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巖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3-30 16:41: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紅巖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張愛玲,我喜歡這個女人的調調兒,模樣自然是不差,美得哩。那次看個節(jié)目說張愛玲寫《色戒》是因為嫉妒鄭蘋如的美貌,我去他個二大爺?shù)模鞘钦娴臎]見過張姐姐超凡脫俗的美。
我不是張迷,誰的迷我也不是,但是喜歡看她的書,就像喜歡吃炸醬面,喜歡穿JORDAN鞋,一樣的。我不喜歡什么都歸結到拉幫結派,結黨營私的路上,但確實是喜歡她。
記得第一次看的是《紅玫瑰與白玫瑰》,驚了,這女人太不一般了,寫得忒美了。文字那個細膩,柔著你的心和你的細胞,讓你忍不住的讓她的東西往你心里鉆,肉里血里鉆啊,可鉆過去真的舒服啊。那個時候鴛鴦蝴蝶派的人不少,文字細膩的也不少,張恨水啊,朱自清啊,多得是,比比皆是,唯獨她跟魯迅,特立獨行,一女一男,鶴立雞群,擺明了就是一副全滅的架勢。雖然我不喜魯迅像匕首像投槍的文字,但不得不承認,那個時代,除了張愛玲,真的沒人能滅了那家伙,他是個大師,真的,把刀藏得那么俊俏,也就是他了;張愛玲是走另外的路子,柔得美,柔得從小溪到宇宙都是她,你要是讀不進去張愛玲,活著也就少了個味道,相當于你到北京沒吃烤鴨,到了杭州沒吃西湖醋魚,到了大連沒吃海鮮……
《紅樓夢魘》最早是俺家書呆表姐給我推薦的,那時正是劉心武說紅樓說的舉國皆紅之時,俺姐說了,張愛玲的好,坦白說,那說三四年前了,這一路過來,老是有那欲望,但是沒有那機會,更沒有那心。說實在的,張姐的文字是荼蘼那勁兒的,屬于LV品級的,莫說小資,大資可能都享受不了。顛沛流離過去了,安穩(wěn)下來就有心能看了,寫得真好,服了。
篇2
[關鍵詞] 肝炎后高膽紅素血癥; 中醫(yī)治療; 利膽活血解毒湯
[中圖分類號] R512.6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1-250-01
肝炎后高膽紅素血癥在臨床中比較常見,一般常規(guī)的保肝治療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我們選用利膽活血解毒湯治療肝炎后高膽紅素血癥32例,臨床療效比較滿意,現(xiàn)將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32例均為門診病人,診斷均符合2000年全國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HBsAg均陽性,其中男性27例,女性5例;年齡30-59歲,平均年齡36歲;肝功能檢查連續(xù)一到兩個月ALT正常(<40u/L);血清總膽紅素最低21.5umol/L,最高85.7umol/L。平均60.1umol/L。
2 治療方法 基本方予利膽活血解毒湯:茵陳、丹參、郁金各15g,梔子、黃芩、皂刺、制川軍各10g,白花蛇舌草、赤芍各20g。加減:惡心嘔吐加陳皮、竹茹;腹脹尿少加大腹皮、車前子;納呆厭食加山楂、雞內金;乏力嗜睡加菖蒲、遠志;齒衄鼻衄加蒲黃、水牛角;胸脅疼痛加延胡索、川楝子等。每日一劑,水煎早晚分服,20天為一療程。
3 治療結果 一個療程血清總膽紅素正常者(T.Bil≤17.1umol/L)9例,兩個療程正常者16例,3個療程正常者4例,四個療程正常者3例,平均血清總膽紅素恢復時間40.6天。
4 典型病例 王某,男,50歲,干部,2010年2月就診。HBV感染5年,肝功能反復異常兩年。經(jīng)過治療,ALT、AST恢復正常已達三月余,但T.Bil卻一直增高,同時伴有脅肋隱痛不舒,偶有刺痛,納差尿黃,神疲懶言。診見面色晦暗,蜘蛛痣,舌暗苔黃膩,脈弦細;肝功能檢查ALT、AST均正常,T.Bil57.8umol/L;乙肝兩對半HBsAg陽性、抗-HBC陽性;B超:肝內回聲改變,脾腫大。證屬濕熱內蘊,瘀毒久羈;治擬清熱利濕,活血解毒,化瘀退黃為法。予基本方加延胡索12g,川楝子10g,山楂15g,口服20劑后脅痛消失,胃納增,尿黃減輕;服至30劑后復查T.Bil轉為正常;B超示肝內回聲稍改變,脾不大。后續(xù)健脾益腎,調和氣血月余面色明亮,自訴身心舒暢,后經(jīng)多次復查,肝功能均正常。
5 討論 肝炎后高膽紅素血癥是指病毒性肝炎經(jīng)過治療后轉氨酶恢復正常,但始終殘留黃疸的癥狀,屬祖國醫(yī)學“黃疸”范疇。究其病因病機,多為濕熱疫毒內侵,導致脾胃功能受損,濕熱內蘊于肝膽,肝郁氣滯,瘀熱互結所致。因此其病機為濕熱、疫毒、瘀阻三者相互作用而成。治療宜清熱利濕、活血解毒、化瘀退黃為法。方中茵陳利膽退黃,為治黃專藥;梔子苦寒而質輕,清三焦利小便,導濕熱從小便而出,其所含的梔子甙等成分能促進膽紅素代謝,抑制金葡菌等多種細菌的生長;黃芩清熱燥濕,利膽解毒,其所含的黃芩甙、黃芩素及黃芩乙醇浸膏能促進膽汁排泄,抑制黃疸時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對四氯化碳所致的肝損傷有明顯的防治作用[1];丹參作為傳統(tǒng)的活血化瘀藥物,不僅能改善肝臟的微循環(huán),降低門脈壓力,還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清除具有細胞毒性的氧自由基,抑制和減輕急慢性肝損傷,防止肝細胞變性壞死以及炎癥反應[2];皂刺、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涼血;制川軍、赤芍、郁金利膽祛瘀通絡。諸藥協(xié)同作用,相輔相成,其利膽退黃的效果尤為明顯。
