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部大科制改革措施
時間:2022-09-23 08:35:00
導語:組織部大科制改革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期,**市委組織部參照“大部制”的有關做法,探索實行了內設機構“大科制”改革,整合機構設置,優化人員組合,初步建立了“資源有效整合、人員優化組合、工作高效運轉”的良性機制。
合署不合科整合內設機構設置
實行“大科制”,內設機構整合是基礎,科室職能調整是關鍵。市委組織部內設18個科室,機構齊全,職責明確,但不同程度存在著科室之間溝通協作不夠,職能不明晰等問題。為此,按照精干、統一、效能的原則,將業務職能相近的18個科室整合為10個科室,在保留原有科室設置不變、領導職數不減、職務職級不降的同時,打破科室獨立辦公模式,按照干部、人才、黨建三條戰線,把職能交叉、業務相近的科室整合為一個“大科”。如:將干部調配科與干部信息科、干部一科與縣(市)區績效考評辦、干部監督室與12380舉報中心合署辦公,解決了部分科室職能相對單一的問題,保持工作量的大體均衡;組織科與指導科、組織員辦與黨員電化教育科聯合辦公,做到黨的組織建設與黨員管理教育的有機統一;成立大“人才科”,人才科、企業管理人才中心與干部培訓科“三科合一”,實現人才工作的統一規劃、宏觀指導和重點推進。
實行部務委員“坐科制”,變“三級管理”為“二級管理”。針對以往部務委員存在著有職無責,“協而不管”、“管而不實”等問題,明確不設部委室,部務委員也不兼任科長,直接協助副部長分管科室工作,既簡化了工作層級,提高了工作效率,調動了分管副部長、部委和科室的工作積極性,還解決了部委分工不明確、職責不到位、作用發揮不突出等問題。
科長無大小健全內部運行機制
“大科制”不是科室的簡單重組,重點是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權責配置和工作運行機制,實現機構設置與職能職責的有機統一。為此,從規范科長的職權和職責入手,統一領導,牽頭負責,“分工不分家”,健全完善了“大科”內部運行機制。一是明“責”,實行統一領導。合署辦公后每名科長按照科室職能分工,工作有側重,整體為一個“大科”,分工不分家;責任有大小,實行牽頭領導,明確“大科”的第一責任人和第二責任人。同時,實行逐級負責制,科員向副科長負責,副科長向科長負責,科長向部委、副部長負責,副部長向部長負責。這樣做,既算好“加減法”,整合重組了重疊設置、職能交叉的科室,又做好“乘除法”,實現了“倍增效應”,做到科長、副科長以及科員之間職、責的有機統一。二是分“工”,業務工作各有側重。合署辦公的科室業務相對獨立,每名科長政治上平等,待遇上一致,沒有大小,不分先后,日常工作各盡其職,各負其責,“各管一攤”,從而打消了科長的顧慮,充分發揮科長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三是聚“力”,重點任務集中突破。對重點工作實行“項目化”管理,根據工作職能確定牽頭科長,其他人員全力配合,明確工作標準、完成時限、任務分工,實行專項推進、定量考評、責任追究,在實現重點工作全面推進的同時,使每名科長既做“科長”牽頭負責職責工作,又做“副科長”全力配合職責之外的重點工作,實現了多角度思維,多崗位鍛煉。
唯能力不唯資歷優化人員力量配置
內設機構的整合重組勢必帶來人員的調整分流。針對組工干部長期存在的“只求保險,怕擔風險,只防出錯,不求出新”、“進了組織部就進了保險箱”等觀念,打破論資排輩、平衡照顧,實行機關干部年度述職評議、競爭上崗、輪崗交流等制度,切實把每名干部用到最合適的位置上去。
一是實行年度考核評價機制。組織全體機關干部對科長、副科長進行民主評議,將測評內容細化為10項要素,分別賦予不同分值,加大工作政績、創新發展、工作能力等指標權重,引導干部比政績、比創新、比實效。為了保證測評的客觀公正,實行“實名制”填票,統一發票、分散劃票、集中投票、密封計票,并將測評情況全部向每名干部進行反饋,對10名檔次低、排位靠后的干部,由主管部長提醒、誡勉談話,指出存在的問題,明確努力方向。
二是創新競爭上崗工作新模式。打破進部年限、年齡和資歷限制,采取筆試、面試、民主測評等方式,全面、客觀、歷史地評價干部,共選任9名科長、4名副科長,其中6名年紀輕、資歷淺但業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優秀干部擔任了科長、副科長職務。在競爭上崗過程中,由外請專家教授和全體機關干部做評委,實行“署名制”打分,既保證測評結果客觀公正;實行百分制量化評分,對競職演講、筆試、民主測評分別確定不同的測評要素、打分細則和比例權重,比能力、比政績、比公論,切實把善于創新、業績突出、形象公認的干部選拔到中層領導崗位。
三是建立“雙向選擇”交流輪崗工作機制。事先將輪崗交流的條件、范圍、程序等面向全體干部公開,由每名干部自愿選擇1-3個崗位,根據崗位特點和個人特長,把在同一崗位工作滿3年以上的干部調整交流到合適的崗位,共調整科長、副科長17名,占中層領導干部總數的54.8%。注重干部年齡、知識、專業、學歷等結構的互補和搭配,強化干部、黨建、人才等職能科室之間干部交流,共輪崗交流干部8人,占干部交流總數的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