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的測量方法及護理范文

時間:2023-04-25 08:23: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血壓的測量方法及護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血壓的測量方法及護理

篇1

【關鍵詞】 隔衣;;血壓;效果

動脈血壓的測量是查體中心護理工作中的一項基本操作技能,血壓測量的準確程度直接影響到查體結果的判斷、處理。尋找一種簡便、快捷、準確的測量方法一直是各醫院查體中心護理人員的一個期盼。全國中等衛生職業學校教課書上規定,測量血壓必須是在上臂條件下進行[1],但秋冬季節上臂易使被測者受涼感冒,汗液和皮屑會增加查體者之間交叉感染的幾率,而且血壓計袖帶由化纖材料制成,查體者皮膚會感到不適。在查體過程中,我們試圖探索能否隔著單層衣服測量血壓,這樣即可預防冬季感冒、增加舒適度,又避免交叉感染的機會。但是隔衣測血壓是否會影響血壓值準確性,此類報道較少。為此,我們對200名健康查體者用電子血壓計分別在隔衣和上臂的狀態下測量肱動脈,觀察血壓值及測血壓所需時間,采用同測肢體對照進行比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06年5月至2006年10月隨機選取查體人員200人,男128人、女72人,平均年齡(46.5±28.5)歲,工具為經計量部門校正檢測符合標準的歐姆龍公司生產的電子血壓計,血壓以mm Hg為單位,時間觀察用具為秒表,所耗時間以(s)為單位。

1.2 方法

1.2.1 測前休息15 min,以消除勞累或緊張因素對血壓的影響。所有被測者統一取坐位測量右上肢肱動脈。由經驗豐富的資深護士先用隔衣法(脫去右測上臂外衣,留下厚度不超過0.5 cm單層衣物,衣袖寬松以不勒胳膊為宜)隔3 min測量1次血壓,連續測3次,取其平均值做記錄,再用法同法測量并取其平均值記錄。2種測量方法間隔時間不應少于5 min,以免脫衣時肢體活動影響血壓值。

1.2.2 觀察指標 隔衣法從脫完外衣,留下單層衣物準備測量血壓開始記時至血壓計屏幕上顯示出血壓讀數后停止記時;法從脫單層衣袖開始記時至血壓計屏幕上顯示出血壓讀數后停止記時。

1.2.3 統計學處理 所有資料輸入計算機進行計量資料整理,采用配對t檢驗的方法進行統計學檢驗。

2 結果

2.1 2種方法測得收縮壓及舒張壓見表1,2種方法所耗時間見表2。結果顯示,無論是正常血壓,還是異常血壓,與隔衣測量出的血壓值比較差異無顯著性,而且隔衣測量減少了工作時間,2種方法測量血壓平均時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表1

2種方法測得收縮壓、舒張壓結果比較(x±s,mm Hg)

測量方法 隔衣法法 t值

收縮壓118.44±20.97117.61±20.421.851

舒張壓 75.22±12.6374.92±12.361.904

注:兩種方法比較,P>0.05

表2

2種方法測量血壓平均時間比較(x±s,s)

測量方法平均時間 t值 P值

隔衣法 40.42±1.75-38.34

法55.26±4.13

3 討論

3.1 影響血壓的因素除心輸出量、循環血量、動脈管壁彈性、血液粘稠度及外周阻力外,還受被測者心理、測量時間 、袖帶、體征等諸多因素影響[2]。隔衣法中單層薄衣不妨礙肱動脈搏動的傳導,不會影響血壓值的準確性[3]。秋冬季節由于被測量者脫衣和由此帶來的寒冷刺激,可出現生理和心理因素的的變化[4] 。隔衣測量有一定保暖作用,避免了寒冷對查體者的直接刺激和由此帶來的生理心理因素的影響。

3.2 隔衣法避免了內衣的穿脫,縮短血壓測量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篇2

【關鍵詞】軍隊療養員;腰身指數;腹型肥胖;血壓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ist-height ratio and blood pressure in military recuperators. Methods The waist and the height were measured with themethods described in"Chinese Adults Overweight and Obesity Guide"and the waist-height ratio was calculated. The systolic, diastolic and pulse pressu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waist-height ratio ≥0.5 and <0.5 groups respectively in old, middle-aged and young groups. Result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ystolic, diastolic and pulse pressure between the waist-height ratio ≥0.5 and <0.5 groups in the middle-aged and young groups (P

【Key words】 Military recuperator;Waist-height ratio;Centripetal obesity;Blood pressure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易出現血壓增高,已成為醫學領域不爭的事實。有研究證實,隨著肥胖度的增加,血壓亦隨之增高[1],為了探討代表腹型肥胖的更個體化的腰身指數與血壓水平的相關性,我們自2005年1月~2007年1月,對702例入我院療養、體檢的軍隊療養員進行了嚴謹細致的腰圍、身高、血壓測量,并將不同的腰身指數按照不同年齡組進行了組間對比,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1.1.1納入和排除標準無急危重癥,能配合進行人體測量和血壓測量及各項相關檢查,并能追蹤觀察者納入觀察研究,否則予以排除。

1.1.2 納入對象一般情況共納入觀察研究702例,均為2005年1月~2007年1月入我院療養體檢的人員。其中男399例,女303例;20~39歲青年人222例,40~59歲中年人338例,>60歲老年人142例。

1.1.3納入對象分組情況將納入對象按年齡結構分為三組,20~39歲為青年組,40~59歲為中年組,>60歲為老年組。每組又分出腰身指數≥0.5和<0.5兩個類別,以分別比較老、中、青三類人群腰身指數≥0.5和<0.5兩組之間血壓水平的差異。

