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話語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論析
時間:2022-12-11 11:55:00
導語:資本話語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論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重視解決分配不公正、發(fā)展不平衡等各種各樣的實踐問題;同時,也不能忽視在“意識”、“觀念”、“理論”、“學術”方面存在的問題。因為,和諧社會建設歸根結底就是尋求一種社會行為和社會關系的和諧,而人的社會行為和社會關系都受著社會意識的支配和影響?!耙庾R”、“觀念”的背后說到底是一定歷史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人生觀在起著作用。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中的指導地位,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研究和宣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義重大。
一個半世紀以前,馬克思向世人貢獻了其不朽名著《資本論》,對“資本主義”這一“猴體”進行解剖,科學揭示了“資本”和資本主義的制度規(guī)定、體制特征、運行機制和發(fā)展趨勢。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在我國的學術界理論界有人對馬克思的經濟思想和資本理論提出種種質疑和批評,認為馬克思的認識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陷,主張重新認識資本和資本主義。作為對馬克思理論的修正或批評性成果,他們在一個較短的時間里,有的幾乎在一夜之間就寫出了種種“資本新論”、“新資本論”,還大玩文字魔術,把已經作古的馬克思請來請去,進行著時空變換式的對話。
本文所說的“資本話語”指的就是當前學術界、理論界發(fā)表的與馬克思不同甚至是根本對立的關于“資本”的種種“觀點”和“看法”,這些觀點和看法匯集在一起就形成一種頗具聲勢的“話語”。其主要表現是:
其一,在資本與社會生產的關系問題上,主張“資本生產要素論”。
在馬克思看來,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資本”從來就不是什么“生產要素”。對此,馬克思說得非常明確:“貨幣,即購買對工人的支配權這個行為,在這里只表現為引起這個過程的手段,而不表現為這個過程本身的要素?!保ā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P259)但有人不同意馬克思的觀點,認為在“原始未開化狀態(tài)”下,生產要素只有勞動;在封建制度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土地的使用不再是“無償的”,從而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和工業(yè)革命的實現,逐漸地而且不可逆轉地顯示了勞動和土地之外的另一個新的生產要素的巨大作用,這就是資本?!彼麄児_為薩伊的“生產三要素論”翻案,認為它“對深化人們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作用的認識,推動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fā)展發(fā)揮了積極的影響?!保讨墙?《勞動價值學說新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P15、16)
其二,在資本與創(chuàng)造價值的關系問題上,主張“資本創(chuàng)造價值論”。
馬克思認為“活勞動”耗費是價值創(chuàng)造的唯一源泉。一些人不同意馬克思的這一論斷,認為資本也創(chuàng)造價值。為證明自己的觀點,他們采取了各種不同的方式方法。更有甚者,打著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思想的旗號,對馬克思的資本理論和價值理論進行顛覆和解構。
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有人認為,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中能夠邏輯地推出資本等“非勞動要素”對商品價值的決定作用。理由是:在同一部門內部,勞動生產力較高的生產者,在同一勞動時間內會創(chuàng)造較多的價值;反之,勞動生產力較低的生產者,在同一勞動時間內則只能創(chuàng)造較少的價值。因此,“勞動生產力與價值量成正比”而不是成反比。根據馬克思的論述,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fā)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guī)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這里,“除了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外,其余四個全是非勞動要素,它們可依次概括為科學技術、組織管理、資本(指利用勞動和土地這兩種初級生產要素生產出來又投入到生產過程中去的中間產品,如機器、廠房、設備以及原材料和燃料等)和土地。”“顯然,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上述諸因素中任何一個發(fā)生變化,都會引起勞動生產力的相應變化,從而對價值決定產生影響。”