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教育研究分析

時間:2022-03-04 03:37:00

導語:班主任教育研究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班主任教育研究分析

*師范大學班華教授提出:“班級教育系統是班主任實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統,我們把它稱作‘發展性班級教育系統’。這是旨在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體系,是以班主任為主導,由相互聯系的班級教育目標、班級教學、班級學生集體、班級活動、班級文化、班級管理、班級教育合力、學生發展評價等各子系統有機構成的班級教育整體。”這段話精辟、深刻地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立體的、多維的班級發展建設系統。一年多來,昆明市在“班主任實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統”的研究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對“班主任實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統”的探索與實踐

(一)各級領導高度重視

確定“班主任實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統研究”這一課題后,昆明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分管領導多次深入學校調研、指導工作。市教育局在昆教(2007)1號文件中,把2007年作為“昆明市班主任建設年”,要求健全班主任工作制度,加大對班主任工作的考核獎勵,加強班集體建設和班主任工作研究。市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長為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形成各科室、各縣(區)各司其職、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

西山區教育局率先啟動班主任專業發展研究工作,區教科研中心成立了“班主任特色工作研究室”,各學校成立班主任工作室,形成自上而下的班主任科研、培訓網絡。他們還根據本區特點,制定了《昆明市西山區班主任專業發展研究工作手冊》和《昆明市西山區班主任專業發展研究常規管理工作手冊》,實施評價管理。同時五華、盤龍、官渡、宜良等縣(區)教育局和學校也積極開展班主任培訓工作,形成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舉辦講座,聽取專家報告

為幫助廣大班主任更新教育理念、開闊教育視野,市教育局舉辦了“昆明論壇——中小學班主任工作專家系列講座”,邀請了全國知名專家唐云增、王寶祥、張萬祥、李鎮西、馮大鳴、傅宏,優秀班主任莫素君、陳曉華等先后來昆明講學、指導。他們的精彩報告喚起班主任們內心久違的激情與干勁。在多種新信息和新理念傳遞的日子里,全市班主任掀起了學習的熱潮,業務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三)加強培訓,抓好試點學校

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和《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啟動實施全國中小學班主任培訓計劃的通知》要求,昆明市教育局《昆明市中小學班主任培訓計劃》,計劃利用3~5年時間對全市班主任進行全員培訓。14個縣(區)教育局按照此文件精神制定了班主任培訓計劃,同時各基層學校的班主任校本培訓也全面啟動。自上而下形成四級培訓系統:省市級骨干班主任培訓——縣(區)級班主任培訓——校本培訓——班主任自主學習。

市教育局在五華、盤龍、西山、官渡四個主城區分別確定試點學校,開展“班主任實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統”研究。依托這些具有一定工作基礎和科研能力的中小學校,通過專題講座、案例分析、讀書交流等形式,開展理論和實踐研究,并及時總結,注重實效。

(四)以班級文化建設為切入點

面對“班主任實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統”的龐大工程,我們把班級文化建設作為這次探索與實踐的突破口。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聯合下發了《關于推進昆明市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在全市各學校、各班級開展構建和諧的精神文化、師生文化、學生文化、環境文化、家校文化的活動。

二、“班主任實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統”研究的初步成果

通過一年的探索與實踐,一大批班主任在教育理念、專業技能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班主任的敬業精神、進取精神、團隊精神和學習意識、科學意識、研究意識等逐步增強,優秀的班主任隊伍正在不斷地壯大。全市共有245篇論文在“全國第十六屆班集體建設理論研討會”的論文評選中獲獎,473篇論文獲市級獎勵。我們在“優化班級文化的能力”“組織班級教育活動的能力”“建設學生集體,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能力”“人性化班級管理能力”等幾個子系統的探索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關于“優化班級文化的能力”的探索成果

云南師大附小在對“優化班級文化的能力”子系統的探索中,充分發掘有利教育資源,營造靈動的班級文化。班級物質文化建設遵循“突出教育功能、注意整體設計、顯示班級個性、強化學生主體”四個原則,讓每面墻壁、每個角落都成為會說話的色彩大師;在班級制度文化建設方面提出“把規則變為學生認同的內化要求”,以民主的方式制訂班規,在執行過程中做到“人人都有小崗位”;創新的“班級文化展演制”給孩子們搭建了一個平臺,讓孩子們在自我展示活動中“人人有快樂追求、時時有成功喜悅”;學校執行“班級文化定期檢查制”,領導和教師們參與評價,每學期都評選出“班級文化建設百花獎”。對獲獎者給予表彰獎勵;班主任們把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傳統文化以及“西南聯大”文化,融入班級建設中,起到了“小班級,大文化”的教育作用。

