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和諧大慶的思考與實踐
時間:2022-12-12 03:02:00
導語:建設和諧大慶的思考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發展,是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新認識,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戰略任務。在這一偉大的社會實踐中,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密結合大慶實際,明確提出“創建百年油田,構建戰略新高,共建和諧社會,推動大慶邁上科學發展新階段”的發展思路,從解決最根本、最關鍵、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入手,努力使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
建設和諧大慶,經濟是基礎。大慶是一個以不可再生油氣資源為主體的資源型城市,這就決定我們的經濟發展要經歷資源主導、資源和接續產業并舉、接續產業主導三個階段。當前,大慶正處在以資源產業為支撐、大力發展接續產業的過渡階段。只有保持大慶的可持續發展,使人們對大慶的未來充滿希望,和諧大慶建設才有基礎、才有保障。
前些年,大慶也曾發生過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上訪問題。盡管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還是發展不足。為了實現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為了使廣大職工和新生勞動力得到充分就業,為了使城市不斷發展壯大并保持長久活力,我們必須把產業發展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近些年,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確保油氣生產穩步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以石化產業為重點、以高新技術為先導的接續產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努力構筑大慶新的工業體系。
我們把石油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大慶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支持、服務石油企業創建“百年油田”。到2010年,大慶油田仍將保持4000萬噸以上的油氣當量,仍是全國第一大油田和納稅大戶,這將為其他接續產業的發展提供穩定的經濟支撐。我們根據產業發展特點和資源優勢,把石化產業作為第一大接續產業,全力建設超千億元的石化工業。其中乙烯要由現在的60萬噸擴到120萬噸,同時要擴建達到百萬噸級的大型聚丙烯、復合肥等項目,還要發展ABS、順丁橡膠等特種石化產品,到“十一五”末石化產業銷售收入將由現在的700億元達到1300億元。我們積極搶占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大力發展以高新技術為先導的地方工業。以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和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為契機,以園區建設為載體,以項目開發建設為核心,重點建設乳業、農產品加工、紡織和皮革、機械制造和電子信息、新材料和橡膠、新能源等6個超百億和若干個數十億規模的產業集群,培育引進砷化鎵單晶片、集成電路芯片等一批高科技的自主創新項目。目前,全市已建設大豆、玉米等工業園區20個,建成超億元大項目77個,地方工業增加值達到152.9億元,連續多年保持40%左右的增長速度。全市油與非油經濟比例由“十五”初的77.1∶22.9調整到64.6∶35.4,到“十一五”末非油產業比重將接近50%,基本形成石油、石化、地方工業三大支柱,共同支撐大慶發展。
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是建設和諧大慶的突出任務
大慶是一個工業強市,也是一個農業大市,農業人口占全市人口一多半,但所轄縣人均GDP僅為市區的5%,農民人均純收入還不到城鎮居民收入的四分之一,各項社會事業也相對落后。縮小城鄉差距是建設和諧大慶的重點和難點。沒有農村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沒有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可能建成現代化城市,也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和諧社會。同時,農副產品深加工又是大慶的第二大接續產業。根據這一實際,我們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整體躍升。