因此,不僅是勞動,包括資本在內的各種“非勞動要素”也“參與了價值創(chuàng)造”和價值決定。(蔡繼明、李仁君:《廣義價值論》,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P203)部門內部的價值生產如此,部門之間的情況也是這樣?!熬筒煌牟块T而言,比較生產力與價值量成正比”,而部門之間的“比較生產力同樣受非勞動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資本因素的影響。“當勞動要素相同(這里指勞動的綜合能力相同)或不變時,比較生產力的差別或變動則要歸結于非勞動要素的差別和變動,這就意味著非勞動要素同樣參與價值決定?!保ú汤^明、李仁君:《廣義價值論》,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P205、207、208)
還有一些人則提出“社會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論”和“勞動整體創(chuàng)造價值論”。前者的基本思路和邏輯是:“活勞動”與“死勞動”或物化勞動的區(qū)分是相對的,只是一種觀察或分析視角的不同,從社會看是活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而從企業(yè)看則表現為物化勞動、活勞動共同創(chuàng)造價值。企業(yè)物化勞動(生產資料)就是社會活勞動的凝結和成果。因此,活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物化勞動也創(chuàng)造價值。(參見錢伯海:《社會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之我見》,載《經濟學家》1994年第2期。)后者的基本思路和邏輯是:勞動是一個整體范疇,既離不開主體條件,也離不開客體條件,是主體與客體“合為整體的統(tǒng)一”。價值是勞動整體創(chuàng)造的,不僅主體條件創(chuàng)造價值,客體條件也創(chuàng)造價值?!皠趧涌腕w是指進入勞動過程的自然條件和資產條件”,“自然條件包括土地、礦藏、空氣、水源、日光等等……。資產條件實際是物化勞動,是已有的勞動產品作為勞動要素再投入”。(錢津:《勞動價值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參見P20-35)從行文來看,這些人并沒有直接說“資本也創(chuàng)造價值”,但實際上是承認“資本創(chuàng)造價值論”的。例如他們講,憑物化勞動取得收入就是靠資本取得收入。(參見錢伯海:《勞動價值論與三次產業(yè)》,載《經濟學家》1995年第3期。)他們認為,薩伊的“生產要素價值論”“除去將勞動界定為是勞動主體活動不科學以外,基本認識沒有錯,即對價值創(chuàng)造源泉的認識沒有錯,因為,這只不過是說出了一種客觀存在的普遍的事實,不僅是事實的現象,而且是事實的本質,是任何人在任何時候也無法改變的事實。”(錢津:《勞動價值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P31-32)
值得深思的是,在此類資本話語的干擾攪混下,我國一些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也屢屢犯糊涂,被弄得渾話連連,謬見迭出。一位教授講:“不能籠統(tǒng)地說資本家和資本創(chuàng)造價值或不創(chuàng)造價值”,因為,“關于資本是否創(chuàng)造價值的問題,馬克思從價值增殖的角度,把資本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蛔冑Y本不創(chuàng)造價值,可變資本可以創(chuàng)造價值?!保ê檫h朋、馬艷:《關于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研討的十點認識》,載《深化認識勞動價值論過程中的一些問題》,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P365)而前不久仙逝的另一位教授在種種催逼之下也說:資本市場,如“證券市場是能夠創(chuàng)造價值的。如果說證券市場無非是把你口袋里的錢弄到我手里,并不創(chuàng)造價值,那我們要這個市場干什么?”(參見王新建:《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學術研討會綜述》,載《經濟學動態(tài)》第3期,2003年。)
其三,將社會關系、社會存在普遍資本化的“泛資本論”。
馬克思認為,資本是一種特定的生產關系,即雇傭勞動關系。在其中,一方是社會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另一方則是喪失生產資料從而不得不出賣自己勞動力的雇傭工人;一方以最大化利潤的攫取為生產性投入的根本目的,另一方則以自身活的能量的耗費來充當實現最大化利潤的手段和工具;前者就是資本,后者就是勞動。