(二)關于“組織班級教育活動的能力”的探索成果

五華區外國語學校在實踐“組織班級教育活動的能力”子系統的過程中,探索出兩種專項教育活動,即以“公民教育”為主題的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和主題班(隊)活動。他們率先在所有的班級中進行全員參與“公民教育”社會實踐活動:組建學生課題組,學生自主選定研究課題,提出課題研究方案;收集、整理有關研究課題的信息、資料;調查、走訪相關人群、立法機關、政府部門;制作匯報展板、文件夾以及研究報告方案。學校現已完成《如何更好地實現昆明市中小學教科書的循環使用問題》等28個課題,制作“模擬聽證”展板56塊,進行“模擬聽證答辯”8場,數百名學生參與課題并參加答辯。

班主任把班級建成一個個團隊,把班級活動滲透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學校、家庭、社會等學生成長的環境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為學生創設各種教育情境,豐富了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形成了教育合力。這種開放的、受學生歡迎的、富有教育意義的班級活動形式,為班級建設拓展了一個廣闊、嶄新的思維空間。目前,此項活動已經推廣到五華區內50多所中小學校及全省部分地(州)中小學校。

(三)關于“建設學生集體,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能力”的探索成果

西山區馬街中心學校。在對“建設學生集體,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能力”子系統的探究中,讓耳障孩子回歸到自然、正常的教育教學環境中讀書學習。學校共有耳障學生20余人,平均每班有4個耳障學生隨班就讀。班主任用千百倍的耐心走進耳障學生的生活,走進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克服自卑感,增強自信心。同時還教育和引導正常學生學會接納、關心、幫助耳障學生。每一位老師都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出榜樣,在班集體中營造出互相關心的良好氛圍:教師和正常學生關心耳障學生,教師和全體學生都關心集體,學生集體關心耳障學生,耳障學生關心班集體……真正做到了“人人相互關心,人人相互幫助”。學生們在尊重差異、尊重個體、共享學習機會的班集體中,自然而然地養成了“關心”的品質。“關心”架起了溝通“無聲世界”和“有聲世界”的橋梁,奏出了一曲曲動人的旋律。耳障學生在班集體中感到自己在人格上與其他學生和老師是完全平等的。為了營造這種“平等”環境,老師采取了不同尋常的“平等”措施,讓耳障孩子獲得了自信和成功的幸福感。

優秀班集體是學生心目中的幸福家園,它不僅給孩子以幸福體驗,更培養了孩子內在的品質。學生們一旦形成穩定的優秀品質,就能很好地適應環境的變遷,無論什么情況下都不會失去自信,并懂得主動關心他人,也就始終能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體驗到快樂和幸福了。

(四)關于“人性化班級管理能力”的探索成果

官渡區曉東小學,在研究課題中注重“人性化班級管理能力”的培養,在班級建設的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班級雙軌自主管理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一軌”以班主任為參與者、組織者和引導者來呈現,其操作過程是:“明規定一多尊重一做示范一抓細節一常鼓勵”。班主任在操作過程中起到了幫助和引導作用,突出班主任的榜樣示范作用,通過人性化的管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另“一軌”以學生為主體來呈現,其操作過程是:“爭著做一主動問一多練習一相互幫一成習慣”。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從不會做到會做,從被動到主動,認真參與班級管理,成為班級管理的“小主人”。師生在“兩軌”運行、交流的活動中,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培養了自主管理能力,形成了集體主義精神和強烈的責任感。通過班級建設這一途徑,詮釋著學校“為人的一生奠基,對祖國的未來負責”的育人目標。

班主任放手讓學生“自主管理”,學生會不斷地體會到老師的期望,而這種實實在在的感受能轉化成學生的一種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又促使學生主動地、積極地、認真地去完成每一項工作,從而實現管理育人的目的。

“班主任實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統”是從實踐中總結歸納出的較為明確的教育模式,在較短的時間里,面對這樣巨大的工程,我們還無法對其做出完整的描繪,交出一份令大家滿意的答卷。但是,我們深知重任在肩、責任在身,我們將和全國各地的班主任朋友們相互幫助、共同協作、深入探索、不斷努力,為構建一座具有中國特色的“班主任實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統”的大廈而不懈努力、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