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詩詞范文
時間:2023-03-26 02:39: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散文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從“歹”,本義:危險。例句: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
2.引申義:①副詞。大概,恐怕。例句: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②副詞。近于,接近。例句: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3.通假義:通“怠”,懶惰。例句:思而不學則殆。
當
1.讀dāng,繁體字為,從“田”,表示兩塊田相當、相等。本義:相抵,相當。例句: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
2.引申義:①掌管,擔當。例句:人君當神器之重。②判罰,判罪。例句:該當何罪?③抵擋,擋住。例句:有大石當中流。④面對。例句: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⑤應當,必定。例句: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
3.讀dàng,①恰當。例句:名我固當。②當作。例句:安步以當車。
道
1.從“”。本義:路,道路。例句: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2.引申義:①途徑,方法。例句:策之不以其道。②道義,正道。例句:邦無道則愚。③主張,思想,學說。例句:于是廢先王之道。④說,談論。例句:仲尼之徒無道恒文之事者。
3.通假義:通“導”,引導,疏導。例句:不如小決使道。
得
1.右邊是“貝”(財貨)加“手”,左邊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著財貨,指有所得。本義:得到,獲得。例句:雖不得魚,無后災。
2.引申義:①正確的、對的。例句:此言得之。②能夠,可以。例句:未得與項羽相見。③得意,滿足。例句:志得意滿。
3.通假義:通“德”,感激。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4.固定結構“得無……乎”,莫不是,該不會。例句:日食飲得無衰乎?
度
1.本義:量長短。例句: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大。
2.引申義:①推測,估計。例句:度我至軍中,公乃入。②考慮。例句:度義而后動。③尺寸,尺碼。例句:乃曰“吾忘持度”。④限度,法度。例句: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⑤制度,法度。例句: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⑥度量。例句:常有大度。⑦量詞、次、回、個。例句:崔九堂前幾度聞。⑧譜曲。例句: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⑨過。例句:春風不度玉門關。
非
1.本義:不對的,不合理的。例句:覺今是而昨非。
2.引申義:①不,沒有。例句: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②責怪,反對。例句:而墨子非之。③不是。例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④除非,除了。例句: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⑤意外的變故。例句: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復
1.本義:回來,返回。例句:昭王南征而不復。
2.引申義:①恢復。例句: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②再,又。例句: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③重復。例句:山重水復疑無路。④回答。例句:王辭而不復。⑤報復。例句:有北面復匈奴之志。⑥復算,追究。例句: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負
1.本義:背東西,以背載物。例句: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2.引申義:①擔負,使……承擔。例句: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②依仗,憑借。例句:秦貪,負其強。③對不起,辜負。例句: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④違背,背棄。例句: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⑤失敗。例句: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⑥覆蓋。例句: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蓋