與此不同,如果說,上述資本話語,無論是“資本生產要素論”還是“資本創(chuàng)造價值論”,它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把“資本”歸結為生產勞動過程所必須的“物”的因素,如廠房、機器設備、原材料或輔助材料等,因而是一種“物質資本論”;那么,近年來,人們則從西方社會特別是從美國引入了“社會資本”、“人力資本”、“文化資本”等資本理論。這些資本理論的共性之一就是將這樣那樣的非物質(實體性)因素看成是資本。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經濟學教授雅各布?明塞爾那里,“所謂人力資本,指的是蘊含于人自身中的各種生產知識與技能的存量總和?!保ㄑ鸥鞑?明塞爾:《人力資本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譯者序P?。┪镔|資本理論強調生產勞動過程中各種“物質因素”對于財富創(chuàng)造和價值增殖的重要性,而人力資本理論則強調“人的因素”,準確地說,是人的生產知識與技能的重要性。按照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羅伯特?D.普特南的看法,“與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分別指的是提高個人生產率的工具和培訓)相比,‘社會資本’指的是社會組織的特征,例如信任、規(guī)范和網絡,它們能夠通過推動協調和行動來提高社會效率。”(羅伯特?D.普特南:《繁榮的社群――社會資本與公共生活》,載《社會資本與社會發(fā)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P155-156)也就是說,社會資本理論強調的是社會組織和結構,社會制度、規(guī)范和秩序,社會信任、合作和互惠等對經濟進步、集體行動和社會收益的重要性。正如普特南所指出的:“一個依賴普遍性互惠的社會比一個沒有信任的社會更有效率”,“信任為社會生活提供了潤滑劑”。(羅伯特?D.普特南:《繁榮的社群――社會資本與公共生活》,載《社會資本與社會發(fā)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P158)與人力資本不同,依靠社會資本,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獲益,但它又不為任何個人所私有,它是一種“公共品”即公共資本。文化和文化資本指的是“一個符號和意義系統(tǒng)”,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認為文化資本“可以以三種形式存在:①具體的形式,即以精神或肉體的持久的‘性情’的形式存在;②客觀的形式,即以文化產品的形式(如圖片、圖書、詞典、工具、機械等)存在,這些產品是理論的實現或客體化,也可以是某些理論、問題的批判,等等;③體制的形式,即以一種客觀化的、必須加以區(qū)別對待的形式存在(如我們在教育資質當中觀察到的那樣)”。文化資本的提出使有關人類資本的定義超越了經濟主義的范疇而具有一定的人文主義內涵。(皮埃爾?布迪厄:《資本的形式》,載《全球化與文化資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P6)總之,只要是能給人帶來收益、帶來好處的,不管它是什么,都可以叫做“資本”。
除此之外,還出現了“知識資本”、“符號資本”、“國家資本”、“國有資本”、“公有資本”等資本理論;甚至還有所謂的“自然資本”理論,將各種自然環(huán)境、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也看成是資本。在當下中國學術界理論界,真可謂:此也一資本,彼也一資本,無時無處不資本;開口是資本,閉口是資本,資本話語滿天飛。
在此,我們并不一概否認像人力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等“泛資本”理論在西方社會的學術學理的和實踐的意義,但如果脫離這些理論賴以產生的具體歷史環(huán)境、條件和背景,生吞活剝地拿來抽象地加以運用,這決不是一種科學的態(tài)度和做法。從這些理論對當下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所發(fā)生的現實作用看,我們不能否認這樣一個基本的事實,即這些資本理論造成了一種意識形態(tài)遮蔽,使馬克思畢其一生而完成了的理論解蔽和由此澄清了的一些基本理論事實重新變得晦而不明。更何況,“資本生產要素論”、“資本創(chuàng)造價值論”這些資本理論,完全是重新拾起庸俗經濟學的陳詞濫調來對抗馬克思的科學經濟學思想。無論是遮蔽還是對抗,其結果都是給我們的社會造成許多不良影響,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面臨諸多挑戰(zhàn),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覺和高度重視。
二、資本話語:嚴重侵蝕著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
其一,“資本話語”在認識論上對資本本質的“扭曲”,使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認識基礎處于“不在狀態(tài)”。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對經濟社會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為基礎。沒有對資本和資本主義的正確認識,就沒有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也就沒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認識和真理基礎。
什么是對資本和資本主義的正確認識呢?真理在比較中存在,有比較才有鑒別。我們不妨拿馬克思的觀點同前述種種資本話語做一番比較。
