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心得

時間:2022-11-29 10:50:00

導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心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心得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結合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進而建構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形態并指導當代中國實踐的一種現實要求。那么,究竟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筆者認為,可以從邏輯與歷史兩個層面來加以理解。

從邏輯層面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既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又是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和中國實踐創新的過程;既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解決中國問題進而推進中國發展的過程,又是用中國的方式實踐馬克思主義進而推進馬克思主義發展的過程。其實質,就是尋求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實現形式,使馬克思主義具有“中國形態”。

具體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四種基本含義,前兩種含義講的是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分析解決“中國問題”,后兩種含義說的是用“中國方式”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價值。

一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化,即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方位相結合,注重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研究中國的某一“歷史方位”,對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給予準確判定,進而探究這一歷史方位中的馬克思主義。在當今,就是探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馬克思主義。這是具有歷史形態的馬克思主義。二是馬克思主義的現實化,即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現實相結合,注重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分析和解決具有根本性的“中國問題”,進而從政治或意識形態上作出解釋并指導中國長遠發展的根本理念。這是具有指導地位的馬克思主義。三是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即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相結合,注重研究并汲取“中華文化”的精粹,從中尋求解決中國問題的中國方式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價值的中國實現方式。這是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四是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即把馬克思主義與大眾思維相結合,注重馬克思主義的“中國表述”,使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大眾的社會心理與接受方式相適應,成為影響中國人民生活方式的思維方式,為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所理解、所認同。這是具有中國表述的馬克思主義。

這里,基本方法、社會歷史、社會現實(中國問題)、文化傳統和大眾思維,是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五個核心要素。其中,面向“中國現實”或“中國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要義和使命。

從歷史層面來說,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是直面“中國現實”或“中國問題”的歷史演變的進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蘊涵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邏輯。這一進程及其創新邏輯具有學術和政治兩個層面。學術層面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其實質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分析“中國問題”,進而從學理上建構當代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形態;政治層面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其實質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分析“中國問題”,進而從政治或意識形態上確立對當代中國發展具有指導地位和作用的馬克思主義。這里著重從政治層面上來梳理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創新邏輯。

中國的改革開放大致經過了三個歷史時期:

一是動員參與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主要是鄧小平理論。中國受傳統社會主義觀念的影響很大。過去,我們對中國國情認識的一條重要教訓,就是以唯書、唯上的思維看待社會主義,從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社會主義和斯大林的“社會主義模式”出發看待中國的社會主義,認為中國可以“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結果多注重生產關系領域的革命,沒有把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看作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首要根本任務。由此,沖破傳統的社會主義觀念并在社會主義觀上解放思想,是中國邁開改革開放步伐的突破口。鄧小平理論首先是通過分析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來有效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問題而確立起來的,也是圍繞這一問題而進行創新的。在鄧小平看來,要正確認識中國國情,就必須實事求是地把握中國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1978年以后,我們黨通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沖破“兩個凡是”,重新確立了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認識中國國情,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根本任務是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使民眾各盡其能、使社會煥發活力;而發展生產力的有效方式是利用市場經濟體制;判斷改革開放成敗得失的根本標準是“三個有利于”。正是鄧小平理論,才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也使我國改革開放邁開了堅實的步伐。這里,“初級階段”(歷史方位)、“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首要任務)、“市場經濟”(發展手段)、“三個有利于”(思維方式),是鄧小平理論的核心內容。鄧小平理論實際上就是動員參與期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種如何使民眾各盡其能、使社會煥發活力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二是表達訴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主要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主要解決的是“如何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許多積極因素和力量被動員起來了,結果是各種力量迸發,各種創造財富的源泉涌流,各種社會階層都在發揮作用,我國社會既呈現了活力,也出現了多樣化的社會發展態勢。有為必有位。當這些因素和力量的作用越來越大的時候,當社會多樣化的態勢日趨發展的時候,就會向中國共產黨提出這樣或那樣的要求。歸納起來,主要有利益訴求、權利訴求、民主訴求和公正訴求。這意味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在邏輯上進入了“表達訴求期”。這一時期的基本特征,就是我們力求尊重人民群眾的各種合理訴求,努力使社會各階層的社會成員能各得其所。一個政黨不怕有人反對,就怕沒人支持。如何在多樣化的社會發展態勢中,既保持社會活力又保持社會和諧,既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又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在執政背景、執政資源、執政基礎發生了變化的情景下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就把如何通過黨的先進性建設與執政能力建設來解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問題邏輯地提了出來。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中國共產黨人運用唯物史觀關于生產力發展和人的發展的統一、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客體和社會主體的統一等理論,來解決這一問題,從而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質上就是表達訴求期關于“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一種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關于中國共產黨如何鞏固其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三是整合凝聚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要理論成果是科學發展觀。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黨的先進性建設與執政能力建設的統一主要體現在中國共產黨如何領導中國的發展上。由此,首先必須針對當今世界、當代中國的發展狀況和發展趨勢,并根據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確立一種科學的發展觀,而且要運用科學發展觀,既解決社會活力問題,又解決社會和諧問題,同時還有利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科學發展觀就是要解決通過什么樣的發展來解決社會活力和社會和諧的統一問題的。這里,科學發展觀實質上是整合凝聚期關于中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一種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