1.本義:遮陽避雨的用具。例句:日初出大如車蓋。
2.引申義:①遮蓋。例句:覆蓋周密無際。②壓倒,勝過。例句: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③大概,大約。例句: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④通“盍”,何,怎么。例句:拔蓋至此乎?⑤表肯定判斷、原來是。例句: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故
1.本義:緣故。例句:既克,公問其故。
2.引申義:①事,事故。例句:父母俱存,兄弟無故。②舊,與“新”相對。例句: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③衰老。例句:暮去朝來顏色故。④仍然。例句:累官故不失州郡也。⑤故意,特意。例句:故遣將守關者。⑥原來,本來。例句:此物故非西產。⑦故事:舊事,前例。例句: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固
篇2
一、首先可以通過對語法結構的類比分析來確定文言實詞的詞性。
一詞多義是文言文中的普遍現(xiàn)象,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中一個“朝”字就有三種義項:
①早晨――朝服衣冠
②朝廷――于是入朝見威王
③朝見――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這里“朝”的三個義項之間的區(qū)別還比較明顯,但是有些文言實詞的幾個義項間的差別卻不是很明顯,如《勸學》文后練習中“絕”字的5個義項:
①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②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③以為妙絕
④佛印絕類彌勒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這時要想馬上給出準確的解釋就比較困難。這時利用語法結構先來確定多義詞的詞性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文言文與現(xiàn)代漢語相比,在詞義上差別很大,但句子的語法結構基本上還是一致的。除了一個特殊句式――“倒裝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狀+謂+定+賓”的順序排列的,所以其相應成份上的詞的詞性也與現(xiàn)代漢語相一致。即主語、賓語一般是名詞,謂語一般是動詞,定語一般是形容詞,狀語一般是副詞。比如“他艱難地挪動肥胖的身體”這個句子中,“他”是主語,“挪動”是謂語動詞,“身體”是賓語,“艱難”是修飾謂語動詞“挪動”的狀語,“肥胖”是修飾賓語“身體”的定語。如此看下來,詞性、語序這些常規(guī)的語法概念是一目了然的。另外,在文言文的句子中,什么成份都能省略,唯獨謂語動詞不能省略。所以我們解釋實詞時就可通過分析這個詞在句中所處的位置、所充當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意思。
如對上文中“絕”字的解析如下:
①句中“絕”前面是主語“群響”和一個字“畢”,這里“畢”不可能是謂語而只能是修飾“絕”的狀語,否則結合上下文講不通,由此可推知這個“絕”在句中的語法成份當是謂語,是動語,譯為“停止”。
②句中“絕”字修飾的是賓語“境”,可知“絕”在這里當是形容詞作定語,解釋為“與世隔絕的”。
③句中“絕”修飾的是形容詞“妙”,句中成份當是副詞作補語,可意譯為“到了極點”。
④句中“絕”修飾的是謂語動詞“類”,當是副詞作狀語,解釋為“非常”。
⑤句中“絕”后面跟的是賓語“江河”,推測可能是動詞作謂語,譯為“渡過”符合上下文的語境。
以上對“絕”字5個義項的分析,倘能一眼看出詞義自是最好,倘不能一眼看出,則很有必要由分析句子成份入手以首先確定詞性。
【例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2015新課標I卷)
【解析】“吾君可帝中國爾”這幾個詞表面上分析都不是動詞,顯然是不符合語法規(guī)范的。既然文言文句子中必須要有謂語動詞,那么這里必須要有一個字解釋成動詞。只要稍加琢磨,一般的考生都能夠將這個動詞定位在“帝”。再用聯(lián)想法與組詞法,“稱帝”這個義項應該容易得出。譯文:我只知道我們的君主可以稱帝統(tǒng)治中原這片土地。
二、可以借助同位置詞義對舉關系來推測實詞詞義。
文言文中為了強調表達的效果,作者常常在一句話中將意思相近或相反的兩個詞在相同的語法位置上并列出現(xiàn),形成對舉關系。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種對舉關系來推測兩個實詞中較難的那一個實詞的詞義。
課文例句:
①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六國論》)
②通五經,貫六藝 (《張衡傳》)
③深林兮驚層顛 (《夢游天姥吟留別》)
④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 (《過秦論》)
⑤時濃霧半作半止 (《游黃山記》)