1.2方法

1.2.1腰身指數測量方法采用“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預防及控制指南”制定的方法[2],測量時,受試者空腹,脫鞋,只穿輕薄的衣服。測量身高的量尺(最小刻度為1 cm)與地面垂直固定,受試者直立,兩腳后跟并攏靠近量尺,并將兩肩及臀部也靠近量尺。測量者用一根直角尺放在受試者頭頂,使直角的兩個邊一邊靠近量尺另一邊接近受試者的頭皮,讀取量尺上的刻度,準確至1 cm。測量腰圍時讓受試者直立,兩腳分開30~40 cm,用一根沒有彈性,最小刻度為1 cm的軟尺放在右側腋中線胯骨上緣與第十二肋骨下緣的連線中點(通常是腰部的天然最窄部位),沿水平方向圍繞腹部一周,緊貼而不壓迫皮膚,在正常呼氣末測量腹圍(WC)的長度,讀數準確至1 cm。腰圍除以身高的值為腰身指數。

1.2.2血壓測量方法按照《療養技術操作常規》規定的方法,于上午7:00~8:00,在安靜環境中靜息10 min后,由專人用汞柱式血壓計測量右上臂血壓,舒張壓以消音期(Korotkoff第五音)為準,測3次,取均值。

1.2.3統計學方法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統計學有顯著性意義,P<0.01為統計學有非常顯著性意義。

2結果

軍隊療養員中,中、青年組人群腰身指數≥0.5和<0.5兩組之間,收縮壓、舒張壓、脈壓差均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均P<0.01);而老年組人群均無顯著性差異(SBP P=0.34,DBP P=0.11,脈壓差 P=0.78)。各年齡組不同腰身指數的血壓比較(表1)。

3討論

在心血管疾病領域中,超重與肥胖與血壓的關系已有許多報告,并已形成國內外醫學界共識[3]。 但以往用于研究肥胖度與血壓關系的人體測量指標,多為體重指數(BMI)、腹圍(WC)、腰臀比(WHR),用腰身指數(WHtR)的很少。一些研究顯示,WC較BMI在預測高血壓等心血管危險中更具價值[4]。盡管如此,WC無法排除不同身高對相同腹圍的影響,WHR無法排除不同性別對相同腰臀比的影響,因此,腰身指數在排除身高和性別差異對肥胖指數的影響上,更具優勢[5]。故本研究采用腰身指數來探討其與血壓的關系,以期更加科學求新。

本研究顯示:軍隊療養員中,中、青年組人群腰身指數≥0.5和<0.5兩組之間,收縮壓、舒張壓、脈壓差均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均P<0.01);而老年組人群均無顯著性差異(SBP P=0.34,DBP P=0.11,脈壓差 P=0.78)。

本研究提示:腰身指數與成年人中的中、青年人群血壓各項指標密切相關。這類人群腰身指數超標,血壓(SBP、DBP、脈壓差)也隨之增高。而成年人中的老年人則沒有這種趨勢。進一步細化了以腰圍、腰臀比、腰身比為主要腹型肥胖標志對預測高血壓等心血管危險的人群,主要為成年人中的中青年而不包括成人中的老年。本研究所提示的腰身指數似乎不能預測老年人血壓升高的危險,也許和老齡引起的生理、體型變化和內分泌變化有關。

本研究用腰身指數來探討其與血壓的關系,第一次提出了腰身指數與中青年關系顯著而與老年人群的血壓關系不顯著,對用腰身指數預測高血壓危險的人群作了進一步的細化分層,對指導臨床,尤其是臨床護理,特別是軍隊臨床護理實踐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在軍隊療養護理醫學實踐中,面對的是廣大指戰員,他們大都是中青年人群,因此,用腰身指數這一簡便易行的人體測量方法,對我軍指戰員進行血壓護理和健康指導是十分有益的。

參考文獻

1尹小菁,林紹強,李秀敏,黃玲.自然人群腰圍及體質指數與血壓的關系調查[J].廣東醫學,2005,26(7):986-988

2衛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預防與控制指南(節錄)[J].營養學報,2004,26(1):1-4

3Deetz WH,Bellixzi MC.Introduction:the use of body mass index to assess obesity in children[J].AmJ Clin Nutr,1999,70(SuppI):123-5

4楊兆軍,楊文英,陳曉平,李光偉.中國成年人多重心血管危險因素聚集的最佳腰圍切割點[J].中華內科雜志,2006,45(5):372-375

篇3

方法: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間來二六七職工醫院進行護理的符合本次研究要求的臨床高血壓患者300例進行調查研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研究,然后采用統計學的方法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

結果:研究結果顯示進行心理護理的高血壓患者治療組的降壓效果和穩壓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治療組的護患沖突明顯低于對照組。

結論:在對高血壓進行治療時,除了采用常規的藥物治療,結合適當的心理護理措施不僅能顯著提高治療效果,并且對改善護患關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在臨床上推廣運用。

關鍵詞:高血壓 心理護理 護患關系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156-02

高血壓病是最常見的一種慢性病,也是對人類健康威脅最大的疾病之一。有統計表明,有近四成人被查出血壓高,而且男性明顯高于女性,年輕患者的比例也逐年增高,上升的趨勢遠遠高于老年人。隨著心理護理在現代護理模式中的作用、地位日益顯現,臨床護士對患者心理狀態的評估愈加關注。“準確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是優選護理對策的前提”的觀點,已初步成為臨床護士的共識。

1 資料與方法

采取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二六七職工醫院進行護理的符合WHO/ISH關于高血壓病診斷標準的30歲以上高血壓患者300例進行研究。

1.1 一般資料。本組共對二六七職工醫院符合WHO/ISH關于高血壓病診斷標準的高血壓患者300例進行護理,其中男161例,女139例,年齡30-81歲,文化程度:小學以下16例,初中90例,高中101例,大學93例。家庭經濟狀況:貧困19例,一般75例,中等176例,富裕30例。對心理治療無任何了解的患者50例,僅有一般了解的163例,基本了解的50例,對相關概念比較清楚的37例。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組研究方法。按隨機分層的方法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151例,對照組149例。

