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17 16:08: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曹劌論戰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遵循“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育宗旨,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體現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的價值,又不能一味地講求成績。那么如何在素質教育體系中讓我們的學生快樂地吸收更多地適合他們的知識呢?這就需要通過教學智慧——分層教學來實現。
而分層教學的內容非常廣泛,有學生分層、課堂教學分層、作業分層以及評價分層等等。下面我以《曹劌論戰》一文為例,談一點分層教學的心得。
一、學生分層
目前主要依據是學生個性的差異,并根據學生原有的基礎和一般學習可能性,將學生分為A、B兩層(分別為好和須努力)。學生的層次是動態的,對有些同學還可采用隱性分層或自主分層,目標是求得學生主動的發展。
二、課堂教學分層
課堂是語文教師的戰場,教師要明白每堂課上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策略讓學生吸收知識并有所思考和創造。而教學目標并非針對所有學生,而是有分層性的
目標。
例如:《曹劌論戰》這篇課文中,針對B層的學生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就是掌握一些重要實詞;而A層在這個基礎上還要通過一些語句的理解來探討理解本次戰役中以少勝多的原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設置了幾個問題,如下:本次齊魯之戰中誰是侵犯者?理由是什么?這是給B層的學生設置的,B層學生能較快找到“齊師伐我”這句話,因為“伐”已分析過可解釋為“侵犯”,而“我”是指魯國,作者相傳是魯國的左丘明,即可看出。而在分析“三鼓”“三可三不可”中,前兩個“未可”的原因留給B層的學生回答,而最后一個“未可”后,曹劌為何要“下視其輒,登軾而望之”呢?一些B層的學生和A層的學生馬上能從課文中找到答案,即確定齊軍是否詐降,是否有埋伏。那么問題是否真正解決了呢?不然,有小部分的A層學生有了爭執,這正是我要引起他們探討的地方。有學生質疑如果齊軍假裝這樣逃跑的呢,故意給魯軍制造這樣的假象,那曹劌憑什么確定齊軍是真正慌不擇路呢?大家開始真正探討起來,在學生無法統一的情況下,我適時抓住“軾”的解釋進而將一些課外知識補充進來,原來春秋時代的戰車是一種大型的兵器,體積大不說,而且車上配備的人員精細,加上當時武器的限制,雙方在斗爭中必須組成嚴密的陣形才有可能使整個部隊發揮最大的戰斗力;同時戰車左右車輪沿邊為了防止受近距離攻擊而安上了類似矛的尖利兵器,如果兩輛戰車的車轍交亂的話,那么必定是相互傷害慘重了。以上決定了那時的軍隊作戰十分講求陣勢和隊形,那么“輒亂”佯裝逃跑的情況是不大可能的了。故而這個問題迎刃而解了。這樣不僅教學目標達成了,而且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獲。由于分層教學設置的問題能夠考慮不同的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享受思考的樂趣,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自覺性穩步提高。
三、作業分層
我布置的語文作業主要分為預習作業和課后作業。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對課文內容有初步的認識,能為教師的課堂講授打下基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在預習過程中往往會發現這樣那樣的疑問,從而啟發了他們學習思考的動力。所以我非常重視學生的預習作業。在預習《曹劌論戰》時,我根據分層教學目標來安排分層預習作業。B層學生主要是借助課后注釋和工具書能正確朗讀全文,了解文學常識(口頭)。同時我畫出了四句重要句子及其中重要實詞讓學生試著解釋,不會的用紅筆勾出。在授課之前,我檢查了B層學生的預習本,從而歸納出幾個共同的錯誤點和疑問點,那么在課堂上對于錯誤點重點分析,對于疑問點也做到胸中有數了。而A層學生的預習作業則是在B層口頭作業之外,再完成一個整體感知和質疑的任務,即概括本次戰爭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并針對文本提出自己的疑問,可以是語句上的也可以是內容中的。結果表明A層的學生都有自己的疑問,尤其是針對文中
