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散文范文
時間:2023-03-29 23:32: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兒童散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 要:吳然的兒童散文創作獨樹一幟,他將自然、人文和愛的主題完美結合,在邊地風物的描繪中,流露出對童年特有的精神特質的贊美和追求,在陌生化美感中散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 :吳然 兒童散文 創作特點
兒童散文出現在“五四”時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20世紀80年代云南兒童文學迎來了繁榮,涌現出以沈石溪、吳然、喬傳澡等為中心的“太陽鳥”兒童作家群。其中吳然的創作頗具藝術魅力,冰心評價到“樸素自然,我很欣賞?!盵1]吳然作品常聚焦于兒童生活,從日常生活中選取一些簡單、平凡的事物來描寫云南諸多自然環境和各民族的風俗人情,在對自然、人文、愛的主題的表達中,營造出一個和諧、廣博、充滿愛的兒童世界,是獻給小讀者的一部部小百科全書。
一、和諧自然——兒童成長的天然花房
自然是吳然兒童散文關注的焦點之一。兒童對自然有一種異乎尋常的親切感和好奇感,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和渴望在自然中奔跑、玩耍。吳然的散文營造出了一個和諧得可讓兒童放飛心靈的自然山水世界,并用原生態的、隱含了作者甚至是全人類保護大自然的“完整性”[2]的愿望和態度。他從平凡之中取材,細微之處落筆,把自然比擬為一個個兒童形象,在孩子的感覺感受中呈現理想化了的自然。讓這充滿童稚、童趣的自然陪伴著兒童的成長,并表達著作者對和諧自然的追求,對純真童年的追憶。如《珍珠雨》《翠湖》《一碗水》《高黎貢山的聲音》《小涼山的風》《草地上的聯歡會》等。最具代表性的是《珍珠泉》,他用充滿色彩的語言飽含深情地介紹珍珠泉,其周圍環境是清幽的,清澈涼爽的泉水從潭底冒出晶亮、飽滿、五彩的水泡,在對珍珠泉的喜愛之情的抒發中,將一個好奇于山水、想象力豐富的兒童形象塑造出來。
二、淳樸而多彩的人文——兒童成長的搖籃
吳然的兒童散文常在邊地各民族的節日風俗民情、鄉村日常生活的背景中,展露云南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淳樸善良,孩子們快樂和健康的成長,既抒發著濃厚的鄉情和親情,又呈現出獨特的邊疆少數民族異域風味。如散文《彩蛋節》《鮮花節》《嘗鮮節》《火把節》等是直接以民俗節日命名的。有一些散文則把民俗情節自然穿插在故事敘述中,如《在美麗的大理》中的“葛根會”等。他以兒童的視角把孩子真切、生動的生活情境與那些古老的節日節慶場面結合在一起,描繪得生動而又獨特。如紅河哈尼族的“長街宴”,是經過一個有著成年人思維的少年形象“我”講述出來的,通過“我”的視角,穿少年眼中的愛情——“我”的姐姐和阿迪哥的愛情,一種美好、淳樸的民風民俗悄然流露,讓兒童在作品閱讀中既獲取了獨特的人文知識,又滿足了探尋新奇的閱讀心理。
三、無私的愛——兒童成長的精神平臺
愛是文學創作的一個永恒主題,也是吳然散文創作關注的又一焦點。吳然是一位滿懷愛心的作家,他以“成人對于兒童的眼光”表達母愛、父愛,傳達親情、友情、師生情,使其作品有一份濃濃的愛意。如《媽媽教我一個字》通過兒童“我”的回憶來講述母愛的偉大,讀起來樸素親切,字里行間滿蘊著“我”對母親的愛和感激。在《梧桐樹》中兒童對梧桐樹充滿關懷和愛,感謝它夏天帶來的濃蔭、秋天帶來的陽光;《爸爸的相冊》里表達著兒童與同齡人、長輩之間愉快地交流溝通,萍水相逢時一見如故,分別時依依不舍;此外還有對年少讀書時光的經久猶新的同學情誼的追憶(《老陀軼事》《銅墨盒》);有以溫馨的親情為主旋律的(《我捧起了珍珠》《玉》《書包》《走月亮》《女兒高考》)等。
四、吳然兒童散文的藝術建構——多元性
吳然就是一位充分發揮精神主體性進行創作的作家。他用僅屬于自己的語言和修辭、獨特的敘述方式和視角來構筑其散文世界,并在藝術方法上呈現出開放式的多元性特征。
首先,他將兒童視角、第一人稱、故事性的敘述方式融合于一體進行敘事。第一人稱的兒童敘事身份,使主人公與敘述者保持了統一,敘述者的“經驗”自我與“敘述”自我交叉統一,并盡可能地使自己“回到”童年,使自己沉潛于兒童的心靈世界之中。《表哥家的燕子》開篇先以“我”的稱謂向讀者傳遞出故事發生的時間(春天)和地點(表哥家),接著“我”開始了具體的描述,通過“我”與表哥的對話及和表哥看小燕子的事情,最終說“我記不得老燕一天來來回回飛多少次。為了它們的小寶寶,它們是多么辛苦?。 盵3]類似的作品還有《和花朵說悄悄話》《我的小馬》等。這些作品和特定的讀者取得了某種心理上的一致,拉近了讀者和文本之間的距離,無形中產生的親切感吸引著兒童的目光和心靈。
