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凝散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17:20: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鐵凝散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痛經 寒凝血瘀型 溫經活血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356-01
痛經是臨床常見病,以婦女在月經前后或經期出現周期性小腹及腰骶部疼痛,嚴重時伴有惡心、嘔吐、腹瀉甚至昏厥為特點,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筆者采用自擬溫經活血散穴位敷貼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36例,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①經期或經行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則昏厥,呈周期性發作。②好發于青年未婚女子。③排除盆腔器質性疾病所致腹痛及其他證型的痛經。④證候表現為經行小腹冷痛,得熱則舒,經量少,色紫黯有塊,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長,苔白,脈細或沉緊。
1.2 一般資料。36例均系2003-2011年的門診患者,年齡最小15歲,最大36歲,其中15-25歲23例,26-35歲9例,36歲以上4例;病程最長5年,最短3個月。發病前均有受涼及貪食生冷史。
1.3 治療方法。①藥物:自擬方藥組成為制乳香、制沒藥、小茴香、制延胡索各50克,當歸、蒲黃、肉桂、白芍、烏藥各30克,各藥研成粉末,每次取適量以姜汁及蜂蜜調敷穴位。②穴位:關元、氣海、中極、子宮、提托。③方法:患者經前3-5天或痛經發作時開始敷貼,將調制好的藥物用白膠布固定于穴位處,每天1次,每次6-8小時,療程7-10天,連續3個療程。
1.4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治愈:疼痛消失,連續3個月經周期末見復發。好轉:疼痛減輕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維持3個月以上。未愈:疼痛未見改善。
2 結果
36例中痊愈21例(58.3%),好轉13例(36.1%),無效2例(5.6%),總有效率為94.4%。
3 討論
中醫認為痛經主要是由于婦女在經期受到致病因素的影響,導致沖任瘀阻或寒凝經脈,使氣血運行不暢,經血阻滯于胞官,以致“不通則痛”;或肝腎不足,氣血虧虛,使沖任、胞宮失于濡養,以致“不榮則痛”。而寒凝血瘀型痛經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多為貪涼飲冷,冒雨涉水,感受風寒,致使風寒濕邪內侵,寒客沖任胞宮,血液凝滯,血行不暢,而致寒凝血瘀[3]。為此筆者以溫經散寒、祛瘀止痛為治則,以溫經活血化瘀中藥進行穴位敷貼治療。穴位敷貼既有藥物對機體特定穴位的刺激作用,調節陰陽平衡,又有藥物本身通過滲透作用,透過皮膚,進入血液、淋巴循環,發揮藥物的作用,通過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補充、相互協同,共同發揮的整體治療作用[4]。自擬方中制乳香、制沒藥、蒲黃通經活血化瘀止痛;烏藥行氣止痛;小茴香、肉桂溫經散寒;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芍藥具有鎮痛、鎮靜、解痙及松弛平滑肌等作用[4];延胡索、當歸均有明顯的鎮痛作用[5],當歸揮發油對鈣離子介導的子宮平滑肌收縮有明顯的抑制作用[6],諸藥合用,共奏溫經散寒、活血止之功。藥物敷貼部位關元、氣海為任脈經穴,能通調沖任脈之氣,散寒行氣,又有祛瘀消積和止臍下痛之作用;子宮、提托穴均為經外奇穴,能調經理氣止痛[7],諸穴相配共奏通調沖任、逐瘀止痛之效。此法簡便易行,價廉效佳,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47-148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65
[3]榮軍.針刺加灸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51例[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0,8(23):92~93
[4]黎美娜,許敏,袁煉蓮,等.中藥穴位敷貼治療妊娠惡阻的療效觀察[J].臨床醫學工程,2012,19(7):1165-1166
[5]呂蘭薰,頓寶生,趙和熙.中藥藥理與臨床新用[M].西安:陜西人民社出版,2001:110-l19
篇2
鐵凝作品環境描寫詩意美感《哦,香雪》是當代著名女作家鐵凝的成名作,曾于1982年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及首屆青年文學創作獎。她是一曲優美、清新的愛的樂章,充滿了詩情畫意和人性美、人情美的藝術韻味。魯迅先生說過,“能殺才能生,能憎才能愛,能生與愛,才能文”。鐵凝把這篇小說寫得恁般抒情,是因為她心中充滿了愛,有了愛才有了“叫人心疼”的《哦,香雪》,捧出了“叫人心疼”的美。
一、小說人物純凈、美好
香雪名字美。香雪,純凈的雪,散發著沁人心脾的清香。
香雪容貌美。香雪有著“潔如水晶”的眼睛,“潔凈得仿佛一分鐘前才誕生的面孔”“柔軟的宛若紅綢子是的嘴唇”,那樣“純凈無暇、明凈秀麗,不摻任何雜質”,望著她“心中會升起一種美好的感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好一個純凈之美的女孩。