“其”一詞多義的現象提出較多的看法;內容上少部分學生就是針對“輒亂、旗靡”提出自己的不解。這說明預習作業讓學生去主動發現語言中一些規律和疑點,而且會探索語言文字后面所隱藏的文化時代背景。這項作業可以幫助我及時調整原有的教案,甚至有時可以補充我原來沒有考慮到的問題。如果分層預習作業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前主動進入文本思考的話,那么課后作業則側重鞏固和拓展知識了。在《曹劌論戰》一文學習后,結合課堂學習效果,給B層學生的課后作業就是一張小試卷,內容為重要字詞解釋和課文內容的理解。而A層學生的課后作業除此之外是到課外查找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兩個戰例來,并試著分析它們的異同點。小試卷對于A層的學生來說相對簡單,如果單純統一作業,那么只能滿足B層學生的需要。而這個拓展作業正好能滿足A層學生學習能力強的一個特點,同時可以幫助他們從一些相同事物中找出規律的東西來,提高他們的自主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
四、評價分層
分層評價是實施分層教學的保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和激勵功能。比如對B層的學生主要以鼓勵肯定為主,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對A層的學生以激勵競爭為主,調動他們學習競爭意識和學習創造力。
分層教學針對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措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各得其所,學生學習的興趣被激發了,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當然,分層教學如何為每一個學生服務,如何讓B層的學生逐步走向A層,A層學生在競爭機制中如何健全人格,如何在現有的考試體系中考核每一個學生等等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這還需要我們不斷去學習和摸索。
篇2
師本教研理念應當貫徹于教師教學研究活動的所有方面,比如備課、課堂磨課等。個性化備課,則是實現師本教研的主要途徑。
語文個性化備課是與傳統模式化備課相對立的一種備課方式。和傳統的備課相比,它有以下特點:1.從備課主體上看,它提倡教師以個體的方式進行備課。不像傳統的備課那樣,過分強調集體的參與。2.從備課內容上看,它強調教師用“心靈”去備課。突出教師用個人的理解和感悟對教材內容的整合、加工和解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把自己的感悟加進去,而不是像傳統備課那樣“抓綱靠本”。3.從備課的服務對象看,它強調教師備課備“心”,教學設計處處要有學生,備課過程時時要考慮學生個性差異。4.從備課形式上看,它強調分散性、靈活性和多樣性。備課過程貫穿于平時教學活動、閱讀活動、教研活動甚至日常生活實踐中。備課形式多樣化,可以使用PPT,可以是教案,也可以是資料包,可以使舊案新備,也可以是微課制作。
一、聚備和散備
備課過程是教師綜合運用各種專業知識、教材教法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結合學生實際進行再創造的過程,要設計出帶有個人獨創性的教學方案,需要搜集、整理、加工大量信息。知識和信息的積累是創造的基礎,是激活創造性的前提。為了便于獲取與加工信息,我是采用“聚”和“散”兩種方法備課的。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主張將一個單元或者一周的備課集中到一周去備。這可以稱為“聚備法”。此法的好處頗多:(1)可集中使用教學參考書資料,省去重復翻閱的時間;(2)可為教師調整教學設計提供余地;(3)便于教師對各種信息系統整理和加工。
“散備”也就是“靈感”備課,指在日常教學教研中,注意積累資料,隨時充實和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案。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在教育理論、專業知識的學習中,教師時常會產生一些感想,出現某種“靈感”,教師要隨時注意整理紀錄這些感想和“靈感”,使之服務于教學。如《曹劌論戰》中“齊師敗績”一句里的“敗績”,課本上注為“大敗”,有同學問“績”作何解釋,當時我并未拿定主意。后來在教《出師表》時,講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中“異同”是偏義復詞時,忽然想到“齊師敗績”中的“敗績”是否也是偏義復詞呢?此處“敗”為“失敗”,“績”有“成功”的意思,后者意思已消失。經過查閱資料,我終于確證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
二、自備與共備
自備法指的是教師備課時獨立鉆研教材,創造性地設計教學。創造性的一個基本要求是對舊觀念的突破。教師在備課時要勇于提出新觀點、新設計、新構想,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教出新意,教出自己的個性,教得輕松自如。如古典詩歌中的絕句和律詩有什么區別?有關資料講得十分繁瑣。我在備課中思考能否講得更“活”一些:“絕”在古代漢語里有“斷”的意思,絕句和律詩都是偶數句用韻,平仄規則也一致,只是絕句是4句,律詩是8句。將律詩攔腰砍斷,每部分不正是一首絕句嗎?這樣講既形象又生動,學生印象深,后來的課堂教學證明了這一點。
