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主義者要忠誠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

時間:2022-03-11 10:57:00

導語:中國共產主義者要忠誠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共產主義者要忠誠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

黨的十7大已經勝利閉幕了。黨的十7大作為一個新的里程碑載入我們黨的光輝史冊。黨的十7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展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壯麗前景,具有極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鼓舞人心,催人奮進。這里,擬謹就十7大報告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奮斗目標與我們共產黨人的根本的、最高的奮斗目標的關系談點體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從中國實際出發腳踏實地向共產主義前進

我們共產黨人從馬克思恩格斯開始,就把共產主義寫在我們的旗幟上。中國共產黨章程歷來強調:“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這個問題對共產黨人而言,是始終不可忘記的,是始終不能動搖的。動搖了,淡漠了,忘記了,也就不是共產黨人了。在共產主義實現之前,我們永遠要高揚這面旗幟。我們強調這一點,不只是因為這是老祖宗講過的話,而是因為這是真理,這是被實踐檢驗而不斷得到驗證的真理。

老祖宗講的共產主義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但共產主義實現的歷程的長期性卻是馬克思恩格斯之所始料不及的。特別是20世紀開始社會主義探索實踐的一些共產黨人未能深刻認識的,在不發達的國家首先開始社會主義實踐之后的正反經驗教訓更是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想到的。最早、最鮮明地提出長期性這個問題的是鄧小平同志。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指出:“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我們搞社會主義才幾十年,還處在初級階段。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決不能掉以輕心。”(《鄧小平文選》第三章第382、379-380頁)同志根據我們黨這些年來的實踐和對世界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發展歷史進程的觀察,進一步地在2001年“七一”講話中指出:“必須看到,實現共產主義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歷史過程。過去,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比較膚淺、簡單。經過這么多年的實踐,現在,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要全面和深刻得多了。”在“漫長”之前再加上一個“非常”,發人深思!講長期性,是實事求是的估量,更是一個準備作艱苦努力的指導思想。有這樣的思想比沒有這樣的思想或否定這個思想,要好,要正確。越是作長期的準備,我們的勝利就來得越快。而不講長期性,脫離實際,急于求成,看來是想早日干成共產主義,其實是南轅北轍,越來越遠。這方面的教訓千萬不要忘記了。想一想改革開放之前的一些歲月,想一想從赫魯曉夫的“建設共產主義”到勃列日涅夫的“發達社會主義”,再到安德羅波夫的“發達社會主義起點”,到最后社會主義被斷送的歷史演變,我們是應當有所領悟了。

在“七一”講話中,同志進一步地指出:“我們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整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很長歷史過程中的初始階段。”這就勾畫出我們走向共產主義的幾大段落: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更高階段——共產主義。指出:“我們對未來社會發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學上的預見,但未來的事情具體如何發展,應該由未來的實踐去回答。我們要堅持正確的前進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須去對遙遠的未來作具體的設想與描繪。以往的經驗教訓已充分說明,這樣做很容易陷入不切實際的空想。大家應該深刻認識這個道理。”而換句話說,對于現實的事情,特別是眼前我們需要作的事情則就需要作出具體的設想和描繪。正是這樣,十六大就在我們改革開放已經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礎上,清醒地認識我國在新世紀所面臨的極好機遇期,具體規劃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樣的歷史任務。這是回應時代的呼喚。這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切切實實地向共產主義的最高目標邁進。有的同志認為,辛辛苦苦干了多少年,才到了一個初級階段,還得干小康,共產主義太遙遠了。應當明確:共產主義的長期性是一個客觀規律,我們踏踏實實地干全面小康社會,就會一步一步地走向共產主義,就為我們的子孫后代打下向共產主義前進更堅實的物質和精神基礎;而唱高調,說大話,不僅是一個“欲速則不達”的問題,而且可能把已經取得的一些成果“得而復失”。這不是危言聳聽。每一個立志忠誠地為共產主義奮斗的人,都要十分熱心于把中國建設成為全面小康社會。

實現全面小康意義重大深遠

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意義非同小可。我們要全方位、多角度地來認識這個問題。

——全面實現小康是我國實現小康之后的必然選擇。這是億萬人民群眾的呼聲,這是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的必然要求,這是處于低潮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要求,這是國際進步人類對中國的期望,這是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最大貢獻。

——全面實現小康是鞏固國民經濟發展“三步走”已有成果,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關鍵決策;是把握機遇、應對挑戰,特別是把握21世紀頭20年的機遇期的重大決策。

——全面實現小康是頂住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壓力的根本支柱。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下全面實現小康是展示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偉大實踐,是對進一步走向共產主義的偉大探索。我們的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歷史進程中所達到的大致相近的階段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我們不應處處去對著干,找不同,但應當看到不同。這就是我們不應當拒絕借鑒學習,但也千萬不要邯鄲學步。這不僅有著文化的不同,而且有著我們處于后發地位的優勢,更要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從十六大報告中,我們至少要看到這樣幾個方面:在經濟發展方面,新型工業化道路,縮小工農、城鄉、地區差別,社會保障體系等要比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同階段干得好;在民主政治方面,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益實現和社會秩序等方面要比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同階段干得好;在精神文化方面,全民素質、人的全面發展等一系列方面要比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同階段干得好;尤其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要比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同階段干得好,千萬不能差。

