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尿病人的護理范文
時間:2023-04-20 08:36: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導尿病人的護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尿道損傷多見于男性。早期處理不當,常發生尿道狹窄、尿瘺等并發癥。2009年6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30例尿道損傷病人,經積極治療及護理,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9年6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30例尿道損傷病人, 年齡16~64歲,其中車禍15例,跌傷12例,正常性生活斷裂2例,前列腺術后半年內性生活斷裂1例。前尿道損傷18例,后尿道損傷12例。
1.2 輔助檢查 導尿試驗可以檢查尿道是否連續、完整。嚴格無菌下輕緩插入導尿管,若順利進入膀胱,說明尿道連續性沒有中斷。一旦插入導尿管,應留置導尿1周以上,以引流尿液并支撐尿道。若一次插入困難,不應勉強反復試插,以免加重損傷和導致感染。x線檢查骨盆前后位片顯示骨盆骨折。必要時行尿道造影,可確定損傷部位及造影劑有無外滲。
1.2 治療 尿潴留不宜導尿或未能立即手術者,可行恥骨上膀胱穿刺,吸出膀胱內尿液。尿道損傷排尿困難或不能排尿、插入導尿管成功者,留置尿管引流1~2周。尿道撕裂傷,不能插入導尿管者,行恥骨上膀胱穿刺造瘺,并保留2~3周。尿道撕裂傷,損傷重,伴骨盆骨折者,前尿道損傷,行尿道修補術或尿道端端吻合術;后尿道損傷,行尿道復位術。后期定期尿道擴張。尿外滲的處理在尿外滲區作多個皮膚切口,深達淺筋膜下,徹底引流外滲尿液。待病人拔除導尿管后,需定期作尿道擴張術。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尿道損傷后病人情緒低落,尤其是合并骨盆骨折的病人,疼痛明顯,活動受限,臥床時間長,情緒急躁,擔心預后不良,食欲下降,不良情緒會影響治療護理,護士要鼓勵病人能面對現實,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鼓勵患者參加娛樂活動,調動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做好家屬工作,使病人能得到更多地關懷和幫助,解除后顧之憂。
2.2 非手術治療的護理 對輕微尿道損傷和尿道挫傷無排尿困難者,可采用非手術治療,觀察病情發展,應用抗生素,根據情況進行尿道擴張。密切觀察病情,每1~2h監測血壓、脈搏、呼吸一次,注意有無休克癥狀的發生,及時給予輸液、輸血、鎮靜和止痛等支持療法。應用有效抗生素預防感染。對輕度尿道損傷排尿不困難者,僅需多飲水,保持尿量。血尿時可應用止血劑,觀察排尿通暢程度及尿的顏色性質。對留置導尿者,注意觀察尿的顏色、性質及尿量的變化,保持尿管引流通暢,保持尿道口周圍清潔,預防泌尿系感染。預防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觀察體溫及白細胞變化,及時發現感染征象。膀胱過度充盈的病人可采用恥骨上膀胱穿刺抽尿,以臨時減壓,防止膀胱破裂和緩解膀胱過度充盈導致的疼痛。
2.3 術前護理
每隔1~2h測量血壓、脈搏、呼吸1次,并注意病人全身癥狀。保證休克病人輸血、輸液的通暢,補充血容量。有手術指征者,在抗休克的同時,積極進行各項術前準備。危重病人盡量少搬動去做檢查,以免加重損傷和休克。
2.4 術后護理 麻醉作用消失且血壓平穩者,可取半臥位,以利引流和呼吸。腎損傷、膀胱破裂、后尿道損傷術后病人,需禁食2~3日,待腸蠕動恢復后開始進食。前尿道損傷術后6h、無麻醉反應者,即可正常飲食。定時觀察體溫,了解血、尿白細胞計數變化,及時發現感染征象。加強損傷局部的護理,嚴格無菌操作,早期應用廣譜抗生素,預防感染發生。保持手術切口清潔干燥,觀察引流物的量、色、性狀及氣味。會有損傷時,早期清創至關重要,術后保持會清潔,便后用溫水擦洗,保持傷口周同清潔干燥。下腹壁或會切開引流處敷料滲濕時及時更換,避免污染手術切口。引流物一般于術后3~4日拔除,若發生感染或尿瘺則延長拔管時問。尿道損傷拔除尿管后,如有尿道狹窄,排尿不暢,需適時、定期擴張尿道。擴張時應根據尿道情況,選擇大小合適的尿道探條,動作輕緩,避免醫源性損傷及出血: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
2.5 引流的護理包括:對尿外滲行多處切開引流的病人,應注意引流液的量、色、性狀、氣味,評估引流效果及有無感染跡象,及時發現異常,防治感染,一般2~3日拔除引流物;常規做好留置尿管的護理,嚴格無菌操作,一般需留置尿管7~14日以引流尿液并支撐尿道,如為尿道修補或吻合術后,可適當延長留置時間至2~3周;常規做好膀胱造瘺管的護理,造瘺管留置時間視尿道恢復情況而定。
2.6 生活護理 滿足病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做到“七潔”。
骨盆骨折病人不得隨意搬動,以免加重創傷,同時睡硬板床。多飲水,保持排便通暢,便后及時清洗,防止污染傷口。保持傷口敷料清潔干燥,加強造瘺口周圍皮膚護理。早期應給予低脂、高維生素、含水分多、清淡、易消化的飲食。后期給予高蛋白、高糖、高維生素的飲食,以利于骨折修復和機體消耗的補充。食欲不佳者,可少量多餐,以滿足機體的需要。監測患者皮膚狀況,包括有無發紅、水腫、損傷,對于長期臥床患者防止受壓部位發生壓瘡,建立翻身卡,指導和協助患者臥床時翻身,記錄翻身的時間、皮膚情況,指導并協助患者進行關節活動,保持床單位的清潔平整、無渣屑,沐浴時動作輕柔,浴后保持皮膚干燥。
3 討論
尿道損傷在泌尿系損傷中最為常見,精心細致,以減少術后感染及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療效,縮短療程。
參 考 文 獻
[1]夏泉源.臨床護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7.
