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縣長述職工作報告

時間:2022-06-10 05:00:00

導語:副縣長述職工作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副縣長述職工作報告

根據縣政府領導班子成員工作分工,我的職責是協助縣長分管農業農村等工作,主管農業局、林業局、水利局、國土資源局、計生局、氣象局、扶貧辦,聯系信訪局、殘聯等九個單位。今天很高興有機會就自己兩年來的工作和思想情況進行述職。

一、兢兢業業,認真履行職責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我縣地處山區,農業基礎薄弱,農民生活水平比較低,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長期滯后,農村能否完成建設小康社會的各項任務,是我縣能否與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所在。面對80%是農民的縣情,我縣的“三農”工作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重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思路,全面推進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應該說,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三農”工作處在一個歷史上投入大、農民得實惠多、農村變化顯著的新時期。

1、立足于農民增收,致力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村勞動力轉移。通過加強耕地保護、落實免征農業稅和種糧直補等措施,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糧食生產出現多年來的第一次恢復性增長。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做大做強楊梅、田魚、油茶等特色產業,全縣楊梅種植面積已達6.7萬畝,兩年來共發展稻田養魚3.8萬畝,新增農業綜合開發基地4.5萬畝。全縣的糧經比例從20*年的72:28調整為20*年的67:33,糧經比例漸趨合理。通過舉辦楊梅節和在上海等地舉行一系列的宣傳和促銷活動,進一步提高了××楊梅的品牌知名度。田魚、“山鶴”楊梅連續在20*、20*、20*省農博會上獲得金獎,“山鶴”牌系列農產品知名度不斷提升。20*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5.53億元,比20*增長9.9%。全面啟動了“十萬農民素質培訓工程”,出臺了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實施意見。根據我縣產業發展實際,重點開展了烹飪、石雕、鞋革、外語等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就業和謀生能力。全縣累計培訓農民6.7萬人次,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7.9萬人。通過內外結合,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137元,比20*的2618元凈增519元,增長19.8%高出全市6.1個百分點。

2、立足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致力城鄉科學規劃與綜合治理。啟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建設,編制完成了20*-2*0年全縣村莊布局規劃。全縣已累計投入經費2000余萬元,用于章旦、港頭等5個示范村和赤巖、高沙等33個整治村建設,通過近兩年的努力,使我縣農村環境臟亂差的現象初步得到整治,極大改善了廣大農民的生活環境。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城鎮防洪工程建設投入,共籌集資金2.3億元,建設防洪堤30余公里,提高了集鎮的防洪標準,廣大群眾的生命財產得到切實的保障。對高湖東坑、舒橋黃聯坑及溫溪沙埠等村的自來水工程進行改造,解決了7.4萬人的飲用水困難。加大森林防火的巡查、宣傳力度,建立了2000多人的半專業撲火隊伍,繼續實施“甌江綠色長廊”等工程,林業生態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3、立足于欠發達鄉鎮奔小康,致力外幫與內扶并舉。加大資金扶持,兩年來共投入739萬元資金用于扶貧小區建設,落實下山移民5997人。加強區域協作,省定幫扶單位到我縣對口鄉鎮結對幫扶項目62個,幫扶意向資金1069萬元,已到位965萬元,增強了欠發達鄉鎮的發展動力和造血功能。積極把握“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進一步加快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全縣累計有16個鄉鎮、317個行政村達到小康。

4、立足于提高人口綜合素質,致力基層基礎建設與各項改革。加強基層基礎建設,加強計劃生育的宣傳教育和隨訪服務,群眾計生知曉率明顯提高,生育觀念向積極方面轉變。對計生目標責任制年度考核進行了調整和改革,實行了“2+2”考核模式。推行避孕方法知情選擇,抓好孕前管理和服務,實行“關口前移”和“工作重心下移”,嚴格控制計劃外生育。啟動和實施了多項有利于計劃生育的獎勵優惠政策。加強對出生人口性別比的專項整治,20*年出生嬰兒性別比已進入正常范圍。通過努力,我縣已連續2年全面完成市政府下達的各項人口與計劃生育指標。