參考文獻
篇3
一、營造閱讀氛圍,激發(fā)課外閱讀興趣。
1、營造學校閱讀氛圍。努力打造書香校園,張貼名言佳句、字畫,學校每天中午2點到2點30分開放圖書閱覽室,每周二、四中午1點30分到2點播出“閱讀之聲”廣播,每周五閱讀報《綠芽周報》出版,以此讓學生快樂閱讀,享受閱讀的樂趣,營造了濃郁的校園閱讀氛圍。
2、營造班級閱讀氛圍。各班建立起讀書角和成立了流動圖書站,由班級圖書管理員負責管理登記。這些書的數(shù)量和種類明顯增加,都是孩子喜歡的,適應學生的讀書能力。各班建立自由的讀書小組,利用教室墻報、黑板報,開辟 “閱讀之星”、“向您介紹一本好書”、“《閱讀成長筆記》展覽”等園地,以此營造濃厚的班級閱讀氛圍。
3、營造家庭閱讀氛圍。課題組發(fā)放了《為課外閱讀致家長的一封信》,召開家長會培訓家長,使他們明白了閱讀的重要性。開展了“我和父母共讀書”活動,鼓勵家長在家中擺滿各種適合孩子閱讀的書籍,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和孩子一起閱讀,使之成為習慣,這樣,自然而然地把孩子引入圖書世界,使讀書成為孩子的消遣活動。
二、開展閱讀活動,培養(yǎng)課外閱讀興趣。
1、開展8分鐘自主閱讀活動。我校利用下午第一節(jié)課前8分鐘時間,讓學生自由或集體誦讀《三字經(jīng)》、《千字文》、《弟子規(guī)》、《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故事》等校本教材或“我讀中華古詩文”、“世界優(yōu)秀兒童文學”等傳統(tǒng)經(jīng)典篇目,讓學生成為了閱讀活動的主人。大隊部值日干部每天對各班誦讀情況進行檢查,督促各班開展閱讀活動,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自主閱讀興趣。
2、開展課內課外互動閱讀活動。“學習的最好興趣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布魯納的這句話啟發(fā)我們必須讓學生選擇適合自我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的讀物。在平時的教學中,結合語文教學,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與教學內容緊密聯(lián)系又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課外讀物,積極引導學生由課內閱讀走向課外閱讀,激發(fā)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如五年級學習課文《江姐》,向學生推薦閱讀《紅巖》,看有關江姐的電視、電影、戲劇等;六年級學習課文《空城計》,向學生推薦閱讀《三國演義》;學童話時,向學生推薦閱讀《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一千零一夜》等引人入勝的讀物;學科普文期間,向學生推薦閱讀程度適合的科普讀物,如《森林報》、《昆蟲記》、《地球的故事》、《穿過地平線》等,這樣豐富了課外閱讀量,最大化地拓展了學生的閱讀視野。
3、開展讀本推介活動。教師抓住“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讀本選擇很大程度受他人的影響”這一心理特征,組織學生開展“讀本推介會”的讀書活動。一是教師利用讀物本身的特點,從講故事入手,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相關的讀物,讓學生在趣味盎然的故事中體驗到閱讀的快樂。二是學生或讀上一段精彩的一部分,或帶上讀本,介紹主要內容、作者,或自己講一個故事,用精彩的推介吸引讀者,征服讀者,這樣一來,學生產生了讀書的原動力,都樂于去讀課外書,調動了學生積極開展課外閱讀的興趣。
4、開展交流討論活動。課題組以班級為單位每周兩次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交流討論活動。學生無拘無束地自由交流自己閱讀的感受,把自己的愉悅帶給周圍的同學,讓同學們分享快樂,共同享受讀書的快樂,既而為尋求更多的快樂而產生共同讀書的行為。如講一個故事,交流課外閱讀記錄卡、讀書筆記,進行好書推薦等。