兒童散文的寫作要符合兒童的心理年齡。吳然從兒童的感覺出發,注重對語言的錘煉,加上排比、反復、擬人等修辭的運用,在質樸的語言中透露著靈動?!陡柘凡捎帽扔魇址?,從視覺、聽覺、觸覺上著手,在神奇、俏皮、歡快的情感體驗和優美樸素的描寫里,展現出一個聰明、活潑的兒童形象,透露出對歌溪的喜愛、贊美之情。《學校旁邊一條河》用反復、排比等手法,以兒童的視角描繪了三幅不同的畫面,將西洱海的功能展示出來。《快樂的夏令營》中的“圓弧形的樹冠,美麗如同一柱綠色噴泉……投下巨大的濃郁。”[4]一顆壯大、蔥綠、挺拔的龍血樹便立于讀者眼前。《哭泣的昆蟲》在毛毛蟲們與人類的對話中融入了擬人、象征、夸張的手法。多種修辭與形象性的語言相互映襯、相得益彰,使散文靈動、清麗、有趣。
吳然對兒童散文的藝術建構還體現在他糅合了詩歌、小說、童話等多種文體的寫法。在《珍珠雨》中融入了詩的筆致,“天多明凈,遍地陽光,珍珠般,一顆顆,掛在草葉上,掛在花瓣上,掛在柳條上……哦,下了一場太陽雨,下了一場珍珠雨呵!”既充滿了詩意,又創造出鮮明歡快的節奏。類似的還有《三月,我們去植樹》《春娃娃》《藍色瀘沽湖》等,這些作品充滿了詩歌的節奏、韻律和詩意。而在《踩新路》中,有人物、情節、環境等小說三要素?!缎∠伎陀斡洝吠黄屏藘和⑽牡膽T有格局,吸納了小說創作的手法。他還師承郭風,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了童話的寫作方法?!犊奁睦ハx》則講述了哭泣著的毛毛蟲、蛇、蜻蜓與人類的對話,通過昆蟲們的自述,傳遞出了作家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憂慮,激起兒童對生命、對環境的一種思考,激發了兒童的環保意識?!秱慊ā贰缎▲B和守林人》等散文中也有童話的色彩,這是吳然豐富散文表現方式的成功嘗試。他常在民情風物的描寫中,插入神話、傳說,這是他在創作上的一種超越和突破。
吳然從事散文創作已經20多年了,縱觀他的創作就會發現,他一直在努力尋找“回到”童年的路,“回到”童年。吳然的兒童作品是用真、善、美孕育的:美麗和諧的自然、質樸善良的人類、精彩淳樸的民風民俗,兒童在作品里收獲了愛,得到了理解與認同,滿足了內心體驗的需求,獲得了精神的富足。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尊重、對真情的贊美,蘊含了對生態自然的渴望和呼喊,對純真、明凈的童年的呼吁,呼吁保護自然的“完整性”,保護兒童的“完整性”。
(指導教師:鄧家鮮教授)
注釋:
[1]曾揚:《淺析吳然兒童散文的美學特質》,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年,第1期。
[2]劉緒源:《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頁。
[3]吳然:《我和鳥麗娜》,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頁。
篇2
霧藹于空氣中無形地移動,天空不再是一片陰霾。走廊內回蕩著我們的歡笑聲,期待洋溢在眉宇間。“要換同桌了哦,真希望能遇上一位知音!”同學姍神采奕奕地對我說道。一份喜悅不知不覺地攀上了同學們的眉梢,因為下一秒,便是心靈之間的對白。
在我看來,換同桌就如一次次朝代的遷移,將自己的國土移居至另一片陌生的土地上。或許水土不和,也或許相處融洽以致土地肥沃。從小到大,經歷了無數次遷移,你是否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命軌跡中,陪伴在我身邊的,除了家人、老師,以及過往浮云外,唯有的神馬,就坐在你的旁邊,他/她是個不可忽略的給力角色——同桌。每當有秘密隱匿在心底,若想使它得到蔓延,最好的方法便是向你另一邊,那個最近的人訴說,她/他是你最好的傾聽者。同桌們那耐人尋味的言行舉止至始至終停留在我的腦海,久久不肯離去。
打開記憶的匣門,織起過往云煙,才發覺記憶并沒有泯滅……還記得二年級時,我的同桌是一片云彩,她的純真與友善猶如云彩般美好。恬靜的她常常教天真的我寫字。她小小年紀,寫的字可堪比王羲之哦!時而堅硬強韌,時而柔軟細膩,令人贊道。才華橫溢的她時常學著詩人的樣式吟誦詩歌,頗有老成之風。
記得四年級時,我的同桌是一位掠食者,她那兇巴巴的神情足以吞噬世間一切生靈。一身黑衣,彌漫著惡魔化的氣息,令人敬畏三分。呼風喚雨,這便是她在班里的影響,外號是富有武俠氣息的“鋼鐵女俠”哦!一呼,可不敢不應!