香雪夢想美。同樣是看世界,香雪與鳳嬌們看的著眼點不同,顯示她們不同的內心世界。香雪是臺兒溝唯一考上初中的人。當火車在臺兒溝停留一分鐘時,香雪總是第一個出門。火車來時,鳳嬌她們看到的是婦女頭上別著的金圈圈和腕上的比指甲蓋還要小的手表,而香雪第一眼看到的是“皮書包”――那種連小城市都隨處可見的普通的棕色人造革學生包。就在鳳嬌她們對火車表現極大興趣時,香雪也抓緊時間打聽外面的事,“北京的大學要不要臺兒溝的人,打聽什么叫配樂詩朗誦,有一回她向一位戴眼鏡的中年婦女打聽能自動開關的鉛筆盒,還問到她的價錢。”香雪的“鉛筆盒”情結,使她顯得異同尋常。17歲的姑娘,用娘攢下的叫她不要亂打注意的40個雞蛋,走30里山路換來了一個她向往已久的泡沫塑料鉛筆盒。這個鉛筆盒對她來說太重要了,除了能治愈內心的痛外,它還是一個文明的象征,有了這個“寶盒子”,“就能一切順心如意,就能上大學、坐火車到處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會被人盤問她們每天吃幾頓飯了。”這是香雪對現代文明的熱切向往、是對理想生活的執著追求,這對她、對臺兒溝來說都是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香雪換回來的是一個燦爛的明天!香雪對鉛筆盒的執著追求,表現了一個少女對現代文明的渴望,對人性尊嚴的捍衛,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香雪的再也不能平靜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學對她的再三盤問,明白了臺兒溝是多么窮。她第一次意識到這是不光彩的……”香雪的夢想可能是虛無飄渺的、幼稚可笑的,但卻是人類最純潔、最寶貴的一種情感。
二、小說充滿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小說寫出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表現了人們內心世界的充實和幸福,充滿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小說表現了娘對女兒的愛。“她要告訴娘,這是一個包盒子,誰用上它,就能一切順心如意”“娘會相信的,因為香雪從來不騙人”……這些文字說明了母親對香雪的信任和喜愛。
小說寫了陌生人對香雪的愛。旅客們最愛買香雪的貨,再愛計較的人在她面前也會變得慷慨大度。“她一定要把鉛筆盒送給香雪,還說她住在學校吃食堂,雞蛋帶回去也沒法吃。”這個陌生的礦冶學院的學生對香雪非常理解和同情。
小說也寫了小姐妹們對香雪的愛。“盡管不愛說話是她的天性,但和臺兒溝的姐妹們總是有話可說的。”后來香雪為了一個鉛筆盒在離臺兒溝三十里的西山口下車,往回走途中,她向前望去,“她看見迎面有一顆顆黑點在鐵軌上蠕動。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著她走過來的人群。第一個是鳳嬌,鳳嬌身后是臺兒溝的姐妹們。”足見姐妹們與香雪有著深厚的感情。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不正是林清玄所說的“好雪片片”嗎?
小說還寫了鳳嬌對乘務員“北京話”的那種無私無邪的情感。這是少女世界特有的美麗風景。鳳嬌可能是作為陪襯來描寫,但充分的展現了大山女兒的脾性,她不像香雪那樣害羞,更多的是男孩子的一種豪爽、率真,她會提著籃子主動找讓自己心動的“北京話”,和他做買賣,她會想,“北京話”有沒有相好跟她又不相關,反正自己又沒想過跟他走,“可她愿意對他好,難道非得是相好的才能這么做嗎?”雖然鳳嬌可能夢想過和“北京話”的未來生活,但這一切都埋在心里,也只有鳳嬌自己才知道。這不就是最純潔、最動人的“愛”嗎?也只有少女才擁有這樣的耐人品味卻又不忍心觸碰的情感。
老作家孫犁稱贊這部小說“從頭到尾都是詩”。孫犁看過《哦,香雪》恁般激動,有久別重逢之感,當做一種精神享受,“心里有說不出的愉快”,以至于想到了《赤壁賦》。說它是“一首純凈的詩,即是清泉。它所經過的地方,也都是純凈的境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這種人性美和人情美不就是清泉嗎?美麗而又純凈。
三、《哦,香雪》的景物描寫給人詩意的美感
小說的的景物描寫給人詩意的美感,這種美感源于鐵凝的多情善感,這正應了劉勰的“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辭必巧麗”。“臺兒溝那一小片石頭房子”是有生命的:“仿佛是在同一時刻聽到了大山無聲的命令”“完全靜止了,靜得那樣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訴說著自己的虔誠”。“那綠色的長龍”火車,也有靈性:“擦著臺兒溝貧弱的脊背匆匆而過”“臺兒溝太小了,小的叫人心疼,就是鋼筋鐵骨的巨龍在它面前也不能昂又闊步,也不能不停下來”。情景交融,詩一樣的語言創造出童話般的世界。我們再看香雪心愿得到滿足之后的文字:“她站了起來,忽然感到心里很滿意,風也柔合了許多。她發現月亮是這樣明凈。群山被月光籠罩著,像母親莊嚴、神圣的胸脯;那秋風吹干的一樹樹核桃葉,卷起來像一樹樹金鈴鐺,她第一次聽清它們在夜晚,在風的慫恿下“豁啷啷”地歌唱”。“鐵軌在月亮的照耀下泛著清淡的光,它冷靜地記載著香雪的路程。”新奇的比喻,美妙的想象,皆因用情所致。若非充滿深情,若非有深沉厚重的愛,怎能有如此詩意的語言!我們從鐵凝描繪的圖景里,感受到詩語柔情,品味出詩情畫意,享受了詩意熏染。因此,讀了這部作品會情不自禁說:美!“小溪的歌唱高昂起來,他歡騰著向前奔跑,撞擊著水中的石塊,不時濺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古老的群山終于被感動得戰栗了,他們發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們共同歡呼著。哦,香雪!香雪!”多美。
《哦,香雪》雖為小說,卻是一首多情的詩,那純凈無暇的香雪、那感人至深的少女夢想、那充滿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情感、那清新婉麗又富有詩性的語言如淙淙溪流,緩緩并深切地漫過我們的心靈。
參考文獻:
\[1\]語文教學參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3
中作協全委會名譽委員,河南省作協名譽主席,著名作家張一弓因病醫治無效,于1月9日在省人民醫院逝世,享年81歲。
