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禮儀文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0 17:39: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古代禮儀文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古代禮儀文化

中學語文禮儀文化教育論文

【摘要】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傳統禮儀文化作為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在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發展中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我們需要看到傳統禮儀文化教育對于促進中學語文教學的作用,切實發揮傳統禮儀文化教育作用,進而提高我國中學語文教學質量?;诖耍疚臏\談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傳統禮儀文化教育的作用,希望可以給相關教學者帶來一定借鑒作用。

【關鍵詞】傳統禮儀文化;中學語文;促進作用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傳統禮儀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國語文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了解禮儀文化的本質,提煉出傳統禮儀中的精髓,充分運用我國文化特色,將我國打造成為文化大國,進而提高我國經濟文化發展實力,使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站穩腳跟。

一、傳統禮儀文化教育所具備的價值

(一)有助于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大場合與各個時代的禮儀文化現象。這在古典詩人中也十分常見。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初中生對文章中的傳統禮儀文化深入發掘。如:在司馬遷中的《報任安書》牽涉了很多謙稱,如“仆”“牛馬車”等。自古以來,我國就是禮儀大國,不管是在社會生活中,還是在政治層面上,“禮”都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工具,潤物細無聲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二)有助于提高社交能力。傳統禮儀具有教育規范作用,它對于培養學生積極的、向上的思想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禮儀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它作為人際關系處理的潤滑劑,一旦被社會成員所接受,就會形成一股自我約束力。在社會交往活動過程中,時刻以得體的、大方的禮儀行為來約束自身,樹立良好的形象。(三)有助于打造和諧文明的社會。和諧社會的本質是需要以人為本,重視個人道德修養的提高,注重個人價值的發揮。和諧社會的打造,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而禮儀文化對于養成個人內在品德有著積極效用。禮儀文化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無論對于個人發展而言,還是對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而言,其意義都是巨大的。

二、傳統禮儀文化教育對于初中語文教學的促進作用

查看全文

小議古代冠禮的道德意蘊

摘要: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之稱,禮作為一種倫理制度,一直支配著傳統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觀念,并起著化民成德的作用。有“禮之始”之稱的冠禮在古代中國地位非常重要,它在幫助個體順利跨越人生的不同階段的同時又引導其進入禮的社會語境。冠禮是以儀式為載體的“成德之教”,通過具體而生動的禮儀活動來啟發和教育個體,為社會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冠禮具體儀節所蘊涵的道德精神,今天依然值得我們重視。

關鍵詞:冠禮;道德意蘊;禮儀

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之稱,禮作為一種倫理制度,一直支配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觀念,并起著化民成德的作用。正如國學大師柳詒徵在其《國史要義·史原》中所說:“倫理者,禮之本也,儀節者,禮之文也。”可見,倫理道德是禮的根本精神,各種具體的儀節是禮的外在形式。儀節與倫理道德是“形”與“神”的關系,它們彼此相互依存,那些看似繁復而瑣碎的儀節其實是古人精致而意味深遠的文化設計,其中蘊涵著極強的道德意蘊,失去了具體的儀節與禮儀活動,禮的道德精神則無從展現。有“禮之始”之稱的冠禮在古代中國地位非常重要,是嘉禮中重要的典禮,它在幫助個體順利跨越人生的不同階段的同時又引導其進入禮的社會語境,正所謂“二十而冠,始學禮”。通過具體而生動的禮儀活動來啟發和教育個體,為社會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本文擬通過對冠禮的具體儀節的敘述來分析冠禮所蘊涵的道德象征意義和道德教育功能。

一冠禮的主要程式

儀式總是通過語言與身體的程式化動作來完成的,冠禮主要由給冠者加冠、取字以及以成人身份進行社會交往等一系列具有象征意義的儀節、禮辭以及身體的程序化動作所組成。根據《儀禮·士冠禮》及《禮記·冠義》,士階層以上的貴族男子到20歲時,家庭要在宗廟中為之舉行冠禮,冠禮的具體程序和主要內容大致如下:

1.筮日、戒(告)賓、筮賓、宿(請)賓及贊冠者。

查看全文

關中兒童食育禮儀與文化傳承探究

摘要:目前教育體制的不斷變革,教育重心由重分數向全方位的素質教育轉移。在如今幼兒園、小學都設立食堂的大背景下,“生活即教育”與“做人,做健康人,做幸福的健康人”的教育思想理念滲透在各個領域。本文將陜西關中兒童食育禮儀、文化傳承與小學實踐類課程及社團活動結合,著力于讓孩子通過一系列的食育活動,了解關中食文化與相關禮儀,在文化熏陶與傳承中培育健康的飲食理念,形成良好的飲食禮儀,進而學會選擇食物、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培養健全的人格。“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本文旨在以兒童食育為抓手將傳統食育禮儀文化融入于兒童生活中。