篇2
【關鍵詞】 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術后護理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常見疾病,臨床表現主要為尿頻、尿急、夜尿次數增多及進行性排尿困難、尿潴留,可導致泌尿系感染、膀胱結石、腎積水等并發癥,對老年生活質量造成極大影響,病人迫切希望得到有效治療。經尿道前列腺等離子電切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腔內治療前列腺增生的新方法,具有出血少、損傷小、恢復快、療效顯著等特點[1]。前列腺切除術后病人會出現各種不適及并發癥,嚴重影響到疾病的康復,因此術后采取綜合的護理措施極其重要。我院于2009年9月-2012年9月,對74例前列腺增生病人采取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通過術后精心護理,均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臨床資料共74例,年齡在57-88歲,平均年齡70歲,均具有尿道梗阻等前列腺增生的典型癥狀,其中尿潴留病史29例,合并感染31例,住院時間為9-26天,平均14天,均治愈出院。
1.2 手術方法 均采用硬膜外麻醉下經尿道插入電切鏡,切除增生的前列腺組織,直至尿路通暢,檢查無明顯出血后留置三腔氣囊導尿管持續膀胱沖洗。
2 結果
74例患者均未出現明顯并發癥,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3 術后護理
3.1 心理護理 術后大多數患者都存在著一定的心理負擔,如擔心手術效果及疾病預后,留置尿管的痛苦和日常生活的不便以及術后尿失禁、疼痛和出血等給病人造成緊張和不安,病人迫切需要來自護理人員和家屬等的心理支持。護士應加強巡視病房,主動關心病人,詢問有無不適,及時了解和滿足病人的生活所需,可介紹手術成功的案例,增強其信心和安全感。在進行尿管護理等各項操作時,動作應輕柔,并注意維護病人自尊。同時指導家屬給予病人生活、情感及心理等各方面的支持,以便其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3.2 一般護理 術后常規使用心電監護,嚴密監測脈搏、呼吸、血壓及血氧飽和度。取去枕平臥6-8小時,生命體征平穩后可取半臥位。術后6小時無惡心、嘔吐者,可進流質飲食,宜先飲少量的溫開水,再進食米湯,避免牛奶等產氣食物。1-2日后無腹脹即可恢復正常飲食,以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的清淡食物為主,少量多餐,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定時協助翻身、拍背及按摩雙下肢。留置尿管期間應加強尿道口的護理,每日用碘伏消毒尿道口2次,每天更換引流袋及沖洗器,保持尿道口清潔干燥,鼓勵多飲水,防止尿路感染。術后4天鼓勵床上活動,一周后逐漸離床活動,逐漸增加活動量。
3.3 持續膀胱沖洗護理 為避免術后膀胱內血塊形成,需用生理鹽水持續膀胱沖洗。色深則快,色淺則慢。隨沖洗持續時間的延長,尿色逐漸變淺,若尿色深紅或逐漸加深,說明有活動性出血,應及時通知醫生處理。妥善固定導尿管,防翻身時受壓、扭曲、脫落,確保沖洗及引流管通暢,如有血塊堵塞,可用50ml的注射器抽取生理鹽水抽吸至通暢,操作時動作輕柔,并注意無菌原則。沖洗期間嚴格記錄液體出入量及及尿量。一般2-3天后可停止沖洗,如引流液又變紅,則應繼續延長沖洗時間,直至轉清為止。
3.4 膀胱痙攣和疼痛護理 相當一部分患者術后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膀胱脹痛,排尿急迫感,陣發性下腹部痙攣性疼痛,膀胱痙攣易導致膀胱沖洗不暢、反流及出血[2]。常見原因為病人精神緊張、沖洗液溫度不當、導管刺激、血塊堵塞沖洗管等。病人發生膀胱痙攣時,首先應安撫患者,囑勿緊張,解釋發生痙攣的原因,分散其注意力,同時保持病房環境安靜,減少不良刺激。觀察沖洗管是否通暢,如有血塊,應及時沖洗。沖洗液的溫度適宜,冬季保持32-35℃,夏季22-25℃[3]。對于疼痛劇烈者,可遵醫囑肌肉注射曲馬多或哌替啶,口服地西泮或曲馬多緩釋片,也可用維拉帕米加入生理鹽水沖洗膀胱,術后留置硬脊膜外鎮痛泵者,按需定時注射小劑量嗎啡。
3.5 并發癥的預防和護理
3.5.1 電切綜合征 電切綜合征是指在電切的過程中,大量的沖洗液被吸收進入血循環,導致血容量急劇增加,引起稀釋性低鈉血癥和水中毒,病人在幾小時內出現煩躁不安,惡心嘔吐,呼吸困難,低氧血癥,嚴重者出現心力衰竭、肺水腫、腦水腫等。因此,護士應勤巡視病房,加強觀察,密切監測生命體征,一旦出現,立即遵醫囑給予利尿劑、脫水劑,減慢輸液速度,并給予吸氧等。
3.5.2 尿頻、尿失禁 一般在術后2-3天指導病人進行提肛訓練,以預防和降低拔管后尿頻和尿失禁的發生。囑病人有意識地收縮腹肌、臀肌及括約肌,每天訓練15-30分鐘,每次收縮3-5次。拔管前應夾閉尿管3-5天,2-3小時開管1次,以訓練膀胱的功能。若拔管后仍出現尿頻或尿失禁的現象,同時可采取針灸或理療等方法,一般術后1-2周即可緩解。
3.5.3 出血 出血一般發生在術后1-3周,以術后24小時內發生多見,應加強觀察,尤其注意血壓變化及小便的顏色。避免劇烈咳嗽或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內壓的因素,禁止灌腸或肛管排氣,以免引起前列腺窩出血。一旦患者出現心率增快、血壓下降、面色蒼白、冷汗等休克癥狀時,應立即停止沖洗,通知醫生,遵醫囑給予止血、擴容、輸血等抗休克處理。同時指導病人應在術后一周逐漸離床活動。
4 出院指導
指導病人多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防止過度勞累。術后1-2個月內避免劇烈活動,如跑步、騎自行車、性生活等,防止繼發性出血[4]。合理膳食,戒煙限酒,多食粗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囑病人應定時排尿,切勿長時間憋尿,以免影響逼尿肌功能,導致尿潴留再次發生。注意觀察有無尿線變細、排尿困難及血尿等現象,一旦出現,應及時到醫院檢查和處理。定期行尿液檢查、復查尿流率及殘余尿。
參考文獻
[1] 沈紅云.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后病人的護理[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3):338.
[2] 趙蓉.前列腺增生術后的護理體會[J].求醫問藥,2012,10(2):676.
