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經濟運行分析材料(市)
時間:2022-05-27 03:08:00
導語:發改委經濟運行分析材料(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年,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又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全市緊密圍繞年初制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和綠色轉型,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在中部省會城市中位次前移,加速增長成為*經濟發展的突出特點,全市經濟呈現出又好又快發展態勢。20*年是我市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好、最快的年份之一,為更好地發揮*作為中心城市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20*年經濟運行分析
1、增長加快,超額完成全年計劃目標
從20*年全市經濟運行情況看,經濟發展保持了快速增長的強勁勢頭,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可完成1230億元,增長14.3%,完成年計劃的1*.0%,增長速度將高于上年2.8個百分點。20*年前三季度完成生產總值897.59億元,增長速度由上年同期的13.2%提高到16.3%,經濟運行繼續保持“二三一”發展格局,三次產業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3%、59.3%、40.4%。規模以上工業仍是推進全市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1.6%,貢獻GDP增長10個百分點。
除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外,其他主要經濟指標均超額完成全年計劃任務。據統計部門預測,地區生產總值可完成1230億元,增長14.3%,完成年計劃的1*.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90億元,完成年計劃125.6%;財政總收入240億元,完成年計劃115.9%;一般預算收入87.7億元,完成年計劃114.9%;外貿進出口總額77億美元,完成年計劃165.6%;出口總額43億美元,完成年計劃156.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0億元,完成年101.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00元,完成年計劃103.6%;農民人均純收入5560元,完成年計劃101.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576億元,完成年計劃96.0%;
2、快中趨優,顯現出相對高增長低通脹特征
20*年多數經濟指標增速要快于上年同期。前3季度,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由上年同期的13.2%提高到16.3%。前11個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由上年同期的13.9%提高到31.6%;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由14.4%提高到16.1%;財政總收入增速由18.6%提高到23.7%,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速由18.6%提高到99.1%;出口總額增速由13.8%提高到76.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由11.3%提高到16.7%。
在中部六省會城市中,*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外貿進出口總額、出口總額3項指標增速位居之首,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多數位次由后位明顯前移,其中,GDP增速(前3季度)由上年同期的第6位上升到第2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由上年同期的第6位上升到第1位,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速由第5位上升到第1位,出口總額增速由第6位上升到第1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由第5位上升到第3位,而同期的消費價格漲幅在中部6個省會城市中最低、居第6位。在27個省會城市中,*市GDP(前3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外貿進出口總額、出口總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標增速也均高于全國省會城市平均水平,而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低于全國省會城市平均水平,相比較而言,呈現出相對高增長低通脹特征。
3、質量提高,經濟帶動和輻射作用進一步加強
20*年以來,經濟發展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加速增長特征,同時,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運行質量繼續提高,促進了經濟發展方式的積極變化和運行質量的不斷提升,集中表現在:
新型市場主體活力持續走強。比較而言,經過改革改制的新型經濟體活力強、發展快。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增加值339.24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74.8%,比上年同期增長35.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3.5個百分點;股份制企業和外資企業增長優勢明顯,股份制企業完成增加值389.5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1.7%;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完成增加值30.87億元,增長58.2%。而未經改制的國有企業完成增加值22.03億元,增長12.7%;股份合作企業完成增加值1.19億元,增長3.8%;集體企業完成增加值4.63億元,下降了4.5%。從投資結構看,民營經濟發展迅速,非國有投資活力增強,國有與非國有投資的比例由上年同期的57.3:42.8變為53.2:46.8,投資主體多元化格局進一步強化。