第一,馬克思區(qū)分了社會生產的“內容”與“形式”,并闡明了資本與社會生產之間的辯證關系。社會生產的內容指生產勞動進行所必須的構成要素以及由此形成的現實生產力,它由主體-人和客體-自然組成,表征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而形式指的則是生產勞動中人與人的社會結合方式,也即社會生產關系,它表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馬克思認為,把社會生產發(fā)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區(qū)別開來的是社會生產的形式,資本和資本主義就是人類社會生產在特定歷史階段所采取的一種形式?!百Y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勞動的方式和條件,同以前的奴隸制、農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fā)展,有利于社會關系的發(fā)展,有利于更高級的新形態(tài)的各種要素的創(chuàng)造?!保R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P925-926)但是,資本和資本主義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可能永遠存在下去,在社會生產發(fā)展的一定階段上,必然“驅使人們利用資本本身來消滅資本”,(《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P393-394)由此決定了它的歷史性和暫時性。
第二,馬克思區(qū)分了資本的“內容”與“形式”。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必然產生各種具體形式。商品資本、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就是資本在其運動中所采取的不同存在形式。就生產資本而言,它又可以區(qū)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等不同的存在形式。資本無論以什么樣的形式存在,其實質和內容則保持不變,即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和生產關系”――“雇傭勞動關系”。機器、廠房、原料和輔助材料,工人的勞動力都不過是生產資本存在的不同形式,也即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但決不是像人力資本理論所說的,勞動力本身也是資本。甚至,在社會資本理論和文化資本理論看來,人的膚色、族群身份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資本,馬克思則認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生產關系中才成為受資本剝削的雇傭勞動者,成為資本體系中的一個活的因素。
第三,馬克思區(qū)分了商品價值的“質”與“量”,“質的決定”與“量的決定”,并闡明了資本與商品價值決定之間的辯證關系。在馬克思看來,商品價值的質的決定是一元的,這就是活勞動耗費;而量的決定則是多元的??茖W的發(fā)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guī)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等,都可以通過影響和決定勞動生產力的水平影響和決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進而影響和決定商品的價值量。一元與多元并不矛盾,更不能混為一談。承認科技水平、土地肥力等外在條件對價值量的影響和決定作用,并不意味著必須否定活勞動耗費對價值本質的內在決定作用,從而推翻勞動價值論。至于資本,就其本身而言,無論是與商品價值的質的決定還是與它的量的決定,都沒有任何本質和必然的聯系,資本并非是商品價值決定的一個因素。
第四,馬克思區(qū)分了“資本生產”與“資本流通”。資本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攫取剩余價值,這一目的的實現離不開流通領域,但決不能由此就認為價值和剩余價值是在流通領域生產和創(chuàng)造出來的。在馬克思看來,流通過程只涉及價值的實現和實現的程度,而與價值的本質和源泉無關。流通時間是對生產時間的一種外在“限制”,只有在流通時間為零時,價值和剩余價值的生產才可能達到所謂的最大化,但在現實中,或長或短或多或少的流通時間總會通過限制和影響生產時間而限制和影響價值和剩余價值的生產。不言而喻,證券市場只涉及資本流通,而與資本的生產,從而與價值的生產和創(chuàng)造、與價值的本質和源泉沒有必然聯系。
由上不難看出,馬克思的資本理論是辯證的:馬克思堅持了資本與社會生產的辯證法,資本存在的“內容”與“形式”的辯證法,資本與商品“價值決定”的辯證法,“資本生產”與“資本流通”的辯證法。他用矛盾的觀點和方法分析社會歷史問題,承認事物的“差異”、“區(qū)別”和“對立”,深入剖析了資本不同于“勞動”、“土地”等經濟范疇和經濟關系的獨特規(guī)定,真正展示了事物存在的“多樣性”。他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窮究變化,探微發(fā)展,真正體現了一種過程思維。與此相反,前述資本話語則是形而上學的:他們無視事物的形式與內容、質與量等的區(qū)別,抹殺多樣性,否定辯證法,真所謂是黑夜觀牛――全是黑牛。他們“用對錢袋的影響來衡量每一種活動的意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Ⅰ冊,人民出版社,1972年。P300),一如馬克思所批評的,“按照某種類比任意把一切東西拉扯在一起……把極不同類的東西混為一談”,把什么都看成是價值創(chuàng)造者,把什么都說成是資本,照其邏輯,“眼睛的實體是視力的資本”,連“人體的四肢也是資本,……臂,尤其是手,都是資本。”(《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P250、211)這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處于日常思維層面的“美文學的言辭”,最終必然流于“和泥論”而不是“和諧論”。他們用非歷史的眼光看問題,不注重變化,不承認發(fā)展,是一種典型的實體性思維。他們責怨馬克思“從根本上否定市場經濟前途”。(晏智杰:《勞動價值學說新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緒論P4)似乎要肯定市場經濟的前途,就必須承認資本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必須肯定資本存在的自然性、永恒性、絕對性。在他們那里,“資本存在于一切社會形式中,成了某種完全非歷史的東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P211)