篇3
關鍵詞:妊娠期糖尿病;胰島素;護理
妊娠期糖尿病(GDM)指妊娠期發生或首次發現不同程度的糖耐量異常,不論是否需要胰島素治療,也不論分娩后這一情況是否持續,均可診斷為GDM。而口服降糖藥物能通過胎盤,對胎兒不利,且通過飲食治療不能控制的GDM患者,注射胰島素為其主要的治療方法。我們對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住院的19例GDM病人進行了護理干預,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住院的19例
作者單位:山東萊蕪市中醫醫院(萊蕪271100)
GDM病人,初產婦17例,經產婦2例;年齡22~42歲,平均年齡35歲;體重50~75kg;陰道分娩15例,剖宮產4例。
1.2 方法 ①胰島素筆注射:可遵醫囑選用短效或短長效混合注射,盡量選擇胰島素筆注射,胰島素用量要準確,每天2~3次注射。②注射部位:因胰島素注射部位與吸收速度按快慢為:腹部>上臂>大腿>臀部,但GDM患者不宜注射腹部,以免血糖降得太快,發生低血糖而影響胎兒,故采取手臂外1/4,大腿前外側,臀部皮下注射。③注射時間充分:部位輪流交替進行,注射后針頭應留在皮下6s以上并繼續按住推鍵直至針頭完全拔出。以確保劑量準確,又可避免體液流入針頭或筆芯內。
2 護理
2.1 用藥健康指導及心理護理 由于優生優育知識的普及,孕婦幾乎都知道在孕期不能亂用藥物,以免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大多數GDM患者拒絕使用胰島素治療,且可能因無法完成“確保自己和胎兒安全順利度過妊娠期和分娩期”這一母性心理發展任務而產生焦慮、恐懼[1]。故首先向病人講解胰島素治療的安全性和必要性,以使其正確認識胰島素,積極配合治療,同時鼓勵其討論面臨的問題及心理感受,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壓力,促進身心健康。
2.2 飲食護理 飲食治療對糖尿病來說是最基礎的治療措施,妊娠糖尿病患者飲食控制之目的是為了提供母體與胎兒足夠的熱量及營養素,使母體及胎兒能適當地增加體重,符合理想的血糖控制,預防妊娠毒血癥及減少早產、流產與難產的發生。要注意以下幾點:①指導其根據所注射胰島素的類型選擇進餐時間,注射后30min或即刻進餐。②節食,蛋白質量要充足,可多食綠色蔬菜,水果以草莓、獼猴桃、菠蘿等優先選用。忌煎、炸等飲食,忌糖巧克力等甜品。③不可過分控制飲食,以保證胎兒正常生長發育的需要,且避免發生低血糖而對胎兒不利。
2.3 運動護理 適當的運動有益于母子健康,并增強機體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消除胰島素抵抗,促進肌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有利于控制血糖和體重。運動應選擇比較舒緩的有氧運動,如散步,太極拳等。每天運動時間30mim,最好選擇餐后30~60min運動,忌注射胰島素等待進餐的時間運動,以免發生低血糖而影響母兒。
2.4 分娩期護理 若胎兒發育正常,宮頸條件好,則適宜經陰道分娩。護理人員應觀察產婦有無低血糖癥狀,如心悸、心跳過速、盜汗、蒼白、饑餓等現象。密切注意靜脈輸液的性質與速度,如葡萄糖、胰島素、催產素,以維持產程并及早發現有無異常現象。
2.5 母嬰監護 ①孕婦監護。血糖控制目標:空腹血糖3.3~5.6mmol/L,餐后2h血糖4.4~6.7mmol/L,每月查1次糖化血紅蛋白HbAlc
2.6 出院指導 患者需繼續控制飲食,保持正常血糖。教患者降糖藥的正確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狀態,適當運動和體育鍛煉,做好自我監護(自測尿糖、血糖)。內科隨診,將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減少糖尿病慢性病變和并發癥的發生。
3 討論
妊娠期糖尿病對孕婦和胎兒造成的危害與疾病病情程度、孕婦血糖升高出現的時間以及孕期血糖控制水平密切相關[2]。母體高血糖,葡萄糖通過胎盤引起胎兒高血糖、高胰島素血癥,促進胎兒組織蛋白質合成,使脂肪及糖原在胎兒各組織中沉積增多,導致巨大兒,而巨大兒易引起難產、產傷、新生兒窒息,并增加剖宮產率[3]。所以,對GDM的早期診斷,并盡早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取積極的治療和護理干預,是保障母嬰健康的關鍵。通過早期應用胰島素,加上飲食、運動、心理護理等積極的護理手段,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控制血糖,使血糖達到正常范圍,對控制糖尿病病情、降低母嬰并發癥、保障母嬰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朱翠萍.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護理[J].護理研究,2007,21(Suppl 1):151-152.
篇4
【關鍵詞】 妊娠期糖尿病;健康指導;護理效果
妊娠期糖尿病指的是孕產婦在懷孕之前沒有患糖尿病,但是在懷孕的時候出現高血糖的不良現象,發生率較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診斷方法是:在孕產婦懷孕24周至28周之間,讓其喝下50kg的糖水,等待一小時,對孕產婦的血糖進行檢驗,如果孕產婦的血糖水平超過正常范圍,那么就要做進一步的檢驗,進行100kg耐糖測試。通常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體內代謝出現異常,懷孕期間會引發較為嚴重的妊娠期高血壓綜合癥,同時還會導致孕產婦體內的羊水過多,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導致巨大兒,更嚴重的甚至還會導致胎死腹中,對于新生兒也會產生不良影響,導致新生兒出現呼吸窘迫。所以,要保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以及胎兒在圍生期的生命安全,就必須要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針對性護理,保證母子平安。本文對采取健康指導護理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進行觀察,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摘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定期進行檢查與分娩,被確診為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50例進行觀察,患者的年齡在20歲至3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5.6±2.6)歲;其中經產婦10例,初產婦15例,患者的懷孕周期在32周至42周之間,其中,自然分娩的患者有9例,剖宮產的患者有16例。所有患者都符合以下條件:①進行兩次或者兩次以上的空腹血糖檢驗,均大于或等于5.8mmol/L;②對空腹的患者進行50g葡萄糖負荷試驗(GCT),1小時之后,患者的血糖水平超過7.8mmol/L;③對患者進行50gGCT異常之后,繼續進行75gOGTT檢驗,即75g葡萄糖耐糖測試,空腹及餐后檢驗血糖水平,所有患者均有亮相以上超過上限值。
