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市人才工作的調查與思考
時間:2022-05-05 03:20:36
導語:關于市人才工作的調查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全面了解掌握全市人才工作現狀,總結工作經驗,找準薄弱環節,近日,市委辦(政研室)組織相關人員就我市人才工作開展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全市人才工作現狀
目前,全市共有各類人才47643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2.6%。六支人才隊伍中,黨政人才1964人,占人才總量的4.1%;專業技術人才14667人,占人才總量的30.7%;企業經營管理人才2276人,占人才總量的4.7%;高技人才2656人,占人才總量的5.5%;農村實用人才26040人,占人才總量的54.6%;社會工作人才40人,占人才總量的0.4%。
從全市人才現狀分析,全市人才總量較大,多為黨政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社會工作人才所占比重仍明顯偏低,高端人才還相當缺乏。這些已成為制約我市實現“十三五”戰略目標任務,成功打造“四地”的重要因素。
二、人才工作主要做法
近年來,我市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始終把人才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為促進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一是建機制,激發人才工作活力。一是建立了人才工作領導機制。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自成立以來,定期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我市人才引進等重大事項,市委組織部、人社局等小組成員單位密切配合協調,有效推動了人才各項工作任務落實。二是建立了人才工作考核機制。將人才工作納入各鄉鎮、街道目標管理考核,同時對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進行考核,強化了人才工作落實力度。三是建立了人才引進機制。在鼓勵企事業單位柔性引才的同時,加大創新人才平臺建設,鼓勵企業建立博士后或院士工作站(目前我市已經擁有中鼎、瑞泰、詹氏、司爾特4家國家級和省級博士后工作站,保隆1家院士工作站),并給予新建站企業一次性獎勵40萬元。四是完善了人才培育機制。連續5年在浙江大學等高校舉辦規模以上企業負責人專題培訓班;對在職攻讀研究生以上學歷并取得碩士學位以上學位的企業人才,在企業報銷一定學費的同時,市人才專項經費給予每人5000元補助;完善職稱評審制度,破格為企業專業技術人員評定初中級職稱2635人;高度重視高級能人才培養,采取定單式、聯合辦班等形式培養本土技能人才。
二是搭平臺,增強人才工作引力。一是高標準建設“英才苑”等人才服務平臺。市財政投入340多萬元專項資金改造建設了“市英才苑”,無償為我市企業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提供短暫居住、餐飲等保障服務。同時,在經開區建設了“松嶺人才社區”,其中學士苑、專家樓、藍領公寓等保障性住房762套,總建筑面積達4萬多平米。二是大力推進駐外人才工作站建設。先后在合肥、杭州、上海、北京4座城市建立駐外人才工作站。依托駐外人才工作站,與駐地人才中介組織、高校加強聯系,為政府、企業、院校間開展人才、項目、資源等合作牽線搭橋。杭州人才工作站與浙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合作,在我市舉辦了首屆·杭州企業家合作交流高峰論壇;上海人才工作站牽頭組織上海應用技術學院10名專家教授深入我市企業開展了科研項目成果推介和校企合作對接活動。三是不斷完善人才政策平臺。陸續制定出臺了《市加強人才資源開發工作實施辦法》、《市鼓勵高校畢業生到企業工作實施辦法》、《關于進一步完善我市人才政策的若干意見》等系列文件。在鼓勵高層次人才來寧創業和工作生活、高校畢業生來寧就業等方面進行了補充,提高了相關補助獎勵標準。五年來,共發放事業單位引進人才補貼177萬,企業引進人才補貼99萬,緊缺專業高校畢業生到企業工作津貼83.5萬元。
三是優環境,提高人才工作動力。一是強化了人才工作保障。設立人才專項資金賬戶,保障人才專項經費。五年來,累計投入近3000萬元用于人才資源的開發。同時設立人才專項基金賬戶,鼓勵和引導社會、用人單位和個人投資人才資源開發,形成多元化人才投入機制。二是優化了人才發展環境。開展“發展功勛”、拔尖人才和重才單位等評選活動,各類高層次人才在寧均可享受到政府和社會有關方面提供的優質服務。大力宣傳我市人才政策和優秀人才先進事跡,營造“尊重人才、創業光榮”的濃厚氛圍。三是提升了人才服務能力。構建多元化的人才服務體系,定期開展企業高層次緊缺人才需求調查,編制我市緊缺專業人才需求指導目錄和建立高層次人才數據庫,通過詳實的人才數據為我市人才工作決策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三、存在問題