篇3
那時的我,也是五六歲年紀,整天無憂無慮。嘿,小的時候,我的膽子可大了:爬樹,爬到兩米高的數上跳下來;還有晚上兩三點獨自在荔枝林里看荔枝呢!^^^^^^^呵呵,這對我來說只不過是小事一樁罷了,不足一提。但可有一事,自今為止,我還為忘切。大家想聽嗎?我知道大家一定很想吧。那好,我就不耽誤大家的時間了,我一一來告訴大家。
在講這個故事前,我首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可成見過磷火?
那是我六歲時候的事了。那時是冬天,寒冷的冬天,北風呼呼的刮,好像還下著小雨吧。我和我媽到我外婆家去幫他們砍甘蔗。好像是去到的第二天晚上吧,我就和我外公到甘蔗地里去看幾天來砍好了堆放在一起的甘蔗。去后不久,我們兩就鉆到被窩里睡了。在這里我跟大家說明一點:我們睡的那個棚就搭在甘蔗堆旁邊的小土丘上,在那里我們可以全視下面所有的甘蔗。也不知那時候是幾點了,我尿急的厲害就醒了,我沒有去搖醒我身旁的外公,就自個朦朦朧朧,模模糊糊的鉆去被子,東倒西歪去到棚外垃尿。半夜的風可的夠寒骨的,沒等我尿到一半,我就已打了幾個顫,牙齒寒得格格響。那時唯一的念頭就是快點把尿尿完,鉆回被窩。我當時也不知怎的就抬頭來往甘蔗堆那里望,嘿,你們猜我看到了什么?呵呵,什么也沒有看到。不過呀,就在為我尿完時,當我轉身要回棚時,我看到了,我看到離我幾百米的小山坡上有一團火,那團火不算大也不算小,大概就如成人的拳頭般大吧!一跳跳的往我那里飄跳過來,我當時傻眼了,我定定的看著它,一動不動的看著它向我這邊“滾”過來,近了,近了,就差那么白來米了,我那時的反應就是快跑,快跑,可我的腿好像被什么東西栓在地上一樣,怎么也抬不起來,挪不動。我也記不得當時我的身體是否在全身的發抖,我只記得在見那團火在離我六七十米時停了下來,火焰一族一族的烘烘燃燒著。我當時用盡了全身的力氣叫了一聲出來。后面的事我就不知道發生什么了。第二天起來見自己好好的躺在外公旁,那事好像就是我的一場夢,但那情節太逼真的活現在我的腦海里,我那時就去問我的外公關于那事是否真實,當時外公一直都否認我說的事,他說我在做夢。就這樣我半信半疑的把它藏在了心底,直到兩年后的一天,我外公才把那事從說給了我聽,說我當時看到的是真的,當時為了不嚇我才把事實盈滿起來的,且說那時他當時聽到我的叫聲就醒了,出去見到一個被嚇暈倒地的我,他也看見……他跟我說那是鬼火。我聽后,后背還有點發毛,全身還有點發抖呢。鬼火,什么概念。呵呵……不過現在我不怕了,還走了個名詞給它安上:它叫“磷火”,而不是“鬼火”?,F在想想,還覺得自己挺幸運的,我既然有機會開到了磷火。
我的故事講完了,不算的上很大的事,不過我卻不會忘記,它已成為我童年的美好回憶……
篇4
(一)偶是明星!
小時候的我“能歌善舞”,只要音樂一響,不管在哪兒我都會拉開陣勢,一扭一扭地哼著調子“翩翩起舞”。哈哈,真好玩,現在一想起當時我胖得像小皮球一樣的身材,還奮力跟隨節拍扭動,小手小腳一揮一舞的,真逗。我小時候還喜歡唱歌,往那兒一站,還真有點明星的風范。記得我曾經搬來凳子踩上茶幾,學著明星的樣子,捏著話筒,吼著剛剛從老師那里學來的不成調子的曲子。我經常把家里所有的板凳都搬到茶幾面前,在凳子上放上我所有的布娃娃姐妹們,然后站在茶幾上,不厭其煩地玩著開“演唱會”的游戲,自我陶醉地左搖右晃。有時小伙伴到家里玩,都得被迫聽我唱上一兩首曲子,唉,可憐了我的小伙伴!