【解析】①②③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可以互為釋義。它們的義項分別是①更加②精通③使……戰(zhàn)震驚。④句中“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釋為“沿用、沿襲”,由此再結合“蒙”的上下文可以推斷“蒙”為“繼承”義。⑤句中“作”和“止”的意思應該相反,“止”是“停止”義,那么可以反向推知“作”當為“起來”義。
【例2】然積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塵以崇峻極。(2015四川卷)
【解析】此句中“積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塵以崇峻極”兩個句子的結構相同,意思也應該相近。現(xiàn)代漢語中“積累”這個詞在本句中被分成了兩個詞,成對舉關系,所以它們的意思應該是一樣的。此外前一句“成”與后一句的“崇”都是動詞,意思也應該一樣。而且本句中“一勺”與“微塵”,“江河”與“峻極”都可以相互參照來翻譯。譯文:然而積累每一勺水來形成江河,積累微小的灰塵來形成崇山峻嶺。
三、不及物動詞帶賓語屬“使動、意動”用法。
使動用法、意動用法是詞類活用中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名詞、形容詞、不及物動詞通常是不帶賓語的,帶上賓語就成為使動或意動用法了。帶賓語是這類詞活用的基本標志。
【例3】上讀表,曰:“孰謂方氏無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問。(2014山東卷)
【解析】此句中的“活”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不及物動詞,不能帶賓語,但此句中卻帶了賓語,因此肯定是詞類活用。這個詞在課文《鴻門宴》中也出現(xiàn)過:“項伯殺人,臣活之。”(項伯殺了人,我讓他活了下來。)考生只要牢記判斷標準,對這個使動用法的翻譯肯定不成問題。譯文:皇帝讀了奏表,說:“誰說方氏沒有人才呢?這就可以讓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國珍,不再問罪。
以上介紹了推斷實詞詞義時應掌握的三個技巧,當然它們不是靈丹妙藥,只是在釋義困難時可以拿來試一試。對實詞的理解,關鍵還是看這個詞所處的具體語境,一切推斷的技巧都應在具體的語境中發(fā)揮作用。
【文言實詞鞏固訓練】
趙人患鼠,乞貓于中山。中山人予之貓,善捕鼠及雞。月余,鼠盡而其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①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②,毀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不病于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饑寒猶遠,若之何而去夫貓也。”
注釋①盍:為何不。②垣墉:墻壁。
下列加點實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乞貓于中山 乞:乞求
B.其子患之 患:擔心
C.不病于無雞乎 病:疾病
D.去饑寒猶遠 去:距離
篇3
有一天
感覺黑板上的字有些模糊
我知道
眼睛又要加深它的度數
優(yōu)惠卡
是眼鏡店專門送到學校的
想到錢
就很容易看見媽媽的辛苦
忽然間
我設想眼睛從此失去光明
如盲人
世界沒有了色彩沒有了路
一輩子該有多么漫長和多么孤獨
親朋們
所有的歡樂將被這黑暗擋住
一雙眼
使它像雷達搜尋知識天空
懂感恩
讓心明眼亮通達世事萬物
假如忽視了媽媽
這是離我最近的親人
近的之間沒有一點縫隙
以至于
我把她當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直到有一天媽媽病了
我才感到她其實很脆弱
弱到我的一個脾氣
都能讓她心神不定
弱到原本是我的缺點
最后竟成了她的愧疚和負擔
而她的肩頭
是那樣的瘦小
如果哪一天
媽媽真的沒從病床上爬起來
我的世界將會是一個什么樣子?
從現(xiàn)在起做個細心地孩子
那就一定能品出幸福的滋味
假如忽視了一
雙手的衛(wèi)生
別小看十個指甲里埋伏的敵軍
他們默默吸取了
我經手的每種有害物質
然后利用我的疏忽
在美食的掩蓋下
紛紛沖進我的腹地
一旦集結完畢
就立即向我發(fā)動猛烈進攻
這時我常常猝不及防
屬于我的勇敢的士兵們
不論從數量還是裝備上
都不是敵軍的對手
各種有害物質構成了強大的火力
我的士兵的尸體堆積如山
篇4
1、黑眼圈
一本一本的書累在桌子上越來越高。仿佛一面冰冷的墻把我和外界隔開,想想也夠辛苦的了,一邊要近乎瘋狂地算題、背書,另一面要做實驗、練體育。看同學們的黑眼圈黑得,不知道的還以為到了臥龍保護區(qū)呢!
2、金領
上語文課老師跟我門說笑,說我們現(xiàn)在要是靠上重點中學不用交選校費那我們就是金領了。于是大家鼓起勇氣浩浩蕩蕩向“錢”進。要不說人只有在觸犯金錢利益的情況下最有斗志呢,連平時看書都拿反的同學都斗志昂揚,這招還真奏效喲。
篇5
又過了幾天,鋒的傷口已經好了,我發(fā)現(xiàn)我漸漸地了離不開他了。他要走了,我十分舍不得,便對他說:“鋒,有空常來看看啊!”他答應了。
后來,他來了幾次,我發(fā)現(xiàn)我已經喜歡上他了,可我不知道他喜歡我嗎?我也沒有勇氣向他表白,怎么辦呢?