1.2.2 治療方法。

1.2.2.1 治療組治療方法。治療組的治療方法以藥物治療為主,但同時給予病人采取密切的心理護理措施。①藥物治療方法:高血壓的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本次研究服用藥物均為鈣通道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以及其他擴血管劑等。可以根據病情和醫生的指導采用單劑或聯合應用,降壓治療的效益非常明顯,采用降壓藥物治療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事件及致殘率,現今降壓藥物以能使90%以上的高血壓病患者血壓降到正常。服藥期間知道患者科學用藥,并戒煙戒酒,采用低鹽飲食等措施。②心理護理措施包括:認知干預治療、心理疏導和放松訓練治療。

1.2.2.2 對照組治療方法。對照組主要是采用藥物治療的方法,其藥物治療方法和治療組相同,在治療期間只是按時科學用藥和進行必要的臨床護理,而不針對患者的心理進行專門的心理護理。

1.2.3 觀察測量方法。每組病人均在休息后測量血壓,由統一的醫護人員、在統一時間、統一測量3次,時間為8∶00、16∶30、24∶30,然后取三次測量的平均值作為當天測量結果。

1.2.4 統計學方法。本組資料以α為0.05水平為檢驗水準,采用t檢驗和X2檢驗。對于患者的血壓穩定值則采用標準差的統計處理。

2 研究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比較見表1。

2.2 兩組高血壓患者護患關系情況統計見表2。

表1 對照組與治療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情況對比

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

收縮壓舒張壓收縮壓舒張壓

對照組171.65±18.3895.89±7.85149.95±10.6392.35±5.10

治療組172.16±17.8596.32±7.96136.35±8.6580.22±3.65

P值>0.05>0.05<0.05<0.05

表2 兩組高血壓患者護患關系情況統計

肢體沖突(例次)語言沖突(例次)患者滿意(例次)

對照組(149例)10262

治療組(151例)0116

3 討論

由以上的統計結果我們可以看出,試驗組的降壓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并且試驗組患者的血壓穩定情況也好于對照組。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出,試驗組護患產生的沖突時間僅為一例,幾乎為零,遠遠低于對照組的36例,對治療結果滿意的患者試驗組為16例而對照組僅為2例。由此提示我們在對高血壓進行治療時,除了采用藥物治療外,同時采用心理護理措施能取得更好的降壓和穩壓效果,能明顯改善護患之間的關系。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原發性高血壓病是一種由遺傳因素、生物學因素、環境因素、心理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心身疾病。心理社會因素導致高血壓病的機制主要為各種劣性刺激因素持續作用于機體,通過興奮藍斑-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導致下丘腦的電活動增高,交感神經活動增強,去甲腎上腺素增加,血壓升高。因此心理社會因素在原發性高血壓病人發生、發展、轉歸、預后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單純的藥物降壓治療而不注重心理調節,效果往往不理想,所以應同時給予以積極的心理治療。本組通過認知干預治療、心理疏導和放松訓練治療等綜合的心理護理措施,取得了非常滿意的護理結果。

參考文獻

篇4

【摘要】 目的 探討歐姆龍HEM-741型電子血壓計的可靠性。方法 對血壓正常組和高血壓組各30例進行聽診法和電子血壓的同步測定,根據美國國際標準化組織等提出的標準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血壓正常組和高血壓組使用兩種方法測量血壓差異均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 該型電子血壓計測量血壓與聽診法是一致的,可用于家庭及醫院的測量,結果可靠。

【關鍵詞】 血壓;血壓計;可靠性

電子血壓計操作簡單,使用方便,作為保健用品逐漸進入更多的家庭。為檢測電子血壓計測量血壓的可靠性,為臨床提供一個快捷、有效的血壓測量途徑,我們選擇了國產歐姆龍HEM-741臂式電子血壓計,以聽診法為參考,根據美國標準(ANSI/AAMISP10)、英國高血壓協會(BHS)推薦的方法進行評估。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血壓正常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齡17~50歲;高血壓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37~74歲。臂圍22~32cm。

1.2 方法

1.2.1 聽診法 在評估電子血壓計是否準確時,規定了將被測電子血壓計袖帶氣路與合格的汞柱血壓計串聯在一起,并請兩位合格的血壓測量師同時監測同一被試者肱動脈處血壓值[1]。為能使兩人同時測量血壓,我們對聽診器進行了改進,將兩個未安裝聽診頭的聽診器膠管口分別連接三通管(另一聽診器部件)兩端,另一端再連一膠管,然后接聽診頭。由兩名有經驗的護師,按護理學基礎的血壓測量方法,以汞柱式血壓計進行同時獨立測量訓練。充氣后以2~3mmHg/s的速度放氣,聽到第一聲響的汞柱數值為收縮壓,聲音突然消失的汞柱數值為舒張壓[2]。

1.2.2 電子血壓計測法 受試者坐靠背椅上休息5~10min,脫去緊束上臂衣袖,將電子血壓計袖帶縛于上臂,其膠管通過三通管與標準的上海魚牌汞柱式血壓計串聯。取兩人同時獨立測量的血壓平均值為聽診法測量值。連續測量2次,測量中間休息2~3min。

1.3 統計學方法 兩組分別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統計過程由SPSS 10.0軟件完成。根據美國ANSI/AAMI SP10-1992《電子或自動血壓計》規定的收縮壓和舒張壓的誤差要求:差值的平均值±5mmHg,差值的標準差

