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教科研教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27 03:08:00

導語:職教科研教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教科研教育研究論文

一、德國《職業教育報告》產生的歷史背景

職業教育在德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向來是德國民族引以為豪的教育財富,每年所有青年人中約有三分之二的在就業前接受過正規的職業培訓,以學校和企業雙向結合的培訓造就了德國出色的技術水平,使德國的工業及工藝技術一直處于世界經濟發展前沿。就是在如此良好社會背景及發展水平之上形成的體制,由于在本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其地位發生了動搖,出現了職業教育與培訓位置間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需要培訓人員的增加與企業提供培訓位置的減少。這種矛盾的出現是由于當時企業的經濟結構與勞動組織的相應調整與變化,使得一直以和諧發展的職業培訓市場出現了供大于求的危機,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間的關系出現矛盾與不協調。當時德國尚缺少對培訓位置的數據統計,國家在職業教育發展問題上缺乏足夠的規劃與預測。對此,德國的教育科學部部長HelmutROHDE認為,職業教育政策的最重要任務就是提供良好的培訓,為我們的青年一代能夠在職業培訓市場上找到一個合適的、高質量的培訓位置。如何解決此問題,德國政府將目光對準了職業教育的研究,希望通過對職業培訓市場數據的統計與分析,以研究報告的形式,對所存在的問題與矛盾能夠防患于未然,實現對職業教育的科學規劃與管理。事實證明,這是一條行之有效的可行之路。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法律的健全與完善,保證了此報告的順利實施與完成。1976年,鑒于對培訓位置供求數據的統計與對培訓位置的規劃和預測的需要,《培訓崗位促進法》生效。其中第一次明確聯邦政府將職業教育報告作為每年對職業教育現狀和發展的綜述性報告,包含關于職業教育的統計數據和職業教育計劃的制定。1977年,形成了第一本職業教育報告。其后,1981年頒布的《職業教育促進法》又將職業教育的研究與職業教育的管理與規劃相聯系,明確了職業教育研究在國家職教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及任務,并就為完成報告所應有的研究組織與機構、相應承擔的責任及義務作了明確的法律規定。

二、德國《職業教育報告》的地位及作用

1.《職業教育報告》是聯邦教育與科學部每年出版的職教政策性報告它是聯邦政府在制定職業教育政策時所依據的綱領性文件。是所有職業教育政策制定、規劃和實施人員制定工作計劃的基礎,稱之為德國政府職業教育發展政策白皮書。

2.《職業教育報告》由聯邦教育與科學部聯邦職教所研究、起草它對整個聯邦職業培訓的質和量統計基礎數據進行研究以及對各地區、各行業的培訓情況進行總結。完成此報告的宗旨是將全社會的職業教育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協助聯邦政府解決職業教育事業發展上帶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問題。

3.《職業教育報告》自1977年開始研究,已有20余年了它對教育政策及社會產生的作用主要體現為:一是此報告所形成的歷年對培訓市場供需關系的分析與研究,一直是德國政府職業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據;二是它對社會、企業培訓崗位的設立,家庭、個人職業崗位的選擇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三、德國《職業教育報告》的結構與內容

德國職業教育報告內容大致由兩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職業教育發展政策報告。以1997年內容為例,主要有以下方面:對過去職業教育發展形勢的總結與評價;現實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的挑戰與要求;職業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政府對出現的問題采取的政策與措施及前景展望。

這一部分內容主要體現出了德國政府對過去職業教育發展所持的態度與意見,國家對整個職業教育發展的宏觀性的預測,代表了國家的教育意志與思想;但同時不排除社會各界不同的看法,也反映工業界、社會少數派代表的意見。

第二部分為各級各類職業教育狀況及數據統計。以1997年為例,主要有:職業培訓的量的發展;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與趨勢;職業教育的內容形式及其結構問題;職業教育與勞動力市場;職業繼續教育;職業教育的國際比較等。

兩部分的內容特點:

第二部分側重于研究方面,通過對大量的統計數據的分析及前沿性的課題研究,體現出教育決策所具有的科學性及可行性”。同時,對職業教育發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進行了論述。其中包含有職業教育與社會發展、職業教育與個人發展、職業教育與企業發展、職業教育的內部發展、職業教育師資、職業咨詢與指導、促進與支持婦女及殘疾人職業教育與培訓、新的職業及對職業教育的改革要求、不同領域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差異及教育政策諸方面的內容,其全面與詳實是任何一類研究報告所不能比擬和涵蓋的。