(二)“大豆”的遭遇
小時候,說話發音發不準,“舅”常常念成“豆”。“大舅”就被我叫成“大豆”,而“小舅”自然成了“小豆”,“大豆媽”是“大舅媽”,“小豆媽”則是“小舅媽”。有一次,大舅媽讓我叫小舅和大舅出來,嘗嘗外婆新炒的豆子,我便這樣叫道:“大豆!小豆!大豆媽叫你們出來吃豆豆!”霎時間一片安靜,然后傳來姐姐的暴笑聲,身后的大舅媽和外婆則哭笑不得地看著我。(忘了說了,“豆豆”是鄰居家的一只小狗,以一見到生人就搖尾巴,可見到熟人卻擺臉色,狂吠個不停而著稱于外婆他們院子。)
童年的趣事太多太多,美麗的回憶里總有清澈的笑聲。
(三)用泥巴化裝的花貓
玩泥巴玩得忘乎所以,臉上淌下汗來,我就會豪情萬丈地用沾滿泥巴的雙手抹抹,然后繼續專心致志地堆泥巴,殊不知,我這時早已變身為“宇宙無敵超級小花貓”;
(四)學走路
篇5
摘 要:農村廣大的外出打工的學生家長大多將孩子吃喝問題留給上一輩老人,將思想教育問題、知識培養全部推給學校。這樣做存在很大隱患弊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教育密切合作,形成合力,把“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
關鍵詞:留守兒童 “三力”合一 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0)-20-0162-01
我校地處農村,相對城鎮地區,地理位置偏僻,經濟落后,為增加家庭收入,許多家庭主要勞動力紛紛進城打工,這就給村里造成大量留守兒童,不利于學校的正常管理。少年兒童是未成年人,他們的成長離不開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監督管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層之臺,始于壘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必須從小抓起,從基礎教育抓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教育密切合作,形成合力,把“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而農村廣大的外出打工的學生家長大多將孩子吃喝問題留給上一輩老人,將思想教育問題、知識培養全部推給學校。這樣做存在很大隱患弊端。父母關愛的缺失,留守兒童的學習呈兩極分化,少部分孩子自律性強。但更多的孩子散漫,成績較差;留守兒童的生活監護情況也差強人意。留守兒童大多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少數寄居在親戚家生活,個別的也有獨居生活的。監護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學業成績和物質上的滿足,以便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而對于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需要卻很少關注,一切順其發展。獨居生活的留守兒童孩子自己照顧自己,根本談不上家庭教育。
存在問題:
1.親子之間長期缺乏心靈溝通,造成孩子親情缺失。
許多家長無暇顧及與孩子心理上的溝通交流,認為自己外出打工賺錢是為孩子將來更好地上學;有的父母常年很難回家一趟,即使偶爾回家一趟,也是來去匆匆。平時電話和子女聯系時除了成績,就是囑咐孩子聽話。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心理問題以及道德品行狀況,孩子的情感需求長期壓抑,得不到渲泄,慢慢就會養成自私任性、蠻橫無理等逆反心理,以“我”為中心的不良性格。特別是一些進城務工的父母用物質的方式來彌補他們在情感上對孩子的虧欠,爺爺奶奶對隔輩的孫子也格外嬌慣,放縱,使得一些孩子染上不良習氣。
2.部分留守兒童和監護人缺乏溝通造成心理障礙。由于大部分臨時監護人把他們關注重點放在吃飽穿暖不生病上及孩子的安全上,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很少關注。中小學生正處于身體迅速發展時期,十分需要正確的引導,監護人卻無暇顧及他們的變化,這種情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極易引發感情脆弱、性格孤僻等一系列心理問題。
3.日常生活質量下降,成績較差。留守兒童的業余時間大多是看電視、打游戲,談不上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影響了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的養成。大多數留守兒童成績處于中等偏下,少部分孩子有逃學輟學現象。
4.獨居留守兒童問題。獨居留守兒童放學后存在“生活上無人照應、行為上無人管理、學習上無人輔導?!边@些孩子放學后無人監管,自我控制能力差,極容易被壞人利用,走上犯罪道路,增加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經過一系列的研究和實踐的檢驗,我校初步總結出一系列工作方法。
(1)以學校為中心。在實施三結合育人工作中,學校必須發揮主導作用。這是因為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學校德育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而社區德育和家庭德育卻具有隨意性和零散性。因此,三結合對學生進行德育的計劃是由學校提出,包括分年段的德育目標、德育內容、活動安排、需要的條件等。
(2)建立臨時家長委員會。這是學校聯系、溝通家長的橋梁,他們對學校的教育教學起到了參政、議政、民主管理和監督的作用。同時通過臨時家長委員會又把臨時監護人的意見迅速反饋給學校,使大家取得共識,形成合力。
