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和諧理念 培育和諧精神

時間:2022-12-11 05:45:00

導語:倡導和諧理念 培育和諧精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倡導和諧理念 培育和諧精神

上海市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思想理論上的重大創新。正確把握和諧理念、和諧精神的內涵與要求,深刻認識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的重要性,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把握和諧理念、和諧精神的思想內涵。

首先,體現了社會主義的理想追求。和諧理念是以崇尚和諧、追求和諧為價值取向的。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進行了科學描述,認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未來社會將在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消滅私有制的基礎上,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極大地調動全體勞動者的積極性,使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實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形成和諧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和諧理念就是社會主義的理念。

其次,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應當說,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人們就以不同方式表達過和諧理念與和諧精神。在中國,古代有勞動人民對于“樂土”的向往,有儒家對于“大同社會”的描述,近代則有康有為的《大同書》;在西方,古代有基督教描畫的“天國”藍圖,近代則有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社會試驗。但是,由于這些理念和精神脫離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實際而難以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偉大之處在于把人類和諧理念、和諧精神的精髓——社會主義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因此,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中,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再次,表現了黨對執政規律的文化自覺。矛盾的斗爭性與同一性以及斗爭的表現形式,在社會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地位是不一樣的。重視矛盾的對抗,強調階級斗爭,這在革命時期是正確的。但是在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階級斗爭基本結束,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以后,再堅持這樣的思維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果斷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從以革命為主題轉向了以發展為主題。從此,保持社會和諧真正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多元的利益主體,但是,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總的來說是非對抗性的人民內部矛盾,完全可以通過民主的方法來解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

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這是促進科學發展的需要。社會發展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社會和諧是社會不斷發展的動力和保證。和諧理念與和諧精神,包含著協調發展、均衡發展的理念,體現了科學發展的思想方法和實踐邏輯。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發展觀實際上就是和諧發展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離不開和諧理念與和諧精神。這也就是說,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有利于促進人們樹立科學發展觀,創新發展模式,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實現文明、和諧、又好又快的發展;有利于推動人們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要求,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實現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社會建設協調發展。

——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和諧社會既指向人類社會和自然的關系,也指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是社會的主體,人與人之間融洽相處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由于多元利益主體的出現,人與人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一些矛盾和沖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既需要利益協調機制和法律調解機制,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導和道德規范的約束。社會越是向多樣化方向發展,越需要思想文化、道德規范溝通感情、調節行為、整合關系。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用和諧的方式處理利益關系和各種矛盾,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風尚。

——這是促進人的心理和諧的需要。馬克思主義強調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要推動人與人的和諧,還要促進人的內心和諧。內心和諧,是人們精神追求的一種境界,也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隨著市場經濟的競爭加劇,人們的精神壓力也隨之加大。這既能夠激發人們奮發進取的精神,也容易產生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的心態,遇到某種挫折時,或面對社會的消極面,甚至會產生偏見和偏激的情緒。人們精神上的這些不健康因素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容易變成極端行為,從而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必將有效調節人們的情感,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

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必須堅持重在建設,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持續不斷的努力。

第一,要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不僅把主流意識形態和人們個體的價值追求結合起來,而且把價值追求的先進性和廣泛性結合起來。因此,要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教育與引導,不斷促進和諧理念、和諧精神的形成。

第二,要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執政黨具有主導、示范的作用。黨風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社會風氣。黨內不和諧,就談不上社會的和諧。黨內和諧取決于黨內民主的發展。因此,必須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不斷擴大黨內民主,推進黨務公開,嚴格黨內生活,嚴肅黨的紀律,增進黨的團結統一。黨風正則干群和,干群和則社會穩。要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要增強群眾觀點,站穩群眾立場,堅持群眾路線,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要堅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在各個方面做群眾的表率。一步行動勝過一打綱領。黨員、干部的心里到底有沒有人民群眾,人民群眾不是看言論,而是看實際行動。如果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是為人民群眾著想,干群關系自然就會和諧。

第三,要堅持正確導向,營造良好的思想輿論氛圍。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必須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隨著信息傳播技術迅速發展,我國社會輿論環境和輿論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突出的表現是出現了媒體分眾化、對象化的新趨勢,互聯網及其博客等已成為功能強大的新興媒體;我國又正處在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西方文化的滲透,各種價值觀念的激烈碰撞,對社會和諧理念與和諧精神的形成都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因此,要有效整合多種媒體和宣傳資源,有效引導網上輿論,不斷提高輿論引導能力。要健全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機制,及時準確信息,表明政府部門的立場態度、處置意見,最大限度地壓縮噪音、雜音的傳播空間。新聞媒體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促進全社會和諧理念的形成、和諧精神的培育。

第四,要廣泛開展和諧創建活動。和諧理念與和諧精神不是空中樓閣,必須體現到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之中。廣泛開展群眾性和諧創建活動,是廣大干部群眾進行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是把和諧社會建設的各項任務落實到城鄉基層的重要載體。我們要以創建和諧社區、和諧村鎮為重點,以創建和諧企業、組織為支撐,以創建和諧家庭為基礎,把和諧創建活動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結合起來。要以利益調適、心態調整為重點,以社會共建共推、群眾廣泛參與為途徑,積極營造人人講和諧、人人促和諧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