我市人才工作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面對新時期和新常態,也還存在一些尚待解決的問題:一是人才工作合力不足。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人才工作存在組織部、人社局、科技局、工商聯等部門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的現象,工作合力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二是柔性引進機制不活。人才政策存在局限性,偏重于外地人才引進,而對本土人才培養和回流缺乏相應政策;偏重于對引進人才的獎勵,對創業平臺建設的扶持力度不足。三是企業主體積極性不強。企業在引進人才方面缺乏信息、缺乏溝通紐帶,同時存在用人成本、是否適崗等多方面的顧慮,導致企業需要高端人才卻難以招到適合的高端人才。政府對企業人才需求與企業對政府人才政策缺乏充分溝通,在為企業牽線搭橋時存在信息不對稱、“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四是縣域空間對高層次人才的屏蔽效應。比照江浙地區和大城市,我市縣域經濟總體發展水平不高,科研成果轉化的平臺還不夠廣闊,生活、科研等方面的配套服務不夠完善,高端人才難以充分體現個人價值。人才政策在獎勵和服務等方面與發達地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各類高層次(包括復合型)人才和高技能實用型人才短缺,引進困難的現狀短時間內難以改變。
四、相關意見建議
面對緊缺人才“引進難、留住難、適崗難”的情況,為此建議我市人才工作要牢牢把握柔性引才的總基調,創新工作理念,突出工作重點,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努力推動人才工作更好地服務發展大局。
第一,要突出人才引進的針對性。一要突出核心產業。圍繞全市“4105”十大工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建設,積極與企業進行對接,編制完善人才需求庫,夯實技能型基礎人才,強化中端人才,突破高端人才。二要瞄準重點區域。在鞏固提升我市合肥、北京、上海、杭州四地人才工作站的基礎上,結合我市“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向東融入杭州都市圈的戰略定位,下好先手棋,建立與杭州青山湖科技城對接互動機制上下功夫。
第二,要增強柔性引進的靈活性。開展柔性引才工作,必須注意營造好引才環境,尤其是創業環境、服務環境和人文環境。一是打造成果轉化基地。依托我市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建設,積極引進一批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創業孵化、科技金融、科技咨詢機構,打造“應用研發+技術轉移+創業孵化+創業投資”的科技服務鏈條,形成健全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二是打造養生度假基地。積極借鑒德清等地先進經驗,立足優良的自然生態和區位交通,積極引進社會資本,建設一批高端旅游休閑度假項目,努力把我市打造成為高端人才、社會精英旅游度假的目的地。三是搭建人才創業平臺。建立市財政設立專項資金,建立創業扶持基金。同時,積極吸引社會風險投資開展合作,探索建立“政府創業基金+社會風險投資”的創業扶持基金模式,力推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
第三,要強化人才政策的實效性。鑒于目前我市人才政策吸引力不強的現狀,需要創新工作理念,借鑒成功經驗,對現有政策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優化,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一要堅持政府與企業互動。建議借鑒我市企業上市工作經驗,積極與企業加強溝通交流,找準企業在柔性引才工作上存在的疑慮和問題,進一步找準工作難點,從政策層面分階段、分層次幫助企業解決引才上的難題,真正做到企業主體、企業留人。二要堅持招商與引才并舉。要將我市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結合起來,特別是要加強創新團隊的引進和扶持,按照招商引資甚至更加優惠的條件制定政策,吸引其將作為研發和生產基地。三要堅持外引與內培并重。在注重引進外地人才的同時,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強本土人才的培養力度。依托黨校、材料工程學校等資源為企業提供職工在崗培訓等服務,不斷提高職工技術素養。同時,對我市產業發展有重大突破或提升的高級人才,要放開年齡、戶籍、專業等限制,試點“一人一議”引進策略,最大限度的發揮人才功效。
第四,要增強人才工作的統籌性。一要把機制統籌好。針對目前各部門各自為政的現狀,人才工作領導組要進一步加強工作統籌,建立定期會商工作機制,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銜接。二要把政策統籌好。對各部門現行的人才政策進行整理匯總,及時出臺全市統一的人才工作政策,避免出現部門間“政策打架”的情況,更好地指導企業與相關工作人員推進人才引進工作。三要把信息統籌好。建立全市人才信息共享機制,分門別類建立各行各業高層次專家人才數據庫,加大信息資源的整合力度,提高人才信息資源的使用效率。
- 上一篇:城市道路規劃設計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鄉村清牌減負工作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