5、組織學生開展競賽活動。小學生好勝心強,開展適當?shù)母傎惢顒樱寣W生在一次又一次競賽中體驗成功的歡樂,非常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有利于使小學生獲得并保持閱讀的興趣。我們就借助課題研究,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入學校、深入課堂,以教科研一體化為平臺,將課題研究滲透到學校德育工作中,開展講故事比賽、經(jīng)典誦讀比賽、演講比賽,學生熱情參與,并在優(yōu)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下,更好地樂學、明志、立德、做人,以此提高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6、舉辦成果展示活動。如:剪貼展覽。教師指導學生在廣泛讀報紙、雜志或其他書籍時,把具有保存價值而自己又喜歡的材料剪下來,找一個專門的本子貼上,積累資料,每月在班上評展一次。《閱讀成長筆記》展覽。教師指導學生摘抄好詞佳句、寫讀后心得體會,每周在班上交流展評。手抄報交流展示。組織學生自辦手抄報活動,學生根據(jù)需求,獨立命題、編輯材料,設計版面,并配以插圖,一學期一次。讀后感交流。每讀完一本書,指導學生寫好讀后感,班級交流,學校展示。學生通過閱讀成果展示,閱讀欲望與日俱增。
7、舉辦評選“閱讀之星”活動。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過程中,要善于巧妙運用各種各樣的激勵手段,催化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強化學生成功的歡悅,不斷增強學生的自信和上進心。
三、指導閱讀方法,培養(yǎng)課外閱讀興趣。
1、指導最基本的閱讀方法。課題組教師每周上好一堂課外閱讀輔導課,閱讀課堂上教師教會學生一些閱讀技能。首先指導學生掌握幾種基本的讀書方法,如精讀法、略讀法、跳讀法、批注閱讀法等。其次教給學生一些常見的讀書方法,如:先讀前言、后記和目錄,再略讀和精讀相結合,讓學生學會閱讀。學生每學期的閱讀量達到了五萬字,閱讀能力顯著增強,作文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
2、促使學生形成邊讀邊思考邊動手的閱讀習慣。閱讀課堂上教師教會學生使用工具書,指導學生寫《好書推薦記錄卡》,寫出推薦理由;要求學生人手一本《讀書成長筆記》,指導學生將自己在課內以及課外閱讀中積累到的好詞佳句摘錄下來,養(yǎng)成積累習慣,并運用到習作中;指導學生寫內容梗概、讀后心得體會、他人評價、自我評價,指導學生寫讀后感。這樣學生掌握了閱讀方法,培養(yǎng)了好的閱讀習慣,提高了閱讀的有效性,學生逐步形成了邊讀邊思考邊動手的閱讀習慣。
四、借助課題匯報活動,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興趣。
篇4
關鍵詞:教育 語文閱讀 技能與能力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c)-0069-01
1 閱讀技能的培養(yǎng)方法
閱讀技能培養(yǎng)是語文專業(yè)學習的重要特征。良好的閱讀技能有利于感悟體驗,更好的深入理解文本,能夠幫助學生閱讀能力的快速發(fā)展。在閱讀教學中提高閱讀技能的訓練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激發(fā)興趣,喜歡閱讀
教學內容應能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學生能夠自覺投入其中受到感染與熏陶。對于個別學生不愛讀的課文,教師要注意從中發(fā)掘有情趣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去品味、欣賞。要改變原來詞、句、段、篇的分析思路,注重對文本的整體把握,避免將課文分解為單調乏味的知識點。
在教學過程中,應尊重學生主體,允許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主體的積極構建。離開主體構建的書本知識只能是靜止的、凝固的、抽象的符號。因此,閱讀應是學生積極主動的閱讀。不同的學生通過閱讀獲得的感受和樂趣是不一樣的,不同的樂趣在一起進行交流,可能會產生更加好的樂趣。
1.2 培養(yǎng)習慣,自覺閱讀
孔子說:“習慣成自然”,宋學家程頤說:“習與性成,圣賢同歸”。如果能夠讓學生養(yǎng)成好的閱讀習慣,就能夠使學生排除不好的閱讀干擾,自覺地去進行閱讀活動,慢慢的就能夠提高自己的閱讀技能。一些不良閱讀習慣如指讀、唱讀、逐詞閱讀和頻繁查生詞,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的閱讀效果。教師應與家長配合、督促小學生制訂較科學合理的作息時間和讀書計劃,幫助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有效的閱讀技能。比如通過鍛煉來提高學生的閱讀注意力,使學生學會跳讀,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閱讀中,通過對關鍵句子的抓取,理清文章的大體思路,強化對文章整體信息的把握;通過對重點詞句的明嚼、品位它的含義,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通過品讀賞析和比較,提高評價、鑒賞能力;通過聯(lián)想、想象,提高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水平等。此外,小學階段還應著重培養(yǎng)如下良好的閱讀習慣。
