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干部選用公信度交流
時間:2022-10-20 02:41:00
導語:提高干部選用公信度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正確用人導向,按照德才兼備、注重實績、群眾公認原則選拔干部,提高選人用人的公信度,”進一步明確了新時期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方向、原則、標準和價值取向。因此,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對于提高選人用人質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惠民縣從干部選拔任用的實際出發,積極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斷創新干部選用方式,選準用好干部,著力提高干部選用工作的公信度。
一、創新干部初始提名方式,擴大民主推薦范圍
干部選拔任用的初始提名,是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關鍵環節,直接影響和作用于干部工作的其他環節,是有效解決“少數人選人”、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用人上不正之風的關鍵。因此,創新初始提名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創新初始提名應在嚴格遵守《干部任用條例》的基礎上,做到以下四點:一是推行重要崗位“海選”提名。對重要崗位干部的初始提名,在全委擴大會上進行“海選”推薦。出現推薦票分散、缺少意見較為一致的人選或多名人選基本條件大體相當時,按選拔職位的一定比例,提名兩名或兩名以上的考察人選。差額提名后,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的監督。今年年初,我們縣在全委擴大會上,對2個鄉鎮黨委書記職位和2個鄉鎮長職位進行“海選”,共有11人被確定為提名人選。二是實行業績遴選提名。建立重大事項跟蹤考察制度,圍繞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等重點工程、重點工作對干部進行跟蹤考察,對項目主要負責人、協辦部門負責人及其他干部在工作中的現實表現和工作實績進行備案,根據工作業績遴選優秀干部進行提名。近兩年來,我們先后對在開發區建設、古城開發、孫子文化旅游節籌辦等重點工程、重點工作中業績突出的36名干部進行了提名,其中31名被提拔到領導崗位上。三是探索后備干部直接提名。進一步健全后備干部管理層級化管理的辦法,把后備干部隊伍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三個層次,結合經常性考察和實績備案,不斷充實完善內容。進入一級后備干部隊伍庫的,作為中青班學員進行重點培養,并直接提名。近年來,我們連續舉辦了兩期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培訓中青年干部84人,已有56名中青年干部被直接提名,走上了領導崗位。四是鼓勵個人自薦提名。在干部職位出現空缺且需要配備時,要通過多種形式通告,將出現空缺的職位、任職資格條件和任職要求進行公布,擴大干部群眾的知情權,鼓勵符合條件的個人自我推薦提名,進一步擴大提名范圍,提高干部群眾的“參與度”。
二、創新干部選拔方式,拓寬選人用人視野
全面落實競爭擇優的各項要求,建立科學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是打破干部選拔任用壁壘,拓寬選人視野,選拔德才兼備的優秀干部的有效渠道。一是完善公開選拔機制。變“伯樂相馬”為經常性“疆場賽馬”,使公開選拔常態化,拿出更多的職位進行公開考選,徹底打破身份、行業、地域等方面的界限,給更多的優秀人才提供平等競爭的機會,實現廣泛選賢任能,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目的。去年我們縣拿出10個科級干部職位進行了公開選拔,今年又拿出15個科級崗位進行公開考選。二是全面推行中層職位競爭上崗制。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健全機關、事業單位內部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滿活力的選人用人機制,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今年,我們結合“干部素質提高年”活動,在全縣范圍內推行中層職位競爭上崗制度,要求每個單位至少拿出30%的中層崗位進行競爭上崗。目前,已有8個單位陸續推開,56名年紀輕、有活力的年輕干部走上了中層崗位,初步改變了年齡老化、文化偏低、辦事效率不高的現象。在競爭上崗的基礎上,對一般干部試行雙向選擇,即在明確了科室負責人和科室編制數的前提下,由科室負責人選科員,科員選科室,對在雙向選擇中落選的干部再由黨委進行分配,對表現的確比較差的,作待崗處理。進一步激勵廣大機關干部愛崗敬業、恪盡職守、開拓進取,奮發向上。三是深化公開招錄制。實行“以考代分、以考代調”制度,破解每年的大中專畢業生和復退伍軍人等迫切進入機關事業單位的難題。近三年來,先后有500多名大中專學生畢業生、200多名復退伍軍人通過“陽光考選”,走上了工作崗位,進一步優化了全縣人力資源配置。四是探索選聘優秀農村干部充實鄉鎮機關。去年以來,我們縣4個鄉鎮先后通過競爭上崗、干部干事創業實績考核等方式,選聘了11名優秀村干部到鄉鎮機關任職。進一步疏通了農村基層干部出口,拓寬鄉鎮干部隊伍來源,激發了現任農村干部的學習熱情,讓村干部看到了奔頭和盼頭,看到了希望和前途,激發了他們服務本鄉本土、建功立業的工作熱情和創造活力。