2 結果

血壓正常組和高血壓組使用兩種方法測量的血壓平均值、兩種方法測量的血壓差值平均值、標準差,見表1。 表1 歐姆龍HEM-741與汞柱式血壓計測值的比較

3 討論

本文結果表明:該型電子血壓計收縮壓和舒張壓差值的平均值和標準差均符合美國ANSI標準,與聽診法測量血壓是一致的。其適用于血壓正常人群,也適用于高血壓病人。可替代聽診法在醫院進行血壓測量,更適于病人在家庭監測血壓和日常保健。本組試驗結果與既往文獻[1]一致。

電子血壓計有以下優點:(1)作為一種無汞的測量儀器,更有利于人員的健康和環保要求。(2)聽診法受測試者聽力、視力,視聽誤差,測量習慣等因素的影響,電子血壓計獲得的資料客觀,重復性好。(3)便于攜帶,使用省時、省力,可提高工作效率。(4)電子血壓計患者實現自我測量血壓,可避免白大衣現象的發生。(5)高血壓患者定期監測血壓,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藥物治療依從性[3]。

為了提高電子血壓計的準確性,使用時需注意:操作前檢查儀器充電情況,袖帶內氣囊有無漏氣等,電池不足可影響血壓結果;操作中受試者正確,冬季應注意保暖避免寒戰,袖帶縛扎部位正確,松緊度合適,與心臟應在同一水平;不應在磁場環境測量,測量時不使用移動電話;操作后要妥善放置儀器,及時充電,定期檢修。對高血壓患者,醫護人員應教會患者及家屬正確的使用方法,以提高其準確性。

【參考文獻】

1 何鐵春,郭紅梅,王曉明,等.“電子血壓計準嗎”.中國計量,2002,(8):16-17.

篇5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社區中心就診的老年高血壓病人120例,按照數字隨機法隨機分為兩組,兩組采用相同的藥物控制,同時觀察組60例患者給予社區干預。兩組的患者的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血壓測量方法:兩組采用相同的血壓監測方法。上午9-10時、休息10min后取坐位測量右肱動脈血壓,使用相同的水銀柱式血壓計;每個病人測量兩次取其平均值。

1.2.2 社區護理干預方法:高血壓病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定期測量血壓并進行追蹤隨訪。同時,還派專門的全科醫生對病人進行管理,預約門診時間,行動不便的,定時到家中測血壓,指導用藥。開展社區干預后,幫助社區內的高血壓病人控制高血壓及相關危險因素,使其他相聯系的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等得到控制,從而降低病人的醫療費用。

1.3 療效判定:①顯效:DBP下降值>20且下降至正常,或DBP下降值>30;②有效:DBP下降值20;③無效:沒有達到上述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兩組的計數資料比較采用等級資料秩和檢驗。

2.結果(見表1)

3.討論

據2011年我社區診斷資料顯示,我社區20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的平均患病率為16.9%,高血壓病知曉率為66.9%,治療率48.6%,控制率36.3%[1]。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去年底試點開展高血壓社區綜合管理項目,為高血壓病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定期測量血壓并進行追蹤隨訪[2]。同時,還派專門的全科醫生及護士對病人進行管理,預約門診時間,行動不便的,定時到家中測血壓,指導用藥。開展社區干預后,幫助社區內的高血壓病人控制高血壓及相關危險因素,使其他相聯系的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等得到控制,從而降低病人的醫療費用[3]。

社區建立高血壓之家,定期舉辦了專題講座,根據病人的需求,舉辦了多期受居民歡迎的高血壓病人自我管理班。自我管理小組的活動由組長主持,病人在團體中不斷接受防治知識,不斷得到病友的鼓勵和支持,再結合醫務人員的服務,收到較好的效果[4-5]。另外,根據危險因素,為每一個高血壓病人提供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尤其在非藥物治療方面,如肥胖的促進其加強體育鍛煉,在消耗能量方面做到量化的指導,結合合理的膳食,并定期追蹤和反饋。以健康教育為中心,將其融入預防、治療、保健、康復中去,成為五“位”一體。每個科室都根據自己學科特點,將健康教育作為首要工作,將其融入其中。將該做的工作在適當的時間里放在適當的科室。誰首診高血壓病人,誰就做健教、建檔和跟蹤其全程的治療,并在動態管理過程中不斷讓病人受益[6]。

參考文獻

[1] 王蘇中,顧緩,李麗霞,等.北京方莊社區高血壓患者與管理現況的調查[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9,7(3):135.

[2] 劉國仗,陳孟勤,周北凡,等.我國高血壓病研究的主要成就[J].中華心血管雜志,2009,27(4):248.

[3] 馮巧云,劉麗云.談高血壓患者的心理護理[J].山東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6(4):28-29.

[4] 周森,薛金良.社會心理應激與高血壓病[J].中華心血管雜志,2008,19(4):211-213.

篇6

 

關鍵詞:  護理干預   短暫性腦缺血   影響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是指顱內血管病變引起的短暫性、局灶性神經功能障礙,癥狀一般持續10~15min,多在1h恢復,最長不超過24h,但反復發作,不遺留神經功能缺損的癥狀和體征[1]。因其發病特點有突發性、短暫性、可逆性的神經功能障礙, 臨床癥狀及體征恢復極快,恢復后不留后遺癥,常不引起人們的重視。據統計,約有25%~40%的病人在5年內將發展成為腦梗死而威脅病人生命[2]。本研究對45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危險因素進行針對性的護理預防,取得滿意的效果。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  為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病人,共85例,男48例,女37例,年齡35~81歲,平均(55±5.8)歲。85例TIA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入院后經頭部CT或MRI檢查未發現梗死、出血或腫瘤灶。排除既往有腦出血、腦梗死、心力衰竭及血液系統疾病患者。TIA首次發作30例,發作兩次及兩次以上者為55例。