因此可以說,前述種種資本話語造成的結果之一就是混淆是非,將對的說成錯的,把錯的說成對的;就是擾亂心智,把本來很清楚的問題弄糊涂,把清水攪渾?!凹僮髡鏁r真亦假”,真假不分,從認識論上講,就是一種認識危機,一種真理危機。在此基礎上決不會有真正的和諧社會和社會和諧。
其二,“資本話語”在價值觀上用資本邏輯的“誤導”,使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價值紐帶處于“不在狀態(tài)”。
積極健康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導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在認識、觀念層面,如果說把握真理遵循規(guī)律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那么,在根本上達到價值認同和文化認同則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紐帶和核心。
從歷史上看,資本和資本家占統(tǒng)治地位的資本主義社會不會有真正的社會和諧。其中的價值根源,馬克思作了深入剖析: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益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誠、騎士的熱忱、小市民的傷感這些情感的神圣激發(fā),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偠灾霉_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P254、253)結果就形成了意識形態(tài)中的三大“拜物教”,即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和資本拜物教。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人心”被錢袋所包裹,變成了很奇怪的東西。
從現實來看,如果任由前述種種資本話語熏染教化社會,將形成一種什么樣的價值取向呢?我們先看這樣一個事例。
從價值觀上講,狼歷來是毒辣、兇狠和殘暴的象征,那些道德品質惡劣和價值觀歪邪的人往往被比喻為“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貪鼠竊”、“狼猛蜂毒”等。但是,近年來,由文學作品《狼圖騰》引發(fā)的“狼”文化出版物(如《狼》、《狼道》、《狼的故事》、《酷狼――美國西部拓荒傳奇》)對“狼性”和“狼道主義”卻大加頌揚,說什么“一只有勇氣、有理想的狼,它為所有為了生存和發(fā)展而奮斗的生命提供了借鑒。”還認為:“生存是什么?生存就是不擇手段地活著。你可以卑鄙,你可以無恥,你還可以下流。只要能在這個世界上活下去就好。理想是什么?理想是一種比生存更深層次的欲望”;公然叫囂:“吃草的未必是仁慈,吃肉的未必是殘忍。我是一只狼,注定了是一只狼,一只鋒牙利爪的狼,鮮血與死亡是我生命的源泉。我只要活著就必須有什么東西去死。當所有的牛羊沐浴在陽光里自由自在地吃喝時,那就意味著我死了?!保▍⒁娎罱ㄜ姡骸妒钦渲?,還是豌豆?――評》,載《文藝爭鳴》2005年第2期。)
我們不能說這種“狼性”和“狼道主義”的張揚與前述資本話語的宣示沒有干系,它恰恰是得到資本話語百般呵護的市場資本邏輯在文學作品中的再現,是用文學語言表達出的市場資本邏輯,是被資本邏輯浸淫后生發(fā)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宣泄,它實際上已經捕捉到了“狼道”“狼性”與資本邏輯和性征之間的同質同構性。同屬于“狼文化”出版物的《狼魂――強者的經營法則》和《像狼一樣思考――神奇的商業(yè)法則》就這樣講:“狼的智慧和謀略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從狼的一系列行動中,我們看到的是強者與智者的完美結合。學學狼的這些謀略,能使我們在市場競爭中獲益匪淺”,因為“在你死我活的生存競爭中,在‘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市場角逐中,如果心存善良,對競爭對手一味地心慈手軟,那么就會被對方毫不留情地吃掉,這已經被無數事實所證明,而且還將不斷被新的事實證明”。(參見李建軍:《是珍珠,還是豌豆?――評》,載《文藝爭鳴》2005年第2期。)像豺狼一樣地按照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處世不正是市場上“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贏者通吃”的資本邏輯和生活態(tài)度嗎?這種“反人性、反文明的道德,除了制造‘巨大的混亂’,除了讓人們陷入一種缺乏安全感的生存恐懼之中,并不能給我們帶來什么積極的、美好的東西?!保▍⒁娎罱ㄜ姡骸妒钦渲椋€是豌豆?――評》,載《文藝爭鳴》2005年第2期。)
因此完全可以說,前述種種資本話語造成的結果之二就是良莠不分,顛倒黑白,把好的、善的、美的說成是壞的、惡的、丑的,而把壞的、惡的、丑的說成是好的、善的、美的。從價值觀、人生觀上講,這就是一種價值危機、信仰危機。危機之下,哪有和諧?哪來的和諧?
