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布藝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15:58: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拼布藝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從商周時期的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的荷包、香囊之類的產品中已經開始出現貼、繡等工藝手法,可以稱之為貼布的雛形。東漢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袈裟這種又稱百衲衣、福田衣的衣服形式逐漸為人們所熟知。唐朝時期佛教繁榮,布藝形式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佛教蒲墩墊、經幢中可以看到貼絹、堆綾的獨特工藝手法。貼絹是將面料平貼形成圖案,而堆綾則是將面料層層疊疊堆成立體的圖形,這是民間貼布早期的形制。明代婦女中流行的水田衣就是吸收了百衲衣的特征,以各種零碎布頭拼接縫制而成,因其縱橫交錯,大小不等,猶如水田而得名。明清時期,貼布的工藝手法達到鼎盛,明官服上面的“補子”,被認為是民間貼布藝術較早的完整形態。從中國民間貼布藝術的發展歷史來看,貼布藝術隨著佛教的傳播而流行開來,到了明清時期達到頂峰。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審美的不斷發展,貼布藝術有著不同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在現代,貼布成為面料二次設計中最常用的藝術設計手法之一,以其豐富的面料視覺效果、多變的設計手法和豐滿的立體造型形態,正逐漸成為家用紡織品造型設計的新方法和新趨勢。而在西方國家,貼布起源于17世紀20年代的美國,來自歐洲各國的移民在丟棄的舊衣服中尋找可以使用的部分,并將之拼縫在一起,做成棉被或者抵御寒風的壁掛來使用,這種工藝手法在當時很流行。雖然工業革命的興起曾經使這種工藝手法一度衰退,但是威廉莫里斯的“藝術與工藝”運動又使這個古老的手工藝術重新煥發了生機。直到今天,貼布在西方國家,依舊是以藝術品的身份而存在。

2貼布藝術的藝術語言及表達手法

從結繩記事到纖維材料織成的織物成為人們的第二層肌膚,纖維材料與人們不斷接近,成為了一種表達藝術美感的語言,也是表達設計者設計構思的最直接的基礎物質。貼布藝術可以說是對材料美的發現和運用的過程,棉布的柔軟輕松,樸實無華又平易近人;麻布的古樸粗獷又自然醇厚;絲綢的細膩光澤及毛料的豐滿奢華等,這些面料的特性在貼布藝術中都能夠得到最好的發揮。貼布藝術與繪畫的不同之處,就在于貼布設計師需要讀懂各種材料的語言,能夠恰到好處地組合運用各種面料,通過改變面料的外部特征并賦予面料新的面貌和性格,從而達到豐富視覺效果的目的。另外,不同貼布手法的運用,也能將貼布的魅力發揮到極致。

2.1平貼手法

平貼是比較簡單且視覺效果比較平面的裝飾手法。即按照設計好的圖案,在選好的面料上剪下相應的樣子,然后在底布上拼貼縫合即可。這種手法主要強調塑造塊面,強調塊面的顏色或輪廓,少用或不用填充物,適宜塑造一些復雜又色彩多變的圖形。一般采用的是現成的色布,但為了達到更好的裝飾效果,可以將選好的面料染色后進行貼縫。將本色的坯布漂洗之后,放在調好的顏料水中煮開,加入適量食鹽,等其上色之后晾干。然后對干好的布進行上漿處理,再次晾干后即可使用。這種方法可以豐富色彩的選擇范圍,制作出更有個性的作品。

2.2浮雕手法

在貼布的發展歷史中,絎縫、拼縫、暗縫、補花等手法被頻繁運用。絎縫由于其能夠運用特定的線跡將底布、填充物及面料表布縫合在一起,起到結實、耐用、均衡、保暖的效果而備受貼布設計師青睞。絎縫工藝特有的裝飾線跡與面料凹凸起伏的肌理效果,更是浮雕手法中不可缺少的工藝之一。另外,不加填充物,將面料按預想的圖案剪下,用暗縫手法縫在底布上,然后在圖案上手縫線跡,也能實現圖案的浮雕效果。在制作具有浮雕效果的貼布作品時,材料的肌理感及制作技巧產生的自然連續的形式都能夠改變人們對面料的最初感受,使人們體會到或粗糙或細膩、或輕柔或堅硬的肌理質感。

2.3綜合技法

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型面料層出不窮,了解面料間的內在規律,掌握面料的特性,運用各種不同工藝手法,藝術地展現貼布作品顯得尤為重要。鍍金、噴漆、拓印、壓皺、打摺、纏繞、系扎等工藝手法越來越多的運用到貼布藝術的創作中,紐扣、珠片、花邊等輔料也成為了貼布作品的點睛之筆。多種工藝手法與多種面料的搭配使用,能夠極大地增強貼布作品的視覺效果,滿足人們不同的審美需求。

3貼布手法在家紡產品中的運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家紡產品的要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它的實用性及美觀性,而是對產品個性、配套性、文化內涵及功能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貼布工藝融入到現代家紡產品設計之中,既能豐富家紡設計的元素,又能實現傳統藝術與現代工藝的完美結合,使貼布藝術能夠得到更好地發展和延伸。另外,新材料及多種工藝手法的混合使用,使貼布這項傳統的藝術形式散發著時尚的美感。但是由于家紡產品必須兼顧審美性與實用性,貼布工藝在家紡產品中多以田園、卡通等風格出現。

3.1田園風格

運用中間色調的自然色系,營造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風光,將自然界中的花、鳥、蟲、魚、人、樹、屋等元素,經過簡潔概括的圖案處理之后,展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溫馨畫面,多出現在靠墊等客廳家紡用品上。作品《心花一瓣》中,以貼布手法為主,并結合手繡、拼布、打摺等工藝手法,選用自然色系的棉麻面料,并對自然界中的花、鳥、景物等進行簡潔化處理,營造出清新浪漫、溫情脈脈的現代田園風格的家紡作品。其中,靠墊1中的樹枝、房屋、小鳥都是根據圖案在紙樣上裁剪好,在面料上面放縫、熨燙之后,在里面鋪上填充物,接著用暗縫的手法縫到面料上。為了避免塊面面積的單調,特意在房頂和房屋上手縫幾條縫線來打破塊面的單調感,增加房屋的肌理感。紐扣的使用可以增加作品的層次感和觸感,樹枝和花朵采用虛實結合的刺繡手法,增加了畫面的視覺效果。在靠墊2、地墊、靠墊3中,分別使用了立體花及抽褶花的工藝手法。在靠墊2和地墊中,先將面料裁剪為長條狀,再用手縫,縫完后抽起來,重復的幾條重疊起來就形成一朵立體花。靠墊3中的立體花則是先把每兩個裁片背面相對縫起來,留出縫口,然后再翻到正面,塞好棉,將縫口進行暗縫,6瓣花朵都塞完棉之后需要把6片組合起來成為一朵花,再將花朵固定到靠墊的面料上。整套作品中,平面及立體相結合,一種工藝手法為主,多種手法補充。

3.2卡通風格

由于貼布手法采用的面料塊面比較大,立體感比較強,能夠營造豐富的視覺效果,工藝手法比較安全,常用在兒童家紡產品的裝飾之中。鮮艷的色彩,不同尺寸塊面的對比,不同輔助裝飾品的使用,營造出一幅活潑快樂的畫面。多用于兒童床品的局部,或者兒童房的裝飾靠墊及壁掛裝飾上。

3.3混合風格

多種手法與多種風格混合使用,營造或唯美或奔放、或清新或厚重的藝術氛圍,常見于裝飾壁掛。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