        1.2 方法 將85例短暫性腦缺血分為對照組40例,治療組45例。對照組采用藥物治療和常規護理,治療組在藥物治療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危險因素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3 統計學處理 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護理

        2.1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危險因素分布可干預的包括(1)原發病:高血壓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等;(2)不良的生活習慣:吸煙,酗酒,肥胖,高鹽高脂飲食等。 

        2.2 原發病的護理干預  高血壓是腦卒中首要、獨立的危險因素,血壓與卒中的發生均呈正相關[2],與TIA的發病有高度的相關性。因此,一旦病人開始接受抗高血壓藥物治療,應對之進行系統隨訪和監測。護士應指導患者遵醫囑正確用藥,使血壓降至理想水平,遵醫囑服用維持量,以保持血壓的相對穩定,直至血壓下降達標。但對血壓的調控,具體方法目前還有很多爭議,積極治療高血壓,一般將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在130/85mmHg以下[3]。護士應告知患者自測血壓的意義,并教會患者選擇適合家庭用的血壓計和規范化的測量方法。對無癥狀的患者更應該強調用藥的重要性,讓其認識到不遵醫行為將導致的嚴重危害。教育患者堅持遵醫囑服用降壓藥可改善血流動力學及腦動脈血管變化,避免血管的器質性病變進一步惡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血液成分的改變對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有重要作用。高血脂癥可增加血液粘滯度,使血流速度減慢,容易引起血小板聚集,導致血栓形成[4]。因此,要及時治療高脂血癥,使血脂降至正常。糖尿病病人要盡快控制血糖。根據個體存在的相關疾病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出院后定期隨訪,根據隨訪情況進行調整治療方案。定期測量血壓,復查血脂、血糖等。

 2.3 不良習慣的護理干預

        2.3.1 避免不合理飲食。提倡采用低鹽、低脂、低熱量及富含維生素飲食,每日食鹽量不超過6g。多食蔬菜、水果和纖維素豐富食物,既含豐富的維生素、纖維素,又含鉀、鈣豐富而含鈉低的食品。

        2.3.2 戒煙、禁止酗酒 吸煙和酗酒可使血管痙攣,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血漿纖維蛋白含量增加,血液粘度增加,減少腦血流量及加速動脈硬化等。因此,向患者講明吸煙的危害性, 采用心理咨詢、口服戒煙藥等綜合性干預措施,避免大量飲酒,控制體重。

        2.4 健康教育 向患者宣傳防止腦血管病的知識,保持樂觀精神,避免精神緊張和激動,保持心情愉快,睡眠要充足,適當體育鍛煉,注意勞逸結合。

        2  結果

        治療組治愈率和復發率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4  小結

        高血壓、高血脂及吸煙因素是TIA發生的重要因素,與糖尿病、冠心病、情緒激動、勞累、飲酒、等因素也有相關性。這些危險因素是可以進行干預的。本研究顯示,通過醫護人員對患者及時給予正確治療、精心護理及健康教育 ,可提高了TIA治療效果,減少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和費用,降低TIA復發率。

參 考 文 獻

[1] 王維治主編.神經病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27.

[2] 周紅,江華容,秦瑩,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1):64-65.

篇7

[中圖分類號] R44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8-001-02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高,并發癥多,常引起嚴重的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是腦卒中和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良好的血壓控制可降低40%的腦卒中和15%的心肌梗塞危險度[1]血壓監測是臨床高血壓診斷、指導治療、療效評定以及評估預后的重要手段,因此,選擇準確,可靠的測量方法非常重要。近年來,動態血壓監測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由于它能較好的反映高血壓患者24小時真實的血壓變化情況,較其他血壓監測具有很大優點:如:體積小巧,外形美觀,便于患者攜帶。無需手工干預,自動進行24小時血壓監測,能發現隱匿性高血壓,24小時血壓變化及晨峰現象,對高血壓的診斷,治療、療效評定、預后及對靶器官損害的判斷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現就我科306例動態血壓監測的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我科2010年6月-2011年1月期間住院患者200例,其中男108例,女92例,年齡36-78歲,平均年齡56歲,門診病人106人,其中男48例,女58例,年齡33-80歲,平均年齡65歲。

1.2 方法 306例患者均采用北京美高儀軟件有限公司生產的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儀,患者于監測當日上午8時-9時配帶上動態血壓監測儀,白天時間設制為上午8時-下午7時,夜間時間設制為下午7時-上午8時,白天監測間隔時間設制為20分鐘,夜間監測間隔時間設制為1小時,于第二日上午8時-9時取下動態血壓監測儀,通過軟件回放血壓數據。

1.3 觀察內容 ①袖帶有無移位,滑落。②監測側肢端有無腫脹,麻木,疼痛。③袖帶固定位置皮膚有無紅腫,皮疹,水泡。④監測儀對病人日常活動的影響。⑤監測儀對病人睡眠的影響。

1.4 結果 5例病人袖帶移位、滑落,造成血壓監測數據不全,13位病人自訴監測側肢端感覺麻木,3位病人袖帶固定處皮膚出現皮疹,2位病人袖帶固定處皮膚出現水泡,23位病人自覺活動不便,53例病人自訴嚴重影響睡眠。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動態血壓監測雖然臨床已經廣泛應用,但時間不是很長,許多患者對動態血壓的原理及方法不了解,監測時有緊張情緒,可能會影響血壓監測數據,使血壓數據不夠真實。因此,監測前應向患者講解動態血壓監測的方法及原理,使患者消除緊張情緒,積極配合,使監測的血壓數據更加準確,可靠。