其三,“資本話語”在指導思想上對馬克思主義的“解構”,使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根本原則處于“不在狀態(tài)”。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能沒有馬克思主義。因為,資本主義也講社會和諧,法國的巴師夏就寫過一本竭力論證資本主義“永存與和諧”、名為《和諧經濟論》的書;即便是封建社會也在宣揚社會和諧,由此才產生了儒家的所謂“和合文化”。但這些都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質的不同。我們追求的是“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是個極重要的限定詞。“社會主義”不言而喻是“科學社會主義”,也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
然而,在我國,圍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20世紀90年代掀起了新一輪大討論,2001年達到高峰,至今余音未絕。前述“資本生產要素論”和“資本創(chuàng)造價值論”就是在勞動價值論爭論中出現的一股質疑和反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論逆流。他們認為,勞動價值論只承認勞動一個因素對價值創(chuàng)造的決定作用不科學,對資本和其他生產要素的持有者不道義、不公平。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不夠用了”,“它無力說明社會主義世界的演變和發(fā)展趨勢,至少,對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走向缺乏理論說服力,特別是同我們正在進行的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目標的改革實踐格格不入。”“勞動價值理論同我國經濟改革和經濟發(fā)展的實踐之間的脫節(jié)和抵觸,……特別尖銳地表現在它同我國現階段所實行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矛盾上,還明顯地表現在它同我國旨在解放生產力和發(fā)展生產力的一系列指導方針和原則的抵觸上”。在他們看來,發(fā)生這種抵觸和矛盾并不奇怪,是必然的。因為,“除了從原始實物交換條件下所得出的抽象勞動以外,勞動價值論不承認其他任何要素也是創(chuàng)造商品‘價值’的‘源泉’,包括土地、資本、科學技術、經營管理和知識等等。”(晏智杰:《勞動價值學說新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再序、緒論)不難看出,這與其說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不夠用”了,不如說是“不能用”了;與其說是要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不如說是要否定和拋棄它。但反對勞動價值論決不是目的,其矛頭在于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有的人給省部級領導干部大談“駕馭經濟的理論支點”,卻將之歸結為西方主流經濟學的“三個假定”(經濟人、資源稀缺和保護個人產權)和“三個原理”(利潤最大化、供求和等價交換)。雖然沒有公開反對馬克思主義的言辭,但實際上已經把馬克思主義架空了,從他的文章里,根本看不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究竟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指導意義。正因為如此,這種觀點很快受到了回應和質疑。(參見程恩富:《用什么經濟理論駕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與王東京教授商榷》,載《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4年第9期。)
有人就不那么遮遮掩掩羞羞答答,而是非常干脆地認為,馬克思主義解決不了市場經濟中的問題。面對社會各界越來越高的質疑批評之聲,中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代表說:“光批判不行,關鍵還得拿出辦法來”。言外之意,只有西方主流經濟學才能給中國市場經濟以出路。這種看法在高校大行其道,使得學生不愿學馬克思主義,“抵觸情緒”十足;老師不好教,相當的人覺得教馬克思主義“沒意思”,紛紛改換門庭。被封為“主流經濟學”而春風得意的是那些對西方主流經濟學頂禮膜拜又極力貶斥馬克思主義的人,那些堅定地宣講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家反而成了什么“草根經濟學”!
因此完全可以說,前述種種資本話語造成的結果之三就是消解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種種資本話語的沖擊下,馬克思主義受到全面挑戰(zhàn),致使馬克思主義邊緣化,處于“話語弱勢”,與其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地位極不相稱。在中國搞社會主義,卻連“老祖宗”都不要了,這就是國家意識形態(tài)和指導思想上的危機。這種狀況已經引起國家領導層的高度重視。這種狀況不改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純粹是一句空話。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研究和宣傳任重而道遠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馬克思主義的弱勢地位,大力弘揚馬克思主義理論,真正用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教育人、武裝人。為此,必須切實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研究和宣傳。
要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在推動人類社會和諧發(fā)展中的歷史作用和當代價值。
沒有公平,就沒有和諧,公平是和諧的重要標志。我們必須承認,一些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它們的效率和公平,都達到相當的水平。有的資本主義國家實施社會公平、福利的措施,比我們這個社會主義國家還要完備得多。”(劉國光:《進一步重視社會公平問題》,載《經濟學動態(tài)》2005年第4期。)但是,也必須看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運動在推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和諧發(fā)展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因為,“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緩和社會階級矛盾,吸收了社會主義思潮,推行了社會保障、福利的措施?!保▌猓骸哆M一步重視社會公平問題》,載《經濟學動態(tài)》2005年第4期。)馬克思早就指出:“正常工作日的確立是資本家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長期的多少隱蔽的內戰(zhàn)的產物?!保R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P331)