產業集聚效應繼續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2001年的390家增加到528家,成為全市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引擎。限額以上零售企業對消費品零售市場的帶動作用日益突出,前11個月,限額以上零售企業實現零售額166.53億元,增長22.3%,增幅高于全市6.2個百分點,成為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主導力量,工商企業的規模經濟效應日益顯現。
伴隨著財政收入的持續增長,我市城鄉居民收入也迅速提高,增速高于GDP增長。居民收入的穩步提高有效帶動了消費連續增長,前11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1%,超過了投資增速,與投資增速的差距由上年同期的-8.9個百分點演變為+3.5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逐步增強,消費成為推動我市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
*經濟在“加快增長、快中趨優、質量提高”運行進程中,更加突出了其在全省發展中的率先作用。前三季度,*市經濟總量居全省第一,占全省比重為22.6%;前11個月,財政總收入占全省的比重為20.5%,上述兩項指標超過居第二位的城市10個百分點。*作為省會城市,作為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城市首位度的提高,表明其帶動和輻射作用進一步增強。
二、20*年發展趨勢展望
20*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做出的戰略部署的頭一年,是實施“*”規劃承上啟下的一年,我們將迎來改革開放30周年,科學總結改革開放30年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圍繞好字優先、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是貫穿20*年的突出主題和中心任務,必須認真分析當前經濟形勢,準確把握經濟工作的新形勢、新特點、新任務、新要求,站在改革開放30年建筑的新起點上,沿著黨的十七大指明的方向,按照中央和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道路上,譜寫20*年的新篇章。
中央和省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明確提出全國、山西省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目標要求,我市的經濟工作會議也已就*市20*年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具體安排,如果20*年國際經濟政治環境不發生有重大影響的突發事件,國內不出現大范圍的嚴重自然災害和其它重大問題,隨著各項宏觀調控政策措施的貫徹執行,我市國民經濟仍將保持快速增長趨勢,但GDP增長會有所回落,將保持11-13%的增長速度。
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趨勢可能略有減緩,但仍將達到30%的較高水平。其中,重工業增長仍將延續快于輕工業增長的態勢,輕重工業增加值比重的差距將維持在7:93左右。
第三產業表現為增長穩定,且略有加快的態勢,增長速度將保持在13%左右的水平上,與第二產業增長的差距仍明顯存在。
合理控制投資增長速度是20*年國家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會受到影響,但仍將繼續保持穩步增長,2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將維持上年水平,預計增長率為15.0%左右。
隨著宏觀經濟保持平穩快速增長,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也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預計20*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純收入將分別增長15.0%和18.0%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低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局面繼續得到改善。
20*年,我市經濟運行中一個可喜的現象,就是出現了消費增長逐步加快的好形勢,消費需求增長保持了約14.5%的水平,20*年消費需求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成為拉動宏觀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預計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速度可達16.0%。
近年來,我市對外貿易持續擴大,這種外貿高增長局面將在20*年繼續下去,預計全年進、出口總額都將保持較高增長,但受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等因素的影響,進口速度會有所提升,而出口增長速度將有所減緩,但外貿順差仍將繼續有所擴大。
20*年以豬肉價格為導火索,食品、消費品價格持續走高,由結構性上漲引發的物價漲勢在后半年更加迅猛,居民消費價格和商品零售價格上升幅度明顯高于前幾年,大有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全面通貨膨脹之勢。為有效遏制這種勢頭,國家將穩定物價作為20*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但防范價格由結構性上漲引發或演變為全面上漲的壓力增大,價格續增壓力將由短期轉向中長期。在宏觀調控措施的影響和市委市政府及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市20*年的物價形勢會有所好轉,居民消費價格和商品零售價格可能出現先揚后抑,全年上漲幅度有可能與20*年持平略高于去年。
三、政策建議