張一弓,河南新野人,1950年肄業于開封高中。1956年,他的第一部小說《金寶和銀寶》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隨后,又有幾篇小說發表在《長江文藝》《奔流》《牡丹》等刊物上。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小說集《犯人李銅鐘的故事》《流淚的紅蠟燭》《死戀》等12部,紀實散文集《飄逝的歲月》,長篇小說《遠去的驛站》等。其中,《犯人李銅鐘的故事》獲全國第一屆中篇小說一等獎,《張鐵匠的羅曼史》《春妞兒和她的小嘎斯》分別獲全國第二、三屆優秀中篇小說獎,《黑娃照相》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張一弓集》獲全國第一屆優秀圖書獎。
1980年1月,《收獲》發表了他的《犯人李銅鐘的故事》。發表之前,《收獲》沒有人知道他是何許人,按照當時的慣例,向作者所在地調查作者情況,征求意見。主管部門領導認為作者有“屬于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卻又兩次打電話,堅持不同意發表他的作品。是時任《收獲》主編的巴金拍板決定發表了它。在全國首屆優秀中篇小說評獎期間,初評小組一致推舉《犯人李銅鐘的故事》進入得獎名單,又再次收到來自河南有關部門的反對意見。文學評論家閻綱在《悼犯人李銅鐘》(見《隨筆》2001年第3期)中寫道:“評選委員會不得不向評委會主任巴金實情稟報并請示下。巴老不但同意該作得獎,而且力主列為一等獎中打頭的一個。”在評獎二十年以后,張一弓讀了這篇文章,才知道了巴金對他的又一個巨大的支持,他說:“我感謝很多在寫作上支持過我的同志,尤其感激巴金,他是一座大山,扶植并庇護了一棵小草。他使我再次與文學結緣了。”
1983年秋天,當張一弓作為農村的業余作者,已經獲得三次全國性文學獎項之后,才從農村被調回城市,到河南省文聯文學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以中篇小說的形式連續不斷地向文壇發起“沖擊”,以其嚴肅的現實主義精神和直面歷史的勇氣,以其強大的思想力度,唱起蒼涼悲壯的英雄之歌。張一弓先生晚年得了嚴重的肺氣腫,呼吸量僅是正常人的三分之一,右眼又近乎失明,離世前一年全靠呼吸機維持呼吸。病床上的他,仍在為因病不能繼續創作長篇小說而著急。
1月15日上午9點,張一弓的追悼會在鄭州市殯儀館舉行。中國作協主席鐵凝、黨組書記錢小芊為張一弓送去花圈。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政協原主席王全書,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趙素萍等與國內社會各界人士一起,送別這位土生土長的河南作家。
篇4
記敘文的六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在記敘文的閱讀中,記敘文的六要素都必須交代清楚,但有些時候,記敘文的某些要素可以適當地省去一些,因為這些要素不需要作者交代,讀者就能明白。而在某些記敘文中,因作者所寫的事情較為復雜,時間、地點都有所變化,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而使得內容不斷深化。如果同學們不明確時間、地點的變化及相關的人物情節,就很難理清文章的脈絡。
【即學即練】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一件小事
鐵 凝
15歲那年,我很迷戀打針,找到母親一位在醫院工作的朋友做老師,向她學會了注射術。
自從我學會了打針,便開始期盼眼前有病人,不論是家人或外人。我備齊針具,嚴格按照程序一次次操作著。一天,有位鄰居來找我,說她每天都要去醫院注射維生素B12,我若能為她注射,便可免去她每天跑醫院的麻煩。
我愉快地接受了她的請求。
這位鄰居本是天津知青,因病沒有下鄉,大約在天津又找不到工作,才到我們的城市投奔她的姨母,并在一家小廠謀到了事做,她好像是那種心眼兒不壞,但生性高傲的姑娘,學過芭蕾,很惹男性注意。這樣的鄰居求我,弄得我心花怒放。
每日的下午,我放學歸來,便在我家像迎接公主一樣迎接我的病人。一連數日,事情進行得都很順利,我的手藝也明顯地嫻熟起來。熟能生巧,巧也能使人忘乎所以乃至貽誤眼前的事業。這天我的病人又來了,我開始做著注射前的準備:把針管、針頭用紗布包好放進針鍋(一個小飯盒),再把針鍋放在煤氣灶上煮。煮著針,我就和病人聊起天來,聊著小城的新聞,聊著學生的前途。不知過了多久,我才突然想起煤氣灶上的事。
有句很詼諧的俗語形容人在受了驚嚇時的狀態,叫做“嚇出了一腦袋頭發”,這形容正好用于我當時的狀態。我已意識到我受了很大的驚嚇,那針無疑是大大超過了要煮的時間。我飛奔到灶前關掉煤氣,打開針鍋觀看,見里面的水已燒干,裹著針管的紗布已微煳,幸虧針管、針頭還算完好。
我不想叫我的病人發現我被嚇出的“一腦袋頭發”和這煮干了的針鍋,便裝作沒事人似的,又開始了我的工作。我把藥抽進針管,用碘酒和酒精為病人的皮膚消過毒,便迅速向眼前那塊雪亮的皮膚猛刺。誰知這針頭卻不幫我的忙了,它忽然變得綿軟無比。我一次次往下扎,針頭一次次變作彎鉤。針進不去,我那鄰居的皮膚上,卻是血跡斑斑。我宣布了我的失敗,半掖半藏地收起我那難堪的針頭,眼淚已劈里啪啦地掉下來。
我的鄰居顯然已知道背后發生了什么事,穿好衣服站在我眼前說:“這不是技術問題,是針頭退了火。隔一天吧,這藥隔一天沒關系。”
鄰居走了,我哭得更加兇猛,耳邊只剩下“隔一天吧,隔一天吧……”難道真的只隔一天嗎?我斷定今生今世她是再也不會來打針了。
但是第二天下午,她卻準時來到我家,手里還舉著兩支嶄新的針頭,她像什么事情也沒有發生過一樣,微笑著對我說:“你看看這種號對不對?六號半。”
這次我當然成功了。一個新的六號半,這才是我成功的真正基礎。
許多年過去了,我深信她從未向旁人宣布和張揚過我那次的過失。一定是因了她的不張揚,才使我真正學會了注射術,和認真去做一切事。
(選自《鐵凝散文精品賞析》)
【專項訓練】
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中發生的“一件小事”。
解題思路:對事件的概括是記敘文的考點之一,具體操作時,同學們應注意找出代表事件的起因、經過與結果的關鍵詞。
【拓展練習】
2.文章采用了哪些方法來描寫自己的鄰居?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個怎樣的人?