2.2 其他 (1)妥善固定動態血壓監測儀的袖帶,袖帶固定在肢體上臂,下緣距肘窩2cm處,松緊適度,以能容納二指為限,過松易致袖帶移位,滑落,影響監測結果,過緊可能導致監測側肢端腫脹,麻木,甚至引起袖帶固定處皮膚發生皮疹,水泡。給患者綁上袖帶后,一定要先監測一次血壓,讓患者感覺袖帶的松緊,并進行調節,使袖帶松緊適度。(2)向患者講清楚配帶上動態血壓監測儀后的注意事項,綁袖帶側肢體不能頻繁活動,當血壓儀正在充氣測壓時,應盡量把測壓側肢體伸直,并放松,離開胸部一點,以使監測血壓數據更加準確。(3)保管動態血壓監測儀,告知患者動態血壓監測儀是貴重儀器,需珍惜,愛護,配帶后不能作其他檢查。不能接觸水,牛奶,飲料,油等液體。(4)對于特別緊張,嚴重影響睡眠的患者,可在睡前適當服用鎮靜劑,讓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5)不要在正在輸液的胳膊上固定袖帶,袖帶加壓時會影響輸液,從而導致對患者的傷害。也不能在留有靜脈留置針的手臂固定袖帶。(6)進行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的患者應該避免在監測期間進行操作設備,駕駛機動車等活動。(7)告知患者不要打開血壓紀錄器盒蓋,以免損壞紀錄器。(8)告知患者在做動態血壓監測期間,一定要詳細記錄當天的活動情況,有無影響血壓變化的情緒變化,紀錄服藥情況,特別是降壓類藥物,應紀錄服藥時間,服用劑量。(9)告知患者在血壓測量過程中,應避免壓制或限制壓力氣管。如在測量過程中,在3分鐘內袖帶沒有自動釋壓,可手動取下袖帶。防止長時間連續充氣,影響血液循環。

3 體會 動態血壓監測雖然有很多優點,為臨床高血壓的診斷,治療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但也有很多缺點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由于動態血壓監測儀的價格較貴,檢查費時,噪音,袖帶頻繁充氣等因素限制了動態血壓監測儀更廣泛的臨床應用,因此,在做動態血壓監測時,一定要認真,仔細,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耐心解釋,通過研究發現,袖帶移位,滑落,是由于袖帶固定過松,或患者手臂太粗,袖帶較短,對于手臂較粗的患者,袖帶綁好后,再用膠布在袖帶交接處固定,以防滑落。對于捆綁袖帶處皮膚出現皮疹,水泡的患者,是由于袖帶捆綁過緊,夏季氣溫高,患者出汗多,肢體活動頻繁,袖帶與皮膚過度摩擦引起,如患者穿上一件薄棉質襯衫,將袖帶固定在襯衫上面,可以避免袖帶與皮膚直接摩擦,不會影響血壓儀的運行和監測的準確性。對睡眠的影響主要是由于充氣時發出噪音,影響睡眠習慣等。我們在操作中應當盡量避免不良反應,避免影響動態血壓監測儀正常工作的各種因素的發生,充分發揮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儀的優點,準確檢測到高血壓患者血壓晝夜變化規律,根據24小時動態血壓提供的高峰低谷等情況,選擇適合患者血壓特點的降壓藥或劑型,及服藥時間,制定個體化用藥方案。最大限度地減少高血壓引起的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有研究表明,高血壓患者夜間血壓下降率減少或無血壓下降的,靶器官損害更大[2]。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中老年高血壓;護理;自我藥物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11-0116-01

高血壓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腦卒中、心、腎功能衰竭最主要的發病因素。因此,合理的飲食、用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有效地控制血壓,明顯降低靶器的危險性[1]。高血壓又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當患者確診為高血壓時需要長期治療,且依據血壓值及并發癥來調整藥物治療,所以中老年高血壓的護理及院外的自我藥物干預顯得尤為重要。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119例,其中男69例,女50例,年齡最大72歲,最小38歲;合并腦梗死21例,腦出血1例,冠心病18例。經過積極治療與精心護理,患者血壓控制良好。出院后通過自我藥物干預使患者清楚自己的血壓是否得到有效控制,增加了服藥的信心。

2護理

2.1建立個人健康檔案:部分病人認為血壓增高時頭痛頭暈,通過吃藥打針即可降到正常,癥狀消失后不再繼續服藥。所以,護理人員要為每位患者建立個人檔案,內容包括姓名、年齡、性別、疾病診斷、常用藥物、家庭住址、聯系電話、健康處方等[2]。1個月后隨訪記錄,同時解答患者在建立檔案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強化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2.2心理疏導:中老年患者多表現出易激動、焦慮及抑制等心理特點,而精神緊張,情緒激動,不良刺激等因素均與本病密切相關。因此,對待患者應耐心、柔和、和藹、周到。根據患者特點,有針對性進行心理疏導。同時,讓患者了解控制血壓的重要性,幫助患者訓練自我控制的能力,培養他們成為一個對人、對事都有一個寬容的心人。

2.3飲食指導:限制熱量和脂類的攝入,增加鈣的吸收。多食綠葉蔬菜、豆乳類食物;蛋白質吸以及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各脂肪酸比值要恰當;每日鹽的攝入量<5g(約一小勺);飲食不要過咸,少吃咸菜、醬豆腐、咸蛋及腌制品。

2.5限酒戒煙:香煙中尼古丁刺激腎臟分泌茶酚胺,長期吸煙會加重血壓病情,引起全身小動脈痙攣,血管內皮功能紊亂[3];大量飲酒引起血壓升高,也是腦出血的誘因,有高血壓家族史或體重肥胖者應堅決忌酒。

2.6適當運動:中老年高血壓患者應避免參加比賽性質的活動。適當的體育鍛煉和體力勞動不但能增加體質,還能達到減肥和保持體重的作用。根據高血壓病人的年齡、軀體狀態等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氣功、太極拳等有氧活動。尤以簡單的散步開始為好,隨后逐漸增加每次運動的時間,告知病人運動時的注意事項,如活動中出現心悸等癥狀,應立即停止活動并休息。研究表明,適當的體力活動是獨立的降壓因素,具有鞏固降壓效果的作用[4]。