自2000年開始,我們加大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實施“農轉牧”戰略,累計投入扶持資金兩億多元,僅奶牛就由當時的7.7萬頭發展到現在的31萬頭,畜牧業增加值已占農業增加值的“半壁江山”。自2003年開始,我們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的力度,累計投資17億元,新建通縣鄉村公路3284公里,去年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村通硬化路面。自2005年開始,我們在過去半個世紀建成150萬畝旱澇保收田的基礎上,投資1.5億元新建節水灌溉抗旱保收田147萬畝,到“十一五”末要建成600萬畝,根本解決旱情威脅大慶農業的局面。從2006年開始,我們新建農機合作社49個,到“十一五”末將達200個,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與此同時,農村學校危房得到全面改造,近50%的村吃上干凈的自來水,實現電視“村村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87%,并啟動了農村低保救助體系。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0年的1600余元提高到2006年的3610元,“十一五”末將達到5000元以上。
地企同心、攜手共進是建設和諧大慶的主要特征
大慶先有企業后有城市,中直石油石化大企業經濟總量占全市的比重超過75%,職工及家屬占城市人口的一半以上。歷史經驗證明,地企和諧是大慶發展之根、穩定之基。我們確立了“和諧雙贏”的理念,明確了共舉大慶旗的奮斗目標,建立了相互協調的工作機制,形成了地企同心、攜手共進的發展局面。
為了形成科學發展的合力,我們地企之間建立了大事共商機制。雖然地方黨委和企業黨委都直接隸屬省委領導,但針對大慶的特殊情況,五家中直企業都有領導進入市委,其中兩人擔任市委常委,參與全市的重大決策。在經濟發展、城鄉建設、企業改革、社會穩定等需要地企合作的大事上,我們還建立了由地企主要領導參加的日常例會制度,共同決策,協調一致地開展工作。地方黨委和政府真誠支持服務于企業的改革、發展和穩定工作,有效解決了油田打井征用農民土地中存在的矛盾,順利地移交了企業辦學等社會職能;協助企業妥善化解了2002年以來發生的有償解除勞動合同職工、會戰家屬、子女就業等規模較大的群體性上訪事件,兩年來沒有再發生類似的上訪事件。地方政府組織專門力量,對油田周邊環境進行綜合整治,目前大慶油田是全國治安環境最好的油田。企業明確提出在承擔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發展責任的同時承擔社會責任,投資近40億元開展油區環境整治、改善職工住宅區面貌,建設了66個生態園區,還投資3000余萬元支持全市新農村建設。同時地企還聯合投資建設了世紀大道、鐵人大道,改造了薩大路、中三路,建設了20余座立交橋,形成了共同促進大慶發展的良好局面。
完善城市功能、發展社會事業是建設和諧大慶的重要內容
大慶是在礦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興城市。由于歷史條件限制,過去城市功能不完善,存在社會事業缺項、層次和規模不夠等問題。無論從可持續發展,提升城市對新產業的承載能力上看,還是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上看,都需要我們用現代都市的理念積極完善城市功能,推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近幾年來,我們主要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十五”以來累計修建城市道路466.8公里,城市骨架基本形成。市區重要交通節點基本實現立體交叉,轄區內建設了松花江第四大港口,飛機場建設也已經啟動,鐵路新客站、公路樞紐站也在規劃實施中,現代立體化交通網絡初步形成。
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實施林業生態、水環境治理、草原植被恢復、大氣污染防治“四大工程”,治理城區大型湖泊8個,新增城市綠地2600多公頃,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6.5%,成為內陸首個國家環保模范城。
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原有大專院校提檔升格3所,新引進大學3所,在校大學生達到6萬余人,引進、建成科研院所91個,高校擁有量和基礎教育質量位居全省前列。全面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油田總醫院規模擴大、水平提高,市人民醫院建成了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五醫院,新建了疾控中心等一批醫療衛生設施,疾病預防和救助網絡覆蓋城鄉,三級醫院領辦社區衛生模式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努力塑造城市文化。新建了鐵人紀念館、油田歷史陳列館、大慶博物館、大慶書苑、大慶歌劇院、青少年活動中心、科技館等一批大型文化設施。開展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中心內容,以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為特征的文化建設活動。開展“書香大慶”暨百萬市民讀書活動,推出話劇《鐵人軼事》、舞劇《關東女人》、小說《月亮上的篝火》、詩歌《共和國不會忘記》等一批文化精品,城市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綠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國溫泉之鄉”品牌開始在全國叫響,大慶在中央電視臺舉行的活動中被評為“2006年度中國十佳魅力城市”。