解題思路:要想了解人物描寫的方法,就必須抓住記敘要素中的人物進行分析,以便于進一步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品質。
篇5
關鍵詞:《圣經》 文學價值 中國現當代文學 響
《圣經》是基督教的宗教典籍,也是西方社會的精神圣典。《圣經》依據耶穌誕生前后而劃分為《新約》和《舊約》兩個篇章,并分別介紹這兩個階段的故事。《圣經》一方面是基督教義的宣揚載體,同事也是用文本記述故事的文學巨著。《圣經》不論是在題材創新,還是人物塑造上,都有非常顯著的特點,而《圣經》在敘述結構以及修辭手法上的特點,更是具有非常突出的文學性。正是因為《圣經》具有無與倫比的文學品格,所以它對于世界文學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圣經》的文學性特征給世界文學發展產生了非常重大的作用,而我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亦深受《圣經》文學價值的影響。
1.《圣經》的文學價值
我國學者曾經說過,西方文學的源泉是《圣經》,其傳統就是隨《圣經》而流傳的,《圣經》是研習西方文學的重要載體。而英國詩人早在19世紀就提出了《圣經》文學的概念。西方學者甚至將《圣經》等同《荷馬史詩》來加以分析。從古今中外學者的論述以及世界文學發展史不難看出,《圣經》的文學價值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1]。
西方文學藝術和文化風尚深受古希臘文化以及希伯來文化的影響,而其中希伯來文化正式源于《圣經》,正因如此,《圣經》對于歐洲歷史文化的影響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不論是《圣經》宣揚的基督教義,還是其普世博愛、自由正義等價值觀,都對西方文學發展,甚至對世界文明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正因為《圣經》對西方世界的影響如此深遠,所以后世文學工作者的創作都深受影響。不僅是在內容上借鑒《圣經》素材,更是在寫作技巧以及作品結構上都會從《圣經》找尋靈感。《圣經》是具有文學性的居住,但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學作品。
2.《圣經》文學價值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影響
2.1 精神價值的影響
《圣經》所宣揚犧牲和博愛的精神內涵,是基督教的原始教義的重要部分。《圣經》蘊含的豐富的精神價值,對我國現當代作家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作品人物形象大多都還有深刻的基督教內涵。從早期的基督英雄形象到后期平凡形象中的基督精神,我國現當代作家深受《圣經》的精神潤養,其豐富的精神價值,逐漸融入到現當代作家的文學脈絡中,成為我國現當代文學不可或缺的部分。
例如,魯迅的《野草》中,其創作風格、文體結構、敘述言語以及文學內涵,都深受《圣經》中《福音書》的深刻影響。魯迅在該作品中大力贊揚不媚世俗、勇于奮斗的基督精神,也體現了魯迅受到基督博愛和犧牲精神的影響。魯迅講耶穌受難改造為圣人被俗世扼殺的場景,體現了西方啟蒙思想和中國現實主義對魯迅的雙重影響[2]。
當代作家鐵凝的《午后懸崖》,通過展示用懺悔的方式來悔改過往的罪孽,就是《圣經》宣揚的懺悔精神的影響結果,這種基督式的懺悔讓讀者動容、敬重;巴金的作品《隨想錄》,郭沫若的《落葉》和《漂流三部曲》等,都是“懺悔”的敘事結構。《圣經》“博愛”、“贖罪”、“懺悔”等精神觀念,都深刻地影響到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創作導向。
2.2 藝術價值的影響
周作人曾經講過,《圣經》讓中國文學的思想更加豐富,傳統文學的文體也受到《圣經》的深刻影響。而《圣經》的語言形式、敘事結構在其傳入國內之后,慢慢融入中國文學作品的語言和文化語境當中,在很多作家的文學作品中都有體現。
篇6
關鍵詞:翻轉課堂 中職語文 具體含義
一、引言
2012年5月,國家教育部門《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文件,為當前中職教育工作指出新方向:教育工作者要以先進教育技術改造傳統教育教學,以信息化促進職業教育現代化。翻轉課堂作為信息時代關注度極高的新興教學模式,對于推動中職教學改革有著重要意義。越來越多的學科開始引入翻轉課堂,優化教學過程,提升教學質量。中職語文是學生必修課程之一,對于培養學生語言素養,發展智力思維有著重要作用。面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所提出的教改新要求,翻轉中職語文課堂,提升教學質量勢在必行。
二、翻轉課堂的具體含義與特征
(一)翻轉課堂是什么
本世紀初,美國學者MaureenLage等人首次在論文中提出翻轉課堂的概念,英文名為Inverted Classroom,也譯為“顛倒教室”或“顛倒課堂”,指的是教師為學生提供教學視頻和拓展學習資料,學生通過課后實踐和教師的課堂教授共同完成知識獲得過程。學生不單純依靠教師的講授和課外作業的完成來獲得知識,而是通過學習視頻拓展學習空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處于引導地位,負責創建學習視頻、指導課堂活動、監督學習情況。知識的傳授與接收不僅依賴教師的口頭語言,更多依靠于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來完成。
一般來說,可將翻轉課堂分為三個步驟:1.教師錄制或從網上下載教學視頻,學生課外觀看視頻;2.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完成學習視頻中提出的引導性問題,師生共同探究問題,答疑解惑;3.學生完成階段檢測和作業。
(二)翻轉課堂的意義
新課程改革的春風已吹遍校園,面對課程改革不斷提出構建“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課堂新模式的要求,傳統以“灌輸式”為主、“粉筆+黑板”的課堂模式必須改一改、變一變。以往課堂活動中,學生主要通過教師的講授來獲得知識,很容易因主觀因素失去學習興趣。學生喜歡某位老師,就愿意學這門課程;學生不喜歡某位老師,就不想學甚至討厭這門課。同時,教師個人時間、精力有限,學生人數眾多,難以承擔過多教學壓力。