1.2 方法 針對不同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以及健康指導,包括:健康指導、心理護理、圍產期的常規護理、運動、飲食以及出院后的指導。
1.2.1 健康指導護理 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妊娠期糖尿病的相關知識以及疾病對患者及胎兒的影響,使他們能夠迅速掌握妊娠期糖尿病的相關知識以及護理措施,健康指導的具體內容如下:對妊娠期糖尿病相關的基礎知識進行詳細的學習,使患者及其家屬能夠充分明白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了解適當運動鍛煉、合理飲食習慣以及自我檢測血糖水平的重要性,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
1.2.2 運動指導護理 護理人員應該要知道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鍛煉,這樣能夠促進體內的胰島素結合受體,將血漿胰島素濃度有效降低,從而能夠避免高血脂癥的發生。
1.2.3 飲食指導護理 糖尿病治療的基礎就是要保證合理正常的飲食,嚴格控制糖分的攝取,患者每天攝取的熱量至少要有150kJ/kg,其中,要含有30%的脂肪,50.0%的碳水化合物以及20.0%的蛋白質,同時,食譜中要包括富含鐵、鈣元素以及維生素的食物。保證低鹽低糖的飲食習慣;此外,在注射胰島素半小時之后,患者必須要進食。
1.2.4 心理護理 由于患者及其家屬在妊娠期間對母嬰的安安危非常擔憂,再加上患者長期的服藥控制病情,會產生嚴重的消極情緒。護理人員應該要針對患者的具體心理變化進行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與患者多加交流,經常鼓勵與安慰患者,使患者保持樂觀的心態接受治療。
1.2.5 妊娠期的監測護理 在患者懷孕28周之后,每個星期都要定期檢查,除了要進行常規的產前檢查之外,患者還要進行尿蛋白、尿糖以及尿酮體測試,懷孕34周至36周之后,安排患者住院,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解釋住院的意義與目的,嚴格監測患者以及胎兒。每周進行一次的無應激試驗以及B超檢查,勤聽胎兒的心跳,教會患者自數胎動,掌握胎兒的心跳。
1.2.6 分娩后的護理 患者分娩之后,要對患者的抗胰島素激素水平進行詳細的監測,分娩后的一天內,給予患者的胰島素用量要適當減少,分娩后的1天將胰島素用量改為原用量的一半,分娩后的2天,胰島素用量改為原用量的2/3,避免患者出現低血糖的不良現象。同時,對患者的陰道出血以及子宮收縮的情況進行詳細的觀察,并且,護理人員還要密切觀察患者的會陰以及腹部的傷口,是否出現滲液以及紅腫現象,指導患者服用廣譜抗生素,避免出現傷口感染的現象。
1.3 統計學處理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
2 結 果
經過上述健康指導護理之后,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有了明顯的提高,從護理前的40.0%提升到護理后的92.0%;同時,餐后血糖水平也有明顯下降,護理前餐后2h的平均血糖水平為(11.6±3.9)mmol/L,護理后餐后2h的平均血糖水平為(9.6±2.7)mmol/L,兩組測量結果均存在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由于孕產婦在妊娠期內會增加內分泌激素,加強了抗胰島素的作用,由于妊娠期患者血液較為稀釋,血液中的胰島素濃度相對較低,不能正常供應,在抗胰島素的作用下,患者出現糖尿病,引發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對患者的危害非常大,誘發酮癥酸中毒、高血壓以及妊娠高血壓綜合癥,對胎兒造成代謝紊亂,從而引發新生兒低血糖、高膽紅素血癥以及紅細胞增多癥等。另外,妊娠期糖尿病還會使子宮內對胎兒的血氧供給量降低,導致宮內缺氧,使胎兒窒息,胎死腹中。
但是,本研究中可以看出,給予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指導護理,能夠有效降低患者餐后的血糖水平,通過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堅持適當的運動鍛煉以及合理飲食指導,使母嬰并發癥發生率有效降低,保證母嬰健康與安全,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波,王鐵軍,任華.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孕婦重復糖篩查的價值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11):1496-1497.
篇5
【關鍵詞】糖尿病;胰島素;低血鉀
【中圖分類號】R587.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4-0257-01
隨著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以及注射胰島素用于糖尿病治療的越來越普及化,一些相關的問題和影響變得尤為突出。其中低血鉀因為癥狀隱蔽、危害嚴重、處理起來相對復雜,已經得到臨床的廣泛重視,在此,就我科的相關病例進行一回顧性分析和總結。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患者56例,男54例,女2例,年齡68~90歲,均為Ⅱ型糖尿病人,其中糖尿病酮癥酸中毒3例,合并肺癌1例。單純口服降糖藥14例,使用胰島素36例,其中1例注射胰島素>40U/d 1年,1例注射胰島素>50U/d 10年。
1.2 臨床表現:乏力、多尿、多飲42例;厭食、惡心、嘔吐6例;心悸3例;腹瀉2例。血鉀<2.5 mmol/L 2例(重度),2.5~2.9mmol/L14例(中度),3.0~3.5 mmol/L 40例(輕度);血鎂0.39~0.64 mmol/L 5例,0.67~0.85 mmol/L 28例,0.86~1.05 mmol/L 23例;56例血糖為13.3~30 mmol/L;尿酮陽性(+~++++)8例。12例EKG表現為ST-T改變,其中5例伴U波改變,2例室性期前收縮,1例竇緩,既往無心律失常史。