(3)組建老干部顧問委員會。這是學校與社會及各單位聯系、溝通的橋梁,由村干部和熱心教育的一批離退休老干部組成。他們把學校的德育活動納入村民精神文化建設內容,發動派出所、居民骨干凈化學校周邊環境,支持學校開展德育工作;有計劃地組織一些村民教育活動,使學生能接觸社會,增長社會知識,提高學生的社會鑒別能力。同時,又及時地把社區各方面的意見反饋給學校,幫助學校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
(4)開展家教課。每學期請學校領導、派出所、及村領導到校做向家長傳達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和法令,普及家庭教育知識的講座或報告;組織臨時監護人學習教育學、心理學、衛生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聘請老干部和優秀家長介紹教育子女的成功經驗,幫助臨時監護人盡好自己的義務;每學年開展評選“優秀家長”活動。
(5)召開家長座談會。家長會是學校聯系家長最普遍的一種形式。家長會有全校性的、年級性的二種。家長會的主要內容有,向家長匯報學?;虬嗉壗逃虒W工作情況,向家長或代家長提出配合教育的要求,聽取家長對學校班級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向家長講解“小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過程”、“家庭教育與小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關系”、“怎樣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等指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認識家庭教育在培養學生良好品德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學校同家長及監護人經常聯系,為家長及監護人提供良好的教育方法,為學校提供好的育人經驗。
(6)創辦德育小報。根據需要,每學期向家長印發《德育小報》,刊載國家教育方針政策、介紹優秀家長教子經驗案例、傳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信息、溝通學校與家長的聯系,內容豐富。
(7)建立“心手相牽”家校聯系卡。為了切實做好家校聯系工作,讓家校雙方及時了解學生的在校、在家的情況,學校啟動“心手相牽”家校聯系制度。采用活頁的家校聯系卡,統一印制,每位教師人手一本,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隨時用得上。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完成作業的質量,課間活動的守紀,班隊活動的參與情況等,值得表揚、肯定或需配合、改進的,都及時寫在家校聯系卡,讓學生帶去帶回,便捷又實用。
篇6
關鍵詞:音樂課堂;三“味”一體;內涵
現在的音樂教材呈現的方式是“以人文內容為主線,學科知識為隱線”,但是有些教師過分強調音樂中的人文內涵、注重課堂的表現形式,對藝術技能不屑一顧,使音樂課沒了“音樂味”。反之,也有部分教師過分強調音樂技能,忽視了兒童,拋棄了文化。
音樂教學要體現音樂的文化特性,具有厚厚的文化味道;音樂教學要體現音樂的學科特點,具有濃濃的音樂味道;音樂教學要為每個孩子發展音樂才能提供空間,使音樂課具有甜甜的兒童味道。
那么,這三者之間的“度”到底該如何把握呢?筆者以自己執教的《太陽出來喜洋洋》一課為例來闡述。
一、通過全面分析,打通三者內在聯系
1.從教材分析入手,尋找教學內容的“著力點”
《太陽出來喜洋洋》是蘇少版音樂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中的歌曲,是一首四川山民砍柴時唱的山歌。形式簡單,情緒樂觀爽朗,表達了山民們熱愛勞動、熱愛山區生活的情感。音樂清新質樸,旋律自由,節奏明快;句間夾用的襯詞極具四川地方特色,流露出歌者愉悅的心情,也使這首歌更加生動形象,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怎樣唱出這首歌的山歌味、四川味,賦予其新的生命力,這也正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2.從學生分析入手,找尋音樂活動的“制高點”
從學習內容上分析:就課型來說,本班學生愛唱歌、會唱歌而且還能唱好歌;就歌曲體裁來說,經過三年多的音樂教學以及平時的積累,本班學生對民歌并不陌生,尤其喜歡現代配器改編過的新民歌;就文本來說,在本課前移學習時,有不少學生通過網絡了解歌曲的背景、內容等。歌曲內容簡單且朗朗上口,富有濃郁的四川地方特色,學生學習、演唱的興趣會很高,這為本課創編、演繹富有本班特點的《太陽出來喜洋洋》奠定了基礎。
從學習能力上分析:隨著學生慢慢長大、知識面的拓寬,他們開始接受并喜歡上了民歌。尤其是近幾年傳播媒介力推的“草根明星”演唱的民歌(如阿寶、小沈陽等),學生更是喜愛模仿,從而也積累了不少民歌。對于音樂作品的分析,學生能從形式、速度、力度、情緒等方面簡單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感受,但是還不能將音樂作品遷移到自己的演唱中,只停留在“說一套,做一套”的層面上。
基于以上分析,本課的重點就是引導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方法表達歌曲的情緒,唱出韻味。根據這一重點,通過肢體體驗、聆聽感受、視頻欣賞、分組合作等方式,充分感受、深入體驗,以期最終達到完整演繹的目的。
本課充分全面的教材分析、學生分析,為精彩的課堂呈現提供了可能。本課的學生分析尤其值得一提,不僅對該年齡階段學生的整體情況進行分析,還分別從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經驗、學習能力上深入地闡述(既包括學習優勢,同時也找到了不足之處),最后基于對學生現有的外在及內在情況的分析,尋求到本課的重要突破口,找到“文化、音樂、兒童”三者之間最佳的融合點,即用不同的演唱形式及方法來表達歌曲情緒,唱出四川味。
二、透過兒童視界,挖掘歌曲的文化內涵
師:聽了剛才我們一起參與體驗的歌曲,你的心情怎么樣?
