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基本心理素養調查報告

時間:2022-03-08 01:53:00

導語:初中生基本心理素養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生基本心理素養調查報告

在辦公室里經常聽到老師發出這樣的議論:現在的孩子究竟怎么了?學習一點也不努力,一點也不能吃苦。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自私、狹隘,追求享樂······確實,自認為年輕的我對這些年輕人的想法、做法還真有些不能理解了,難道這就是代溝?我們與這些孩子們的隔閡究竟在哪兒?他們真的是我們所認為的一無是處嗎?近日,我從學生們對自己、對同學、對老師、對家長、對學習等五個方面的思想和看法對全班40名同學進行了調查。

一、調查的內容和所反映的情況

(一)學生對自己的認識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些孩子們了解自己嗎?就此,我設計了兩個問題:

一是你認為自己的綜合素質?其中優秀2名,占5%;良好8名,占20%;一般28名,占70%;較差2名,占5%。

二是你對自己學好課程的信心?其中有信心的4名,占10%;較有信心的8名,占20%;一般24名,占60%;沒信心4名,占10%。

從上述枯燥的數字不難看出,現在我們的學生缺少的是什么——自信。我們做教師的都明白,自信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礎,有自信心的人已成功了一半。可我們這些學生的自信心哪里去了?是誰抹殺了他們的自信?做父母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心情,當老師的一味追求好成績、好名次殷殷期望,不都在無形中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嗎?

(二)學生對同學的認識

第一個問題是:你認為其他同學的綜合素質怎樣?認為優秀的4人,占10%;良好的14人,占35%;一般的22人,占55%;較差的為0.

第二個問題是:你認為其他同學對你學習和進步的影響。其中認為幫助大的12名同學,占30%;認為幫助較大的16名同學,占40%;認為沒有幫助的10名同學,占25%;認為有不良作用的僅兩名同學,為總人數的5%。

由此可以看出,學生本人對別人的認識明顯要高過自己,同學們之間相互交流、互動互助、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學生成績的提高起著關鍵作用。

(三)學生對老師的認識

“親其師方能信其道”,能否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我們教育成敗的關鍵。在學生的心目中我們的地位如何?學生們對他們的老師又有什么要求呢?下面的三個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

第一,你最希望老師對你——A.“關注”的22名同學,占55%;B.“較關注”15名,約占38%C.“一般”的僅3名同學,約為總人數的8%D.“不關注”的為0.

第二個問題:你希望老師對學生的教育?其答案與第一個問題基本一致,其中嚴格、較嚴格、一般、寬松所占比率分別為55%、35%、5%、5%。

第三個問題是開放型的,你最想對老師說的話是——。其答案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感謝,“老師,您辛苦了,謝謝您!”約占50%;二是要求得到關注,“老師,我也想學好,課堂上你能多關注我一下嗎?”約占35%;三是尋求理解,“老師,我不是壞學生,請您理解我,請您尊重我。”約占15%。

一個個冷酷的數字,彰顯了我們教師的冷酷。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明文規定: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不歧視學生。仔細想想,真正做到這一點又何其的不易。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要想得到老師公平的待遇,又是何等的困難。

(四)學生對家長的認識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在生活中與學生接觸最親密,對學生的教育和影響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他們是如何看待父母對他們的教育呢?為此,筆者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調查。

1、你認為父母對你?A.很關心,10人,占25%;B.較關心,18人,占45%;C.一般,8人,占20%;D.不關心,4人,占10%。

2、你認為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A.優秀,2人,占5%;B.良好,15人,占37.5%C.一般,21人,占52.5%D.較差,2人,占5%。

3、你最想對父母說的話是——,該題為開放型問題,其答案可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感謝,“爸爸媽媽,你們把我養育這么大,你們辛苦了,女兒(兒子)謝謝您們!”;二是保證,“爸爸媽媽,請你們放心,女兒(兒子)在學校里一定好好學習。”三是希望理解,渴望自由,“爸爸媽媽,孩子也想學好,也想讓你們高興,可我已經努力了,希望你們別再給我太大的壓力了!”,“爸爸媽媽,我已長大了,請松開你的手,給我一些自由好嗎?”