好在這個時候,鋒告訴了我他喜歡我,我告訴他我也喜歡他。
我馬上找到院長,說:“院長,我想調到105師,可以嗎?”院長馬上回絕了我:“不行,你以為護士和軍人一樣嗎?你以為軍隊是無組織無紀律的嗎?想調到哪就調到哪,沒一點紀律性!”“可是院長,我好歹也懂得一些軍人的常識知識啊!您就讓我調到那里去吧!”我哀求道。“不行。”院長依然拒絕。我沒辦法了,只能在這里當一名小護士了。咳,我的理想得不到實現(xiàn)了,我好傷心啊!
篇6
在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有兩個人平凡而偉大。是戰(zhàn)爭使他們結成了夫妻,并肩作戰(zhàn),快樂而充實。
在一個平凡的日子里,我十分忙碌,竭力的照看病人,這種生活雖然無聊,但卻充實。這時候,有一個瀕臨死亡的傷員被送來了我們醫(yī)院。我悄悄的看了他一眼:他很年輕,大概有20多歲,被炸得全身漆黑,但還可以看得出他眉清目秀,長得十分帥氣。我當時就覺得必需救好他,不然祖國就失去了一個好軍人。于是,全院開始了忙碌的救援工作。
呀,他總算脫離生命危險了,全院的人總算松了一口氣。接下來就是我,這個小護士的工作了。
篇7
一、關鍵詞1:誦讀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詩歌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和諧的音韻,朗讀是學生走進詩歌殿堂的一把鑰匙。通過朗讀,學生可體會詩歌所蘊涵的超越時空的喜、怒、哀、樂,在感情上與詩人產生共鳴。通過朗讀,學生方可體會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激憤,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宏闊悲壯,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放,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凄婉。反之,如果對于詩歌一味地進行語言拆解,則會詩味大減,因此,對于文采斐然、意象斑斕、情感起伏、韻律和諧的詩歌作品,是最適宜“朗誦欣賞”的。
筆者在詩歌課堂教學中,常以名家配樂朗誦作為新課的切入點,然后讓學生模仿朗讀,在朗讀中激發(fā)學生賞析詩歌的興趣。而詩歌又與音樂有著不解之緣,因此,在賞析詩歌之后,筆者常讓學生進行配樂朗誦,以此將學生帶人詩人的情感世界,使詩人的情感輻射到朗讀者的情感之中,以達到“感之于外,受之于內”。當然,進行誦讀方法指導也很重要,如引導學生注意詩歌中的“詩眼”,把握詩歌的節(jié)奏等等。總之,讀是學習文本最直接的方式,詩的情感、詩的語境、詩的意象無一不是讀出來的。
二、關鍵詞2: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以意境的渲染和營造來凸顯其獨特的美與魅力,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我們不能對詩歌進行簡單的拆解或是單純的字詞句的分析,而要重視引導學生體會詩文帶來的情景交融的境界。但是,如何引導學生體會詩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靈的體味,與詩人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呢?這確實是一個教學難點。
在教學中,面對詩歌的意境展示,一方面可用文學性的語言給學生設置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與氛圍,以抓住學生心理,讓學生走進詩歌;另一方面,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聲與畫的效果,以聲傳情,以形傳意,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優(yōu)化詩歌教學過程。如筆者在教學李白的《蜀道難》時,大部分同學對蜀道沒有感性認識,也就更談不上對“難”字的理解了,如果單純靠教師的描述又過于單調與空洞。于是,筆者就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一段有關蜀道的介紹片,使學生直觀、形象地了解蜀道的難行,也為鑒賞理解詩歌打下了基礎。
三、關鍵詞3:整合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詩歌是散落于“必修”與“選修”之中的,因此,要想使學生能形成一個完整的詩歌學習體系,增補與整合是必不可少的,借此,既讓學生對詩人、詩歌有更全面的理解,又為高三總復習做了一定鋪墊。
首先,通過“增、補”進行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與理解。主要是以語文必修教材為核心,適當增補學生熟悉的或是配套輔助練習中的相關內容,對詩歌單元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從而加深學生對該類詩歌主要內容的認識與理解。如在學習了《詩經》之后,除了課本中的《氓》和《采薇》之外,筆者還補充了《蒹葭》、《木瓜》、《無衣》、《子衿》等詩,這些詩內容涉及婚戀、思鄉(xiāng)、戰(zhàn)爭等各個層面,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模塊教學,讓學生充分了解了《詩經》賦比興的手法和現(xiàn)實主義風格。