解決好當前低收入群體生產生活問題是建設和諧大慶的關鍵環節
近年來,大慶的綜合實力上升很快,城市居民生活總體上比較寬裕。但是,大慶仍存在下崗職工再就業、職工子女就業、會戰家屬待遇、困難群體基本生活保障等問題,這是當前影響大慶社會和諧的主要因素。近幾年,我們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把公共財政資金更多地用于改善民生,確保全市人民生活質量同步提高。千方百計擴大就業,通過整合地企勞動力市場、完善社區就業服務網絡、購買公益性崗位等措施,不斷拓寬就業渠道,“十五”期間新增就業18萬人次,大慶成為全國16個創業示范城市之一。努力擴大社保覆蓋面,把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靈活從業人員納入社保范圍,實現了“應保盡保”。城市低保金標準由143元提高到247元,還建立了居住、供熱、醫療、就學、就業、法律援助等“七位一體”的綜合救助體系,如對不同類別的低保家庭分別給予100%、75%和50%的供熱補貼。結合拆遷占壓油氣管線建筑、城市環境整治,對10個棚戶區進行了動遷改造,建設外來流動人口居住區14萬平方米、廉租廉價房20萬平方米,安置外來務工人員和城市低收入家庭4000多戶,大慶改善低收入居民住房項目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是建設和諧大慶的重要保證
沒有民主就沒有和諧,沒有法制也保證不了和諧。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始終是我們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要課題。
政務公開。大慶是全國政務公開的試點城市。市委明確提出,除國家和上級規定的保密事項外,市委的重大決策和政府政務均要向社會公開。具體辦法是運用公示板和互聯網等各種方式,公開辦事的內容、規章,公開辦事的流程,承諾辦事的時限,以落實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民主決策。認真落實市委常委會、市委全會、政府常務會、人大、政協、派等參與決策的程序。對重大事項還要請專家委員會進行論證,然后提出意見。對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則要召開群眾聽證會,根據大多數群眾的意見做出決定,以落實人民群眾的參與權和決定權。
公開選拔干部。用人是干部群眾十分關注的大事,是檢驗領導者是否正派的重要標準、是一級黨組織是否得人心的先決條件。黨管干部不能少數人說了算,而要按照干部選拔條例,集中多數人的正確意見做出決定。在日常選拔干部中,我們充分尊重民主推薦和民主測評的結果。在關鍵崗位一時拿不準人選的情況下,我們面向社會進行公開選拔。在市縣鄉三級領導班子換屆過程中,我們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意見,集中集體的智慧,選出的各級班子不但得到了群眾擁護,而且激發了各級班子的斗志,在全市形成了團結干事的良好局面。
注重信訪、傾聽群眾呼聲。信訪是了解社情民意、為群眾排憂解難、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渠道。我們認真對待人民來信來訪工作,建立各級領導接待人民來信來訪制度,做到有訪必接、有信必答,并暢通市長熱線電話,還通過廣播電臺建立專題節目,回答并幫助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和遇到的困難問題,不斷增強群眾對黨和政府的親和力,及時化解了各種矛盾。
積極推進法制建設。在全市形成依法辦事、遵章守紀的良好氛圍,是建設和諧大慶的基本保證。首先是政府和領導干部要依法行政。我們不斷規范政府工作人員的行為,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把政府工作納入法治軌道,同時教育人民群眾學法、懂法、用法,習慣于依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提高全社會的法制建設水平,我們不斷加強政法工作,加強公、檢、法隊伍建設,提高辦案質量和辦案效率。有兩家區人民檢察院被評為全國模范檢察院,市中級人民法院被評為全國模范法院,市司法局榮記全國司法系統集體一等功。公安局實施警務體制改革后,各項工作指標列全省第一。一個民主法治的大慶正在逐步形成。
建設和諧大慶,我們現在仍處在破題的階段,還有許多問題要解決,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社會和諧的實現,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緊密結合大慶實際,發揚光榮傳統,為建設一個經濟充滿活力、人民幸福安康、社會文明和諧的新大慶而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