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榮八恥征文:衣食足而知榮辱
時間:2022-09-27 11:22:00
導語:八榮八恥征文:衣食足而知榮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榮辱與廉恥,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又是推進社會進步的一種精神力量。小康社會的到來,不僅對倡導榮辱觀提出了需求,而且提供了可能和條件。
大約在2600年前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管仲就對“榮辱”與“廉恥”有過精辟的見解,他的“衣食足而知榮辱”,表明榮辱觀和形成倡導與人的生存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內在聯系。他還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其中將廉恥作為支撐國家大廈的兩根重要精神支住,可見廉恥二德之重要。歷史一再證明,一個不辨榮辱、寡廉鮮恥的社會,就難有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在中國傳統道德中一直將“恥”作為一德。難道世上還有“恥德”?還要提倡“無恥”?不是如此理解。而是強調“知恥”和“有恥”,反對“無恥”。儒家創始人首先認為,“恥,乃人禽之別也”,在如此認識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治國之道。民若“無恥”,政與刑再多、再重,也難以抑制犯罪率的攀升。然而,一旦國民能夠“有恥”和“自律”,就會自覺自愿地按照社會規范和法律,調整自己的行為,社會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和諧與安定。
榮與辱,還是一種價值判斷與導向,以善為榮、以惡為恥。凡是利他、利民、利國的行為,都屬于“善”,凡是害人、害民、害國的行為,均屬于“惡”?!?a href="http://m.alizhichou3.cn/article/zuixinshisi/dsld/200709/94732.html" target="_blank">八榮八恥”,指出了當今社會最需要倡導的八種“善”,也點出了對社會危害最大的八種“害”,它為當今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建設,明確了特定的具體內容,而“八榮”:熱愛祖國、服務人民、崇尚科學、辛勤勞動、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斗,就是當今中國人需要建立和堅持的共同價值觀。這種價值觀,不是從書本中翻找出來的,也不是抽象的“口號”,更不是“進口”貨。這種榮辱觀教育與建設,一旦形成社會正氣,就能夠“化民成俗”,強化人們“積小善,成大德”的意識,從而為提升全社會道德水準開辟一片新時空。
做人要從知“恥”開始。榮辱觀的教育,既可以“榮”為本進行正面教育,也可以“恥”為例進行從恥到榮的教育。對未成年人進行中華美德教育,尤其不能忽視知“恥”的教育。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我們從幼兒園的“小紅花”到中小學校的“光榮榜”等,都是培育“榮辱觀”的實踐。關鍵在于,要從學生道德生活與道德發展的實踐中,確定“榮”與“辱”的內容,如在“八榮八恥”的基礎上,能否增加:“以孝親敬長為榮,以不孝不敬為恥”;“以真才實學為榮,以抄襲作弊為恥”;“以文明禮貌為榮,以傷風敗俗為恥”等等。有的學校曾經用一年的時間在全校進行“知恥”的教育,他們針對學生的道德狀況,提出了:說臟話和罵人可恥,不講衛生隨地吐痰可恥,抄別人作業和考試作弊可恥,好逸惡勞和浪費糧食可恥等20余個教育內容。實踐證明,越是貼近學生生活的教育,越是效果顯著。他們的體會,是引用了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做人要從知恥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