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當前有效措施

時間:2022-03-04 03:31:00

導語:教育當前有效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當前有效措施

如何創新性地轉化問題學生?本文的回答是:實施“教育會診制”。教育會診制是借鑒醫院的會診制度,對學校的“病人”——問題生進行多主體、多方位合作診斷的制度。具體來講,它是關于問題生教育的一套規則和行為準則,對個人力量不能轉化或經常反復性出現問題的學生,以教師、家長、專家、社會人員等多元主體的合作為基礎,通過整合教育力量、集體診斷,形成適合問題生轉化的方案并予以實施。

一、教育會診制:問題生教育的內在需要

目前,學校在問題生的教育上積累了不少經驗,但是在對問題生成因的探索、教育主體間的配合、教育方法的整合等方面的研究不夠深入。問題生的教育迫切需要以一種制度的形式整合各種教育力量,規范教育方式,尋找適合問題生的路徑,教育會診制因此產生。它是一種新理念的滲透,是問題生教育的內在需求。

從問題生本身來看,問題生成因多樣化、復雜化,需要實施教育會診。問題生的形成不是單一因素的作用,學者鐘啟泉認為問題生的成因包括四個要素:素質因素、人格因素、環境因素、身體因素。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復雜地交織在一起,構成導致問題生的總體因素。問題生經常發生的問題有多種,每一種問題產生的原因也有多種。因此,引導問題生不能單一方面入手,必須把握問題生成因的諸多因素。教育會診制的提出強調問題生成因的復雜性,通過教師、家長、專家的多方面教育力量的診斷找出病源。

從教育主體來看,主體間配合松散,需要實施教育會診。當一個學生出現問題,班主任、任課教師、家長都有責任進行引導教育,但是他們之間存在配合松散、缺乏協調的問題。科任老師管不好往班主任那兒推,班主任管不了就往政教處推,政教處管不了往家長那里推。這導致他們在轉化問題生時出力不一致,甚至存在相互矛盾、相互抵觸的教育行為。教育會診制的提出強調教師之間的合作、學校與家庭的合作、學校與社會的合作。通過教師之間的合作,學生能夠實現校內更優化的發展;通過家校之間的聯系,教師把學生在校的行為表現和發展情況及時以家訪、家長會等形式告知家長,并及時得到學生校外表現的信息,實現學校、家長的互動;通過社會主體的參與,使得學生所受教育更加趨于一致化。

從教育方法來看,各種教育方法的應用缺少系統規劃,需要實施教育會診。“問題學生的轉化方法是實現問題生轉化所需要的活動方式、動作體系、手段及技術的總稱。”可以粗略地將問題生的教育方法分為顯性教育方法與隱性教育方法。顯性教育方法是直接告知學生你應該如何改正,讓學生明白這是在引導他。比如班主任找學生談話,對其行為或思想做出正面的或側面的引導。隱性教育方法以學生覺察不到的方式去教育,這種方式滲透于課堂教學或者是教師平時與學生的交往中。比如,激發問題生的興趣、用愛心轉化學生等方式。但是,這些方法之間缺乏恰當的規劃,并沒有有效地服務于問題生教育。教育會診制強調教師、家長、社會、專家的碰面“會診”,產生系統的解決方案,使得不同的教育方法共同作用于一個目標。

于是,建立教育會診制意味著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專家,對問題生作單方面的分析轉變為形成多角度觀察,對問題生作割裂性的教育行動轉變為合作診斷。

二、教育會診制:多元主體的合力教育

“會診”在詞典中解釋為“幾個醫生共同診斷疑難病癥”。教育會診制引用此醫學概念,在問題生轉化過程中表現為“多元主體的合力教育”,即是把學校、家庭、社會等問題生教育的各股力量凝集起來,統一規劃形成一種“合力”,從而更有效地轉化問題生。