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學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借助于多媒體信息技術,以“翻轉”為手段的教學改革顛覆了傳統課堂教學流程,有助于優化學習動機,激發學生課程興趣,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緩解教師教學壓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三、以《哦,香雪》為例,談翻轉課堂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課前:創建教學視頻
教師在網易公開課網站上下載《哦,香雪》教學視頻,組建微信群,將學生邀請進群聊,在群中推送教學視頻,組織學生觀看。學生在觀看視頻前通過網絡查詢鐵凝相關資料,了解人物評價及寫作背景。學生就自己的學習情況,結合所觀看的教學視頻,每人至少提出一個問題,將自己的問題發送到群聊中,如:香雪用寶貴的40個雞蛋換一個鉛筆盒,是不是太奢侈了,香雪虛榮嗎?群組成員討論這些問題,有能力的學生可幫助同學解答問題,解決不了的問題留待教師解答。如果學生提出普遍性問題,教師要在備課時引起關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統一答疑。
(二)課上:組織教學活動
學生仔細閱讀《哦,香雪》這篇小說,教師結合教學視頻,幻燈片出示三個問題:小說的情節安排有什么特色,探究小說主題,談談最打動你的地方?學生每6人為一組,小組合作討論,推選代表發言,就問題展開交流。教師就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如學生回答:“這篇小說像散文,17歲的香雪走30里山路,用40個雞蛋換一個鉛筆盒的情節最打動我,表達了香雪的純真、執著。”教師進行評價:“嗯,說的很好,散文體小說是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能找出這點非常不錯,再仔細想一想,香雪走30里山路,用珍貴的40個雞蛋換來鉛筆盒,僅說明她的執著嗎,鉛筆盒代表了什么呢?”學生在教師的提示下,可補充發言,教師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香雪追求知識這一執著精神的贊美。
(三)課下:監督學習情況
教師布置作業,學生抄寫本篇文章中出現的生字及注釋兩遍,嘗試縮寫這篇小說。學生將完成的作業發到群中,教師及時批改。教師針對作業完成情況,對于表現較好的學生在群組中提出表揚,進行鼓勵;作業完成度不高的學生,教師適當批評,必要時將學生家長邀請進群聊,請學生家長合作,共同監督學生學習情況。
四、結語
不同的學生會表現出不同的學習特征,教師要根據中職學生具體情況,在教學中有策略地翻轉課堂,優化教學過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改革的熱點話題,也是教研的新話題,實踐經驗的不足使得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表現出諸多不穩定因素,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適時調整授課模式,實現最佳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張金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04).
篇7
例1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2012年湖南卷)
倫敦當地時間18日17時,隨著中國與土耳其主賓國活動交接儀式的正式舉行,為期3天的倫敦書展落下帷幕。
在此次書展上,中國以迄今最大規模的主賓國活動隆重登場,向英國及來自世界各國的出版商、版權交易商展示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及各類圖書出版現狀。今年的中國展臺上有近3000種英文圖書展出。書展推出的中國作品包括《錢鐘書英文散文選》和蘇童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等書的英文版,以及《紅樓夢》《聊齋志異》《孫子兵法》《論語》等中國古典名著英文版。
倫敦書展落下了帷幕,但書展對中英兩國文化交流所產生的重大推動意義,將留下長遠影響。正如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所指出,長期以來,中英文學的交流有點失衡,不對等。中國讀者對英國文學的了解,遠比英國讀者對中國文學了解得多,英方對中國文學的了解僅限于古典文學,像《紅樓夢》等。中國一般讀者,對英國的莎士比亞、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等,直到當代作家作品,如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哈利?波特》等都非常了解。
2013年度倫敦書展將于明年4月15日~17日舉行,市場焦點主賓國是近年出版業蓬勃發展的土耳其。
(1)請為上述消息擬一個標題并闡述理由。
(2)根據上述消息,自選角度,寫一段新聞短評。
答案 (1)標題:倫敦書展“搭臺”,中國圖書“唱戲”
解析 從標題的內容看,新聞所述事件為倫敦書展,此次書展的主賓國是中國,有近3000種圖書在這個平臺展出,也就是說,中國圖書借助倫敦書展的舞臺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從標題的形式看,“搭臺”“唱戲”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動,且兩句形成對偶,句式整齊。
答案 (2)在剛剛落幕的2012年倫敦書展上,中國向世界展示了包括四大名著在內的近3000種英文圖書。這種展示很有必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但因為語言障礙,作為文化重要載體的圖書一直不被國際社會充分認可。近年來,許多出版社對中國圖書在世界上的尷尬處境深有認識,逐步邁出了走出國門的步伐。倫敦書展是一個展示平臺,這種展示既是中國文化自信心的表現,也是中國圖書擴大在國際上影響力的嘗試。任何事物,只有敢于展示,才會敢于突破,才能得到更快的發展和提升。圖書和文化也是如此。