——全面實現小康是中國共產黨人實現世界一切要求社會進步、公正的善良人們的期盼;是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現實和長遠的貢獻。

——全面實現小康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全面實現小康是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必然要求;全面實現小康是鞏固政黨地位的必然要求,是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發展壯大規律的必然要求。

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是踏踏實實地向共產主義前進。這就要:凡是有利于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事情就要提倡、鼓勵、支持;而不利于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事情就要反對、抵制、改變。建設小康社會同向共產主義前進是根本上一致的。在這個階段,必然有三種社會現象:一種是對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有利,也有利于向共產主義前進的,比如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發展;一種是建設小康社會必要的,而對向共產主義前進則是利弊參見的,就要盡可能地興利除弊;還有一種是無論對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還是對實現共產主義都是不利的,就要下力氣不斷地鏟除。

實現革命樂觀主義、科學憂患意識、高超執政能力三統一

全面實現小康的發展同一切事物一樣,有著兩種可能性:實現成功的可能性,發生風險和危險的可能性。只講一方面,不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

要把握實現成功的可能性,把風險和危險減少到盡可能的最低限度,靠我們黨,靠我們黨努力實現革命樂觀主義、科學憂患意識、高超駕馭能力的統一。在這里,革命樂觀主義是前提和動力,科學憂患意識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高超執政能力是落腳點和根本檢驗。

我們的革命樂觀主義是建立在使命感的基礎上的,是在搞清楚中國共產黨人所處歷史方位的基礎上的。這是因為我們黨是:始終明確自己的最終奮斗目標是共產主義,并且努力探索尋求走向共產主義具體步驟的黨;已經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黨;在世界社會主義處于低潮階段,沒有丟掉政權也沒有改旗易幟仍然高舉共產主義旗幟高歌前進的執政黨;面對國際資本主義體系的壓力而仍然不屈不撓地高揚共產主義旗幟的執政黨;有著進行了半個世紀社會主義實踐積累了豐富的正反經驗教訓的黨;已經領導人民群眾進行了偉大的改革開放從而不僅實現了初步小康更是已經明確了前進道路的黨;已經形成鄧小平理論,并且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黨;不僅是領導人民群眾取得重大成就的黨,更是一個清醒認識黨還面臨種種問題的黨;對自己取得成就的經驗教訓有深刻認識,更是一個為自己提出明確前進方向的黨;不僅有著明確前進方向,而且已經規劃出實現前進方向的具體方針政策,更是要求不斷探索創新的黨;有著優良傳統,更是有著大批在新的條件下關于創新地發揮革命傳統的優秀干部的黨;得到廣大人民群眾擁護和信賴的黨。這樣的黨能夠擔負起人民群眾的期望,這樣的黨必須擔負起人民群眾的重托。所以,我們說的樂觀主義不是夜郎自大的盲目樂觀,而是立足于進取的樂觀主義,是勇挑重擔的樂觀主義。十六大文件通篇充滿了這種精神。

講樂觀主義不是盲目的,更在于我們有建立在開闊視野基礎上的科學憂患意識,對于已經存在的和可能出現的困難有準備,更立足于應對。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從來都是講科學憂患意識的,而夜郎自大的假馬克思主義者則是否定科學憂患意識的。在團結的勝利的七大上,在《結論》中講困難講了十七條,而講勝利條件才講了八條(見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在七大的報告和講話集》,第193-199頁)。他不僅講了那么多條困難,而且講了我們可能解決的辦法和有待去探索解決的辦法。鄧小平在領導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也是十分重視講憂患意識的。他既在一些問題出現的時候,敏銳地告誡全黨,也在一些重大決策提出和實行的時候充分估計到困難和問題。十六大報告就強調了“面對很不安寧的世界,面對艱巨繁重的任務,全黨同志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帶來的嚴峻挑戰,清醒地看到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在十六大報告中,不僅強調了憂患意識,而且在報告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別論述了我們工作中存在著的困難和問題,更是前瞻性看到了前進路上可能出現的問題。科學憂患意識是表現了一個信心,一種自信心。

只有建立在不斷進取基礎上的高超執政能力,才能把握機遇,應對挑戰。革命樂觀主義不是坐享其成,科學憂患意識不是束手無策,而都是要靠共產黨人發揮主動性、創造性。這就要我們不斷根據新的實際,提高我們的執政能力,來鞏固和加強黨的執政地位。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不斷提高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依法執政的能力和總攬全局的能力,就為我們指明了方向。這需要作長期的、多方面的不懈努力。我們要好好學習和牢牢把握好黨在新時期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按照十六大報告提出的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按照“四個必須”、“四個新”的要求,把“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貫徹到建設小康社會的各個工作領域,體現到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