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扶貧情況報告
時間:2022-12-17 10:22:57
導語:民營企業扶貧情況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進入新世紀以來,堅持走“主攻工業”道路,實行大開放、大招商戰略。全縣的民營企業得到了蓬勃發展,民營企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一支重要力量,涌現了機電材料有限公司、制革有限公司、水泥有限公司、藥業有限公司等一批實力較強、規模較大的企業。據統計,民營口企業占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的三分之二,納稅額占全縣稅收的三分之一左右。這些企業在自身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時刻不忘政府和社會對他們的幫助,積極主動投身參與扶貧,在捐款捐物、企業用工、技術培訓、產業帶動等方面用實際行動回報社會,全縣民營企業參與社會扶貧形成了良好的氛圍。截止目前,全縣的民營企業共捐款、捐物折合資金萬元,幫助貧困學生名,無償修建公路公里,建設飲用水工程處,安排貧困勞動力就業人,發展扶貧產業項,帶動貧困戶人均增收元,取得了良好的幫扶效果。深受方方面面群眾的贊譽。
一、開展民營企業參與社會扶貧工作的主要做法
我縣對民營企業參與社會扶貧工作十分重視,在千方百計為企業排憂解難,幫助企業發展壯大的同時,積極引導企業參與社會扶貧,讓企業回報社會,切實履行社會責任。
(一)積極宣傳動員,注重思想發動。一是做好宣傳。我縣的民營企業大部分是近幾年通過招商引資從沿海地區引進來的企業。企業在剛進入我縣時,縣委、縣政府給予了諸多優惠政策,比如信貸、用地、稅收、招工等方面都提供了大量幫助。每個企業還莫逆之交了幫辦單位,要求幫辦單位全方位為企業服務。企業發展壯大了,經濟效益好了,也就有了參與社會扶貧的基礎。我縣積極做好企業的宣傳工作,通過召開座談會、主動到企業去拜訪,發放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切實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心,提高企業對參與社會扶貧的認識。二是搞好動員。民營企業都是經歷市場競爭的殘酷而一路走向發展壯大,市場意識很強,充分追求利益最大化。企業的決策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因此,做好思想發動工作十分重要。通過做企業和企業負責人的思想工作。消除顧慮,使企業認識到參與社會扶貧也是一種有償的投資,有效動員企業參與社會扶貧。
(二)堅持正確引導,鼓勵社會參與。我縣的民營口企業參與社會扶貧開始是由于企業在政府和社會的幫助下,企業得以發展壯大,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企業自己想為社會做點回報,從而自發地為貧困村、貧困戶資助一些資金,用于解決交通、飲水等困難,救濟一些困難戶,資助農村的貧困大學生等。典型的案例就是制革有限公司,該公司自2007年起,就每年拿出1.2萬資金用于幫扶石橋鎮的貧困戶。同時,該公司在2003年為我縣在中鄉遭受洪水災害的群眾自發送去4000斤大米,并捐助資金1.6萬元用于貧困戶災后修復房屋,企業能自主參與社會扶貧確實是好事,但要進一步凝聚力量,調動更多的民營企業參與進來,還需政府的正確引導。我縣成立了以縣扶貧辦為牽頭單位的民營企業參與社會扶貧工作小組,負責正確引導和全縣的民營企業參與社會扶貧工作。目前,在政府的引導下,我縣有6家民營個業參與社會扶貧。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縣會有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加入到參與社會扶貧的隊伍中來。
(三)尊重企業,讓企業扎深。民營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縣對民營企業的發展十分重視,沒有把民營企業作為“外來者”對待,而是當作“自家人”。一是讓企業扎根。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和社會的扶持。我縣堅持把民營企業的發展作為重點工作來抓,盡力解決?產、銷售、資金、招工等方面的問題,讓企業沒有后顧之憂,扎根下來發展。二是吸納企業負責人參政議政。對優秀的民營企業家擔任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有的還擔任了政協常委。這些民營企業的優秀代表積極為縣里的經濟、社會、民生等工作建言獻策,充分體現了當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識。通過參政議政,也讓社會和人民對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民營企業參與社會扶貧的主要成效
我縣民營企業參與社會扶貧,堅持“政府主導、自力更生、扶貧開發”的原則,發揚先富幫后富。“致富思源,言而思進”的精神,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幫助村的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改善。我縣自2008年開始,組織了一批民營企業與扶貧重點村開展“1+1”結對幫扶。企業在幫扶村重點圍繞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進行傾力幫扶。比如水泥有限公司,在埠前鎮燕溪村已連續幫扶4年,每年扶持村里300噸水泥,用于修建公路、農田水利設施、文體活動場所等,到目前村里的“三清三改”率達100%。還有公司,先后幫扶的石橋鎮日光村和埠前鎮仰山村投入資金7.1萬元,修建橋梁一座,村級公路1公里。
(二)幫助貧困勞動力就業成效明顯。我縣民營企業招收的員工優先考慮農村貧困勞動力。尤其是扶貧重點村的貧困勞動力在同等條件下做到了優先錄用。雖然從去年年底開始,企業遭到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但大多數企業堅持不裁員,既使在裁員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保證農村的貧困勞動力不裁員。比如、機電材料有限公司員工總數為745人,其中屬于農村貧困勞動力的有580人,占總數的77.8%,在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沒有裁員。反面把企業搬遷到縣工業園區擴大生產,新招收員工120多名,其中貧困勞動力78名,目前全縣的民營企業共吸納貧困力就業超過1.5萬人。
(三)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我縣是個養牛大縣,也是華東地區最大的牛皮集散地之一。2001年,我縣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制革有限公司,該以司是一家牛皮精深加工的企業。公司為了保證牛皮的供應。采取了“公司+農戶”的合作方式,給養牛戶每頭牛200元的資金扶持,并負責牛皮的回收,大大促進了我縣養牛業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我縣制革產業的發展。在公司的帶動下。如今,皮革產業已成為我縣四大工業支柱產業之一,縣里還專門規劃建設了皮革產業園,還有綠色食品有限公司,藥業有限公司等,都是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扶持了蔬菜等產業的發展。在民營口企業的帶動下,我縣的制革、落化、脫水蔬菜等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覆蓋貧困人口8000余人,促進貧困戶人均增收超過500元。
- 上一篇:扶貧辦廉能管理規范匯報
- 下一篇:西方行政服務理論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