解析 (2)的答案選取了圖書展意義的角度,角度選得好,結構很嚴整,論述也有理有據。從上述答案中,我們可以看出寫新聞評論,就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點撥一 對于解讀新聞評論之類的題目,我們必須認識到評論可能會有多個角度,但我們只能選擇其中一個適合自己的角度。比如解答例1題,從“交流”的角度我們可以這樣寫:“2012年倫敦書展已然落下帷幕,但中英兩國乃至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會落幕。本次書展展出的全是英文圖書,將漢語翻譯成外文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但也是中國圖書走出國門的必要條件,是文化交流的第一步。突破了語言障礙,中國圖書才能被世界各國看懂并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才可能是雙向的、雙贏的。大膽的將中國圖書推介出去,將中國文化輸出國門,才能讓自己成為文化交流中自信的平等的一方。倫敦書展這樣的交流方式必將也應該持續下去。”從“平臺”的角度我們可以這樣寫:“2012年倫敦書展已然落下帷幕,中國圖書借助倫敦書展這一平臺,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肌肉’。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圖書也是浩如煙海,但很大層面上還處于‘養在深閨人不識’的尷尬狀態。中國圖書需要這樣的平臺來推介自己,來證明自己。正如經濟需要改革開放一樣,文化也需要走出國門,我們要充分利用已有平臺甚至自己搭建平臺,放眼世界,將中國圖書推銷出去,交流出去。也只有在這樣的平臺上,才能找到中國文化的信心,也才能發現中國圖書與世界的距離,從而推動中國出版業的發展。”
錯答 對于這類題,我們不可同時采用多角度寫,因為那樣做會顯得重點不突出,評論難以向深刻的方向發展。
點撥二 新聞評論有相對完整的結構,一般說來,我們應按照這樣的思路來進行:首先概括新聞事實,亮出觀點,接著用論據論證(支撐)觀點,最后,作出結論(重申觀點)。我們來看從“展示”的角度寫的一段新聞短評:在剛剛落幕的2012年倫敦書展上,中國向世界展示了包括四大名著在內的近3000種英文圖書。(首先概括新聞事實)這種展示很有必要。(亮出觀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但因為語言的障礙,作為文化重要載體的圖書一直不被國際社會充分認可。近年來,許多出版社對中國圖書在世界上的尷尬處境深有認識,逐步邁出了走出國門的步伐。倫敦書展是一個展示的平臺,這種展示既是中國文化自信心的表現,也是中國圖書擴大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的嘗試。任何事物,只有敢于展示,才會敢于突破,才能得到更快的發展和提升。(用論據支撐觀點)圖書和文化也是如此。(作出結論)
點撥三 新聞評論可長可短,但我們不能因為短就只是拋出觀點,沒有支撐觀點的依據。
例2 有媒體統計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與作家郭敬明2012年度的作品總銷量,發現前者的總銷量遠低于后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國文情報告(2012~2013)》顯示,2012年度小說類圖書的銷量冠軍仍然是郭敬明的作品。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請簡要點評。要求:①觀點明確;②語言表達簡明、得體;③字數不超過30字。(2013年湖北卷)
命題專家要求考生寫的是新聞微評論,雖然是微評論,但依然要有理有據。部分考生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有的說“莫言作品質量低于郭敬明,毋庸置疑”,還有的說“諾獎不算啥,銷量決定文學品位的高低”,這些答案都是不得要領的,雖然有觀點(也就是我們說的有理),但是沒有支撐觀點的依據。我們如果說“銷售量一低一高,說明大獎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更多讀者的認可”就符合有理有據的原則。這其中的“據”就是“銷售量一低一高”,這其中的“理”就是“大獎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更多讀者的認可”。
篇8
整體來說,這節課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原因主要是流程設計缺少對文本的整體感知,板塊是割裂的,文本解讀難以到位。我不由想到了“主問題”這個關鍵詞,應該說,上述板塊式教學能簡化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條理清晰,只不過,互不相連的問題不能稱之為“主問題”。余映潮老師提出,在閱讀教學中要用盡可能少的關鍵性提問或問題,引發學生對課文內容更集中、更深入的思考。這是針對課堂上的隨意連問,簡單追問和習慣性碎問而言的。“主問題”指的是閱讀教學中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提問或問題。閱讀教學中設計“主問題”,我們的課堂才精彩紛呈,活力四射。那么,如何設計“主問題”呢?
一、深入解讀文本,優化主問題設計
教師對文本解讀的深度決定著課堂教學的高度,教師只有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解讀文本,從而收獲到課堂教學的美麗風景。
主問題設計需要教者精細閱讀課文和精心思考教學。閱讀教學要“潛心會本文”(葉圣陶語),于永正老師也說:這法那法,讀不懂教材,沒法。教師要依據自己的閱讀經驗,揣摩解讀文本的每一個細節,預想學生閱讀文本時有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策略,從而準確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進行主問題設計可從如下方面入手:扣住課題,因為標題能概括中心,往往是內容的濃縮,情感的出發點;找準文眼,品味、體悟文章中的重點詞句,感悟作者的情感;根據文章結構,任何文體都有一定的行文思路,教學時若能抓住作者思路自能悟出深意;聯系文章背景,有助于深入地解讀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
比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我從標題入手設計了如下問題:
1.我的叔叔于勒是什么樣的人,請做于勒的簡歷;
2.對叔叔于勒應持什么態度?我們一家對叔叔于勒是什么態度?
3.菲利普夫婦對親兄弟于勒態度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4.揣摩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變化的語句,說說他們是什么樣的人?