2 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策略
閱讀能力培養(yǎng)是學生閱讀教學的最大目標,是學生閱讀教學活動的核心。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可以通過相關詞、句、篇章教學和閱讀技能的培訓來完成。閱讀教學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培養(yǎng)學生能夠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2.1 感知積累,培養(yǎng)語感
語感的培養(yǎng)需要長期的積累,需要大量的閱讀。教師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訓練:
(1)擴大學生的閱讀的知識面,養(yǎng)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
(2)采用多種“讀”的形式訓練學生的語感。在朗讀、默讀、精讀、瀏覽等閱讀方法的指導中滲透語感訓練。在讀中咬文嚼字、體味文章的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要注意讓學生在讀中推敲、揣摩、細細品味文本語言,增強對語言文字的了解與感悟。
(3)規(guī)定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的每個學段的閱讀量都有切合實際的規(guī)定。六年學習時間里不得少于145萬字,能夠背誦優(yōu)秀的詩文160篇。還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這些方法都是非常好的培養(yǎng)語感的策略。
2.2 喚情人文,體驗情感
語文閱讀的主體是學生,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體驗情感應注意下面三點:
(1)閱讀前指導。閱讀前應注意喚起學生情感投入的意識。教師可以通過精心設置導語、介紹時代背景、電教媒體聲像等渲染情感,引起學生的情感準備。
(2)閱讀中指導。閱讀中應注意指導學生進入融情共鳴的狀態(tài),閱讀的時候,把心放到文本中去,設身處地去讀,去想,去感受,這是體會情感的基本策略。其具體方法有: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富有感情的美讀來品味意境,體驗情感;②依據(jù)文章的主要內容,體驗情感;③抓住重點詞句段(尤其是帶有感彩的詞句段),體驗情感;④讀文章想畫面,通過想象、聯(lián)想體驗情感;⑤讀文章聯(lián)系生活實際,體驗情感;⑥心里對文章的表達順序進行揣摩,體驗情感;⑦與他人交流閱讀感受,體會思想感情;⑧借助課件等現(xiàn)代教學設備,體驗情感。
(3)閱讀后指導。比如閱讀后的反思、交流、延伸、拓展,讀后感和讀書筆記的撰寫等。
2.3 讀思結合,加深理解
進行閱讀的時候,只有通過一系列的思維活動,才能掌握信息符號所代表的意思。而離開對信息符號的思維,閱讀的感知過程就會受阻,就會影響對信息符號有效的分析綜合。
閱讀教學中訓練學生讀思結合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法:
(1)訓練學生養(yǎng)成邊讀邊思的習慣。要“讓瑯瑯書聲走進課堂”,確保每一節(jié)課讓學生把書讀熟讀好。讓學生在讀書過程中一邊讀書一邊思考,一邊體會一邊理解。學生口誦心悟,對課文的理解、體會不斷加深,閱讀能力也得以提高。
(2)鼓勵個性化閱讀。閱讀課關注的焦點是“你是怎么理解的”等。學生親身在這種良好的情境中,很容易的對問題作出不同的言說和解讀。
在語文教學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受,使學生能夠充分和自主的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實踐。把學生自己進行語文閱讀的積極性提高起來,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
3 結語
小學語文閱讀技能和能力的培養(yǎng)方法有很多,不同的學生所采用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的閱讀材料也有很多不同的閱讀方法,在實際教學中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努力提高小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為培養(yǎng)祖國健康的花朵努力。
參考文獻
[1] 朱才勝.閱讀教學要重視“速讀”能力的培養(yǎng)[J].科學之友(中),2010(6):142-143.