共備法,是指與同學科、同教組的教師一起鉆研教學難點、疑點、交流備課心得。在備課中,我的許多創造性的火花都是在與同仁的思維碰撞中迸發的?!豆枢l》備課時,有的同事提出:課文把楊二嫂描寫為外形體態像圓規,僅僅是體態像圓規嗎?我由此反思到,她的思想意識里也有個圓規,她把值錢的東西都努力劃進個人主義圓圈里??梢哉f,沒有同事提出的問題,就不可能有對文章內容的深入理解。
三、內備和外備
內備法指的是鉆研教材、教參、大綱、設計教法等等。鉆研教材要注意系統、深入、細致,教師在備課時了解的東西應當幾倍甚至幾十倍于課堂上要講的東西,這樣設計教學內容是才能有充分選擇的余地。
當然,備課除了備教材、教參、教具等之外,還應當備教材、教參以外的東西。只埋頭于教參和教材的教師,將會使自己的教學遠離時代,遠離現實生活。首先要重視不同學科的橫向聯系。語文教師備課時了解一些相關的歷史、地理、哲學知識,甚至理化、數學知識都是極為必要的。教材上說漢語“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哪八個朝代?不了解點歷史知識不行。我在翻閱數學教育雜志時,發現數學十分重視轉化思想方法的訓練,如化代數問題為幾何問題,化函數問題為幾何問題等,這使我聯想到學生的作文構思過程也存在一種轉化思想,如化實為虛、化貶為褒等等,我據此指導學生作文,效果頗佳。其次,要重視教材和社會生活的聯系。教師要善于將自己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和感悟融入到備課中。
四、實備和虛備
課前鉆研教材、教參、大綱、了解學生,準備教具,這些可稱之為“實備”。要使教學更具有創造性,在實備之外,還要“虛備”。虛備就是在備課中對學生在課堂上可能出現的種種表現進行預測,以便采取相應的對策。預測的內容主要包括:(1)預測教學難點;(2)預測學生的學習效果;(3)預測學生個性心理差異;(4)預測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為了準確預測課堂出現的情況,教師應當了解預測學方面的知識。一些常用的預測方法如類推預測法、趨勢外推法要熟練掌握并服務于備課實踐。
五、近備和遠備
近備法,就是課前備課,也就是課前頭一天修改教案或者上講臺前最后熟悉一下教案。這個是教師比較熟悉的。
遠備法,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教師對下周要上課使用的教案,提前一周備好。為什么要提前一周?因為備課不只是備一堂課,而是要對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整體設計,從單元整體上去把握教材。第二層含義是指,用“一生來備一堂課”。 在《給老師的建議》一書中,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有位已經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完公開課后,受到同事追捧。有教師問:“你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執教老師回答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并且,總的來說,對每一堂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的?!庇谩耙簧鷣韨湔n”,我的理解是:我們備課過程中,要調動一生的生活經歷和做人經驗。這樣,在課堂上,才能讓教學內容和生活聯系起來,將生活的活水導入到課堂中,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六、前備和后備
篇3
【關鍵詞】“時尚”教師師生關系帶動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喜歡”能使學生產生持久強勁的學習內驅力。想使學生喜歡自己的課,除了注重人格魅力、尊重學生人格、精心設計教案之外,還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一、聯系生活,及時開發、整合各種學習資源
現代語文課堂,有些老師照本宣科,使學生對語文課失去興趣,感到乏味。如果老師能夠聯系生活則可以受到歡迎。聯系生活學語文也是新課程的基本要求。在教學中,我充分挖掘各種資源,引進源頭活水,把各種與文本有關的資源整合到課堂中去。比如,學習《曹劌論戰》,我把從縣志上了解到了的歷史呈現給學生:從迄今發現的史料看,關于豐縣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從《左傳》開始的,豐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2600多年。學生在驚嘆自豪的同時,對文章的學習更加專心,對有關知識的記憶更加深刻了。在日常教學中,我總是把更新的有價值睥信息整合到課堂中。比如學習《華南虎》,我把《科學》雜志刊登的有爭議虎照呈現給學生。學習《真正的英雄》,我把嫦娥一號拍攝的三維月照展示出來。學習《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我向學生介紹今年的諾貝獎花落誰家……最新的資訊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對語文課有了一種眷戀和期盼。