生:高興、喜悅、愉快……
師:這是一首四川民歌,也是一首山歌,叫《太陽出來喜洋洋》。
師:四川人看到太陽出來為什么會這么高興呢?
生1:跟四川多霧潮濕的地理環境有關系。
生2:由于四川大部分地區地處盆地,濕度較大,一年有兩百多天都是陰雨天。
生3:跟四川人的性格特點相關,他們豪爽、率直,愛吃辣。
師:是啊,所以太陽一旦出來了,人們別提有多高興了!就會唱起這首《太陽出來喜洋洋》。
這節課,教師重心下移,把質疑問難的權利還給學生,鼓勵學生針對同一個問題發表不同的看法。為了能立足于學生視界、以學生的需求為本,課前教師特意安排了學生的前移,自主學習了解歌曲的背景、內容以及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等?!八拇ㄈ丝吹教柍鰜頌槭裁磿敲锤吲d?”就是學生在前移學習中產生的疑問。為了能找到答案,學生再次進行探究:從四川的地理位置、四川人的性格、歌曲的內容等多方面、多角度進行探究。試想,如果沒有學生自主地前移學習,我們對于歌曲的理解、挖掘不能達到如此深度。而學生在反復聆聽、感悟的過程中,也極大地豐富了自己對于這首歌曲的音樂體驗,學生對于歌曲的感受可以說也是更加深刻?!短柍鰜硐惭笱蟆匪憩F的情境離城市孩子的生活很遠,將音樂置于文化的背景中讓學生認識,讓他們逐漸明白音樂是我們認識世界、抒感,表達心聲的一種文化形態。
三、抓住音樂元素,感悟歌曲的文化特質
1.以點帶面,讓學生走進歌曲情境
難點節奏
師:請同學們認真聽、仔細找,歌曲中有沒有我們沒有見過的節奏?
師:這樣的節奏讓你想到了什么?
生1:山民們上山的路崎嶇不平。
生2:也可能是路上有樹枝擋住去路,山民用鐮刀用力砍斷……
2.以點帶面,讓學生體會歌曲情緒
上波音記號
師:運用裝飾音是山歌的一個特點,加上波音記號后,聽起來有什么不同感受?
生1:有起伏、不平淡。
生2:更能表現開心的情緒。
生3:不刻板、更生動。
3.以點帶面,讓學生強化歌曲感受
襯詞
篇7
這次暑假,媽媽還特地帶著我和弟弟去參觀了這座橋。
聽媽媽講,這座橋在1975年建起的,這一天也剛好是媽媽的出生年月,所以,媽媽格外喜歡這座橋。也因為這樣,我也把這座橋叫做“母親橋”。
一個陽光明媚的一天,媽媽帶著我和弟弟來到了橋的附近,終于見到了這座雄偉的橋。放眼望去,一條寬闊的大江進入我們的眼簾,蔚藍的江水緩緩東去;陽光灑滿大地,波光粼粼;涼爽的江風徐徐吹來,令人心曠神怡。這兒的江水可不像長江的水那么濁,它碧清透綠,清澈見底,色像翡翠。江邊的水草搖搖擺擺,好像在顯示它們那優美的舞姿;江中正游著一群嬉戲的鴨子,瞧它們那滑稽的樣子,可真逗!岸上有幾頭黃牛正在津津有味地吃著草;在橋的兩旁有許多民房,勤勞的人們在幸福地生活著……啊!多么美的景象啊,我完全陶醉在這幅美麗得到風景畫當中。
遠看普安橋,給人的感覺是雄偉,氣勢不凡。它有3個大墩在江中矗立著,墩子上各有4個大拱門。橋有4層樓高。墩子和拱門倒映在水中,非常美觀。
近看普安橋,更是令人贊嘆不已。橋長100多米,寬有10多米。是連接東西兩岸的重要橋梁。橋上來來往往的車輛,人流穿梭而過,十分繁忙,十分熱鬧。橋上也有著正方形的小墩子,我數了一下,共有96個。每兩個墩子之間有兩米的圍欄,圖案是棱形的,很精致。
時間過得飛快,我們已經停留了一下午。我向遠處眺望,一輪紅日漸漸地墜落下來,美麗的晚霞映照在江面,也給雄偉的橋涂上了一層炫耀的光彩……
篇8
橋的前身僅僅由幾塊石板和木樁砌成,既不規則也不美觀,只是供人們渡河的工具,再無他用。早在爺爺赤腳打游擊時,她就立在那兒。直到解放后,她那衰老的身軀再也經受不住生產隊過往的牛,車,才被改建成現在這副模樣。
新橋沒有名字,過往的人,車多了,也沒有人記得她的恩德。她就像被遺忘在記憶深處的老人,見證著生命的流逝。
六年前,鄰居家的大姐姐頂著紅蓋頭在敲鑼打鼓的人群簇擁下走過了這座橋,在她最后看一眼這座橋時,歡笑聲里摻雜了沉默以久的哭泣;五年前,在喜慶的鑼鼓聲中,隔壁的大哥哥又在這座橋上迎來了他美麗的新娘;四年前,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里,奶奶也從橋上走過,但下一個春天來臨時再也沒回來……