沒有無產階級長期不懈的斗爭,沒有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持久影響,就沒有現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巨大進步和成就。這一點也是西方思想界理論界許多有識之士的一種共識。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史專家薩爾沃?馬斯泰羅內就認為,“回顧既往,我們可以斷言,‘世俗民主’和‘基督徒民主’、‘左翼民主’和‘右翼民主’、‘馬克思主義民主’和‘自由民主’都共同參加了今日歐洲的建設,而這往往是人們沒有注意到的?!保ㄋ_爾沃?馬斯泰羅內:《歐洲民主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P420)從資本主義發(fā)展史來看,馬克思主義作為無產階級的“頭腦”(思想武器),不僅捍衛(wèi)了最底層勞動者的權益、尊嚴和榮譽,而且在同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空想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各種思潮的較量中共同參與推動了西方現代社會結構的形塑、蛹化和蛻變。
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不僅不相“抵觸和矛盾”,而且相反,它恰恰是破解現實存在的一些重大社會問題的有力武器,比如,“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問題”和“需求不足與過度消費并存的問題”。馬克思“資本理論”告訴我們:“剩余勞動”是資本存在的基礎和活的靈魂,沒有剩余勞動和剩余價值,就沒有資本主義生產。正是在獲取最大化利潤即剩余價值的內在目的驅迫下,資本主義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這是社會上占有生產資料的少數人生活糜爛、消費過度的物質基礎。同時,資本對剩余勞動的最大化的盤剝,必然造成有效需求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不足,使社會上喪失生產資料的大多數人生活在赤貧、饑餓和疾病之中。財富積累和貧困積累并行不悖,這是資本積累的必然趨勢?!爸扉T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是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作用的共同結果和寫照。
中國作為一個首先取得革命勝利而經濟相對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發(fā)展的初級階段上需要利用資本的“文明作用”,同樣需要強化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方向引導和價值范導,克服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文明病”。因為,資本作為一種生產關系,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帶來社會和諧和和諧發(fā)展,恰恰相反,資本主導的社會必然是一個不斷走向全面對抗和沖突的社會。不僅是對工人的奴役式使用導致勞資關系、財富的增長與人的發(fā)展之間的緊張和沖突,而且,對土地等自然資源的掠奪式使用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和沖突;普遍而無情的商業(yè)競爭,不僅使(在業(yè))工人與(失業(yè))工人之間,而且使資本家與資本家之間處于嚴重的緊張和沖突狀態(tài)。從國際范圍來看,一個國家的生產越是發(fā)達,勞動生產率越高,那里的“勞動強度”,從而對勞動者的剝削就越大,越是超過國際水平。這是生產和交往發(fā)展與人的解放之間的緊張和沖突。(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P614)因此,必須認識到,改革開放中引進和發(fā)展資本關系并不是目的本身,目的在于“利用資本本身來消滅資本”,實現人類社會向更高更文明形態(tài)的躍遷。
耐人尋味的是,各種資本話語在中國大地上肆意鼓噪、喧鬧之時,2001年第三屆“國際馬克思大會”在巴黎召開,大會的主題正是“人類與資本”。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重新審察“資本”,深入探討資本主義發(fā)展與人類解放的關系,成為一種世界性的理論共鳴和訴求。我們應在深刻剖析和反思中揚棄和超越資本,而不是進一步伸張資本邏輯,并以之置換、擠兌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研究和宣傳,從根本上改變馬克思主義的弱勢地位,從理論和思想認識層面來看,主要著力點有二:
其一,要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科學的學理定位,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與其他理論流派特別是當代西方主流理論的關系。從我們國家來看,這些年一些人之所以誹謗、攻擊馬克思主義,要么是從堅持馬克思主義到懷疑、動搖、拋棄、否定馬克思主義,要么從來就不相信馬克思主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定位不準,認識不科學。以經濟學為例。西方主流經濟學在其歷史發(fā)展中,以馬歇爾為標志發(fā)生了明顯的“價格論轉向”,其解釋框架中的“價值”范疇指向的實質上是“價格”,在種種數學模型包裹下的所謂“價值理論”實質上是一種“價格理論”。西方古典經濟學從斯密中經李嘉圖到馬克思的發(fā)展,已經完成了“價值理論”的科學建構,在馬克思那里,不僅創(chuàng)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而且以此為基礎創(chuàng)立了科學的剩余價值理論和資本理論。就價格與價值的關系而言,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中,價格雖然以價值為基礎,但只有在本原和本質意義上理解才是正確的;價格雖然為價值所決定和限制,但只有在總量和總體上理解才是正確的。價格畢竟有自身相對獨立的存在和運變規(guī)律。價格和價值的關系是辯證的,而不是機械的線性對應和決定關系。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揭示了價值對價格在質上的本原性決定和總量上的限制作用,而西方主流經濟學價格論則借助于各種數學模型和圖表曲線多方面、多層面、多角度揭示了價格在市場上的運變特征和規(guī)律,提出了許多有利于組織社會化大生產,提高經濟績效,增進社會財富的觀點。這當然不是說馬克思的經濟理論缺乏自己的價格理論,而是要認識到,承認勞動價值論并不意味著非得否定主流經濟學的價格論,反之,接受主流經濟學的價格論也并不意味著必須拋棄馬克思勞動價值論。