篇5
一、巧引興趣激發(fā)讀
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是需求的動力,只有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學生才會將教師的“要我讀”轉化為自主尋求的“我要讀”。學生有了課外閱讀興趣,自然就如花香引來了蜜蜂一樣,努力尋求閱讀機會,從中獲得信息,得到閱讀滿足,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得到的知識和愉快的體驗又會增加閱讀的興趣。
1.了解學生喜歡讀什么
據(jù)筆者的調查研究,小學生選擇課外書的標準依次為:a.由名作家寫的;b.書名有趣的;c.借閱頻率高的;d.看過改編而成的電影、電視的。“教師介紹過的”和“語文課本選讀過的”也有一定的影響,但沒有前面一些更能引起小學生的興趣。
在內容上小學生喜歡情節(jié)緊張曲折的,或有趣好笑、通俗易懂的;在體裁上受歡迎的是童話、民間故事、少兒題材和歷史題材的故事、科學幻想小說和驚險小說;從作品的表現(xiàn)手法看,小學生喜歡看敘述、描寫的,不愿看議論的,喜歡看人物性格和情節(jié)發(fā)展的,不愿看靜止的景物描寫;在篇幅上他們喜歡像語文課本那樣厚,一兩天可以看完的;還喜歡圖文并茂的書籍。了解了學生的這些特點,使課外閱讀活動的開展做到了有的放矢,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開展“活動”激發(fā)讀
即經(jīng)常創(chuàng)設一種濃厚的“書香”氛圍和激動人心的“書林”境界,讓學生產生一種置身于精神文明寶庫的神圣感。在充分發(fā)揮校圖書館和閱覽室作用的前提下,建立班級圖書角,開展名作選讀、文學鑒賞、小品演出、朗讀會、故事會、讀書報告會、課外閱讀知識競賽、要聞介紹、信息交流等語文活動,辦好校園文化長廊和校班黑板報、學校校報,組織學生撰稿組稿,利用多媒體手段開展網(wǎng)上閱讀等。這些活動的開展,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使學生的閱讀興趣長盛不衰。
3.巧借“書本”引導讀
讓學生“得法于課堂,得益于課外”。在學生對課外閱讀缺乏興趣的今天,由課內向課外過渡,顯得尤為重要。要有意識、有系統(tǒng)地課內外結合,擴展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可以采取以下三種有效形式:一是擴大式。教材中有許多文章是從名著中節(jié)選出來的,采用擴大式,就是要求學生將整本書讀完。如學習完《江姐》,要求學生課外閱讀長篇小說《紅巖》。二是對照式。對照式對學生來說更有吸引力。如《小英雄雨來》中雨來在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機智與勇敢會令學生對其產生敬佩之心。此時,教師伺機拿此文與《小兵張嘎》作對比,要求學生分析人物的性格,從比較中受益。三是薦讀式。學完一個作家所寫的文章,向學生推薦這位作家所寫的其他書籍,可以達到加深認識、擴大閱讀面的目的。
二、結合實際引導讀
學生有了課外閱讀的興趣,就會自覺地進行大量閱讀。此時學生往往是什么書都要讀,而且讀的時候是不求甚解、囫圇吞棗。有的學生一本書讀完了,讓他說說書中的內容或者印象深的地方往往說不出來,這就需要教師及時引導。
1.指導學生選擇讀物:“趣”“廣”“適”
“趣”即有趣,“廣”即廣泛。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專看文學書,也不好。”教師只有指導學生廣泛閱讀才能達到博覽群書、厚積薄發(fā)的目的。“適”即合適。時下,書市上的書,魚龍混雜,教師和家長要密切配合,指導選擇那些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身心健康的書籍來讀,諸如低年級的學生認知水平較低,以注音童話、寓言為主。
2.教給學生閱讀方法:“讀”“思”“記”