教育會診的實施主體是問題生教育的執行者,體現出多元性特點。班主任、科任教師、學生家長、校長、專家等都具有成為問題生教育的策劃者、推進者或者破壞者、參與者或者逃避者的可能。“班主任老師是問題學生教育的第一責任人,是組織者與實施者。”家長在子女教育上的責任是顯而易見的。專家具有一定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而且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和教育經驗,他們能夠指導教師或家長處理問題。具體實施中,類似于醫院的主治醫生,教育會診同樣需要確定一個“主治教師”。當班主任對某學生的個人教育無效時,應該召集與該生息息相關的教育主體,包括家長、科任教師、學校有關負責人、專家、影響問題生的重要人物等,然后經過多方面研究,推舉一位“主治教師”負責會診,其余教育主體需要配合合作。

在多元主體之間,教育會診體現出“合力”教育的特點。教育主體間的關系狀態既不是分散用力,也不是均勻用力,而是呈現出凝聚力的狀態。這就意味著學校、家庭、社會等主體之間需要具有良好的溝通與規劃,在問題生轉化過程中各自明確自己的權利,承擔屬于自己的責任。具體實施中,就問題生轉化前階段而言,合力教育意味著教師、家長等匯聚不同角度、不同時間、不同空間對問題生的了解情況。就問題生轉化實施階段而言,合力教育意味著會診主體共同診斷、制定出適合問題生轉化的措施,并在“主治教師”的組織下相互配合實施。就問題生轉化后階段而言,合力教育意味著會診主體需要及時向“主治教師”反饋問題生教育的效果,并交流溝通以計劃下一階段行動。問題生教育的實踐者必須理解只有多方合作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教育會診制采用“會診”就是集中各方教育力量轉化問題生。

多元主體的合力教育“便于把一個最優的教育方案貫徹到每一位老師和家長,讓他們在教育中始終保持一致性,這樣才會形成一股強大的教育合力,而不是分力——阻礙學生健康向上正常發展的力”,有助于通過合作診斷抓住問題生的主要根源,多方位著手引導學生。那么,這種多元主體的合力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又體現出怎樣的特點呢?

三、教育會診制:動態生成的過程

會診的過程可以簡單歸結為“第一是診斷階段,重在分析問題,發現假設;第二是治療階段,重在社會生活情景中實施或實驗”。但是實踐本身不是簡單的一個、一個的事情,因為會診實施者與對象都是不斷處于發展變化中的人,因而呈現出“動”性;因為會診實踐充滿可能并不斷創造著可能,因而呈現出“活”性。

從其動態性來看,教育會診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育會診制并非表現為僵化的規章,問題生成因的復雜性、會診主體之間關系的復雜性,使得問題生教育過程永遠處于變動之中。各類可控的、不可控的、內部的、外部的影響問題生行為或思想的因素會不斷出現,會診人員的合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也因問題解決的需要而產生,不確定性充滿了教育會診的過程。也就是說,教育會診制的實際應用過程具有情景性、動態性,根據問題的不同性質召集不同的相關主體進行合作診斷,以尋找適應問題生個人的轉化方法。

從其可能性來看,會診實踐本身,就是一種可能向現實的轉化過程,最終總是呈現為具體的活動結果。如學生的轉變、教師的成長、班集體的建設等等。通過會診,幫助問題生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通過會診,提供教師、家長、專家、社會人員等交流的平臺,促進他們相互學習,共同提高。需要關注的是,教育會診制針對的是那些對個人力量不能轉化或經常反復性出現問題的學生,因此問題的解決并不是那么輕而易舉,一個問題解決了,可能會出現新的問題。新問題的出現意味著新的發展空間的到來,就生成新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學生的轉變、教師的成長等等又在不斷開拓、發展。也就是說,教育會診制的實施過程其實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每一個螺旋發展圈又都包括著幾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環節,令學生在會診中發展,教師在行動中成長。

面對于此,教師、家長等與問題生息息相關的主體需要直面教育會診的動態生成過程,智慧地介入問題生教育之中,認真分析問題生的成因,按照問題的不同性質選擇合適的診斷模式。

總之,教育會診制作為“醫院會診”與“問題生教育”相結合的創新,以制度的形式規范學校、家庭、社會的責任,將各方力量凝聚起來形成教育合力,是解決問題生轉化問題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