三、創新干部考察方式,確保干部考察真實性
干部考察是干部選拔任用、監督管理至關重要的環節,是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的重要保證措施,也是干部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考察者是干部考察工作的主體,其素質如何,直接影響著考察的質量。為提高干部考察的真實性,我們建立健全了兩項制度,著力規范干部考察行為。一是建立干部考察培訓考核制。根據干部考察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去年,我們結合干部的思想狀況、工作年限、學識水平、工作能力、職務職級等要素,對30名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組工人事干部進行了干部考察資格集中培訓,培訓結束后進行了嚴格的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一律不準參與干部考察。二是健全完善干部考察責任追究制。針對有的考察組成員工作大而化之,不深不細,掌握情況不全面,匯報工作不具體甚至有遺漏的現象,實行工作責任追究,凡違反《干部任用條例》規定,隱瞞或歪曲事實真相,不能客觀公正評價干部,造成不良影響的,嚴肅追究考察組長及相關人員責任。干部優秀不優秀,群眾看的最清楚,因此,要想把干部選準,就必須充分發揚民主,走群眾路線,聽取群眾的意見。在干部考察中工作中,進一步增加基層干部群眾的數量,擴大基層群眾參與的深度和廣度,在研究干部時,充分尊重基層干部和群眾的意見,把群眾的滿意度作為任用干部的重要參數。一是實行跟蹤考察。對參與重點工程、重點工作及其他急難險重工作任務的干部進行跟蹤考察,根據干部表現情況進行實績備案,對實績突出的干部優先進行提拔。對在重點工作中表現不佳,群眾來信來訪、電話舉報較多的干部及時從工程一線撤下,并建立“問題檔案”。去年以來,我們先后對57名參與全縣重點工作的干部進行了跟蹤考察,其中16名實績突出的考察對象被提拔重用,為3名有不良表現的干部建立了“問題檔案”。二是實施溯源考察。對重要領導崗位特別是“一把手”人選的考察,要到考察對象曾經學習、生活、工作過的地方實地調查摸底,多方了解掌握社情民意。在今年年初對2名鄉鎮黨委書記和2名鄉鎮長的考察中,考察組先后走訪了與考察對象一起工作過的領導同志,包括離退休老同志、曾經與考察對象有過意見分歧的同志等。走訪了考察對象的同學、戰友,走訪了考察對象曾經的同事、鄰居等,提高了考察的覆蓋面。三是推行“兩圈”考察。對考察對象的生活圈和社交圈實行同步考察,有選擇地聽取與考察對象有密切接觸的工作人員和周圍鄰居的反映,深入了解“八小時以外”的表現。去年,我們根據對群眾的考察了解,對1名生活圈不健康的干部取消了考察資格。四是實行聯審考察。建立由紀委、政法委、審計局、計生局、信訪局等部門組成的干部“聯審”信息網絡,對考察對象進行聯合審驗,合格者方能列為提拔對象,凡反映有問題的,在查清實情前暫緩提拔,切實防止干部考察失真失實和干部“帶病提拔”、“帶病上崗”問題。去年,先后有2名同志因為“聯審”不合格,而被取消了提拔資格。
四、創新干部考核方式,樹立憑實績用干部的導向
科學的干部實績考核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證。要注重把扎根基層、埋頭苦干、不事張揚,堅持科學發展、關注民生的干部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營造決不讓勤勤懇懇、埋頭苦干的人吃虧受屈的良好氛圍。一是制定科學的政績考核標準。去年,我們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制定出臺了《惠民縣關于進行干部干事創業實績備案的暫行辦法》,考核干部實績既看經濟建設情況,又看反映社會發展情況的民生狀況;既看GDP增長情況,又看發展的成本和代價;既看經濟社會發展結果,又看個人主觀努力程度;既橫向看名次,更縱向看增幅。二是改進考核辦法。堅持組織考核與群眾考核相結合,把群眾的口碑作為衡量干部是否優秀的重要依據。干部的日常表現最能反映其真實的面目,去年,我們為全縣每位副科級以上干部和386名后備干部建立了日常考核檔案,使考核從工作向生活延伸,從定期向平時延伸,改變了干部不提拔不考核的傾向。三是健全鼓勵埋頭苦干的機制。對起點低、基礎差,在貧困、落后、偏僻鄉鎮及在缺少區域優勢、資源優勢的地方工作,但經過努力仍取得一定實績的干部優先任用;對付出艱辛努力但由于種種非人為因素導致實績不突出,或短時間內難見實效的干部,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充分肯定,決不能讓勤勤懇懇、埋頭苦干的人吃虧受屈。去年以來,有8名長期在鄉鎮工作的同志被提拔到重要領導崗位,13名長期在基層一線工作的年輕同志被提拔重用,5名長期在鄉鎮工作的同志被選拔到縣直部門任職。四是實行干部責任追究制。強化干部為民履責的意識,打破“不犯錯誤不下臺”、“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干部使用模式,對領導干部實行嚴格的問責制。對疏于理事、工作不負責任,只顧眼前利益或不計成本、盲目投入等高成本低產出等現象給予嚴肅批評,對追求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造成不良后果的,要進行嚴肅的責任追究,從而切實增強干部的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