1.3 護理
1.3.1 口服補鉀:血清鉀3.0~3.5mmol/L,沒有嘔吐、腹瀉,胃腸功能良好者,予以口服補鉀。一般選用10%氯化鉀溶液稀釋于果汁、溫開水中飯后服用,也可以選氯化鉀片、補達秀等腸溶片。
1.3.2 靜脈補鉀:血清鉀低于2.9mmol/L的老年患者一般需要靜脈補鉀,補鉀濃度不超過30mmol/L,速度10~13mmol/h,不宜太快[1],高濃度補鉀應考慮使用微泵緩慢靜脈點滴。稀釋10% KCl溶液一般常用生理鹽水[2]。
靜脈補鉀的同時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注意監測以下內容:
(1)腎功能:腎臟是主要的排鉀器官,尿量>30ml/h,補鉀較安全。
(2)血清鉀:定時監測血清鉀,避免補鉀過快引起高鉀血癥。
(3)血氣分析:代謝性堿中毒時,鉀從細胞外轉移至細胞內,堿中毒糾正后低鉀血癥容易糾正。代謝性酸中毒時鉀從細胞內轉移至細胞外,掩蓋了血鉀的真實水平,宜先補鉀糾酸,避免加重低鉀血癥。
1.4 結果:持續補鉀3~10d,56例患者血鉀均恢復正常,血鎂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未超過正常。中、重度低血鉀患者由于臨時加用靜脈補鉀,一般在1~5h內恢復正常,癥狀得到改善。
2 討論
2.1 低血鉀的機制
2.1.1 高血糖: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血糖一般為16.7~33.3 mmol/L,有時高達55.5mmol/L[3],當血糖高于自身腎糖閾時,大量葡萄糖進入尿中,尿滲透壓增加,滲透性利尿作用致使大量血鉀經尿液排出體外,引發血鉀下降[4]。同時,高血糖還會刺激胰島素和腎上腺素的大量分泌,使血鉀轉入細胞內,降低血鉀水平。
2.1.2 胰島素:外源性或內源性胰島素都有合成糖原及活化細胞膜上Na+-K+-ATP酶的作用,促使細胞外鉀大量向細胞內轉移,產生體液缺鉀。老年糖尿病病人由于長期大劑量應用胰島素注射治療[5],胰島素瞬時過多,產生胰島效應,可致低血鉀發生。回顧性資料低血鉀患者中,14例為口服降糖藥者,僅占25%;而長期注射胰島素的36例,占到64.3%,大多數為輕度及中度低血鉀,其中2例重度低血鉀(<2.5mmol/L),1例注射胰島素>40U/d 1年,1例注射胰島素>50U/d 10年,提示長期大劑量注射胰島素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并發低血鉀不容忽視。
其它如糖尿病并發消化道自主神經病變出現消化道癥狀時,可致鉀攝入減少,排出增多,引起低血鉀,使用某些利尿劑治療糖尿病腎病時亦可致低血鉀。
2.2 護理對策
2.2.1 病情觀察:糖尿病并發低血鉀臨床表現多樣,大多與糖尿病癥狀重疊,極易混淆。特別是老年人易誤認為糖尿病肌病或神經病變。本組2例重度低血鉀(<2.5mmol/L)除多尿多飲外各有惡心、嘔吐、厭食、乏力,EKG表現各有ST-T改變及出現U波,1例室性期前收縮。低血鉀臨床表現與低血鉀嚴重程度有關外,可能還與血鉀減低的速度有關,嚴重者軟癱,心臟驟停。
為避免低血鉀癥的發生發展,避免產生嚴重后果,在積極控制血糖的同時,對糖尿病患者應定期進行血鉀監測和心電圖檢查,特別是對長期大劑量使用胰島素治療者或有乏力、夜尿增多、攝入減少等提示癥狀者。
2.2.2 補鉀護理:輕度低血鉀(3.0~3.5mmol/L)患者口服補鉀可以避免血清鉀突然升高,作用緩和,效果好。不過,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到,氯化鉀片、補達秀等腸溶片因為可能引起小腸潰瘍、壞死等,不易長期服用。中到重度低血鉀(低于2.9 mmol/L)患者,一般需要靜脈補鉀,補鉀濃度不能過高,速度不宜太快[1],以免引起高鉀血癥。必須重視的是,稀釋10%KCl溶液使用生理鹽水[2],不能使用葡萄糖溶液,因為葡萄糖會引起鉀向細胞內轉移,從而加重低鉀血癥[2]。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應及時補鉀,一般糖尿病一旦發現低血鉀應立即補鉀,補鉀多少視臨床情況而定。鉀離子進入細胞內較為緩慢,通常需4~6d,嚴重者需10~20d,才能使細胞缺鉀逐漸糾正[6]。糖尿病多有缺鎂[7,8],補充足夠鎂劑可以幫助糖尿病患者改善胰島素抵抗狀態,鎂缺乏則會加重胰島素抵抗,刺激患者的胰島素過量分泌,造成血鉀大量轉移入細胞內,產生低血鉀[9],所以應當補充鎂劑。
2.2.3 飲食護理:飲食補鉀是最安全的補鉀方法,應指導病人進食含鉀高的食物,如海藻、冬瓜、西瓜、馬鈴薯、香蕉、花生、瘦肉、海帶等。大量出汗后應適量引用果汁或淡鹽水,防止血鉀過低。
2.2.4 疼痛護理:鉀離子對血管壁有強烈的刺激作用,而引起局部疼痛。靜脈補鉀時,應選擇周圍較粗大的靜脈或深靜脈置管,以減少局部刺激。避免在同一靜脈或同一部位反復穿刺,減少對血管的機械性刺激。防止靜脈炎的發生。在常規穿刺后,將針柄逆時針翻轉1800至對側固定[10],使針頭斜面向下,相對遠離或避開對體表敏感的神經末梢的刺激,同時血管下壁及深部組織敏感度差,可明顯減輕痛苦。輸注過程中出現疼痛時,可用無菌棉簽取硝酸甘油1ml,于局部螺旋式輕輕涂擦,可松弛平滑肌,解除血管痙攣[11];也可以補鉀的液體中加入10%的氯化鈉10ml,按約3∶2鉀鈉比[12],鈉離子進入組織后,使神經細胞失去極化,其興奮性降低,使痛閾增高,從而緩解疼痛。
參考文獻
[1] 何月娥.51例低鉀性周期性護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8,27(7):703~704
[2] 王庸晉.急性護理學[M].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193
[3]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90
[4] 楊華康.糖尿病和低血鉀[J]國外醫學:內分泌分冊,2000,20(2)105
[5] 吳慧明.大劑量諾和靈皮下注射治療糖尿病低血鉀癥[J].浙江中醫結合雜志,2006,16(1):53
[6] 丁桂芝.主編.實用內分泌代謝病學[M].第1版。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24
[7] de Valk H W. Magnesium in diabetes mellitus[J]. Neth J Med, 1999,54(4):139-146
[8] Nadler J L,Rude R k, Disorders of magnesium metabolism [J]. 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 1995,24(3):623-641
