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整改措施

時間:2022-10-20 02:41:00

導語:改善民生整改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善民生整改措施

在我國現階段,隨著以人為本理念以及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民生問題日益凸顯。改善民生,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重要課題。

“民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在中國傳統社會當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計。到了20世紀20年代,孫中山給“民生”注入新的內涵,并將之上升到“主義”、國家方針大政以及歷史觀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孫中山對于民生問題較為經典的解釋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頁)“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經濟的中心和種種歷史活動的中心。”(同上書,第825頁)“民生是社會一切活動的原動力。”(同上書,第835頁)現代意義上的民生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民生是指,凡是同民生有關的,包括直接相關和間接相關的事情。這個概念的優點是充分強調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綜合性,但其明顯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圍太大。從直接相關和間接相關的角度看,廣義上的民生幾乎可以延伸到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無所不包,甚至還可以包括歷史觀方面的問題。這樣一來,由于不宜操作和把握,容易沖淡人們對于直接、切身、具體、真正的民生問題的關注和改善,使民生問題難以同改善民生的具體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結合起來。孫中山對民生大致是從廣義的角度來界定的。狹義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從社會層面上著眼的。從這個角度看,所謂民生,主要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以及民眾的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和基本權益保護的狀況等。

民生問題由低到高,呈現出一種遞進狀態的三個層面的具體內容:

第一個層面的內容,主要指民眾基本生計狀態的底線。這一層面上的民生問題主要側重民眾基本的“生存狀態”問題。其具體內容包括:社會救濟,最低生活保障、基礎性的社會保障、義務教育、基礎性的公共衛生、基礎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二個層面的內容,主要指民眾基本的發展機會和發展能力。這一層面上的民生問題主要側重民眾基本的“生計來源”,考慮每一個社會成員“要有能力和機會活下去”的問題,即:一個社會在滿足了社會成員基本生存問題之后,就應考慮社會成員基本的發展能力和發展機會問題,以期為民眾提供起碼的發展平臺和發展前景。其具體內容包括:促進充分就業,進行基本的職業培訓,消除歧視,提供公平合理的社會流動渠道,以及與之相關的基本權益保護問題(如勞動權、財產權、社會事務參與權),等等。

第三個層面的內容,主要指民眾基本生存線以上的社會福利狀況。這一層面上的民生問題主要側重民眾基本的“生活質量”問題,即:當一個社會解決了民眾基本生存和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之后,隨著經濟發展水準和公共財力的大幅度提升,進一步需要考慮的問題,應當是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生活質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應當看到,這一問題屬于較高層面上的民生問題,目前的中國社會尚沒有能力全面解決這一問題。不過,應當將這一層面的民生問題作為未來的一個重要目標列入改善民生的中長期目標體系當中。

改善民生問題實際上有一個規律,這就是:從現實和操作邏輯看,民生問題上述三個層面上的內容具有一種逐層遞進的關系,即前一層面內容的基本實現是后一層面內容實施的前提條件,當前一層面內容基本實現之后,應當順理成章地開始后一層面內容的努力。這個順序千萬不能倒過來。

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這一重大戰略,對于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第一,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之必需。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正當性依據來源于“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及由此所產生的中國人民的廣泛認同和支持。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為了中國的民族富強、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奮斗的歷史。同廣大人民群眾保持著息息相關的聯系,是中國共產黨安身立命的基礎。同志指出:“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盛衰的根本因素。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順民意、謀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在“執政”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必須給中國人民帶來實惠、帶來實際的利益。換言之,必須大幅度地改善民生。只有這樣,我們黨賴以執政的基礎才能夠得到保持和增強。

第二,是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之必需。重視并改善民生問題,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一種最有效的動力。民生具體狀況如何,對于一個社會的內需拉動有著直接的重要影響。就高收入群體、低收入群體和中等收入人群比較而言,高收入群體的購買能力最強,但其邊際消費傾向卻是最低的;低收入群體的情況則恰好相反,其邊際消費傾向最強,要高于高收入群體,但其購買能力卻是最低的;中等收入人群的邊際消費傾向和購買能力均比較強。顯然,一個收入結構呈“兩頭小中間大”狀態的橄欖形的社會結構亦即中等收入人群占主導位置的社會結構,對于內需的拉動力是最強的;相反,在一個民生狀態不容樂觀亦即以低收入群體占據主導位置的金字塔型的社會當中,其內需拉動力是最弱的。重視并努力改善民生,可以減少貧困人口數量并使低收入者的收入普遍提高,可以增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這樣一來,更多的社會成員的購買力就會明顯提升,我們國家的經濟就會得到有效持續的拉動。

第三,是實現社會安全運行之必需。隨著改革發展進程的深入,我國進入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的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現在大量社會調查顯示出的問題多集中在同民眾日常生活有直接關系的方面,如:就業、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義務教育、貧富差距、物價上漲等。由于一些民生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所引發的社會問題對于社會的安全運行造成了有害的影響。顯然,為了保證中國社會的安全運行,必須高度重視并改善民生問題,并將它放到極為重要的戰略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