篇9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基于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教性、職業性和地方性的特點,把學校的校園文化定位為高等職業教育的校園文化。它既不是中職學校文化的升級版,也不是普通大學文化的縮微版;在層次上它是大學的校園文化,在類型上它是與普通高等教育互為補充的職業教育校園文化;在主旨上它是以培養的學生服務于企業和區域發展為終極目標的校園文化。其建設目標是構建大學文化、企業文化和區域文化“三源融合”的院校文化,既應該有其鮮明的職業導向特色、地方產業文化特色,更不能脫離高等教育文化的內涵和共性,必須始終高揚大學精神。傳承大學文化,是高職教育具有高教性的應有之義;吸收企業文化,是高職教育強調職業性的使命所系;發揚區域文化,是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的宗旨使然。
實 踐
學校在建校之初就確立了“立足港城、服務社會、產學結合、爭創一流”的辦學理念,實施“三位合一、三方聯動”(政府、學校、企業“三方聯動”,產學合作貫穿于“合作教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的全過程)的辦學模式,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使命。為完成這一使命,學校將“以文化人”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在“三源融合”的校園文化定位下,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系統工程加以涵育,在實踐中,堅持以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為基礎,做到物質與環境文化建設、制度與行為文化建設、精神與理念文化建設并重。對學生的培養,既重職業技能實踐、又重人文科學知識,既推崇工程技術研究、又融合最新的社會職業需求。在學校內除了有許多企業的實訓車間、生產流水線和工作室之外,還專門辟出一個校區,建成開放式的“數字科技園”,引進與學校專業相關的各類企業100多家,在校園內辦公、研發、生產,教師學生參與其中,真正做到產、學、研一體化,更把豐富多姿的企業文化吸引入校,共建校園文化,強化了校園文化的實踐育人、職業育人功能。創設學校文化一條街,建設非遺文化“工作坊”和中外傳統文化工作室,強化校園文化的人文與教育功能。
以文化之基化人。結合高職學生學業基礎相對薄弱,學校位于河姆渡文化、浙東文化與院士文化的匯聚地等因素,強化“和而不同”的校風,倡導學生先做人,再做事、做學問,在做人、做事、做學問中堅守和而不同、百花齊放的信念。從學校借資辦學的創業史、敢為人先的創新史、爭創國家示范的辦學史中,凝聚師生智慧,凝煉提出“創業、創新、創優”的學校精神,創業意涵團結創業,以人為本,借智借資,忠誠敬業;創新意涵聯動創新,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創優意涵示范創優,科學發展,做實做強,彰顯特色。確定“勤、信、實”為校訓,教育師生天道酬勤、勤奮求知、勤儉建校、勤勉育人,教育學生誠信為本、堅定信念、恪守信用、維護信譽,要善于實干,注重實效。
以人文教育環境和課程體系化人。一方面,學校立足區域,融通高等教育性與職業教育性,構建起與企業生產對接的校園物質文化、融合企業與學校特色的制度文化,以及以“和”為核心的校園精神文化,全方位、立體化地搭建起隱性人文教育環境。學校從學生的視角考慮文化建設,首先考慮了為誰建的問題,把學生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受體。如“辦法總比困難多”、“找對方法、走對路子”、“忠誠敬業有辦法”、“做事做到人人需要你”,等等。學校還建設了寧波名人文化園以弘揚寧波幫文化,校園的雕塑、景觀注重呈現校友成才語錄、傳統文化熏陶,努力營造以學生為主要受體的校園文化。另一方面,學校努力構建“大人文”、“大思政”、“大體育”的三大育人體系,各專業皆將人文情懷、文化素養、社會責任等培養滲透入專業課程教學之中或各類活動之中,并通過公共教學部構建起覆蓋全校學生的人文教育課程體系,強化對學生的傳統文化熏陶。
成 效
形成成功素質教育文化品牌。針對高職新生心理落差大、自卑感強、學習目標不明確的特點,學校引入成功學理念,在新生入學之初開設“成功大學――素質拓展訓練營”系列課程,培養學生自信、有能力、有智慧、有擔當的人格品質。使學生在這種校園文化的熏陶下變得陽光自信,個性和潛能得到激發,綜合素質得到提升。2007年,“成功大學――素質拓展訓練營”獲浙江省首批高校校園文化品牌稱號。還創設了“寧職有約”校園訪談節目, 2008年,“讓歷史告訴未來――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名片工程’”獲浙江省高校校園文化品牌稱號。