[9] Paolisso G, Barbagallo M. Hypertension, diabetes mellitus, and insulin resistance:the role of intracelluar magnesiu[J]. Am J Hypertens,1997,10(3):346-355
[10] 范作升.孫麗榮,糾正靜脈補鉀疼痛的臨床研究[J].實用護理雜志.2001.17(12):125
篇6
[中圖分類號] R24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4(a)-0134-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afety of good intrapartum nursing on the safety of vaginal delivery of delivery women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Methods 80 cases of diabetic delivery wome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0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spectively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and good intrapartum nursing, and the dieting intervention and mental intervention were enhanced and the related data of delivery women and newborns were recorded in order to provide convenience for the further study. Results The blood glucose was better controll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the nursing course, and vaginal delivery was successfully conducted,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big(P
[Key words] Intrapartum nursing;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Vaginal delivery; Safety; Value
妊娠期糖尿病即?a婦在懷孕后才發現自己患有糖尿病,不包括在懷孕前就已經得知自身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發病率極高,并且隨著當前人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升,這一疾病的發病率就進一步得以提升[1]。在妊娠過程中,糖尿病的存在會對于孕婦生理上造成影響,使得內分泌紊亂,因此十分容易增加妊娠過程中的危險性,這一情況又會對于產婦的心理造成影響,增加產婦的焦慮與不安,嚴重情況下會造成抑郁的情緒的產生。而這些不良情緒則會進一步的加劇產婦體內激素的不平衡,造成病情加重,因為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應該對于以上問題進行重視[2]。隨著當前時代不斷發展,人們對于醫療的效果以及護理過程中的要求進一步提升,如何提升對于妊娠期糖尿病產婦的產時護理就成為了當前較為重要的問題之一。該文結合產時護理對于妊娠期糖尿病產婦陰道分娩的安全性進行探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文選取該院80例妊娠期糖尿病產婦作為研究對象,80例患者滿足以下條件:通過檢查確定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無其他遺傳疾病以及精神方面的疾病;在治療過程中謹遵醫囑;家屬知情并且簽署了知情書。患者滿足以上條件后即可對于檔案進行建立,并且上報給醫院的相關部門。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實驗組40例,產婦年齡區間為21~41歲,平均年齡為28.3歲,初產婦31例,經產婦9例。對照組40例,產婦年齡區間為20~42歲,平均年齡為28.9歲,初產婦33例,經產婦7例。通過檢查,兩組患者不存在其他并發癥,兩組患者的年齡、病情等無顯著差異,不滿足P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方法,實驗組則對于良好的產時護理方法進行應用,其中包含以下方面: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在進行產時護理的過程中應該對于產婦的綜合情況進行了解,例如以往的病史、懷孕情況以及用藥情況等,及時的對于產婦的B超結果進行分析,并且關注產婦的心理變化,及時的對于消極情緒進行調整[3]。醫護人員在這一過程中應該詳細的對于病情向產婦以及家屬進行講解,強調注意事項,讓產婦增強對于病情以及自身情況的了解,醫護人員還應該對于產婦進行鼓勵,增強產婦對于生產的信心。②飲食干預,由于妊娠期糖尿病產婦區別于正常產婦,不能對于過多的糖類進行攝入,因此要保證產婦的少食多餐,在生產過程中讓孕婦多飲水,增強孕婦的體力,以保證分娩的順利進行,但是要嚴格的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防止產后高血糖的情況發生。③血糖監測,產婦的情緒會對于體內的血糖進行影響,因此在生產過程中應該每隔2 h就檢測1次產婦的血糖,隨著產婦疼痛感的增加以及情緒的緊張,血液中的糖量會不斷地增多,當糖量達到5.88 mmol/L時就應該及時的對于產婦進行干預,增加胰島素的注射,但也要嚴格的控制胰島素的注射量,防止產婦出現低血糖的情況。④產程檢測,在生產過程中醫護人員應該嚴格的對于胎心進行檢測,并且判斷產婦的羊水性質以及宮縮程度,幫助產婦選取最為合適的,并督促?a婦定時排尿,以避免膀胱影響胎兒頭部的情況發生。定時的檢查產婦宮口情況,并且對于產程的時間進行控制,以保證產婦生產過程中的安全,若發現產婦面色蒼白,盜汗情況嚴重并且惡心和頭暈就應該及時的對于相關的搶救措施進行實行。⑤產后護理,在產婦生產過后應及時的利用湯汁等幫助產婦恢復體力,消除疲勞,并且利用溫水對于子宮進行清理,記錄子宮的情況防止再次出血的情況發生,并且繼續對于產婦的血糖進行測量,根據結果來結合胰島素進行使用[4]。并且在恢復期間持續對于孕婦的血糖進行監測。除了對于產婦生產過程進行護理外,還應加強對于新生兒的護理,要注意對于新生兒的保暖,幫助新生兒吸氧,提早的對于糖水以及奶水進行提供,并且測量新生兒血糖情況,如果新生兒存在血糖偏低的情況則要提早的對于糖水進行喂養,保證新生兒血糖的回升,若新生兒存在面色蒼白、哭聲微弱等情況則要加強對于嬰兒的定時檢測,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2 結果