這樣的設計改變了傳統教學一律從小說三要素入手,概括情節,分析人物、明確環境描寫作用的不變教法,設計有遞進性,由淺入深,問題之間有邏輯性,可以激發出學生的探究興趣。
二、揣摩教學目標,優化主問題設計
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必須講求教學效率,所以,每一堂課必須圍繞明確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面面俱到式的教學,只能導致教學目標不明,課堂教學沒有重點。
一位老師這樣設計教學鐵凝的《生命與和平相愛》。設定的教學目標為:通過分析文章所描寫的戴維這一人物形象,探究其具有優秀才能的根源,從而了解猶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禱和平的感情及猶太民族重視文化教育,重視培養生存能力的情況。針對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了這樣幾個主問題:
1.猶太民族中的優秀青年戴維是怎樣的形象呢?請捕捉有價值信息為戴維設計一份全面、別致的小檔案,檔案中必須包含評語這一項。
2.如此優秀的猶太青年,其優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呢?請閱讀課文,并結合對猶太民族的了解,探究其中的原因。
3.有人認為,本文題目“生命與和平相愛”可以換成“個人——家庭——民族”,也有人認為不能換,因為這三者之間相距甚遠。你認為呢?請結合課文內容,具體闡述理由。
這幾個教學問題,目標指向非常明確,第一問解決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文本,而設計小檔案及評語的形式,比形象分析更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第二問探究“優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旨在揭示戴維這一形象背后蘊含的社會意義,引導學生從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分析,從而達成“了解猶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禱和平”這一目標;第三問解決對文章主題的理解,通過設置對矛盾問題的選擇回答,巧妙地把教學引向深入。
這幾個問題成了支撐此課的骨架,從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到對文章思想內涵的把握,逐漸達成教學目標。
三、考慮學生學情,優化主問題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說:“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戰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所以在課堂問題設計上應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出發,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以學定“問”。
有位老師為《天上的街市》這樣設計課堂問題: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詩人描繪出的“天上的街市”;詩人是通過怎樣的寫法創造出這樣美好的境界的?你能分清哪些是詩人的聯想,哪些又是他的想象嗎?課堂至此晦澀不暢,氣氛沉悶。
究其原因,在于問題設計背離了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能力狀況。初中生興趣廣泛,思想活躍,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課堂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但概念定義下的內容理解,對于學生的思維訓練意義不大。更何況 “聯想”、“想象”的手法是本單元學習目標,直問哪些詩句運用了聯想,哪些詩句運用了想象,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難于理解。
根據學生的學情,相同的內容,不同的問法,效果可能就會大大不同。我們不妨這樣設計《天上的街市》:
1.詩人描繪的“天上的街市”是個怎樣的世界,請用一、兩個詞語概括。
2.詩人描繪出的“牛郎織女”的生活與民間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通過哪些詞語表現出來的?請圈出體會。
3.詩人為什么要對民間故事作這么大的改動?他的用意是什么?這種寫法叫什么?
篇9
他今年59歲,這些年靠打零工過活,當過車間操作工、綠化工人,至今沒有醫保和社保。他另一個更加永恒的身份是詩人,曾經因為一首《中國,我的鑰匙丟了》,站在當代詩壇的中心。那時候他才26歲,1980年代剛剛開始。
現在,他因為腦梗緊急住院,無錢治療,雙眼幾近失明。11月,他的好友作家簡寧與學者葉匡政在網上了這一消息,隨后,北島、翟永明和作家鐵凝等人出面為其捐款。
梁小斌的困頓像個圓點,圍繞著他的境遇,那些長久被人淡忘的詩人們又站了出來。他們曾經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被教室里的學生朗讀,被年輕人抄在筆記本里,被情侶用來表白愛情,但是隨著一個又一個十年過去,詩人們仿佛集體淡出了。為梁小斌募款而紛紛出來的呼喊,更像是心有戚戚的時代挽歌。
那些曾經閃閃發亮的名字北島、舒婷、西川、芒克、歐陽江河和柏樺……今天,他們去哪兒了? 傳遍中國的驚雷已遠去
比梁小斌大五歲,北島老了。
11月末,有人拍到他獨自在車站候車,并將照片傳到網上。照片里,北島仍然枯黑、削瘦,沉默地低頭等車。他正在回香港的途中,此行來大陸是為參加汕大詩歌節。2008年,59歲的北島結束20年的海外漂泊,接受香港中文大學的聘請。與北島類似,多多、西川和柏樺,昔日的很多詩人進入了高校任職。
北島住在香港一套不大的公寓里,拉開窗簾便是海灣與香港密密麻麻的建筑。他的兒子今年十歲,妻子甘琦也在香港工作。一家三口定居香港,現在是北島離“故土最近”的時刻。
年輕時,北島就在詩歌圈被人稱作“老木頭”。30多年前,顧城在跟別人介紹北島時便說:“振開(北島本名)話比較少,特別是剛認識的時候,你不要太介意。”1979年,顧鄉和顧城姐弟在西單“民主墻”上看到手抄油印的《今天》,被詩歌感動,跑到東四十條的編輯部。他們看見北島與芒克正在埋頭印刷雜志。顧城躲在姐姐身后不發一言,怯生生地盯住別人。芒克后來回憶說:“我心說這里又沒人打你,你這是干什么呀?!”