其次,進行專題教學與探究。知人論詩,以詩知人。筆者常以課文選詩為主,結合詩人生平、思想和個性特點,開設詩人教學專題,讓學生對詩人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筆者先后開設了“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陸游”等詩人專題,讓學生對詩人的生平與思想,創(chuàng)作內容與風格,都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也積累了一定數量的詩歌。如在“蘇軾”專題學習中,以《念奴嬌》和《定風波》做基礎,又增加了《江城子密州出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等詩詞,加上其散文《赤壁賦》,將這些作品放入詞人一生的歷史沉浮中去感悟、去品讀,感受到時代留在詩人身上濃重的烙印,以達到知人論世的目的。
篇8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青山綠水,嬌鶯戲蝶”的意境中寫下了流傳至今的千古名句,或是秋思浩蕩,或是春風飛揚,或是明月千古,或是斜陽晚鐘,又或許是田園林泉和詩酒流連。
翻開《唐詩宋詞三百首》,你應該會聽到江南淅瀝的雨聲,看到碧波上泊著的烏蓬船。青蓮居士當時“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豪氣,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帶給我同樣的震撼,一個是詩仙俠士,一個是愛國不惜生命的偉人,在歷史這條奔流不息的滔滔大河中,他們流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在杜甫“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的纏綿俏麗中,我又感受到了詩人把這美如畫的情景描寫的如此惟妙惟肖,留給我們的是清雅秀麗的余韻。
“宛轉峨眉能幾時,須臾鶴發(fā)亂如絲”,“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這幾句詩,不正是把那種感嘆時光無情的悲涼之感表達的淋漓盡致嗎?這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把對時光的不舍與感嘆融入了這一個個字中。
從留有濃濃墨香的唐詩宋詞中,我們還能讀到那濃濃的愛國情懷。它們也許是李后主“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嘆息;也許是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愛國激情;又或許是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報國無門的情感。詩人任思想在伏案揮毫中狂舞,任對祖國的滿腔熱血在紙上揮灑,留與后世的一代又一代愛國兒女久久瞻仰。
篇9
關鍵詞: 文科實驗改革 觀念轉變 三個層次
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是高校的中心任務。近年來,為了高質量地建設學科和培養(yǎng)人才,各高校的文科學系對文科實驗和文科實驗室建設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有所提升,開展了一些工作,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人文社會學科研究的進步和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也為文科的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打下了基礎。但文科實驗建設與理工類實驗相比較,還顯得非常落后,普遍存在著資金不足、設備落后、管理人員欠缺、實驗開出率較低、實驗方法陳舊等各方面問題。這說明,我們對文科實驗重視的程度還遠遠不夠,改革的力度還需要努力加大。
我們認為,要使各高校對文科實驗有足夠的重視,要使各高校加大對文科實驗改革的力度,就必須在高校中實現(xiàn)三個層次的觀念轉變。
一、高校管理層的觀念轉變
高校管理層是高校行政的主體,掌控著高校的財政及各方面資源,決策著高校的發(fā)展方向和發(fā)展目標。如果高校管理層對文科實驗建設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則文科實驗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就無從談起。而在當前各個高校中,這種現(xiàn)象是存在的。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不少高校管理者對文科實驗的認識比較落后,或者認為文科不需要實驗室,或者認為文科只需要簡單的實驗室,能夠存放一些資料和設備就可以了。這種觀念已經跟不上文科實驗改革和發(fā)展的形勢。實際上,“傳統(tǒng)文科實驗室的功能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簡單的驗證和演示,隨著現(xiàn)代科學不斷地分化、綜合,傳統(tǒng)文科實驗室的功能已經不能滿足現(xiàn)代文科發(fā)展的需要。新的文科實驗室的任務是結合文科各學科和綜合學科的教學內容與特點,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等先進設備和教學手段,對信息進行系統(tǒng)分析,構造虛擬環(huán)境,進行仿真、模擬,解決現(xiàn)代人文科學領域和相關領域的社會問題”。[1]可見,只有高校管理層認識到這一點,才會把更多的資金和人力物力投放到文科實驗的改革發(fā)展中去,從而更快地、更高質量地促進文科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以外國語專業(yè)為例,以前的實驗教學只需要簡單的語音室就可以了,但現(xiàn)在各高校紛紛開設涉外文秘專業(yè),就有必要建立起綜合語言訓練和文秘操演等多種學科因素的多功能實驗室。這就需要學校管理層投入一定量的資金和人力物力。
二、高校文科教師的觀念轉變