遺憾的是,現實情況并非如此。過去,我們看不清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與西方主流經濟學在學理上的這種辯證關系,錯誤地將之解讀為與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對立的另一種價值理論,在極“左”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觀念的作用下,用馬克思主義拒斥、否定西方主流經濟學。而現在的一些人,同樣是因為看不清這種辯證關系,在市場經濟和資本邏輯的強力作用下,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即以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價格理論排斥、否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進而排斥、否定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和資本理論,拼湊出種種無邏輯、無體系、無歷史的資本話語。在西方,排斥、否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也曾經是一種單純的政治需要和意識形態(tài)偏見,這使得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價格理論因喪失價值論基礎而成為一種無根的“獨斷論”,從而陷入嚴重的理論悖謬而不能自拔。(參見王峰明:《西方主流經濟學“價格論轉向”的哲學悖謬——一種立足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審視》,載《哲學研究》2005年第1期。)我們說,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充分吸收人類思想文化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但如果不能正確地解決馬克思主義的學理定位問題,這種吸收和借鑒就是空幻的口號,反過來,馬克思主義的堅持和發(fā)展也就成了空幻的口號。
其二,要徹底改變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學科割據的現狀,形成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研究和把握。還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例。商品價值理論可謂是經濟學中的“形而上學”問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創(chuàng)立,在方法論上是借助于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的思辨唯心主義辯證法完成的。因此,不懂得哲學辯證法,特別是黑格爾的辯證思想,就不能真正弄懂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僅如此,馬克思開辟的在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的高度認識、界說、論述經濟范疇和經濟原理,著力透過人與物的關系揭示把握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的獨特研究路徑和方法,賦予其經濟思想以濃厚的“人-哲學”色彩。如果說,不很好地研究掌握高等數學,就不可能很好地研究掌握現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話;那么,不很好地研究掌握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就不可能很好地研究掌握其經濟思想。在馬克思那里,哲學與經濟學始終是統(tǒng)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正像巴里?克拉克所說的:“政治經濟學是原初的社會科學。亞當?斯密、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卡爾?馬克思等人均是以廣闊的視野研究社會體系。直到19世紀下半葉,政治經濟學才開始裂變?yōu)榻洕鷮W、政治學、社會學、社會史、社會心理學以及社會哲學等學科?!保ò屠?克拉克:《政治經濟學——比較的觀點》,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導言P1)
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卻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分解成不同的學科加以研究,“在高等院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部門,仍然是在所謂‘加強學科建設’的名義下固守以學科為中心的僵化模式,拒絕‘以實際問題為中心’開展研究。各學科之間雖然不能說沒有任何聯系,但大體上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開展以現實問題為中心的跨學科研究障礙重重?!苯Y果呢?“把學科界限看得太死,結果是哲學越搞越抽象,路子越走越窄;而經濟學、政治學研究者則因為哲學素養(yǎng)太低,識別能力差,而很容易掉進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陷阱。”“其結果勢必是主觀主義的思想路線得不到徹底清算,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得不到認真貫徹,‘東教條’、‘西教條’輪流橫行?!保▌⒈迹骸懂斍榜R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宣傳與應用中值得注意的若干問題》,載《學術界》2005年第4期。)的確如此。前述種種資本話語,向馬克思主義發(fā)起的種種挑戰(zhàn),同馬克思進行的種種對話,其他種種攻擊、歪曲、否定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和資本理論的傾向,都毫無例外地表現出對哲學辯證法、對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的膚淺理解,甚至可以說是一竅不通。從另一方面來看,一些努力堅持和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的人,則由于不懂得哲學辯證法,在回應向馬克思主義的攻擊、挑戰(zhàn)時顯得有氣無力、力不從心。例如,龐巴維克等人用來詆毀顛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殺手锏——“價值轉型問題”,從哲學辯證法的角度看并不成其為一個“問題”,因為價格是價值的現象形態(tài),兩者的關系遵循現象與本質的辯證法則。但是若以“計量經濟學”的標準來衡量,就可能是一個永遠也得不到證明的問題,任何量化的和實證的研究都未嘗不是在往“死胡同”里鉆。更為荒唐的是,從某種狹隘的學科標準出發(fā)裁衡馬克思主義理論,使其在哲學和經濟學兩方面都受到“合法性”質疑,從事哲學研究的否認馬克思有哲學思想,從事經濟學研究的則拒絕承認馬克思有經濟理論,馬克思主義被擠兌成了一種“夾縫”中的學科或干脆說是一種“夾縫學科”,處境艱難,局面尷尬!
總之,要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作用和現實價值,從學理定位和學科研究兩個方面著手,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研究和宣傳,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馬克思主義的弱勢地位,從而為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思想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