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問題剖析材料
時間:2022-04-27 05:39:00
導語:食品安全問題剖析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工業化推進、食品工藝和技術的提升,食物生產與供應鏈越來越難控制,由食品引發的疾病的波及面也不斷擴大。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發生食源性疾病約十億人次,食品安全問題正演變成人類面臨的最重大的健康問題。在20**年國際食品安全高層論壇上,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代表恩多亦表示,發展中國家的食品安全問題任重道遠。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正面臨著食品安全問題的嚴峻考驗。
近段時間,隨著“**奶粉”事件的不斷升級,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再次成為民眾熱議的焦點。有人責備政府監管不力,有人謾罵企業經營者“惟利是圖”,更有人詛咒奶農的“黑心舉動”,林林總總的抱怨折射出民眾的極大憤慨。抱怨和責備是可以理解的,但僅僅停留在抱怨層面是遠遠不夠的,眼下,我們更需要分析和尋找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源,從源頭上做到釜底抽薪,徹底預防或根治。
面對食品安全問題,一部分人認為其根源是現行法律、行政法規執行得不夠好,對生產者、經營者的違法行為處罰不到位,監管部門執法不得力等等;也有一部分人認為,食品安全問題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的,只有當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這類問題才能徹底解決。筆者不排除這些分析的合理性,但需要強調的是,食品安全問題雖然表現為社會問題,但很大程度上根源于產業問題。
筆者認為,就食品的生產而言,其安全隱患存在于三個環節:一是食品原材料的生產過程,比如蔬菜種植、生豬養殖等:二是食品原材料的采集過程,比如鮮奶的采集等;三是食品的加工過程,比如月餅、瓜子的生產等。我國食品生產各環節的產業構成導致了食品安全危機的產生。
首先,以精耕細作和分散經營為特征的農業發展模式,使得食品原材料的生產過程難以控制。一直以來,我國走的是常規農業思路指引下的農業發展之路,追求精耕細作中的高產。由于農業生產未實現集約化模式,先進的生產技術也未普及,農民為了追求產量和質量,就只有通過大量施用化肥、農藥、農用薄膜和飼料添加劑等細作方式,來提高產量和產值。這一過程勢必會造成農作物化肥、農藥施用量超標,使有毒有害物質在農產品生長過程中被吸收,成為人體健康的隱形殺手。據農業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施用在農作物、果樹、花卉等方面的有毒化學農藥約占95%以上,其中以甲胺磷、敵敵畏等高毒農藥用量最大。同時,由于采取分散經營而非集約經營的生產方式,一旦發生食品源污染的問題,政府難以采取有效措施給予控制,20**年冬至20**年春的禽流感疫情之所以在發展中國家尤為猖獗,主要就是因為發展中國家的家禽養殖是以家庭為主的散養和小戶飼養模式,一旦出現家禽感染,很難像發達國家集約化經營的家禽養殖企業那樣集中處理和綜合管理。分散經營的農業經營模式給我國食品安全帶來了隱患。
其次,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模式,使得資源大量投入,水、土壤、大氣等農產品生長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部分地方過分追求GDP增速,忽視了生態和環境的保護,破壞了自然界原有的物質、生物的凈化功能。據環保部門統計,在我國12**條河流中,850條江河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30多個湖泊和近海區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富營養化問題。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源頭污染”成為農產品安全的一大隱患。在農作物生產過程中,水污染的影響尤為巨大。紙業、冶金工業、化學工業以及采礦業等產生的廢水直接排放,是水體中化學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主要來源。未經處理的污水,雖然含有農作物生長所必需的養分,但又含有有毒成分,長期處于污水環境中,不僅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和產品質量,進一步還會損害人體健康。在大氣污染方面,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等有毒廢氣,粉塵、煙塵等固體粒子及煙霧,通過“酸雨”降水或沉降等方式進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也對農作物生長造成影響,成為引發食品安全的污染源。
其三,受國際產業分工和國外產品的>中擊,食品加工企業利潤率一直處于低水平,直接造成了經營中的逆向選擇。華泰證券研究所20**年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2**6年食品行業部分重點子行業銷售利潤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屠宰及肉類加工企業的利潤率從2%增加到4%;乳品企業的利潤率維持在10%左右,并在2**5年后出現下降;飼料企業的利潤一直處于4%以下,等等。長期處于低回報的狀態中,食品企業必定產生逆向選擇。一是未形成規模的手工作坊式的加工企業充斥整個行業。在國家質檢總局調查的45萬個食品生產企業中,10人以下的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就占了35萬家,占總數的77.78%。這些作坊式的企業,設備落后,衛生狀況差,再l力口上對工人監督管理不嚴格,極易造成微生物污染食品情況的發生:二是在無法向市場要利潤的背景下,企業為了增加利潤,紛紛降低生產成本,許多非法廠商利用劣質原料生產食品,并逃避衛生檢疫。比如用“地溝油”制造油炸食品、用色素染綠茶等等。同時,不少廠商壓低農產品的收購價格,這也迫使農民以次充好,或者偷偷使用國家禁止但價格低廉同時又高毒、高殘留的農藥,這是引發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環節;三是有些企業為了減少成本,少設或不設檢測程序,特別是在2**0年國家免檢制度推行后,不少企業有了逃避檢查的可乘之機。在國家質檢總局調查的35萬家食品加工小作坊中,有29%的企業無標生產,60%的企業出廠不檢驗或根本不具備檢驗能力。這就使得原本在食品原材料采購、食品產品出廠等環節中應該實施的檢測手續被人為忽視,從而必然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大量涌現。
當然,食品安全問題還可能存在于食品流通或零售領域,但要從根本上預防或治理食品安全問題就必須從生產源頭著手,這是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當前,我們在進行監管的同時,更應該從產業的角度通過產業轉型、產業保護等措施,培育大型的、安全的食品生產基地或生產企業,這樣才能讓國民吃得安心、吃得順心。
- 上一篇:黨建機關作風建設年活動調研報告
- 下一篇:基層領導干部作風建設的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