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但大多父母關愛有加,方式不妥。要求嚴格,期望過高。致使許多學生心理壓力太大,與父母關系緊張。

(五)學生對學習的認識

學習是學生的天職。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和興趣,直接影響他們學習的成效。現代的中學生是如何來看待學習的呢?我們從四個方面進行了了解。

1.我學習的目的是?A.好大學,6人,占15%;B.好成績6人,占15%;C.好工作,17人,占42.5%;D.父母高興,8人,占20%;E.建設國家,1人,占2.5%F.自我興趣,2人,占5%。

2.你愿意為學習投入的精力?A.85%以上4人,占10%;B.75%以上5人,占12.5%;C.60%以上14人,占35%;D.30%以上17人,占42.5%。

3.影響你學習的最大因素是:A.朋友,4人,占10;B、家長,4人,占10%;C.老師,2人,占5%;D.學校,0人;E.網吧,8人,占20%;F.基礎,12人,占30%;G.習慣,8人,占20%;H.其他,2人,占5%。

4、你最喜歡的科目是:其中喜歡語文的最多,22人,占總人數的55%;其次是音、體、美,信息技術,共有10人,占總人數的25%;最少的是英語、數學,各3人,占總人數的15%;其他僅占5%。

從上面了解的情況我們應該能看出,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不高。或者換句話說,我們并沒有激發和培養學生們學習的興趣,他們并沒有從學習中獲得樂趣,相當一部分同學僅僅是迫于壓力或者責任,在為父母學習,在為老師學習。

二、對所反映的情況的分析和反思

由于條件所限,本人所調查的學生不多(僅限于農村中學的一個初三班級),所調查的問題也不盡全面,還不能充分的反映現階段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狀態。但是,調查所反映出來的問題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不能不引起我們這些做老師或者做家長的深思。

(一)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在我們的眼中,尤其是在一些父母的眼中,學生好像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遇事不敢放手,唯恐他們學不好、做不好,甚至時時擔心他們學壞。于是包辦、代做,事事提醒、處處指導。孩子稍有不足,輕者指責埋怨,重者訓斥謾罵。孩子們在我們過度的呵護下,原有的天性泯滅,自信心逐漸消失,遇事畏首畏尾,自身的潛能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

我們應該明白,學生首先是一個人,有他自己的人格尊嚴,他應該得到平等的對待。有些老師和家長抱怨現在的孩子不懂得尊重,試問我們尊重他了嗎?我們的表率是怎么做的?

(二)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俗話說:“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學生都有其不同的特點,我們應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人為本是當代課堂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尺度。在課堂教學中,以人為本,就是一切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的發展和需要為本,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獨特體驗,切實做到理解人、尊重人、關愛人、激勵人。不以分數的高低評價學生,不以成績的好壞對待學生,切實把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落到實處。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部分同學之所以厭學、棄學,主要原因是他們從學習中感受不到快樂,學習活動對他們來說是枯燥無味的,有時候是受罪。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就要以學生原有興趣為起點,把學生已獲得的興趣作為建立新興趣的基礎,找出這些知識和學生有興趣的知識領域之間的聯系,是成功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工作。

有些老師、有些科目之所以不能受到學生的歡迎,是他們過多的關注知識,而忽略了學生,“目中無人”是許多老師課堂教學效果較差的主要原因。

(四)切實做好學生的良師益友。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不能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們接觸到的媒體、網絡等對他們的影響已不可小視,他們成熟早了,個性強了,更需要尊重了。如果我們再按老思想、老辦法做事,反而會適得其反,“離家出走、輕生自殺”的消息已不再是新聞。

我們應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與學生們平等交流。我們應明白,他們還是孩子,他們懂得感恩,他們渴望理解、渴望尊重。當然,他們還年輕,還容易犯錯,有時也可能偏激,我們是他的老師、父母,我們應有足夠的耐心。我認為,沉下心去,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說理要遠比呵斥打罵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以上是本人對初三1班所做的調查報告的具體內容,如能對我們教師、對家長、對整個教育工作有所啟發和幫助,將是我最大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