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調節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17 19:10: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免疫調節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免疫調節教案

篇1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提高了免疫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現將教學中的一些措施總結如下。

1 設計合理的教學模式

教材《醫學免疫學》全書分四篇共二十六章,各章節的內容彼此相對獨立。如第二篇“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補體系統、細胞因子、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及白細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等6章的學習內容。第四篇“特異性免疫應答”則包括:抗原、抗原遞呈細胞與抗原的處理及提呈、T淋巴細胞對抗原的識別及應答、B淋巴細胞對抗原的識別及應答、免疫調節及免疫耐受等內容。初看起來每一章的內容都相對獨立、完整,沒有任何關聯。因此,學生學起來常感到枯燥乏味,困難重重。然而,仔細推敲,其實這些章節的內容有著密切聯系,是完全可以通過內在的聯系串聯起來而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鑒于此,我們在開課之前組織設計教學模式,在此模式中,強調免疫是機體對“自我”和“非我”的識別,并以免疫應答作為該模式的核心,把免疫類型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及歸宿點(見圖1)。有了這一模式后,告訴學生免疫學的基礎知識都是圍繞這一模式展開的,讓學生一開始就了解免疫知識結構的系統性,使局部知識與整體聯系起來。這樣,授課時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了重新編排。即先講非特異性免疫,內容包括:非特異性免疫的組成細胞如吞噬細胞、自然殺傷細胞、補體系統的組成及功能;然后講特異性免疫應答及其調節,包括:抗原、抗原遞呈過程及其效應機制、免疫調節、免疫耐受;最后講臨床免疫如:超敏反應,腫瘤免疫及移植免疫等。在導入新課的過程中,多次介紹本系統的框架,從整體去闡述部分,再從各部分又回歸到整體。這樣,每一次上課的內容都不是孤立的、單一的,可以幫助學生整理思維過程,使學生的思路沿著教師的引導逐步深入,學生反映容易理解、接受。

2 根據教學對象調整教學內容

教學包括“教”與“學”兩方面的因素。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是教學的主體, 二者互為聯系并統一于教學活動中。因此,作為教師首先必須了解教學對象, 否則就會失去教學的預見性和計劃性,使“教”與“學”脫節[2]。筆者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教學方案, 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如五年制醫學專業學生在學習《醫學免疫學》時,已完成諸如《內科學》、《外科學》及《病理學基礎》等臨床相關課程的學習,對各系統疾病及臨床治療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講解臨床免疫這部分內容時, 我們側重講授臨床免疫性疾病的基礎研究進展, 包括與免疫學相關的發病原因、發病機理等, 而對臨床表現、診斷及預后等則簡單介紹。然而,對七年制醫學專業學生而言,由于他們的培養目標是必須具備比一般本科生更強的科研能力。因此,教學中我們要求七年制學生掌握的免疫學知識內容更新, 面更寬,緊密跟蹤國內外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充分重視新概念、新思維、新方法、新動態,教學內容瞄準新興學科和邊緣學科的分支和知識生長點, 并考慮到未來知識的更新速度和趨勢, 使這些學生盡早地接觸國際上的前沿課題和最新學術成果。這些措施的實施提高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醫學免疫學》教學質量。

3 開展直觀教學

由于《醫學免疫學》知識比較深奧、抽象,各章節間的內容既相互串聯又相互交叉,加上醫學院校免疫學課時較少, 學生想象力、理解力有限。因此,在很多知識點的認識上存在不可理解的盲區。例如“T細胞對抗原的識別及應答”一章是《醫學免疫學》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學生對這一部分內容能否理解, 直接關系到對“免疫調節”、“免疫耐受”等章節的學習興趣及效果。“T細胞對抗原的識別及應答”的教學內容包括:(1)抗原呈遞細胞對抗原的加工、處理和呈遞;(2)抗原特異性淋巴細胞對抗原的識別、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產生免疫反應的兩個階段。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這些內容, 較好的方法是采用直觀教學法, 如在制作教學課件時,我們充分利用flas,將抗原進入細胞到被酶解,形成多肽分子與抗原遞呈細胞表面的MHC分子及T細胞表面的TCR形成復合物,到最終激發T細胞活化的整個過程制成flas,給予學生直觀感受。通過開展直觀教學的實踐表明, 學生較易建立起聯系的概念, 能夠對復雜的T細胞活化及效應機制認識完全、清楚,比僅使用語言描述能夠得到更加滿意的教學效果。為后續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4 加強討論式教學

傳統的教育模式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主宰地位,教師的任務是給學生灌輸知識,而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從屬地位。這樣的教學形式死板,學生思考空間較窄,將各章節內容橫向綜合起來分析問題的能力較差。針對此情況,改變教學模式刻不容緩。筆者在教學中結合各個章節的基本理論,精選臨床病例,進行討論式教學。如在腫瘤免疫學的教學中,要求學生以乳腺癌為例,對腫瘤逃避宿主免疫監視的可能機制進行討論。討論中向學生介紹腫瘤逃避宿主免疫監視的原因可能包括:抗原的免疫原性弱及抗原調變;腫瘤抗原加工、處理和呈遞障礙;腫瘤細胞表面“抗原覆蓋”或“封閉”;MHC分子表達異常(LMP、TAP表達下調);腫瘤細胞共刺激分子表達異常(如腫瘤細胞減少表達CD80, CD86而增強表達B7-H1和B7-DC)及腫瘤分泌免疫抑制分子(如IL-10, TGF-β等)[2~4]。根據這些可能的因素及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我們又進一步與學生討論,目前的腫瘤免疫治療方案是根據以上的策略而發展起來的。例如,可通過基因工程的方法將經修飾的MHC分子、協同刺激分子及腫瘤抗原等輸入腫瘤患者體內,或直接將具有癌細胞殺傷作用的腫瘤浸潤性淋巴細胞(TIL)、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巨嗜細胞(MΦ細胞)和細胞毒性的淋巴細胞(CTL)等細胞回輸腫瘤患者體內,使得癌細胞的致瘤性降低,提高其免疫原性,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從而提高腫瘤的免疫治療效果[5-7]。在課堂中開展討論式教學,有利于學生將前期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5 理論與臨床相結合

《醫學免疫學》課程的后半部分,我們安排了臨床免疫的教學內容,包括:超敏反應、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移植免疫及免疫預防等。在教學中把學生已感知到的臨床現象與理論知識結合起來,從現象到本質,將學生的感性認識轉變為理性認識,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教學內容富有特色。如在講述“移植免疫”內容時,我們強調,移植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供者與受者的組織相容性。什么是組織相容性呢?我們將臨床上腎移植及肝臟移植作為例子,向學生通俗介紹組織相容性就是指不同個體間進行組織或器官移植時,移植物與宿主是否能相互“容忍”。如能“容忍”移植物就能存活,否則,移植物將被排斥或移植物使宿主受損。供受兩者的組織相容性如何,是由組織相容性抗原決定的(MHC)。隨即提出了MHC的概念,由于學生在前面已經接觸到該概念,而從臨床實踐的角度出發再次提出該知識點,使得學生加深了認識。將基礎的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聯系,在教學活動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 科研成果應用于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