遷一線,所有抽調人員與原單位脫鉤,統一接受指揮部辦公室管理,實行集中辦公、統一簽到,一邊倒開展工作。三是責任單位包干負責。對所有拆遷戶分別落實包干縣領導、包干單位和相關鄉鎮,由包干單位與指揮部簽訂《征地拆遷包干責任狀》,實行“六包”,即包政策宣傳、包安全穩定、包協議簽訂、包棄房、包拆除、包后續工作。

4、建立了一套好機制。一是建立定期例會制。每周三、周五定期召開指揮部副總指揮、工作組組長、辦公室成員單位參加的專題調度會,聽取工作進展情況,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二是建立定期通報制。每天對各單位工作進展情況進行匯總,每周按完成工作任務量,對各責任單位進行排名,并將排名情況,以手機信息的方式通報給縣四套班子領導和單位主要負責人。三是建立考核獎懲制。出臺了《縣在急難險重工作一線鍛煉考察選拔干部暫行辦法》,對拆遷任務完成好的單位給予通報表彰,對表現優秀的干部給予優先提拔重用。同時,對未完成任務且排名后3名的單位進行通報批評,對單位主要負責人進行誡勉談話。四是建立倒計時推進制。對各項工作限定完成時限,制定倒計時時間表,明確目標、量化任務和落實責任,實行倒計時推進。五是建立以拆違促拆遷制。集中精力、人力和物力,對金塘返遷安置區77戶違章建房戶進行了強制拆除,徹底扭轉了拆遷拆違工作的被動局面,促進了拆遷工作的開展。六是建立一戶一策制。由包干責任單位負責,對全部拆遷戶建立工作臺賬,全面摸清拆遷戶的家庭基本情況、社會關系、主要訴求,采取“一戶一策”的辦法,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

(三)項目投入大。如市近兩年共安排各類建設項目100個,投資總額達380億元,其中城建項目66個,計劃投資228億元,實際完成投資116億元。在保障房方面,完成了3600套公租房、1252套經濟適用房和800套廉租房、400戶棚戶區改造建設任務。在民生項目方面,建成了文化藝術中心、百家和諧城等工程。在園區市場建設方面,加快推進了1000畝泓泰家具市場和5000畝家具產業園建設,規劃和啟動了占地500畝的燈飾照明市場、占地3000畝的龍華循環經濟產業基地(一期)、占地5000畝的鏡壩節能照明產業基地(一期);縣在縣城南部主打新區建設,新區規劃總面積3795畝,基礎設施計劃總投資達4億多元。并以一條長3.8公里、占地1207.5畝的渥江生態景觀帶為依托,規劃建設了高品質景觀綠化植物園。同時,在縣城新區投資建設了占地面積95.5畝、建筑面積約8萬平方米,總投資達3.4億元的國內一流文化藝術中心,成為該縣集休閑、娛樂、文化、體育、商貿和行政辦公等功能于一體的高品位城市公共服務綜合區。

(四)融資渠道活。如市為破解城市建設和發展的資金“瓶頸”制約,2011年組建了城市發展有限公司,作為城市建設投融資平臺,將收儲土地和其他國有資產打包作公司資本金,以項目為依托向銀行融資投入城市建設,實現融資、投資、資產管理和資本的市場化運作,為城市建設的資金投入提供可持續的來源。同時,還積極經營城市無形資產,采取BT、BOT、TOT和PPP等方式籌措建設資金。目前相關模式已成功運用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污水處理廠項目。縣在采取BT模式運作新區開發中,要求項目投資方在項目建設中,首先建設好新區的綠化景觀及部分基礎施設,前期投入資金待新區開發用地拍賣后支付,有效地解決了政府投入資金緊缺的難題。

(五)推進機制實。如縣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成立重大項目推進辦,并下發了《縣2013年重大項目建設推進工作意見》。堅持一周一督查。各項目責任鄉(鎮)、單位及時調度項目進展情況、困難、問題,并于每月初將情況報縣推進辦。堅持半月一小結。每半個月縣分管領導召開階段小結會,總結項目推進情況。堅持一月一推進。原則上由縣政府主要領導每月召集縣推進指揮部召開聯席會議,研究部署、協調解決重大項目推進中的困難和問題。堅持一季一調度。由縣委常委會每季度對重大項目的實施推進情況進行分析通報,重大問題不定期向縣委縣政府專報,并將有關信息向社會公布。堅持一年一考核。每年組織一次項目建設考核工作,并進行全縣排名。年內組織一次全縣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巡回觀摩,在年底前組織一次“看特色、看變化”活動。實行一項目一檔案。逐個建立重大項目臺帳,確保項目情況的真實度;市為加強重點建設項目的管理,專門出臺了《市重點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從部門職責、項目確定、開工準備、項目實施、工程驗收、資金管理、責任追究等方面作出了具