關鍵詞:陜西關中地區;食育;禮儀;文化傳承

陜西關中平原自古就被譽為“八百里秦川”,物美豐碩。在三千年往事中,它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無數美食,積淀了厚重而又輝煌的飲食文化。吃飯是人賴以生存的基石,所謂民以食為天,可見飲食文化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古人云:“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憋嬍撑c禮儀,一脈相承。關中“食育”禮儀,就是通過挖掘陜西關中地區傳統的吃食,讓兒童追溯本地區各種飯食食材的選用、制作,飲食禮儀的起源、發展,在學習、傳承中感受中國人的“敬畏自然、感恩食物”觀,習得中國傳統飲食禮儀和君子道德,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為探索現代食品教育而奠定思想基礎。

一.“食育”由來

“食育”就是飲食教育和通過飲食做教育。它起源于1896年日本養生保健專家石冢左玄的《食物養生法》一書,原話為“體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也就是在兒童教育中不光有體育、智育、才育,還應該有學習飲食文化的食育?;诖?,在2005年的時候,日本頒布了《食育基本法》,拉開了全國普及并推廣飲食運動的帷幕。此概念于2006年進入中國并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笆秤卑瑑蓚€層次,一是通過人們在對食物營養、食品安全的深刻認識中對食物產生感恩之心,二是通過加強對食文化的傳承、與環境的調和以培養人們良好、健康的人格品質與身心健康。食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食育就是通過對兒童進行食物、飲食的相關教育過程達到德、智、體、美、勞全方面教育;以食為媒,培養兒童成為熱愛生活的人,并且使他們具備保持健康生活的能力。兒童食育禮儀與文化傳承,將通過兒童對陜西關中地區的食禮儀的學習和探究內化為文化自覺。

二.陜西關中地區食俗禮儀

查看全文

談慶典禮儀裝飾設計的現狀

1.中國古代慶典禮儀環境裝飾的歷史與發展

鄉飲酒禮是一種宴飲儀式,重在于體現舉賢敬能、尊老尚齒之思想。儀式的現場,要先鋪設好參禮者席位,陳設好禮器,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明史·鄉飲酒禮》中對鄉飲酒禮的場景是這樣記載的:設賓席于堂北兩楹之間,少西,南面;主席于阼階上,西面;介席于西階上,東面;僎席于賓東,南面;三賓席于賓西,南面。皆專席不屬。眾賓六十以上者,席于西序,東面北上。賓多則設席于西階,北面東上;僚佐席于東序,西面北上。設眾賓五十以下者位于堂下西階之西,當序,東面北上。賓多則又設位于西階之南,北面東上。司正及讀律者,位于堂下阼階之南,北面西上。設主之贊者位于阼階之東,西面北上。設主及僚佐以下次于東廊,賓介及眾賓次于庠門之外,僎次亦在門外。設酒尊于堂上東南隅,加勺冪,用葛巾;爵洗于阼階下東南;篚一于洗西,實以爵觶;盥洗在爵洗東。設卓案于堂上下席位前,陳豆于其上。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堂下者二豆。主人豆如賓之數,皆實以菹醢。通過古書記載古代鄉飲酒禮的環境裝飾體現了嚴格的等級制度,這也是古代禮儀的一個重要表征。

2.西方慶典禮儀環境裝飾設計歷史與發展

西方社會的禮儀文化略晚于中國,在西方社會,禮儀一詞最早見于法語,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證。因為法庭是莊嚴的,在中世紀法國法院為了保證審判活動的正常進行,將“法庭須知”印在或寫在一張長方形的證件上,發給進入法庭的每一個人,作為通行證,上面記載著進人法庭應遵守的事項,使法庭活動的參加者遵守法庭的行為準則。后來在其它各種公眾場合也都規定了相應的行為準則,這些準則逐漸得到了大家的公認。在古希臘的文獻典籍中,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先哲的著述中,都有很多關于禮儀的論述。中世紀更是禮儀發展的鼎盛時代。文藝復興以后,歐美的禮儀有了新的發展,從上層社會對遵循禮節的繁瑣要求到20世紀中期對優美舉止的贊賞,一直到適應社會平等關系的比較簡單的禮儀規則。歷史發展到今天,傳統的禮儀文化不但沒有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和科技現代化而被拋棄,反而更加多姿多彩,國家有國家的禮制,民族有民族獨特的禮儀習俗,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禮儀規范程式,國際上也有各國共同遵守的禮儀慣例。西方社會的慶典禮儀形成與宗教信仰有著根本的聯系,因此很多慶典禮儀環境裝飾都帶有宗教色彩。