高校教師是高校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的主體。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對人才培養(yǎng)有著決定性的作用。一般來說,高校教師的教學可以分為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因為在活動空間、教學媒介、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有所不同而顯得相對獨立,但在人才培養(yǎng)的理念和目標上應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不過,同樣是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高校教師普遍認為高校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實驗教學只是理論教學的補充,從屬于理論教學。結果是各個高校理論教學有較完善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材的選擇都有嚴格的安排,有比較成熟的管理和評估制度,而相比之下,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大多依附于理論教學,連自身的的實驗教學計劃、實驗大綱、實驗教案都沒有。[2]理工類教師都有輕視實驗課的潛意識,文科教師就更不用說了。所以文科實驗要改革發(fā)展,文科教師就必須改變傳統(tǒng)教育觀念。在這方面,人民大學的文科教育改革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它打破了一位教師一本書、一塊黑板一支筆的舊教育模式,創(chuàng)立了重文理滲透、重實驗、重了解社會的新型文科教育模式,把單純的課堂講授發(fā)展為課堂講授與現(xiàn)代化實驗手段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起到了改變學生知識結構、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作用。
三、高校廣大文科學生的觀念轉變
當前中國社會非常強調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離不開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離不開對實驗課程的高度重視。然而受傳統(tǒng)學習觀念影響,學生尤其是文科學生,往往把實驗課程看作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認為只要把課本知識學好了,就等于把學習搞好了。這種錯誤的或者說有偏頗的學習觀念,導致很多學生眼高手低,理論考試可以拿高分,但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很差,在實際工作崗位上無所適從。其實,文科實驗對培養(yǎng)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創(chuàng)新能力、團隊協(xié)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文科實驗教學有著課堂理論教學不能代替的獨特作用,實驗教學不僅傳授學生以知識和技術,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作風,而且會影響到學生的世界觀、思維方法和工作方式,人文素質的綜合提高與實驗教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3]所以文科大學生要主動轉變觀念,在學習中多動腦動手,多實驗實踐,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總而言之,中國社會發(fā)展、高校學科建設和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需要,促使我們高度重視文科實驗的改革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篇10
沒有想到,這次出版的竟然是一本散文詩歌集。由此看來,承林同志對小說、詩詞、散文等各種文學題材的創(chuàng)作均有所嘗試,已有所收獲,這著實難能可貴。更為可貴的是,承林同志多年來,在兢兢業(yè)業(yè)干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利用業(yè)余時間堅持筆耕,把文學創(chuàng)作視為一種精神的寄托、生命的感悟、生活的情趣,寫得舒展自在,寫得有滋有味。
《溪水竹風》從多方面展現(xiàn)了作者的才思與情感,思考與感悟。透過“情系東風”,可以看到他對東風公司的熱愛與贊美、對東風事業(yè)發(fā)展的關注和思考;在“親情無限”中可以看到他對親情家族、家鄉(xiāng)故土的珍視與眷戀;在“山水情懷”中可以看到他對山水風物、地理人文的欣賞與吟嘆。通過“詩詞風雅”,可以賞析到100首五言藏頭詩和100首七言藏頭詩,感嘆他在藏頭詩創(chuàng)作上的獨到之處。還有抒懷的詩歌和填寫的詞韻等,領略到作者對詩詞歌賦的風雅情趣。通過“情系汶川”,可以鏡鑒他的赤子情懷。
《溪水竹風》作者自謙為“細小山澗溪水,微弱荒野竹風”,但透過這些散文、詩歌,從字里行間則能夠感受到作者高雅的情趣和對文學的癡迷;感受到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的感悟;也能夠感受到業(yè)余創(chuàng)作的艱辛和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