2.7良好環境:高血壓患者應避免暴露在過冷或過熱的環境中,冬天應適當保暖,因寒冷時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冬天洗澡水溫不能太高太低,以保持 40℃為宜,且洗澡水溫不能太高太低,以保持40℃為宜,且洗澡時間不宜太長。

3自我藥物干預

絕大多數高血壓病人長期甚至終身服藥,而這一過程多在院外進行,定期測量血壓及堅持服藥的行為基本依賴病人及其家屬[5]。家屬應常規配備血壓計,醫護人員教會病人及家屬正確的血壓測量方法,并做記錄,有利于醫生調整藥物劑量,患者可根據醫囑自覺自愿按時按量服藥。不能根據自己的感覺血壓來增減劑量,忘記服藥或下次吃藥時補服上次忘記的劑量,這樣都可能導致血壓波動。同時,告訴中老年患者藥物的名稱、劑量、用法、作用及負作用,指導中老年患者及家屬堅持服藥治療,提醒患者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學會自我觀察及護理。

4小結

高血壓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常引起心腦、腎等臟器的并發病,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正確指導中老年高血壓患者了解高血壓知識、合理飲食、適當運動、調整心態及自我藥物干預等綜合治療,可減少靶器官的并發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擁軍.高血壓與腦卒中[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4,32(6):574-576

[2]張靖.實用內科學診療學[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8:405

[3]鄒國云,敖瑞蘭,陳梅紅.社區高血壓患者的管理與護理干預[J].中外醫療,2008,(28):153

篇9

【論文摘要】目的:觀察玻璃體切割眼內硅油填充術后眼壓的變化,分析高眼壓發生的時間及可能原因。以及針對防止高眼壓的發生而應采取的相關護理措施。方法:回顧220例玻璃體切割眼內硅油填充術后高眼壓42例的臨床資料,分析總結高眼壓發生的特點及相應護理措施。結果:硅油填充術后的高眼壓的發生率為19.1%,可能原因有硅油乳化、術后炎性反應、無晶體眼瞳孔阻滯、激素反應性高眼壓、硅油填充過量等。結論:通過總結眼內硅油填充術后不同時期可能出現高眼壓的原因,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從而防止高眼壓所造成的視功能損害。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院2006年3月~2008年3月共實施220例玻璃體切割眼內硅油注入術,其中42例在術后不同時期發生高眼壓。本組病例中男23例,女19例,年齡最小的7歲,最大的68歲,平均54.2歲。本組病例中牽拉性視網膜脫離13例,孔源性視網膜脫離19例,視網膜脫離合并脈絡膜脫離5例,黃斑裂孔型3例,鞏膜穿通傷和眼內異物伴視網膜脫離各1例。其中6例患有高度近視,9例患有糖尿病。

1.2手術方法根據具體情況行玻璃體切割加(或不加)鞏膜環扎、玻璃體切割加(或不加)視網膜剝膜、玻璃體切割加(或不加)視網膜切開、眼內光凝、無晶狀體眼行6 點位虹膜周切、氣液交換及硅油注入等操作。硅油為德國產,黏度為5000 centstroke。

1.3眼壓測量方法此組病例中排除術前有青光眼、高眼壓及家族史的患者。早期高眼壓患者一般在術后6小時眼壓即開始升高[4]。因此用Goldmann 眼壓計從術后6小時開始測量眼壓,觀察眼壓的發展趨勢。在術后24小時眼壓仍呈上升趨勢者繼續測量術后36、48小時 的眼壓,直至眼壓出現下降趨勢或眼壓不再繼續升高。在觀察中,眼壓高于30mmHg 時,每2小時測量1 次眼壓,眼壓持續高于30mmHg 4小時則停止觀察,給予相應降眼壓措施, 繼續測量術后3天、4天、5天,1周、2周、3周的眼壓,出院后1月、2月、3月門診測量眼壓。

2術前防止眼壓升高的護理措施

2.1心理護理視網膜脫離病人由于視野缺損、視力低下,自理能力下降,對陌生環境的不適應,以及對疾病的不了解,擔心預后。因此大多數病人情緒上表現為焦慮、悲觀。因此應針對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心理護理計劃。

2.2臥位指導視網膜脫離病人臥位相當重要。術前為了防止視網膜脫離范圍的繼續擴大,因此入院后要臥床休息,避免頭部劇烈晃動。根據脫離的具置,原則上使裂孔處于最低位置而采取相應臥位。

2.3生活指導術前指導病人戒煙、戒酒,預防感冒,避免術中咳嗽引起手術意外,告知術后嚴重的咳嗽可引起眼內出血,引發高眼壓,甚至影響到術后切口的愈合和視網膜的重新脫離。飲食以易消化的富含纖維素和維生素的清淡飲食為宜,防止因為便秘而引起一過性高眼壓。高血壓病人應在心血管專科醫生指導下用藥,保持血壓穩定,防止因為長期的高血壓引發高眼壓。

3結果

3.1眼壓升高出現的時間與例數選擇硅油填充術后眼壓> 24 mmHg 者為高眼壓患者, 早期高眼壓為術后< 1 周, 中期為1~6 周, 晚期> 6 周, 本組病例中早期眼壓升高8 眼(占19%),中期眼壓升高25 眼(占59.5%) ,晚期眼壓升高9 眼(占21.5%) 。

3.2眼壓升高水平與例數本組病例中眼壓為25~30 mmHg有14眼,31~40 mmHg 有20眼,41~50 mmHg 5眼,51mmHg 以上有3眼。

3.3眼壓升高的可能原因本組病例中發生硅油乳化11 眼,無晶狀體眼瞳孔阻滯15 眼,炎性反應5眼,激素反應3眼,硅油填充過量3 眼,鞏膜環扎前房角變窄3眼,原因不明1眼。

