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馬俑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24 20:22: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秦兵馬俑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秦始皇兵馬俑的陣容、神態。
2、理解“神態各異”、“栩栩如生”、“也許”、“似乎”詞語的意思。
3、能學習第四自然段對兵馬俑神態的寫法,進行仿寫。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秦始皇兵馬俑的陣容、神態。
難點:能學習第四自然段對兵馬俑神態的寫法,進行仿寫。
教學準備:
有關兵馬俑的資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21世紀的人類社會是一個科技高度發達的社會,然而在沉沉的地底下,卻沖出了一支古代帝國的雄兵,這就是被稱為“世界第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出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深入研究3、4自然段,領略一下秦始皇兵馬俑的風采。
二、學習3、4自然段
1、自由讀3、4自然段,想一想這兩個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
2、指名簡要概括(板書:陣容神態)
3、學習第四自然段
(1)師:就讓我們先下到坑內,先近距離觀察一下這些秦俑的風采吧!
(2)齊讀第一句話,理解“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3)指導朗讀:古代的雕塑家們把兵馬俑雕得像活的一樣,高明的作者又把它寫活了,我們能不能把它讀活呢?
(4)自由練讀,重點讀喜歡的兵馬俑的句子。
(5)匯報:
A、有的兵俑,留著胡子,虎視眈眈,神情十分嚴肅,這也許是久經沙場、屢建戰功的老戰士。
這個老戰士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勇猛)哪個詞可以看出來?(虎視眈眈)
B、有的兵俑,束著頭發,一臉稚氣,這可能是剛入伍的新兵。
大家喜歡這樣的小戰士么?喜歡他的什么?讀出小戰士的活潑、稚氣。
C、一匹匹戰馬,膘肥體壯,豎耳瞪眼,似乎在傾聽雄壯的號角聲。
要讀出戰馬的什么?理解“膘肥體壯”“豎耳瞪眼”。
(6)我們連起來讀一讀第四自然段,再來感受一下這些栩栩如生的兵馬俑。齊讀。
(7)師:聽你們讀得這么有滋有味,老師也想讀,可以么?
(8)師讀,故意少讀“似
乎、也許、可能”。
(9)老師這樣讀可以么?為什么?(有這些詞說明是猜測)
(10)出示幾幅兵馬俑的圖片,問:你能不能學著作者的樣,通過仔細觀察這些兵馬俑的外貌、神態來猜測呢?注意要用上“似乎、也許、可能”。
(11)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12)交流匯報。
4、學習第三自然段
(1)師:這些兵馬俑不僅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當你看到軍陣精妙的布局時,更會為之驚嘆!
(2)齊讀第四自然段。
(3)讀了這段話之后,你能向大家介紹一下秦始皇兵馬俑的軍陣么?準備怎么介紹?
(4)學生準備介紹,要求用不同方法,如畫圖介紹、朗讀、復述、也可以小組合作表演等。
(5)匯報。
三、總結
師:這一列列、一行行的金戈鐵馬,再現了秦皇朝當年兵強馬壯、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威震四海的壯觀場面,真不愧為——世界奇跡(師板書,生齊說)
板書設計:整體
軍陣部分前——后——兩側和最后
整體
篇2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090-01
動態生成性是對教學過程生動可變性的概括,是對以往強調過程的預設性、計劃性、規定性的重要補充和修改。課堂教學是一個由諸多因素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動態推進過程。課堂教學往往不一定完全按照教師預設的計劃進行,特別是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時,課堂教學就會生成比教師的預設更為生動、有趣、豐富的精彩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要靈活應變,摒棄原先預設的方案生成新教案,尊重學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發現,使課堂因“生成”而更加精彩。
一、把握學生靈動的思維生成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活躍的思維、獨特的見解往往是教師在課前難以預見的,盡管教師在課前作了縝密的計劃和預見,但也難以保證教案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如在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廬山的云霧》一課的教學接近尾聲時,一名學生舉起小手說:“老師,作者寫‘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時加上了省略號。而在寫‘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時,卻沒有加省略號,這是為什么呢?”筆者沒有急于給出答案,而是把這個問題又拋給學生:“那么,你們認為廬山的云霧還有哪些形態呢?”學生紛紛展開想象,有的學生說:“那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草帽?!庇械恼f:“有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像是山峰撐著的一把雨傘。”還有的說:“那些纏繞在半山腰的云霧,像是青山穿上了迷你裙。”……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合理想象,既發展了思維,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加深了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筆者順勢引導舉手提問的學生回顧其他同學剛才所說的內容,問題立即迎刃而解。
面對課堂的生成,師生只有在寬松和諧、互動合作、情趣橫生的氛圍中才能展開心靈的對話,才能使教案在思維的碰撞中不斷生成,學生方能在教學生成中得到啟迪,形成對文本內涵的深刻感悟。
二、把握教師的智慧生成
教師的創造性思維往往隨著課堂教學的推移而產生,許多教師會從教學過程中頓悟新的教學流程,從而打破課堂僵局,使教學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秦兵馬俑》的公開課時,筆者到學生中間指導他們做練習。當筆者走到一位女生身邊時,她悄悄地說:“老師,您板書上的‘既’字寫錯了?!惫P者一看,果不其然。此時,坐在前面的幾位聽課老師都為筆者捏了一把汗,有的老師還建議筆者悄悄改過來。但是筆者不緊不慢地等學生完成練習,再趁機組織學生進行“找錯字”的比賽。不少學生很快找出并改正了板書上寫錯的“既”字。課堂教學變被動為主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把握突發事情中的生成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將“計劃”和“生成”融為一體,即興發揮,巧妙點撥,適時補充,能使學生與文本產生情感的共鳴,實現思維的碰撞和語感的深化。課堂教學也能從突變走向秩序井然。如在聽一位教師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二冊《烏鴉喝水》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直觀形象地體會水慢慢升高的過程,教師組織學生把石子一顆一顆放進事先準備好的瓶子里。突然,一顆稍大的石子卡住了瓶口,怎么也按不進去,教師一時不知所措。筆者連忙指了指書,示意她因勢利導,指引學生朗讀課文。教師立即心領神會,她向學生提問道:“小朋友,我們把瓶口堵住了,而烏鴉為什么沒有呢?讀一讀課文,聰明的你一定能從句子中找到答案。”話音剛落,學生迫不及待地朗讀課文。不一會兒,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地讀起“它叼起小石子,一顆一顆地放進瓶子里”這句話,在反復朗讀中,學生又重讀了“小”“一顆一顆”等詞,從而把平面的文字變成了立體鮮活的印象,使課堂教學生成了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