四、德國《職業教育報告》的內容特點分析

德國職業教育年度報告,之所以能在德國教育界與經濟界發揮重要作用,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報告將職業教育研究與國家的教育及就業政策和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相連在《職業教育促進法》中指出,職業教育規劃是協調職業教育發展的基礎,通過教育規劃使職業教育的發展盡可能符合技術、經濟和社會的需要,這種職業教育規劃的目的在于通過對職業培訓單位提供的從性質、數量、規模和地域的培訓名額的統計與分析,預測并提供職業培訓位置。因此,要求聯邦主部門對職業培訓名額在地域和行業方面的供求發展進行經常的觀察,具體的內容即為年度報告,報告中須說明下一個年度可能提供的職業培訓名額的情況,若應提供的培訓名額不能得到保證,則必須在報告中提出克服困難的建議。

鑒于此,對職業培訓位置的分析與預測構成了整個報告的主體,是整個報告的主要任務之一。這種研究內容與時展需要相結合的思路,使職業教育研究一開始就納入緊密聯系實際開展綜合研究,為社會發展服務的軌道。通過以分析職業培訓市場供求關系入手,實現了職業教育研究與教育實踐的統一,這也從某種方面體現出了德國民族務實、求真的民族個性。

這種對職業培訓位置的分析預測,所具有的深遠意義還在于,明確了國家的職業教育發展政策。通過系統的對職業教育數據的定量分析,為企業界、行業組織、工會團體、公開的社會組織開展培訓提供了廣泛的信息,從而實現了研究為社會服務的目的;同時,一個最有意義的特征是,這份報告為廣大青年及適合培訓者所利用,成為其選擇培訓位置,確定將來的就業機會與可能的重要工具。

2.國家對職業教育研究的重視,將教育決策、規劃與管理緊密與教育研究相連突出的特征就是聯邦職教所的建立,同時賦予它的法律地位及任務。根據《職業教育促進法》,聯邦職教所是一個法人團體,主要任務有:①協助準備國家的培訓條例和其他法則、職業教育報告及進行職業教育統計;②促進模式試驗;③就職業教育問題向聯邦政府提供咨詢,進行并促進職業教育研究;④編制獲承認的培訓職業目錄;⑤審核、批準并贊助職業培訓函授課程。聯邦職教所屬于聯邦教育科學部的一個重要的研究與決策機構,同時,在法律基礎上建立了主管委員會、專業委員會,監督保證了各項研究工作的完成及研究內容的專業水平。

3.職業報告除大量的統計數據外,還反映出大量的研究課題、典型試驗,代表著較高的專業和學術水平,其觀點與內容在德國職教界具有廣泛的影響作為國家最高的職業教育研究機構,聯邦職教所除完成歷年的政府報告外,還承擔有大量的研究與試驗任務,至今進行了約125個專項典型試驗課題,它以不同的時間周期來運作,在每年的報告中將不同的研究成果反映于其中。目前包含在此報告中的研究共有以下四類,即重點研究課題、一般性研究課題、超前研究課題及國際資金資助課題。其中超前研究課題具有特別的意義,這是自1995年起為適應職業教育出現的新形勢與新情況而設立的,迄今為止進行了三方面內容的專項研究,即職業資格和能力與職業的升遷;新的職業與新的就業領域;通過教育改革體現職業教育課程的個性化與差異性。

典型試驗及其成果反映出德國職教研究的特色及價值取向。1978年以來,聯邦職教所利用聯邦教育與科學部的資金資助校外職業教育典型實驗,以開發和實驗職教實踐的新舉措。這類試驗內容與問題來自于職業教育實踐,具有較強的應用性,試驗的結果同時也能夠在相應的領域推廣與應用,從而實現了研究的社會價值。如“學習島”的研究,新職業與就業領域的研究。這種兼顧了職業教育制度與就業制度雙重需要的研究,在德國職教界具有廣泛的影響,研究的內容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將來的職業教育發展;同時,所形成的職業教育思想與職業教育概念豐富了職業教育理論。

4.研究數據的全面與可靠,保證了報告內容的科學性與教育決策服務的價值根據《職業教育促進法》的規定,報告所涉及的數據主要有兩部分組成:①上一年度截止到9月30日登記入冊的培訓合同簽訂數及由聯邦勞動局介紹但未被利用的培訓位置數和在聯邦勞動局登記尋找培訓位置的人數;②預測該年度的尋找培訓位置的人數和可提供的培訓位置數額。歷年報告就上一年職業教育形勢與培訓位置的供給進行總結與評價,盡可能對勞動力市場的供需進行客觀分析,在此基礎上對今后的供需進行有針對性的預測與展望。