3.3.1炎性反應眼壓高峰的出現可能與術后睫狀體水腫和急性炎癥反應有關。

3.3.2硅油乳化晚期高眼壓多見于硅油乳化,其發生率高達56 %。硅油乳化與眼壓升高有密切關系,特別是乳化的硅油處于前房。

3.3.3術后散瞳和維持俯臥位類似青光眼激發試驗,可引起前房變淺或房角關閉的急性青光眼,虹膜紅變和長期的葡萄膜炎致周邊虹膜前粘連,引起繼發性高眼壓。

4高眼壓的處理

我們發現硅油填充術后多數患者由于麻醉或手術后傷口疼痛的原因,對高眼壓的敏感性比較低,不能主動察覺到高眼壓的發生。本組病例中只有6例病人在術后不同時期主動訴說術眼脹痛、頭疼、惡心等不適。因此術后需要我們及時觀察病人有無結膜充血、裂隙燈下前房的深淺度及有無硅油泡充填前房等高眼壓前驅癥狀。早期高眼壓:取出注入過量的硅油,局部用降眼壓藥物糖皮質激素眼藥水和非激素類抗炎藥。中期高眼壓:虹膜周切口閉鎖者可用YAG激光虹膜周邊切除,激素性青光眼停用糖皮質激素眼藥水。晚期高眼壓:硅油乳化者取出硅油,眼壓不能控制者局部加用降眼壓藥物,必要時行抗青光眼手術。

篇10

方法:選擇社區確診為高血壓患者120例,將以上人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兩組除接受單純健康教育外,實驗組在此基礎上,接受高血壓慢病管理。

結果:實驗組的收縮壓與舒張壓分別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高血壓患者單純依靠健康教育無法達到降壓效果,需要結合各種慢病管理手段,如:膳食、運動、服藥及自我血壓監測的綜合指導來提高患者對高血壓的認知程度,使血壓得到有效的控制。這大大的降低高血壓所引發的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減少殘障,干預效果明顯。

關鍵詞:高血壓 慢病管理 健康教育 效果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05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8-0271-02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社區慢性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元兇。大量的研究表明,高血壓是多基因、多環境影響的疾病,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不良的物理因素以及社會環境有關[1]。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及危險因素水平的上升,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防治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仍處于較低水平,其正在吞噬越來越多的人的健康和生命[2]。控制高血壓主要不是針對高血壓病本身,而是影響高血壓的危險因素[3]。本研究對確診為高血壓的患者分別進行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前者更能有效地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對藥物治療的效果有促進作用,血壓得到有效地控制。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選擇2010年在社區確診為高血壓的患者,診斷標準為2009基層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并符合以下條件:①具有溝通交流能力;②年齡在54±5.6周歲;③患者或家屬能理解并配合;④有聯系電話及社區管轄,將符合條件的120例高血壓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其中實驗組60例,對照組60例。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的健康教育,對實驗組進行為期12個月的慢病管理。

1.2.1 護理評估階段。根據社區提供的部分信息及電話隨訪的方法,了解、掌握患者的基本情況,對生活習慣、飲食習慣、有無吸煙飲酒史及并發癥等進行評估。

1.2.2 健康管理階段。對實驗組患者采取知識宣教、用藥指導、心理調節、行為管理、血壓監測等健康管理。

1.2.2.1 知識宣教。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高血壓的發病原因、診斷治療、慢病管理等知識的講解,使其對高血壓病有初步的認知。

1.2.2.2 用藥指導。幫助高血壓患者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終身持續用藥,不可隨意間斷。藥物劑量一般從小劑量開始,服藥期間定期測量血壓,并根據實際情況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用藥,不能自行加減藥物劑量,達到降壓效果后改用維持藥量,將患者血壓控制在130/80mmHg左右。

1.2.2.3 心理調節。幫助高血壓患者保持情緒穩定,學會自我心理調整及自我控制活動。多參加社會活動,多與人溝通,保持良好的心態及心理平衡,減輕精神壓力,避免情緒激動、緊張等不良刺激。

1.2.2.4 行為管理。幫助患者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飲食結構,合理運動,戒煙控酒,幫助患者制訂個性化的運動方案,以有氧運動為主,每周3~5次,每次40分鐘左右,在飲食上限鹽限糖,控制脂肪、動物內臟的攝入,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適當補充鉀、鈣含量豐富的食物。

1.2.2.5 血壓監測。幫助患者掌握正確的血壓測量方法,使其每天在情緒平穩的狀態下,定時、定部位、定血壓計地監測血壓,并做好記錄。如血壓波動較大,及時電話咨詢。

1.3 評價指標。觀察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血壓情況,12個月后,患者回到社區醫院由同一人使用同一血壓計,在同一部位(左臂肱動脈處),測量三次,取平均值并記錄。

1.4 統計學處理。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的形式表示,采用Z檢驗,以P

2 結果

2.1 實驗組與對照組基本情況。實驗組60例,男25例,女35例,平均年齡在56.2±4.9歲;對照組60例,男19例,女41例,平均年齡為54.9±5.1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血壓值比較見表1。

2.2 實驗組與對照組干預前后血壓值比較。對兩組進行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后,其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 討論

高血壓患者大多數起病緩慢,早期多無明顯癥狀,很多人到最后發病才被發現的。在本研究中對確診高血壓人群,在進行單純健康教育基礎上實施慢病管理干預12個月后,其血壓控制情況優于僅接受健康教育治療的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 李小珍.高血壓的社區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醫師,2009,47(2):108-109

[2] 姚崇華主編.常見慢性病社區綜合防治管理分冊.高血壓分冊.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