總的來看,我國目前宏觀經濟形勢基本穩定,國民經濟在20*年中仍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但我們必須密切注視今后宏觀經濟運行中新出現的各種復雜的和不利的因素,特別要關注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對保持經濟平穩運行、保障城鄉居民生活和消費水平等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依據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調控的步驟和力度等,及時調整我們的工作思路,制定科學合理的應對策略,緊緊把握有利條件,積極化解消極因素,力爭在深化改革和強化經濟結構調整的同時,保持國民經濟的適度快速、穩定協調發展。
1、預防物價過漲,保障居民生活水平
從20*年各月物價走勢看,目前的物價漲勢還沒有減緩的跡象,20*年初物價仍有可能繼續攀高,我市將和全國一樣,面臨較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再加上部分外部主導性不可控因素的作用,更加劇了我市調控物價的難度。要物價穩定,預防物價過快上漲,切實保障全市居民生活不受大的影響,必須制定和實施全方位政策措施。一方面要以穩定物價為目標,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山西省制定、實施的一系列價格調控與監管措施,另一方面需要制定相應的商業流通措施,從加強貨源管理、保證市場供應入手,強化市場管理,平抑市場價格,加大糧油等主要食品儲備力度,從品種、結構上繼續調整、補充和完善,提高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防止物價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加大價格監控督查力度,防止哄抬物價,囤積居奇,堅決打擊各種擾亂市場的行為。加大輿論宣傳力度,降低居民漲價心理預期。同時要更加關注低收入群體生活費用變化情況,及時了解并盡快調整困難補貼或增加專項補助,確實保障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條件。
2、推動節能減排,加快綠色經濟轉型進程
根據“*”規劃制定的節能減排目標要求,過去幾年完成的很不理想,今后節能減排工作難度較大,任務較重,必須加大落實節能減排工作的力度。20*年是完成“*”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的關鍵一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將節能減排目標的完成情況,作為“檢驗經濟發展成效的重要標準”,成為考核各級地方干部執政水平的一條“硬杠杠”,同時,一系列有利于節能減排的價格、財稅、金融等激勵政策即將出臺和實施,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的力度將會進一步加大,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機制也將會得到不斷完善,這對*來說,既是挑戰也存在機遇,我們應緊緊抓住國家繼續加大獎勵企業節能技術改造的機會,改變我市重點產品能耗過高和重大節能技術運用不夠的局面;抓住中央財政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污水管網、污染減排監管體系等建設支持力度的機會,加快建立促進節能減排新機制,同時建立落后產能退出機制,支持淘汰落后產能,加速產業結構調整進程;把握中央進一步完善鼓勵節能減排的財稅政策,對符合條件的節能環保項目及專用設備投資和資源綜合利用,實行稅費優惠政策,不僅在綠色標準制定方面,更要在政策優惠、資金扶持等實施方面,采取有力措施確保節能減排工作取得實效,發揮好節能減排對綠色轉型的積極作用。
3、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對外吸附能力
*作為山西省會,是承東啟西的區域中心城市、山水園林宜居城市、全國重要新材料和先進制造業的基地、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華夏歷史文化名城,正在修訂的新一輪城市規劃確立的城市性質,進一步明確了*市在全國發展大格局中的定位、未來奮斗目標和新型產業構成主體,為實現新*城市定位目標,必須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發揮好*在大*經濟圈內的核心層作用,要更加注重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大力推動產業創新,增強創新驅動力,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推動“三大基地”建設,重點轉換工業經濟增長方式。加大高新技術產業扶持力度,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要以園區發展為載體,推動新興產業集群化和規模化發展。要通過高新技術的開發與運用,推動知識密集型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提升第三產業內部結構,提高服務業在總產出的比重,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4、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機制
對宏觀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短期問題,通過不同組合的宏觀調控政策的作用就能有效解決,但在注重宏觀調控的同時還必須強調深化改革,因為由體制、機制所產生的許多不合理經濟行為,并非經濟意義上的宏觀調控所能解決,即使是帶有強制性質的行政調控手段也不能代替改革。對于經濟運行中長期或反復出現的一些問題和現象,如投資沖動、國民收入分配、資源環境矛盾、微觀主體預算軟約束等深層次問題,必須通過深化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規范政府行為;通過完善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改革財政支出結構;通過轉變國有企業、國有銀行的經營機制,不斷提高市場化程度等,才能予以解決。目前,我市的經濟體制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及其他方面體制改革,都需要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的深度、廣度也需要進一步開拓,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快改革進程,通過深化相關配套改革,真正建立起具有更強自我調節功能的市場經濟新體制、新機制,才是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出路,也才能為全面建設小康*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保障。
- 上一篇:海外職業技術教育改革論文
- 下一篇:職教科研教育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