當時北島、芒克已編輯《今天》雜志一年有余,刊發過北島的《回答》與舒婷的《致橡樹》“我不相信”與“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如驚雷貫夜,傳遍整個中國。 直到2003年,芒克的戶口本上仍寫著“待業”。作畫以后,他在北京買了房子,和妻兒過上了迄今“最穩定的生活”。
今天的北島依然像年輕時那樣沉默且嚴肅。2011年香港書展,諸位文化人開口談笑風生,臺下聽眾笑聲朗朗,只有北島的活動不是這樣。他端坐臺上,緊縮眉頭,開口即談“古老的敵意”,稱作家不僅要跟世界、母語過不去,也要跟自己過不去,對寫作保持警惕和反省,不能“躺在功勞簿”上。北島為發言準備了講稿,讀起來像在朗誦,一字一字清晰有力,讀完即沉默地坐在臺上。臺下聽眾提著不著邊際的問題,有人問他粉絲現象,北島說:“粉絲現象本質上是一種。”
至于舒婷,她現在是福建省文聯副主席,隱居于廈門鼓浪嶼,已經很多年不再寫詩。最近寫的書是散文集《真水無香》,出版于五年前。 2011年,詩人、畫家馬莉展出了她畫的中國當代詩人肖像,包括梁小斌、芒克、多多、顧城、舒婷、北島。 做畫家或者策劃人也挺好
芒克現在很少見到北島,他跟以前的詩人朋友往來不多,身邊的朋友多為80后。他自己也在54歲時,突然從詩人變成了畫家。2004年,朋友給他買了顏料和畫布,他就直接上手了。一年后就開了個人畫展,現在賣畫已成為他主要的收入來源,有的畫能買到十萬元以上。
和很多畫家一樣,他住在宋莊,每天拿著畫刀作畫。1978年,他與北島創辦《今天》,向所在的工廠請假被拒。廠里領導知道他在外面干“這種事情”,希望他迷途知返,回廠安心工作,并且必須“深刻檢查”。他索性辭職,這些年一直沒有穩定工作,有國際詩歌節時便滿世界亂跑,他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那時候機票、吃住他們都管,參加一些朗誦會還給一些報酬,就跟演員一樣,有出場費。報酬還可以,日本一般是朗誦一首詩5萬日元,美國1000美元左右,法國3000法郎,這點出場費,用來生活還是不夠。”
直到2003年,他的戶口本上仍然寫著“待業”。作畫以后,他甚至在北京四惠買了房子,和妻兒過上了迄今為止“最穩定的生活”,寫詩只是偶然的事。有時被人問到詩歌消亡,芒克說:“它愛消亡不消亡,跟我有什么關系?”但芒克卻還在寫詩,在各種國際詩歌節開始時,他又會恢復詩人的身份。
2009年,芒克與北島、西川、翟永明和歐陽江河等人受邀至印度參加活動。一行昔日的詩人走入純白色大理石建造的泰姬陵,導游用手電筒照墻壁,里面鑲嵌著寶石、瑪瑙和翡翠。北島背起了泰戈爾的詩:“寶石是時間的串珠之淚”。
歐陽江河知道泰姬陵是莫臥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賈汗為紀念已故皇后阿姬曼·芭奴而建,但到了印度才知道故事的后半段:泰姬陵修完,沙賈汗便被兒子囚禁,終生在阿格拉堡遙望泰姬陵。歐陽江河以此寫成長詩《泰姬陵之淚》。他仍然在寫詩,但早已不靠詩歌度日。歐陽江河現住在北京一座著名設計師設計的房子里,“在各個房間進出得數次換鞋”。在一次采訪中他曾說,這些年在做演出策劃,但沒有吐露更多細節,只說“很多知名的演唱會都是我促成的”。
雖然寫詩,但歐陽江河已很少和朋友們談論詩歌了,周末時候邀請三五好友在家中打撲克。 遍地都是詩歌節
在上世紀80年代的詩歌黃金時期,北島、芒克、舒婷、顧城,這些詩人從來不獨自出現。他們忙著彼此結交,四處聚會。1981年,北島帶著一批詩人朋友浩浩蕩蕩去成都,與當地詩人交流。顧城離不開北島,一直跟在北島身后,像個小孩子,他會為詩迷太多太熱情而生悶氣。
而柏樺與張棗曾為見面聊天,走上幾十公里的山路。他們在一起就談論詩藝的機密,不得不約定每次見面不能超過三天,“否則會因交談而休克、發瘋或行兇”。兩人經常聊得“墜入半昏迷狀態,停留在路邊的石頭上或樹邊,眼睛無力地閉著,口里那臺詞語織布機仍奔騰不息”。那時張棗寫道:“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現在,活著的詩人偶爾還會碰頭,但是多半是在受邀參加活動的時候。 舒婷說:“表面上詩歌似乎離我們很遠,其實不過是存在的方式發生了變化而已,變成了招貼畫、房地產廣告。”
盡管報紙上再也看不到詩歌的版面,也很少看到談論詩歌的人,但是各地舉行的官方詩歌節卻越來越多,都以邀請到昔日的詩人明星為榮。李白終老的安徽馬鞍山在舉辦李白詩歌節,廣州在舉辦珠江詩歌節,青海德令哈市在舉辦海子青年詩歌節,因為1988年海子曾經路過這座小城,寫下了《日記》,里面說:“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籠罩……草原盡頭我兩手空空/悲痛時握不住一顆淚滴”。
聲勢最為浩大的是青海湖國際詩歌節,每次邀請海內外上百位詩人參加。兩年一屆的詩歌節如今已舉辦到第四屆。北島曾出席過第三屆,那是他第一次回大陸參加官方的文學活動。他在接受采訪時說:“說起國內的詩歌節,背后往往都被無形的手所控制,一個是權力,一個是金錢。要不是某種政府行為,所謂的政績;要不是房地產商贊助,總有什么地方不對勁兒……”
最讓他覺得不對勁的,是詩歌節上的各國詩人操著不同語言,各說各話,連作品都沒有被互相翻譯。 詩人北島現在定居在香港,自從1989年離開北京之后,這是他離故鄉最近的地方。他會回到大陸參加一些詩歌活動,但大多是失望。 詩歌的話題只剩下一種陳詞濫調
人們日復一日談論詩歌的衰亡,最后對談論都感到厭煩。詩人們偶爾在這些節日出現,才會刺激起人們的回憶,并向他們提出“詩歌是不是真的死了”之類的問題。
北島說過,這只是一種陳詞濫調,“精神不一定能轉化成物質,你總不能說精神就因此邊緣化了吧?”
在11月的西南聯大國際文學節上,詩人于堅說,這不是詩歌低迷的時代,而是大眾庸俗的時代,一切都奔著人民幣去了。他說:“詩歌和錢毫無關系,它必然受到冷落。”
舒婷則在今年一場討論新詩百年的詩會上說:“詩歌離你的生活有多遠,視乎個體的心情和天性吧。在當今社會,表面上詩歌似乎離我們很遠,其實不過是存在的方式發生了變化而已,變成了招貼畫、房地產廣告。”
韓東表達了無可奈何的樂觀,他說正是因為詩歌被邊緣化,現在寫詩一無可圖,寫詩反而變得更純粹,不因錢而墮落。類似的話也被舒婷講過。
詩人們在努力向好處看,在詩歌里,他們仿佛在維持共同的尊嚴,就像他們對梁小斌的心有戚戚。
但是也很難說他們的希望是虛妄。中國詩人俱樂部主任臥夫告訴壹讀記者,現在寫詩的人比以前多很多。他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收到十幾包詩歌。他們經常在北京舉行詩歌聚會,參加的人并不少。
只是現在的詩人寫了詩沒地方發表,多為自印。國內文學期刊鮮少刊登詩歌,民間自印的詩集沒有發行量可言,只能送人。寫詩的人不可能靠詩養活自己,只能自動成為地下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