二、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時尚”教師
一名“時尚”的教師,要知道“風”向哪個方向吹,不知道“超女”、“快男”的老師,學生會認為是“老古董”,自然會產生心靈的隔膜。而能蹲下身子,了解學生愛好,關注流行趨勢,能哼唱幾句他們喜愛的歌、說幾句流行語的老師,他們則認為是“自己人”??吹綄W生聽歌樂此不疲,休息的時候,我也嘗試去聽,發現很多歌詞很不錯。學習《愚公移山》這篇課文,我能把歌曲《愚公移山》拿來,幫助理解內容主旨皆歸功于聽歌。聽得多了,不時地冒出的一兩句歌詞令自己驚訝,令學生興奮:當學生學習不認真時,一句今天蹉跎歲月明天不知“誰的眼淚在飛”令學生警醒;當學生走神把視線投向窗外時,一句“對面的男孩看過來”把他的注意力拉了回來,打掃衛生時,我和學生齊唱“洗刷刷,洗刷刷”……流行歌曲消弭了我和學生的隔閡,拉近了彼的心理距離。
我還利用星期天,節假日,潛入學生的Q群,破解“火星文”,了解學生的心態及動向。以便為課堂選擇正確的策略。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對學生的趣味一味的迎合,對于脫離主流文化的低級趣味,我有意識的加以引導。由于和學生打成一片,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他們常常把埋藏在內心深處的秘密向我傾訴,讓我幫他們解決心理問題甚至是家庭問題,他們親切的稱呼我“大哥”,對于這個稱呼,我欣然接受。能得到這樣的信任,還愁他們不喜歡我的課嗎?
三、注重宣傳展示,樂于贊許,做學生心靈的發動機
雖說有“有癢自己抓,好要別人夸”的俗語,但新接一個班級,還是要對自己的情況,特別是能證明自己實力的情況,比如文章發表、獲獎情況,指導學生發表、獲獎情況作一番介紹展示,目的是使學生樹立自信,同時,給學生樹立榜樣使之產生見賢思齊的愿望和要求。要練就一雙明察秋毫的眼睛,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點滴進步,并給予熱情鼓勵,使之感受到信心和力量,如此,學和怎能不喜歡自己的課呢?
四、充滿愛心
冰心說:有愛便有一切。愛能換來愛。我進教室如果發現誰神情恍惚,或者伏在桌上,就用手背拭其額頭,再輕聲詢問是不是不舒服,要不要去看醫生,這樣噓寒問暖,真有病的,會感激對他的關心,想睡覺的,也不好意思再睡覺。當看見看病回來的學生,我也總是主動問一問是否痊愈?;蛟S,這簡單的細節會讓學生銘記終生。有一次,自習課,劉旭同學忽然肚子疼,送醫務室無濟于事,我立即用自行車馱著他,后邊兩個同學扶著他,一路狂奔,到了縣醫院,我替其交齊費用,送他進了急救室,才來得及給她家長打電話。其父母趕來時,孩子已轉危為安。其父母感動的涕泗橫流,在學生的日記上,那天,都不約而同的記錄了我送學生看病的事,并給予高度評價。這種愛,是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不圖回報,而不是“作秀”,當學生籠罩在這種愛中并心存感激時,又怎么會不喜歡你的課呢?
五、語言幽默是一種藝術,是師生關系的劑
它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在莞爾一笑中釋放壓力。在剛接過一個新班,給學生講述語文學習方法時,我借用了曾看到的一則笑話:要學好語文要做到:①燕子壘窩。②老牛吃草。③母豬吃食。④醫生看病。⑤小姐穿衣。大家面面相覷,不解其意。我解釋道:“所謂燕子壘窩,是指學語文要像燕子銜泥筑巢壘窩一樣,注重點滴積累,堅持不懈。老牛吃草就是像牛反芻一樣,及時復習。母豬吃食就是指學語文要博采眾長,廣泛涉獵。醫生看病是指要像寫病歷一樣,做好筆記。小姐穿衣,就是該露一手的,就大膽露出來。知識要學以致用,切莫紙上談兵。幽默的生動的語言讓學生感到新鮮有趣。新學期伊始,學校發了洗澡票,安排好洗澡事宜。我走進教室,鄭重宣布:同學們,今天是我們班大喜(洗)的日子,眾生愕然,我又接著說道,下面發洗澡票去洗澡,眾生暴笑。我常常用類似的方法調節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學生則時刻聚精會神,唯恐錯過了精彩。
“喜歡”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能增強師生之間的凝聚力,能使學習內容變枯燥為有趣,既而從根本上改變“少、慢、差、費”現象,大大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張怡文《語文課堂“活學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