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義創造和諧社會
時間:2022-12-12 02:55:00
導語:公平正義創造和諧社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7年2月26日,國務院總理發表題為《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的重要文章。首度定義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兩大任務是實現公平正義和發展生產力。在兩會的記者招待會上,溫總理再次重申了該文提出的重要觀點,并且明確指出,推進以市場化為目標的經濟體制改革和以發展民主政治為目標的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們的兩大改革任務。我認為,這一智慧凝練的新鮮提法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執政理念。
在對待貧富差距問題上只能遵循兩大原則
在對待貧富差距的問題上,只能遵循兩大原則。
其一是差別原則。
報酬的獲得不僅在于擁有生產資料等可以讓渡的資源,而且還有通過發揮個人的不可讓渡的天賦。雖然報酬是根據個人的天賦及其運氣來分配的,但是,所得的比重應當傾向于足以彌補受訓練、受教育以及利用天賦來幫助不幸的人所花費的代價。馬克思也強調過這一點,即“默認勞動者不同等的個人天賦,因而也就默認勞動者的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權。”
其二是機會原則。
雖然不平等的根源或者在于不可讓渡的天賦,或者在于可讓渡的生產資料不平等的初始分配,但是社會要想和諧,必須創造機會平等的環境,而它的前提又是人的“能力方面的平等”。就此,著名學者阿•森解釋道,應當認為一個人的幸福是依賴于“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功能發揮”,這些功能的發揮由存在與行為構成。“功能發揮的能力代表著人能夠實現的功能(存在與行為)的各種各樣的組合”。
由此可見,自由—能力—機會—報酬之間的循環,雖然是處于平等的起點與不平等的歸宿之間互動,但是,機會所引來的選擇卻充滿了不穩定性。所以,對于由運氣造成的差異進行壓制,會破壞大多數人發現新機會的可能性,因為這將失去必要的信息。
政府經濟干預的內容最重要是創造并維護一個公正的秩序,即提供“第一公共產品”——法律
哈耶克畢生堅決反對自以為掌握了“全能理性”就可以對社會進行全面控制的“致命的自負”。而阿•森則認為對經濟和社會的理性思考可以注意到那些并非有意造成的、而是由于體制性安排而造成的后果,而且特定的體制安排可以因為注意到各種可能產生的、無意造成的后果而獲得更準確的評價。“后華盛頓共識”的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對信息經濟學的研究表明,哪怕信息有一點點不對稱,“無形的手”在事實上就是不存在的,而現實又總是信息永遠不會完全充分。所以,經濟往往是不高效的。這個道理對于經濟政策的制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強調,市場本身沒有政府的干預,是一個自由主義的任意妄為的經濟。他認為,只要承認信息不完全,就應該承認市場力量不能自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不能通過自己的機制實現經濟的高效性,一定需要政府干預,這就預示著政府要扮演重要角色,從而承認政府在促進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我想,上述學者的論述一方面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另一方面又充分說明政府在宏觀調控中的積極作用。
那么這種政府的行為、經濟干預政策的內容到底是什么呢?我以為,最重要的,說到底就是創造并維護一個公正的秩序,或者說是提供“第一公共產品”——法律。毫無疑問,政府是在提供“第一公共產品”——法律并在執行中實行法治。
按生產要素的貢獻進行分配就是社會公正的經濟要求
這種法治的基本目標就在于努力去穩定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利益格局。使其達到按生產要素的貢獻進行分配的基本準則。因為說到底,各就其位,各得其所,按生產要素的貢獻進行分配就是社會公正的經濟要求。
第一項安排是反產業壟斷。第二項安排是反特權經濟。
要構建和諧社會,政府不僅要著眼于把蛋糕做大,更應著力把蛋糕切好、分好,防止與弱化“馬太效應”。顯然,從經濟學上講,這就意味著社會交易成本增大,邊際效益受損,社會風險也隨之加大。
“特權資本”的最重要特征是他們并不直接占有任何生產資料,他們也無須去辦工廠、開礦山,而是利用權力直接獲得貨幣與生活資料。在中國社會轉型中,特權資本的所有者們已經是一個既得利益集團。他們并不愿意社會退回到計劃經濟時代,因為那樣,他們將失去近30年來所積累起來的貨幣與財富;但同時,他們更不希望改革的深化和開放的擴大,因為那樣,他們將最終失去已有的特權,而特權是走不進競爭市場的。所以,現實的反應則是他們固守這種人治與法治、計劃與市場的膠著狀態,以“盡量不改變現狀”為心理底線。可以說,只有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實質性的發展,他們才有可能受到根本的威脅與動搖。
關注弱勢群體,根本措施在于教育的發達
還有一項安排則是關注弱勢群體。
在現代社會里,濟貧首先是政府的責任,民間救助與社會救助只能起輔助作用。
要特別說明的是,解決弱勢群體問題的根本措施并不在于稅收調節,而在于教育的發達。從個人來講,因接受教育而提高素質給就業創造更多機會。從社會來講,確認個人的創造價值與收入相適應,從而擴大了中等、高等收入階層。
總之,我們承認差別的永恒性,在于批判空想社會主義、在于批判小農社會主義、在于批判經濟浪漫主義的絕對平均主義的價值觀念與信仰。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所謂“共同富裕”僅僅是指全體人民在總體水平上逐漸擺脫貧困,從而一步一步地去提高個人的生活質量。它是一個縱向的指標,而不是一個橫向的指標。它要體現的只是“我比過去好”,而決不是一定要“我必須和你一樣”。這是因為,由于客觀條件與主觀條件的本質差異,造就了絕對意義上不同的個人。如果在階級、階層與個人之間真的消滅了收入上的差別,那么社會的動力也就自然地喪失,人類的發展也就從源頭上停止了。
一句話,和諧就是“和而不同”,決不是追求什么鴉雀無聲;公平正義就是按要素的貢獻來分配,決不是追求什么結果平等。這也就是公平正義創造和諧的根本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