西方的慶典儀式大多是在宮殿或教堂里完成的,如愛麗舍宮,它是法蘭西共和國的總統府,也是法國最高權力的象征,其中的節慶廳和冬園是設宴會款待貴賓的場所,1889年,由建筑師歐仁·德布雷桑設計建成了節慶廳,墻壁、天花板、地毯都是絲絨,天花板上的12個水晶燈華麗異常。面壁都用鍍金鈿木裝飾,墻上懸掛著著名油畫或精致掛毯,四周陳設著17、18世紀的鍍金雕刻家具,國宴臺面呈“U”型,四周裝飾得金碧輝煌,極盡奢華;凡而賽宮中的鏡廳也是重要的禮儀空間,拱頂上布滿了描繪路易十四最初18年征戰功績得彩色繪畫。吊燈、燭臺與彩色大理石壁柱激素及盔甲交相輝映,排列兩旁的8座羅馬皇帝雕像、8座古代天神雕像計24支光芒閃爍的火炬,令人眼花繚亂。最為吸引人的是與長廊左側面對花園而開的17扇巨大拱形窗門相對應的17面鏡子。使整個禮儀空間更為寬敞宏偉。在前希臘環境裝飾風格中,紅色是最受歡迎的如果墻體是滿墻著色的通常會用紅色,一般宴會在花園內舉行,在花園里豎起華蓋,后來有所改變一些臨時性的建筑物經常被借用,阿特納奧斯在四個世紀后對它進行了描述“這個大帳篷由木柱構成,能放置為客人準備的130個長沙發椅……柱子有規律的間隔……在柱子上面是一個方形的框緣,它支撐了整個有白邊的圓形猩紅色華蓋,并作為屋頂”支撐體上鑲嵌著圖案或是鵝卵石,并且還懸掛其他的裝飾物。結論: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不論是物質技術還精神文化,人類社會的發展,都具有歷史延續性。21世紀是文化的世紀越是高度發展的后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人們越是對文化具有更為迫切的需求。慶典禮儀環境裝飾設計應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遺產,用現代的設計理念重新詮釋和傳承,這是新世紀慶典禮儀環境裝飾設計探索的重大課題。因此,慶典禮儀環境裝飾應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在風格、樣式、品味上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作者:李瑩單位:吉林建筑大學

查看全文

透析中國古代冠禮的道德意蘊

摘要: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之稱,禮作為一種倫理制度,一直支配著傳統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觀念,并起著化民成德的作用。有“禮之始”之稱的冠禮在古代中國地位非常重要,它在幫助個體順利跨越人生的不同階段的同時又引導其進入禮的社會語境。冠禮是以儀式為載體的“成德之教”,通過具體而生動的禮儀活動來啟發和教育個體,為社會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冠禮具體儀節所蘊涵的道德精神,今天依然值得我們重視。

關鍵詞:冠禮道德意蘊禮儀

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之稱,禮作為一種倫理制度,一直支配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觀念,并起著化民成德的作用。正如國學大師柳詒徵在其《國史要義·史原》中所說:“倫理者,禮之本也,儀節者,禮之文也。”可見,倫理道德是禮的根本精神,各種具體的儀節是禮的外在形式。儀節與倫理道德是“形”與“神”的關系,它們彼此相互依存,那些看似繁復而瑣碎的儀節其實是古人精致而意味深遠的文化設計,其中蘊涵著極強的道德意蘊,失去了具體的儀節與禮儀活動,禮的道德精神則無從展現。有“禮之始”之稱的冠禮在古代中國地位非常重要,是嘉禮中重要的典禮,它在幫助個體順利跨越人生的不同階段的同時又引導其進入禮的社會語境,正所謂“二十而冠,始學禮”。通過具體而生動的禮儀活動來啟發和教育個體,為社會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本文擬通過對冠禮的具體儀節的敘述來分析冠禮所蘊涵的道德象征意義和道德教育功能。