通過兩組患者情況的對比,發現實驗組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不僅實驗組的產婦以及胎兒的安全方面由于對照組,而且實驗組產婦的綜合滿意度也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篇7
頸腰椎手術患者因手術時間長而且做全身麻醉術后需嚴格臥床休息1—4周,極少數患者術后不能自行排尿所以我們科室大部分患者手術前給予留置導尿。 2010.1—8月我院進行283例手術其中留置導尿患者270例其中尿路感染患者為11例,現將留置導尿管患者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護理體會
留置導尿術是用無菌導尿管自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的方法。導尿可引起醫源性感染,因此,在操作中應嚴格掌握無菌技術,操作中護士必須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動作要輕柔,操作要熟練,要注意不同年齡、性別患者的生理、解剖特點,正確掌握導尿管插入的深度,選擇粗細合適、質量良好的雙腔導尿管妥善固定導尿管,隨時注意保持導尿管的通暢,防止導尿管脫落、曲折或受壓而影響尿液引流。發現引流不通暢時,應及時檢查并調整尿管的位置,酌情處理,使尿管保持通暢。
1.1每日上午和下午用0.2%碘伏擦洗尿道口,并用無菌等滲生理鹽水250毫升進行膀胱沖洗,嚴防泌尿系統的感染。幫病人經常更換,以利排尿,每次大便后或女性患者月經期清洗會陰及擦洗尿道口,保持尿道口相對無菌。鼓勵病人多飲水,每日不少于2000~2500毫升。
向病人解釋多飲水能促進排尿反射,縮短留管時間以達到膀胱自凈和沖洗膀胱的作用。
1.2引流袋應每日更換,導尿管一周更換一次,遇污染時隨時更換,避免導尿管受壓、扭曲、堵塞等造成引流不暢。 更換時注意無菌操作。引流袋中尿液應及時排空,排空時不提高引流管以防尿液逆流,集尿袋懸掛于床緣以下并固定,以后集尿袋不得提起高于床面,并且保持集尿袋垂直,不得倒置。
1.3嚴密觀察留管期間病人的尿量、顏色、透明度,并注意病人體溫變化,有無低熱。準確、及時采集尿液標本。如出現尿頻、尿急、尿痛、血尿等尿道刺激癥狀時應及時報告醫生,及時處理。
2 重視健康教育
2.1術后及時將導尿管夾閉并做到定時開放,或者夾閉導尿管患者有尿意時開放。這樣對于鍛煉膀胱括約肌的收縮功能極為重要。在尿管夾閉過程中如果發現患者有尿意且尿道口有滲尿現象,即可拔除尿管。越早期拔除尿管,其自行排尿的可能性越大
2.2說明留置導尿管的重要性,取得病人的合作與配合,教會病人術中放松、配合操作,最大程度的減輕對尿道粘膜的損傷。 留置導尿管極易引發泌尿系統感染,但只要我們及時給與護理干預,可以大大降低感染率。我們通過實施上述護理措施,降低了我科因留置導尿而引發的泌尿系統感染,從而提高了護理質量。
參 考 文 獻
篇8
留置導尿是一項無菌操作技術,也是臨床常見的護理技術操作,而由留置導尿引發的尿路感染也是臨床常見的疾病,在我國醫院感染中僅次于呼吸道感染。因此,在留置導尿過程中為了避免對病人的尿路、膀胱及腎臟的感染,應加強留置導尿期間的護理,保持導尿區域無菌,盡量減少污染,縮短留置導尿時間。
1 由導尿及留置導尿引起病人泌尿系感染的相關因素
1.1 尿路感染與性別、年齡的關系
尿路感染與性別無關,與年齡有關。病人年齡越大感染率越高。
1.2 尿路感染與病原菌的關系
尿培養分析革蘭氏陰性桿菌百分率明顯高于革蘭氏陽性菌百分率。
1.3 尿路感染與尿管留置時間的關系
留置導尿時間越長引起的感染率越高。長期導尿者發生菌尿率幾乎100%。
1.4 尿路感染與抗生素使用的關系
感染前使用抗生素得百分率明顯高于未使用抗生素的百分率。
1.5 其它
由于病人的自身原因,如機體抵抗力低下、尿液滲漏、護理方法不當等因素都可導致病人的泌尿系感染。
2 預防及護理
2.1 留置導尿管的選擇
為避免導尿管對尿道的損傷,應選擇大小型號合適、質地柔軟的尿管,減少對尿道粘膜的刺激,防止尿液滲漏。應選擇硅膠尿管,硅膠管對粘膜刺激小,更適用于保留尿管者使用。
2.2 留置尿管更換時間的選擇
留置導尿期間,多次頻繁的更換尿管,在置管過程中造成的尿道粘膜的損傷,為細菌的侵入創作了條件。建議每2周更換1次尿管較為適宜。
2.3 盡量減少膀胱沖洗。
近年來越來越多學者探討關于用0.9%氯化鈉溶液膀胱沖洗的效果,發現其對控制留置導尿患者尿路感染的效果并不理想,膀胱沖洗甚至可以增加感染機會或加重尿路感染。臨床上已經不做常規沖洗。如發現有菌尿或膿尿,可以短期內用0.9%氯化鈉溶液250ml+慶大霉素16萬單位膀胱沖洗 ,尿液化驗結果正常后,盡早停掉。
2.4 集尿袋的選擇及其更換時間
單向活瓣集尿袋有抗尿液反流至膀胱的作用,減少尿路感染的發生。抗反流尿袋每周更換1次較適宜,普通無菌集尿袋每周更換2次較適宜。
2.5 加強和重視會消毒護理
認真做好尿道口的清潔消毒,每天2次用0.5%碘伏消毒尿道口、尿管、會陰和肛周,每次大便后均應清洗干凈。
2.6 增強抵抗力
根據病人的病情補充營養,多飲水,增加尿量,使尿液不斷地沖洗尿道,以改善留置導尿所引起的菌尿狀態。
2.7 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醫生的指導下,按時間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時醫院對抗生素的應用要加以嚴格控制,預防二重感染。
3 討論
3.1 資料證明,導尿術、留置導尿時間長、老年患者是發生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對留置導尿的患者,在許可的情況下,鼓勵其多飲水,多排尿,進行生理性膀胱沖洗,每天飲水量不少于1500-2000ml,平均每小時尿量50ml。一班不主張進行膀胱沖洗,更不主張用有抗菌能力的藥物常規沖洗膀胱,避免產生耐藥菌株引發感染。
3.2 由導尿引起病人的尿路感染,延長了患者住院時間,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經濟負擔。醫務人員應加強感染知識培訓,嚴格掌握導尿指證。
3.3 總之,預防尿路感染的最好辦法是盡量不插管。樹立插入尿管就會引起感染的觀念,不能濫用留置導尿解決尿失禁和記錄液體出入量問題。盡量縮短留置導尿時間,合理使用抗生素,盡早拔除尿管,才能使留置導尿所致的尿路感染的發生率降至最低水平。
參 考 文 獻
篇9
【關鍵詞】高齡女病人;導尿;護理
近幾年來,隨著社會年齡老齡化,高齡病人就醫住院人數逐年增多,給醫院護理工作提出了新課題,筆者通過對多例高齡女病人尿道口變異問題細致的分析研究,試圖找到解決此問題的更好辦法。