體的規定,有力地推動了項目建設和管理。

三、幾點啟示和建議

兄弟縣市城市建設的實踐證明,要在更高起點上推動我縣的城市建設工作,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不移的做美城市,堅定不移地改善民生,堅定不移地加大投入,全面掀起上項目、興產業、促發展的高潮,切實加大重大項目推進力度,有力促進全縣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提質、提速、提效。

(一)堅持先謀后動,規劃引領。堅持規劃先行,要在加強與瑞金都市區規劃融入與對接的基礎上,高起點展開規劃編制,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和操作性。加快“東進南擴”戰略,走組團式、片區化的路子,打造月亮灣新區、城南、城北等城市綜合體,快速拉開城市框架,合理優化城市結構,科學布局城市功能。待市人民政府批復后盡快實施好縣城第四輪總體規劃,并在第四輪總體規劃的指引下,盡快完成各項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各類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

(二)堅持突出重點,項目帶動。2013年,我縣計劃實施178個項目,總投資約354億元,年內完成投資約175億元,其中城建項目75個,總投資約129億元,年內投資約72億元。下一步,就是要進一步突出項目建設重點,做到以點串線,以線帶面。一是要著力主攻月亮灣。在確保整個新區項目齊頭并進的基礎上,重點突出安置區、新區路網、河道防洪堤、三個中心、公園綠化、第四小學、第四中學、出讓地塊等關鍵環節、關鍵節點建設,以月亮灣新區的建設速度來帶動全縣各個項目建設的進度。二是要著力打通“主動脈”。全面加快會杉線升級改造、環城南路、城區三個出入口升級改造、206國道東移、百里湘長綠色生態長廊建設,使對外交通更加便利。三是要著力梳理“微循環”,在全力推進城區路網暢通的基礎上,進一步實施好同濟大道拓寬、清平樂大道、文園路、沿河南路、教育大道北段、湘貢路、貢濱東路、林崗三路、湘南四路、翠竹路建設,打通城市“斷頭路”,增強城市道路的銜接性和通暢性。四是要著力做強工業園。必須把臺商、九二等園區當作承接產業轉移、加速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的主要平臺來抓,當作做大城市規模的重要途徑來抓。進一步完善園區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特別要加快排污、供水、變電站等設施建設,提升園區功能。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投入機制,鼓勵和吸引多種投資主體以多種方式參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

(三)堅持內引外聯,激活資金。城市建設沒有資金投入,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因此,必須善于經營好各類資產,做強城市。一是要經營好土地資產。必須做到政府高度壟斷土地一級市場,對城區土地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征用、統一供地、統一開發、統一管理。二是要經營好增量資產。要以縣城投公司為平臺,探索城市開發建設新機制,對新上的城市建設項目,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鼓勵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建設,吸引投資者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經營。三是要經營好存量資產。在國家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對現有城市基礎設施資產通過產權出讓、經營權轉讓等方式,吸納社會資金,進行資產運營,實現存量資產的保值、增值、變現。四是要經營好無形資產。要將城市的街道和橋梁的冠名權,公共場所和建筑物的廣告權等無形資產,通過公開招標、競價拍賣使用的方式,使之具有資本屬性,產生新的價值。

(四)堅持體制創新,和諧征拆。要實現和諧征拆最核心的還是堅持以人為本、以變應變,順應發展新形勢和群眾新期待,不斷創新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一是要加大法制宣傳力度。“拆遷難”已經成為當前城市建設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以至有“拆遷難、難于上青天”之說。但只要我們平時加大規劃法律、法規宣傳,找準與拆遷對象的切入點,堅持和諧拆遷理念,政府不與被拆遷戶爭利,不與被拆遷戶對立,在政策允許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滿足被拆遷戶需求,征地拆遷安置工作也是可以積極推進的。二是要構建切合失地農民切身利益的長效保障機制。結合我縣經濟發展水平,遵循“低標準、全覆蓋”的基本原則,繼續科學推進失地農民養老保險。逐步建立完善的失地農民醫療保障、失業保障、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全面確保失地農民的生產生活。通過開展就業培訓、提供就業服務、創造就業機會保障失地農民充分就業;通過提供小額貸款擔保,稅收優惠減免,同等享受下崗職工再就業優惠政策來鼓勵失地農民自謀職業,自主創業。三是要探索靈活多樣的補償安置方式。在征地拆遷過程中,政府要堅守底線,嘗試改變以往宅基地安置方式,大力推行產權調換房安置和貨幣補償安置。可參照、等地的有益做法,制定好相關的政策措施,使產權房安置的利益最大化,使宅基地安置的利益最小化,引導安置戶統一安置在高標準建設的安置小區內,不僅可以做到節約、集約用地,增強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又可防止宅基地建設因管理不當,變成城市新的“城中村”和“棚戶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