一、冠禮的主要程式

儀式總是通過語言與身體的程式化動作來完成的,冠禮主要由給冠者加冠、取字以及以成人身份進行社會交往等一系列具有象征意義的儀節、禮辭以及身體的程序化動作所組成。根據《儀禮·士冠禮》及《禮記·冠義》,士階層以上的貴族男子到20歲時,家庭要在宗廟中為之舉行冠禮,冠禮的具體程序和主要內容大致如下:

1.筮日、戒(告)賓、筮賓、宿(請)賓及贊冠者。

查看全文

文明禮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

摘要:文明禮儀教育作為一種生活化、形象化、具體化、常態化的道德教育,受到學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視。文明禮儀教育可以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認知,促進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校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能進一步豐富文明禮儀教育的內涵,完善文明禮儀教育的實施體系。

關鍵詞:文明禮儀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德育

一、文明禮儀教育的提出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育正確的價值觀是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的共同使命。我國正處在社會結構調整,各類利益沖突與價值觀沖擊的社會變革與轉型期,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信仰正在受到嚴峻的挑戰。文明禮儀教育作為一種生活化、形象化、具體化、常態化的道德教育,受到學校德育工作者重視并運用。以禮儀教育為載體,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否有其現實可能性?本文在這方面做一些思考和探索。禮儀是維系人類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全體社會成員共同遵循的基本的行為規范,并以約定俗成的風俗、傳統、習慣等形式固定下來。隨著社會發展,禮儀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社會文明的風向標,是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禮儀教育是一定社會集團根據禮儀規范的要求,有目的、有組織地對人們施加的系統道德教育活動。因此,禮儀教育是一種道德教育活動,通過禮儀教育可以提升個人道德素養,優化人性和人際關系,體驗成功交往的樂趣,進而促進社會和諧、文明發展。這里所提到的文明禮儀教育是指學校根據一定的社會規則和道德要求有目的、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系列禮儀規范的教育活動。文明禮儀教育的目標就是通過系列禮儀規范教育讓學生知禮、明禮、懂禮。

二、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思考

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是我們所說的“三觀”。價值觀是世界觀的核心,是驅使人們行為的內部動力。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對價值觀念的認識和解釋是不同的。任何社會的生存和發展都需要有一種普遍的社會認同和凝聚能力,以維護社會的協調與穩定。這種認同和凝聚能力主要來源于核心價值觀,是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總目標中選取出來的。富強是經濟發展目標,民主是政治發展目標,文明是精神和文化的發展目標,和諧是社會和生態發展的目標。要通過道德建設、文化建設、生態建設建立一個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進而更好地實現國家的民主與富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這八個字具有科學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態特點,都是按照科學社會主義的原則來定義的。因此,我國提倡的“自由、平等”的概念與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自由、平等”的觀念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第三個層次的內容,是公民政治、職業和社會交往道德要求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一種觀念形態,也是一種現實形態。因此,國家和社會層面價值目標的實現最終要落實到個人身上。公民個人道德準則的培育是國家和社會價值目標得以實現的前提和保障,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途徑的切入點。

查看全文

《千字文》對語文教材編寫的啟示

一、《千字文》成書的背景

這段話詳細地敘述了《千字文》成書的前后經過。《千字文》成篇之后,很快就在社會上廣為流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千字文》的內容

《千字文》的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天文、倫理、歷史、農業、祭祀、飲食等。具體來講,縱觀《千字文》全文,可以將其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從天地、宇宙的誕生和日月星辰講起。而后談到早期歷史和商周武王時期盛世的表現。這一部分內容共有三十六句?!肚ё治摹返牡诙糠种卦谥v述人的道德修養準則。該內容與儒家思想一脈相承。如《千字文》中指出人要孝親、珍惜父母傳給的身體,做人要知過必改,講信用,保持純真本色,樹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譽。接著文中又深入闡述對忠、孝和人的言談舉止、交友、保真等方面內容。這部分內容共有六十六句?!肚ё治摹返谌糠质紫日劦骄┏切袆佟⒍家厝A麗,京城之中匯集了豐富的典籍以及將相公卿們豐厚的待遇和富足的生活。而后列舉一系列文臣武將策功茂實的事跡。這部分內容共有五十二句。《千字文》第四部分首先贊美了那些甘于寂寞、不為名利羈絆的人們回歸自然的田園生活,其次談到日常理家,最后講到人生的價值在于有益社會。這部分內容共有九十六句。