“讀”,其方法有三:一是瀏覽性的泛讀。對大部分淺顯易懂的書或閱讀價值不高的書籍報刊,可采用瀏覽法,即“隨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內容,這種方法可按照“速讀—尋找知識點—摘記”的程序進行。如閱讀報刊,引導學生快速閱讀,用找標題、找中心句的辦法搜尋知識要點或有價值的信息,并簡要摘記。二是探求性的速讀。這是一種快速查閱資料、選取所需信息的讀書方法,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閱讀的奧秘在于讓大腦跑在眼球前面,能適應新知識新信息成倍增長時展的需要。三是品味性的精讀。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質兼美的優(yōu)質作品,需要靜心細讀,體會立意構思,揣摩布局謀篇,欣賞妙詞佳句,把書中的精華變?yōu)樽约旱闹R營養(yǎng)。
“思”,即思維。“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托爾斯泰)應通過概括內容、復述原文、體會思想感情、分段分層、理清文章條理等多種形式的專項訓練,引導學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較、綜合、聯(lián)想等思維方法,達到以讀促思、以讀促寫的境界。
“記”,即做筆記。俗話說:好記性不如一支爛筆頭。一是疑問筆記。在閱讀的時候隨手進行,把讀書時產生的心得、評語、疑問等隨時寫在書頁的空白處。二是摘錄筆記。把讀書時發(fā)現(xiàn)的好詞語、句子、片段摘錄下來。三是提綱筆記。將原來較長較深的書或文章用提綱的形式摘錄下來。第二、三兩種方法可以教會學生用文摘卡片分門別類地摘錄下來。四是創(chuàng)作筆記,即進行再創(chuàng)作。包括續(xù)寫、擴寫、縮寫、改寫、寫讀后感等。
三、檢查評價促進讀:“章”“查”“時”
“章”指規(guī)章制度。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依據(jù)不同階段的學生不同的認知結構、心理結構、個性差異,制定包括數(shù)量、書目、掌握閱讀方法的種類和閱讀習慣的程度等的學期計劃及個案計劃,做到有的放矢,這樣學生也就有章可循。
“查”指檢查閱讀效果。對課外閱讀要經(jīng)常督促、引導、評價。對學生課外閱讀的篇目、字數(shù)要經(jīng)常統(tǒng)計,對閱讀筆記要經(jīng)常檢查,以督促學生形成習慣。
“時”指時間落實。固定課外閱讀時間,是保證閱讀質量和培養(yǎng)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條件,學校和班級可以每周開設1~2節(jié)課外閱讀課,列入課表。到目前為止,我們共研究出了以下幾種課外閱讀指導課形式。
(1)讀物介紹課。說明為什么要介紹這本書,教師可簡要地介紹書中的內容,有時可朗讀書中精彩的片段,以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然后說明閱讀這本書的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項。介紹的書籍應是教師希望全班學生都閱讀的,并且是準備好供學生閱讀的書籍,介紹后馬上可以發(fā)給學生閱讀。
(2)共同閱讀課。每個學生都有同樣的讀物,教師就所要閱讀的材料進行簡單的啟發(fā)性講述或談話后,全體學生就開始閱讀。閱讀時可以采取學生輪流朗讀,其余學生默讀的方式,遇到問題可以質疑、討論或由教師略加解釋。讀完后根據(jù)所讀文章的內容進行討論。討論的范圍包括主要情節(jié)、主要人物及對他們的評價、作品的中心思想、自己的感受等。材料既可以在一節(jié)課中讀完,也可以留下一部分,讓學生在課外去讀。這種方式適合于低、中年級。
(3)讀后講述課。在學生讀完書后讓他們用自己的話敘述讀物內容。敘述可跟朗讀結合起來。形式可有詳細復述簡要復述、創(chuàng)造性復述等,也可讓學生扮演書中人物進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