為了保障此數據統計的收集與整理,相應制定了一系列數據統計歸口及管理制度。其中聯邦統計局主要管理各級各類職業教育的基本統計數據,保證此數據的共同利用價值;具體有關職業教育數據內容的調查設計、數據的登記整理及培訓合同簽訂數由聯邦職教所管理進行。此數據與各級地方勞動部門登記的需培訓人數構成培訓位置分析與預測的基本數據。各州統計局負責本州職業學校的有關數據的管理;勞動就業人口數和參加職業咨詢與職業指導數則來自聯邦勞動部。

5.報告中反映出研究者的科學的務實精神與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貫穿此報告體現出的是研究計劃的周密性,準備工作的充分性、研究人員的高水平、研究方法的科學性、研究內容的實用性。每年的4~5月份將下一年的報告在研討的基礎上進行人員及內容分工,這種分工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作為年度報告的任務承擔者,必須在所規定的期限內完成所要求的內容。從事此報告的研究及工作人員約有80余人,相當于全所人員的五分之一,從而保證了此報告的質量與水平;此外,這種分工表現為內容的細化與具體,作為研究人員能夠深入了解此方面的內容,達到報告內容的準確與實用。

五、中國職業教育報告情況及其發展思考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教育研究領域為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一直將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科學的研究方法與本國的具體研究需求相結合作為努力方向,取得了較大的成績,推動了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但是,目前我們的研究報告,還僅僅停留在作為一份數據匯總與資料整理基礎上的研究報告,與德國職業教育報告相比,存在著幾個不夠明確的問題。第一,報告的屬性問題,即此報告屬于研究性的課題還是同時具有為教育行政部門決策服務的功能,這決定著報告的寫作方向與具體內容的制定,正因為對此問題界定不夠明確,不可避免地出現對此報告內容與結構問題的反復爭論。第二,報告的特色問題,即什么是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報告。從內容上講,我們的報告在目前不可能對勞動力培訓市場進行調查與預測的前提下,其主要內容僅僅停留在對歷年職業教育發展基本狀況的數據統計,顯然是遠遠不夠的。但由于對構成中國職教報告的基本框架、具體內容、形式諸方面的認識與理解存在著不一致,從而使報告成了年復一年的統計資料,長此以往,將逐漸失去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第三,報告的結構問題,即在對我國職業教育進行全面描述的基礎上,就數據分析與宏觀決策研究的結合,整體描述與地方特色的兼顧問題。根據我國國情及因地制宜的發展原則,在報告中如何體現此類問題也是一個難點。第四,對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及教育教學改革的宣傳與推廣問題,作為報告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應加以考慮。

德國職業教育報告經歷了20余年的發展與完善,為我們的報告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范例,在總結我們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的具體研究情況,為完成我們的報告,應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1.完成報告所應有的組織、管理制度建設如果歷年的職教報告是我們今后的一項常規工作,且作為政府決策的參考與咨詢工具,而我國現行的法律還沒有對教育科研做出具體化的規定時,我們的報告迫切需要進行管理部門的參與支持。對完成研究所應有的組織機構、管理職責、人員經費、時間進度等方面,應做出一系列的規定,通過制度化的管理完成報告的任務。

2.對現行報告進行認真研究,確定其基本框架及主要內容,就其形式、結構、篇幅等具體事項做出原則規定,使報告的完成具有可操作性特別是就報告所涉及的數據統計、文獻資料,應建立一套穩定、可靠的信息源。根據我們以往的經驗及我國的地域差距大的特點,作為一份政策性的參考資料,發揮地方研究部門的積極性,擴大地方的研究內容,充分利用地方的研究特色,使報告成為各地經驗利用與推廣的工具,將是一個發展方向。

3.科學研究方法的應用,提高了報告的學術水平和應用價值特別是報告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決定了它是以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主導,除需要對現實的問題進行理論探討外,就問題本身需要進行大量的分析與研究,并能夠提出可操作的具體措施。為此提高從事研究報告人員的科研水平,也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德國及巴伐利亞州職業教育法規選編》(一).職業教育中心研究所、杭州大學德漢和信息中心選譯.杭州大學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