三、《千字文》的體例特點

(一)句式簡短整齊,講究押韻對仗

查看全文

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禮儀教育的啟示

摘要:提出,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儒家文化;大學禮儀教育

禮儀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在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進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大學教育是塑造理想人格的關鍵期,禮儀教育則是通往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徑,將禮儀教育融入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過程,是進一步落實價值觀的重要舉措。

一、大學禮儀教育的本質

要回答什么是大學禮儀教育,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禮儀教育。禮儀教育則是將禮儀的內涵、觀念、表現形式通過一定的教育方式、手段進行傳遞,使受教育者感受到禮儀文化的博大,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禮儀教育的價值所在,有三個層次:首先,對于個體來說,是對仁德的追尋,讓個體的行為更加符合道德規范;其次,對于社會來說,是在人際互動中更懂自我約束,更懂尊重與理解,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再次,對于國家來說,禮儀則是用完整的規范體系,建立有條不紊的社會秩序,使國家和而不亂。依據上述論述,我們認為大學禮儀教育是指:高校根據禮儀規范及道德建設發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大學生的言行舉止、內在素質進行必要的禮儀指導、修正和教育的社會活動。其主要是向大學生傳遞禮儀文化知識和常識,指導大學生踐行禮儀,從而轉化為個體的行為或價值規范。其根本目的是推動大學生知美德、塑美型、養美性。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界定

查看全文

用餐禮儀:坐位的次序如何排列

中華飲食源遠流長。在這自古為禮儀之邦,講究民以食為天的國度里,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中國的飲宴禮儀號稱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進,終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飲食進餐禮儀,是古代飲食禮制的繼承和發展。

飲食禮儀因宴席的性質、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區,也是千差萬別。古代的飲食禮儀是按階層劃分:宮廷,官府,行幫,民間等。而現代飲食禮儀則簡化為:主人(東道),客人了。

作為客人,赴宴講究儀容,根據關系親疏決定是否攜帶小禮品或好酒。赴宴守時守約。抵達后,先根據認識與否自報家門,或由東道進行引見介紹,聽從東道安排,然后入座:這個“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飲食禮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從古到今,因為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變化??偟膩碇v,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

巡酒時自首席按順序一路敬下。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左手邊依次為2、4、6……右手邊依次為3、5、7……直至匯合。

查看全文

禮儀郵政鮮花禮儀常識

一、禮儀郵政鮮花禮儀的起源與作用

禮儀郵政鮮花禮儀的起源同禮儀一樣,是由習俗形成的。傳遞感情,寄情郵政鮮花,古時已經開始了。

代表東方古代文明的禮儀之邦——中國,在禮儀郵政鮮花禮儀的應用方面,可以追溯到久遠的古代??脊虐l現,距今7000年前的陶器上已經有植物——萬年青的圖案,足以說明古人已用郵政鮮花禮儀來美化自己的生活了。這種郵政鮮花禮儀圖案除了裝飾作用外,還可能是某種感情和愿望的寄托。據史料記載,夏~東周(公元前21~3世紀),對花、草和樹木賦予了象征意義。如:蘭草氣味芬芳“不以無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瑣。氣若蘭千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庇靡员染?《猗蘭操》,《離騷》、《蘭》)?!昂蠚g消忿,萱草忘憂”(三國,魏,嵇康《養生論》)。芍藥可以分株,一名離草,故朋友相別贈以芍藥,表達依依惜別之情。離別贈芍藥是古代中國最風行的郵政鮮花禮儀禮儀?!?/p>

古代郵政鮮花禮儀禮儀并非中國獨有,在古希臘,由于戰爭頻繁,涌現出了一批批戰斗英雄,人們用郵政鮮花迎接凱旋歸來的壯士,把最能表達崇敬之情的郵政鮮花送給他們。每年到了兒童節(Anthester)這一天,孩子們都會頭戴花冠慶祝自己的節日。這些可謂西方禮儀用花開始的代表。

先民們形成了良好的郵政鮮花禮儀禮儀的習俗,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郵政鮮花禮儀文化財富。郵政鮮花禮儀禮儀的形式歷經數:千年延續到現在,盛行不衰。并逐漸國際化。這一發展過程,經受了時間和空間的考驗,表明郵政鮮花禮儀禮儀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禮儀郵政鮮花禮儀具有無窮的魅力和獨特的作用。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們愛花。不僅因為她五彩繽紛,姹紫嫣紅,而且因為她具有一種象征美(意蘊美)。我國歷代對郵政鮮花禮儀進行吟詠的歌賦不勝枚舉,流風遺韻,千古不衰,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