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尋梅教案范文
時間:2023-04-09 04:54: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踏雪尋梅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走讀西湖”研學課程的設計
1.思路:綱要引領、尊重兒童
“走讀西湖”研學課程總的設計思路是以物為媒,重組學習輯。我校集中力量在暑假編寫了課程綱要,對課程性質、理念、目標、教學內容、實施方式、評價方式進行了全方位的說明,旨在以跨學科整合的項目學習為核心,開展研究性的學習活動。“走讀西湖”研學課程以兒童的身心特點為依據,以學科整合的主題式項目學習為核心,以強化學生選擇的學習方式開展,是我校“童眼看世界”的主要平臺和重要途徑。課程的設計符合兒童的身心特點和認知水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探究意識。在研究主題的呈現方式上,體現開放性。學校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和認知水平的差異,提供多樣的素材,在同一主題下設計了多個研究點,讓學生自主選擇,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2.目標:聚焦素養,家鄉情懷
通過“走讀西湖”研學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了解和傳承杭州西湖特色文化,讓學生在一種開放的、靈活的、生動的、自由的學習情境中獲取知識技能、掌握過程方法,養成正確、科學、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個性品質,從而獲得充分、自由、獨特的發展,在經歷和體驗中得到真正的成長。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根據我校和美教育人格培養的“心、體、禮、樂、習”五要素,引導學生識物感悟家鄉美、實踐體驗團隊美、文化傳承人文美、 藝術展示個性美、學習探究方法美,促進學生和美人格的養成,為后繼學習打下扎實基礎(見圖1)。
3.內容:四季西湖,主題整合
“走讀西湖”研學課程的實施緊緊圍繞西湖文化中的人文、自然、藝術、社會的因素,適度參考《我與杭州》《人?自然?社會》等地方教材中的內容而展開。課程以項目整合的形式呈現,循自然而教,依西湖四季變化,分學段、分時間對西湖物產進行欣賞、探究,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全面提高學生藝術審美、科學探究、人文交往等素養。我們在對西湖物象進行梳理、歸并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整合科學、人文、藝術三大領域的內容,設計了6個年級6個模塊(美食、傳說、詩畫、物產、山水、花卉)的內容(見表1)。
活動內容的編排由低年級到高年級呈簡單到復雜的趨勢,一年級到六年級的探究主題由易到難,從單一到組合,充分體現層次性、階段性。“走讀西湖”的每個主題都是根據各個班級學生的興趣、特長等具體情況不斷地完善、充實,具有生成性,從而滿足學生個體間的差異。這樣的課程是確定性與不確定的統一,自成系統卻不乏豐富和生動。
4.方式:現場學習,注重選擇
“走讀西湖”研學課程以活動為主要形式,強調學生的現場學習和親身經歷,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組織形式大致有三類:
(1)小組活動。小組構成由學生自己協商確定,可以是興趣相同的學生組成研究小組,也可以是能力相當的學生組成小組。
(2)個人活動。允許學生進行獨立活動,并完成活動任務,以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集體活動。以班級、年級為活動單位共同完成一項主題活動,通過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體討論的方式,以求對某一主題的全面和深入理解。
不管是哪種形式的活動,我們重在學生的充分經歷和體驗,而非外部知識的灌輸。課程最大特點是貼近學生的心智,以物為媒,引人探美,以西湖物象架構學生的認知序列,促進學生發現美、體驗美、創造美。
二、“走讀西湖”研學課程的實施
根據研學課程的需要,教學內容的安排以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春之聲”和“秋之實”是由學校組織各年級統一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開展,“夏之盛”和“冬之韻”是由假日小隊活動組織開展。這里主要介紹學校活動“春之聲”和“秋之實”的實施。
1.團隊備課,突出整合
學校以年級為單位從學生、課程、情境、教師和設計等五個方面進行系統備課,集中在一起進行分析研究、收集材料、編寫教案,并且聘請有一定綜合實踐課程經驗的教師巡回指導。各學科老師一般從人文、藝術、自然、社會四個方面對主題進行分析與整合,使學生對主題有一個全方位、立體式的了解。例如,“丹桂飄香”這個主題中,我們從藝術之桂、人文之桂、科學之桂、功用之桂四個角度收集材料、分析整理。
2.協同執教,走班教學
“走讀西湖”研學課程每個主題的教學一般采用集體備課、教師走班和分頭執教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每一個版塊根據內容多少,設1~2課時,自然版塊由科學教師執教,人文版塊由語文教師執教,藝術版塊由體藝教師執教,社會版塊由品德、數學教師執教,各學科教師協同實踐指導。從四個不同的角度,由相應教師獨立或協同上課,讓孩子們在短時間內對該主題有全方位的了解。以“丹桂飄香”主題課程為例(見表2)。
3.現場研學,自主選擇
在前期收集資料、校內集中學習之后,我們會根據實踐學習的方案,組織全年級組教師和家長志愿者到學習現場,分組進行實地考察和研究,分組的原則是自愿選擇,按照藝術、人文、科學、功能四個組,倡導孩子喜歡什么,就研究什么、學習什么。但是在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組隊之后,老師會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適當調控。現場學習給學生營造了寬松的活動空間,還給了他們自主選擇的權利,使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以“踏雪尋梅”主題課程為例(見表3)。
4.揚長展示,多元評價
在研學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以最拿手和擅長的形式,如詩詞、繪畫、文章、歌曲等在班級里進行展示。在“踏雪尋梅”主題活動中,學生分別用畫梅、作詩、吟誦、攝影、散文等形式進行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