女病人導尿因尿道短、直,一般插管比較容易,但對一些老年,尤其是高齡女病人導尿,往往會遇到尋找尿道口困難的問題,即在陰道前上方、后方無尿道口可見,筆者從2010年1月至今,對多例尿道口尋找困難的高齡女病人進行了分析研究,現介紹如下:
1 典型病例
例1:張某,女,81歲,因腦干出血入院,病人已處昏迷狀態,為了保持局部干燥,清潔及觀察日出尿量,行留置導尿術,當消毒分離小再消毒尿道口時,在后方至尿道口處未見到尿道口,只見到萎縮的陰道和變小的陰道口。
例2:徐某,女,86歲,因急性腦梗塞,尿儲留急診入院,因尿儲留需立即導尿,當消毒外陰時,見,大小均萎縮,在和尿道口之間用手指左右反復分離,查找,未見尿道口,只見前庭粘膜蒼白。
例3:李某,女,80歲,因慢性阻塞性肺心病,心功能三級入院,為準確記錄尿量及測尿比重,了解心、肝、腎功能,為治療提供可靠依據,行留置導尿術,同樣在正常解剖位置找不到尿道口。
例4:王某,女,82歲,因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急診入院,為了準確記錄液體出入量及尿比重,行留置導尿術,均未在正常解剖位置找到尿道口。
例5:謝某,女,80歲。因股骨頸骨折、腦血栓急診入院。患者小便失禁。為了保持床鋪清潔干燥,預防褥瘡,觀察尿量,行保留導尿。當消毒大小再消毒尿道口時,在陰道前后找不到尿道口,只見嚴重萎縮的陰道和變小的陰道口。
例6:李某,女,78歲。因陳舊性Ⅲ度會陰裂傷、Ⅲ度子宮脫垂并感染住院。在消毒外陰時,見、大小均萎縮。在和陰道口之間用手指左右分開并反復查找,不見尿道口。可見脫出陰道口之外的12cm×9cm子宮體,表面糜爛、部分壞死,呈暗紫色,前庭區黏膜蒼白。
2 操作方法
2.1 適合 先按導尿標準,協助患者取屈膝仰臥位,兩腿略外展。常規消毒外陰后,由兩位助手分別站在患者兩側,雙手掌心朝上握住患者小腿并抬高,使患者處于類似膀胱截石位,充分暴露外陰[6]。
2.2 正確插入 常規消毒外陰后,戴無菌手套,左手食指,中指并攏,輕輕伸入陰道1.5厘米至2厘米時,屈曲指端關節將陰道前壁拉緊,外翻,即在外翻之粘膜中找到尿道口,變異的尿道口一般陷入不深,手指不須伸入陰道過深,導尿管置入方向不是像正常一樣直進,需順翻轉陰道前壁所造成的尿道弧度慢慢插入[3]。
3 討論
標準的導尿是“協助患者取屈膝仰臥位,兩腿略外展,暴露外陰”[ 1 ]。女性患者尿道口短而直,據此操作標準,大部分女性患者可順利導尿,但對于老年女性患者則有困難。使患者處于類似膀胱截石位,充分暴露外陰,可以容易找到尿道口。
正常尿道口在前上方,后約2~2.5厘米處為矢狀裂,周圍隆起呈樣,婦女進入老年期,由于會肌肉松弛,而導致了尿道口回縮,陰道是有粘膜和肌肉構成的管道,因老年病人陰道有很多橫紋、皺襞及彈力纖維,陰道口有環狀橫紋肌,進入老年期,肌肉結締組織趨向萎縮,陰道粘膜蒼白,陰道逐漸變小。[2]上述6例系高齡女病人,她們外陰和陰道的變化完全符合老年期的生理特點,正因為肌肉結締組織的萎縮導致了陰道的萎縮,萎縮的陰道牽拉了回縮的尿道口,使尿道口陷入陰道前壁之中,所以上述6例女病人的尿道口在正常的解剖位置是找不到的。
4 術后護理
因高齡女病人留置導尿管插管不易,加之反復插管易引起尿道口粘膜損傷或造成上行性感染。故留置導尿插管成功后,一要插入長度適宜為8~10厘米,二要固定牢固,阻止滑出,三要適時拔掉導尿管,需長時間插管應定期用慶大霉素稀釋液沖洗。[4]
5 結論
筆者通過對多例尿道口尋找困難的高齡女病人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使患者處于類似膀胱截石位,充分暴露外陰,然后從陰道前壁中尋找尿道口的方法,經反復驗證,得出結論:使患者處于類似膀胱截石位,充分暴露外陰,然后從陰道前壁中尋找尿道口的方法準確可靠,操作、護理規范可最大限度減輕病患痛苦。[5]建議在操作和護理進一步標準化、規范化后推廣使用該技術。
參考文獻
[1]]殷磊.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7
[2]劉芳.人體解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416
[3]楊希香. 高齡女病人導尿術 [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1995,7
[4] 李艷玲.導尿及留置導管的護理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00,7
篇10
2009年7月—2011年5月收治的直腸癌手術治療病人98例,其中男51例,女47例;年齡28歲~88歲,平均64.42歲;手術方式:55例為Dixon式手術,41例為Miles式手術,2例為Hartman式手術;均術晨常規留置導尿至術后1周~2周,平均留置導尿8.16d。98例病人中,21例病人發生尿液引流不暢,14例肉眼血尿,9例漏尿,5例去尿管后再置尿管,4例尿路感染。
2護理
2.1一般護理
其特點:操作簡單,不用做外固定,刺激性小,病人活動較自由,易于會清潔,可免去對膠布過敏者的痛苦。直腸癌術后病人一般帶尿管1周~2周,早期可見輕微血尿,可暫不予處理。置管期間注意保持引流通暢,做好會陰護理,密切觀察引流尿液的量、顏色及性質,并詳細記錄。同時要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講解術后留置導尿的重要性、目的及意義。帶尿管期間避免不必要的膀胱沖洗,發現有尿液混濁、引流不暢應行膀胱沖洗,膀胱沖洗時應嚴格注意無菌技術操作,防止醫源性感染。遵醫囑補充足夠的水分,開始進食的病人應鼓勵其多飲水。
2.2舒適的護理
預防:選擇合適的尿管,在不影響尿液引流的情況下,若排出的尿液澄清,沒有沉淀及凝塊時,盡可能選擇口徑較細的尿管,這時病人的脹痛感也會減輕。為了減輕導尿時的不適感,導尿時可采用利多卡因凝膠外涂尿管前端,同時起到的作用。在不影響導尿管固定的情況下,可適當減少氣囊內的液體,病人尿道脹痛的情況可明顯減輕。
3泌尿系損傷出血及尿液引流不暢
手術中誤傷膀胱壁或拉鉤時間過長,牽拉過緊可致膀胱黏膜損傷致血尿,小血凝塊堵塞尿管口致尿液引流不暢,如術中誤傷輸尿管可出現無尿,尿管內無尿液流出[2]。因此,對于直腸癌術后病人,認真觀察引流袋內尿液的顏色性質是護理工作的重點之一。若發生血尿、尿液引流不暢等問題,護理人員應了解病人手術方式,除外尿管受壓、扭曲、打折等因素,分析其產生原因,采取相應的護理對策,必要時通知醫生。本組98例病人中14例發現肉眼血尿,21例發生尿液引流不暢,其中9例為血凝塊堵塞所致,經沖洗而緩解。
3.1漏尿的護理
傾倒尿液時盡可能不完全傾倒掉,預留10mL~20mL尿液,避免空氣進入尿袋,同時盡量避免膀胱沖洗,可防止細菌通過尿液逆行感染。術后腸蠕動恢復,應逐漸增加病人飲水量,從而增加尿量,利用自身尿液起到生理性尿路沖洗作用。會有切口敷料的病人,應注意保持敷料清潔,可防止細菌在局部繁殖而侵入尿道,同時也有利于切口愈合。本組4例病人發生尿路感染,經抗感染治療及加強局部護理,均得到治愈。
3.2護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