打造感恩文化品牌。學校建立起一種幫助貧困生的助學基金――“思源基金”,出錢幫助貧困學生,但并不強制學生歸還,當學生畢業工作后有能力主動償還這些借款時,學校將之看成是學生“反哺”基金,貢獻愛心。由此,一個普通的助學基金,漸漸演變成一門自強自立、助學幫困、誠實守信、感恩社會、傳遞愛心的課程,成為在省內有較大影響力的慈善品牌,也形成了學校的“思源文化”、感恩文化,被評為“浙江省高校教書育人典型案例”。
樹立創業文化品牌。學校劃出專門場地引導學生創業,邀請企業家和創業成功的畢業生到“創業大講堂”給在校生“現身說法”,開設創業指導課程,從一間小店面的“創業街”到入駐數字科技園的正式注冊公司全方位對學生進行“培育孵化”。目前,學校的“大學生創業園”已成為寧波市首批大學生創業園和首批市級大學生創業培訓基地,創新創業成為學生的追求。
培育團隊文化品牌。學校通過多種途徑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開展有專業教師指導的“班集體特色項目建設”、“工作坊(室)”、“科技興趣小組”等各類活動,既促進理論知識的學習和鉆研,又體現了動態的職業素養要求。2012年,“班集體特色項目建設”獲寧波市高校校園文化品牌稱號,一班一特色的班級文化在傳承中形成。
篇10
5G部署不會一蹴而就,而是要漸進式按需部署,中國聯通網絡建設部副總經理馬紅兵表示,中國聯通目前正做相關工作提升4G網絡能力,并計劃三階段推動5G部署,同時對5G部署提出四點建議。
5G部署不會一蹴而就
傳統運營商的業務比較單一和分散,而5G要與許多垂直行業結合,將會包羅萬象。運營商將從語音服務向互聯網與綜合信息服務遷移,真正實現ICT與綜合信息的無縫銜接。運營商要滿足這個要求,需要一個網絡不斷地進行自我健全、自我豐富、自我迭代的漸進過程。
雖然2016年7月我國完成了5G研發試驗第一階段測試,2016年底啟動第二階段測試,日本、韓國也表示要在2018年試商用5G,但這并不表示5G就要來了?!?G的發展是漸進的,將會率先服務部分需求場景,將5G技術4G化。”馬紅兵表示。我國三大運營商都是全業務運營商,為用戶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務,就需要整合網絡資源,將2G和3G網做薄,甚至退網,將5G技術反哺4G,從而4G向4.5G、4.75G演進。
馬紅兵表示,中國聯通正在做相關工作,強化全球4G網絡,將4G網絡升級到4G+,保持4G網絡先進性。在湖北武漢完成3CC+256QAM技術驗證,實現下行487Mbps峰值速率。在上海完成3CC+256QAM+D-MIMO技術驗證,將4G速率提升到1Gbps,同時,物聯網、車聯網作為中國聯通的重要戰略,聯通繼續在車聯網發力,目前聯通已經與國內外80%以上的主要車商達成合作框架f議。自2016年10月廣州聯通打通全國首個NB-IoT業務后,2016年底在上海實現最大的商用NB-IoT網絡。
聯通三階段推進5G
對于5G的發展,中國聯通也做出了明確規劃,并計劃三階段推進5G。
第一階段,2016年-2017年,戰略與架構制定階段。中國聯通在上海、北京通信展上了5G需求白皮書、網絡架構白皮書、技術演進白皮書。第二階段,2017年-2018年,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中國聯通將參與IMT-2020推進組組織的5G研發試驗第二階段測試,諸如無線關鍵技術、核心網關鍵技術,擬定技術驗證標準,同時建立Openlab實驗室。第三階段,2018年-2019年,是生態合作與網絡準備階段,中國聯通將進行外場組網驗證、制定商用建設方案、5G商業生態合作。
四點建議
對于5G部署,馬紅兵提出四點建議。
首先,做好網絡切片化,實現業務差異化QoS保障。
其次,云化架構建網,支持業務創新和敏捷服務。要在空口、無線、核心網側共同推進云化架構建網。在空口側,可以共用無線頻譜、無線功率、無線信道,推進2G、3G、4G低頻共用于5G。在無線側,控制承載分離,推進4G RAN架構云化。在核心網側,利用NFV技術云化網絡架構,使能新商業模式,率先在4G商用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