5、立足于規范有序用地,致力開發與保護并重。積極開展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前期工作,完成了土地更新調查和變更調查。完成鶴城、山口、臘口、阜山等4個鄉鎮規劃修編及海口等15個鄉鎮規劃調整工作。大力實施土地開發、整理,努力實現耕地占補動態平衡,基本滿足我縣工業化、城市化對土地的迫切需求。兩年來共啟動土地整理項目10個,獲取土地整理折抵指標約205公頃。穩步推進征地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征地“區片綜合價”,切實保護被征地農民利益。認真執行經營性土地招拍掛制度,兩年來,共掛牌出讓土地56宗,計54.9公頃,收取土地出讓金9.65億元,為我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籌措建設資金。

6、立足于建設平安××,致力社會和諧穩定。采取疏堵結合,層層建立領導干部約訪制度和下訪制度,盡量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全面開展集中處理信訪突出問題及群體性事件第一階段工作。建立處理信訪突出問題及群體性事件聯席會議制度,成立農村土地征用、城鎮房屋拆遷等十個專項工作小組,解決了一大批群眾反映的難點、熱點問題,信訪多發勢頭得到基本遏制,為大投入、大建設創造了一個較好的社會環境。

二、提高修養,做到勤政廉政

新時期的“三農”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兩年多的工作實踐,使自己深深感到自身知識的有限和不足,很需要加強學習和充電。工作之余,能自覺學習有關法律政策,積極參加市委黨校區域經濟研究生班學習,汲取一些新理論和新知識。同時,能問計于民,及時發現總結基層的工作實踐,進一步理清切合××農村實際的發展思路。

作為一名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的副縣長,我的工作重點在農村,對象是廣大農民朋友,深入基層調研,每年下鄉達70余次,下田頭,爬山頭,堅持到基層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圖虛名,實實在在為民辦實事。時刻牢記手中的權力來自人民,用手中的權力為民做好服務,把自己當成一位農民朋友勤勞致富的服務員。時刻珍惜自己的工作崗位,不忘任職時面對各位代表的莊嚴承諾。工作上向上要求,生活上向下平衡。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能夠正確處理人情、朋友、工作之間關系,不該拿的堅決不要,不該去的地方不去。時刻對家屬及身邊工作人員進行廉政教育,不允許用自己的招牌,向有關單位打招呼、講人情,努力保持良好的公仆形象。

三、明確目標,努力實現“三農”工作新突破

兩年來,在縣委、縣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雖然我所分管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發展中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縣農業生產方式還比較落后,規模小、分布散、成本高、效益低的問題仍然突出。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純農業、純農民增收難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農村基礎設施相對滯后,欠帳很多,農民生活質量依舊不高。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在縣委、政府領導和人大代表的監督下,盡心盡職,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堅持走以城帶鄉、以工促農之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快速和諧發展。力爭在四方面求突破。

一是以農業產業化為抓手,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始終是“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最后的落腳點。正確處理調整農業結構與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關系,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堅定不移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繼續做大做強楊梅、田魚、山茶油等幾個有市場、有效益、有基礎的優勢農產品。加大宣傳,提高品牌,扶持龍頭企業,培育中介組織,延長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進而增加農業收入。

二是以農村剩余勞動力輸出為重點,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減少農民、轉移農民是跳出農業抓農業思路的具體體現。讓更多的農民兄弟從傳統的農業轉向二、三產業,是現階段增加農民收入的主渠道,政府各部門要大力予以組織和引導,整合各種資源,加大對培訓的資金投入,有針對性對出國經商、國內打工者各種知識和技能進行有組織的培訓。每年計劃培訓2.5萬人,轉移1萬人。

三是以“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為載體,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農村是落后社區,各種生活設施比較落后,切實需要加強建設。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加大資金捆綁力度,使“鄉村康莊工程”、“千萬農民飲水工程”、“萬里清水河道工程”等工程與村莊整治建設相互促進,加快構筑城鄉一體的交通、供水等公共服務網絡,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讓城市和農村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四是堅持協調發展,全面實現各項工作新跨越。深入開展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加強流動人口管理,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積極參與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強土地供應控制和管理,認真開展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拓展土地利用空間。全面推進奔小康工程建設,進一步增強欠發達鄉鎮經濟發展能力。繼續加強對氣象、殘聯的領導,爭取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