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兒響叮當歌詞范文

時間:2023-03-30 21:31: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鈴兒響叮當歌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賺錢啦、賺錢啦,我都不知道怎么去花,我左手買個諾基亞右手買個摩托羅拉。我移動

>> 鈴兒響叮當 叮叮當,鈴兒響叮當

叮叮當,鈴兒響叮當">叮叮當,

叮叮當,鈴兒響叮當 《鈴兒響叮當》教學實錄 鈴兒響叮當,Merry Christmas! 《鈴兒響叮當》教學設計 瞿弦和的鈴兒響叮當 鈴兒響叮當樂趣滿屋堂 盤兒響叮當 圣誕鈴兒叮當響 聽,桶兒響叮當 戰斗的婚姻幸福響叮當 手機鈴聲響叮當 水瓢鉆孔掛圓環 夫妻肺片響叮當 邁步且把二堂上,八幅羅裙響叮當 銀飾:千年環佩響叮當 叮當叮當鬧鐘響 叮當情 叮當小隊 門鈴兒(外二篇)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小提示:彩鈴設計師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對時尚的把握能力在制造流行。由于彩鈴的內容主要分為流行金曲、經典名曲、個性鈴音、趣味鈴音等幾個類別,所以要想常做常新有一定的難度,集音樂、文學等多種創作素養于一體的彩鈴設計專業人才還有很大缺口。隨著不久前固話彩鈴的開通,彩鈴可成為國內馳名品牌宣傳企業一個重要手段,安踏、七匹狼等著名企業將中央臺播出的廣告,制作成為企業的七彩鈴音,使企業的這張“有聲名片”更具個性,更深人心。

叮叮當,叮叮當,錢途無量

彩鈴設計師的獲利目前主要有用戶下載分成和唱片公司一次性買斷版權兩種,買斷的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一條,而分成的比例從5∶5到3∶7不等(運營商通常占據著大頭)。設計師把作品上傳到大型門戶網站的音樂頻道中,由門戶網站制作成手機彩鈴的格式,網友試聽后如果感興趣,可以每首2元的價格下載到手機中。對于彩鈴制作者來說,一次性買斷版權能夠立刻得到相應回報,但一旦其中哪首鈴音得到了用戶的喜愛,下載量達到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那么原來百元的收入必然會讓其懊悔不迭;而用戶下載分成可使自己的精彩作品能夠得到理想的回報,但如果遇上了信譽不好的彩鈴運營商,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來磨牙催賬,各有利弊。

一份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移動2005年全年彩鈴收入預計超過80億元,很多SP以此為重要收入來源。邊玩邊掙錢,不只是孩子,也是大多數成年人的夢想。彩鈴精靈們在娛樂自己、娛樂大家的同時,也將在不經意中收獲了巨大的經濟利益。

以“手機小強”的一條彩鈴為例,僅在北京移動上網4個月,就已創下6萬7千次的下載紀錄,如果按每次4角的作者分成計算,這條彩鈴每月就為制作者掙到6700元,相當可觀。在TOM網站上,每天幾乎都有200首網絡歌曲上傳被制作成彩鈴,而每個月下載排行榜的冠軍歌曲,可以創造50萬元的下載收入,下載率高的彩鈴作品靠分成每月就可凈收10多萬元。此外不少網絡創造的鈴聲通過彩鈴傳播成為了著名的網絡歌曲,被唱片公司出版發行則可以獲得更大的收益。

讓靈感在賽事中奔涌

2005年,中國移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首屆彩鈴唱作先鋒大賽”, 提倡“拼的就是響法”,全線征集彩鈴愛好者和唱作高手。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就已經有50多萬的選手報名參加比賽,涌現了10多萬件彩鈴原創作品,“海選”過程中數以萬計的參賽者們以他們特有的幽默和智慧,開始另外一種尋求成功的歷程。

幽默搞笑的歌詞,加上“寫到人心窩里”的初衷,身邊的小人物常常以幻想或調侃的姿態出現,這就是草根階層的幽默方式。彩鈴不等同于音樂,不需要具備高深的創作能力和深厚的演唱實力,要的是個性,是別出心裁,是與眾不同,要把自己的風格展示出來。唱、說、說唱皆可。比賽是催化劑,無數新的奇思妙想,將源源不斷地從中迸發。2006年,這樣的比賽將繼續,更多的幕后彩鈴高手將浮出水面,彩鈴文化將更加豐富多元化。

彩鈴唱作先鋒大賽:

小明的個人家園:

移動彩鈴 :

聯通炫鈴 :

TOM網站Flash彩鈴動畫排行榜:/flash_paihang_category.php?category=7

篇2

【關鍵詞】延續和補充課堂教學;完善和深化音樂欣賞;體會多樣的音樂體驗

現代的音樂教學有一個非常顯著的標志,就是音樂活動的開展大都離不開網絡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也就是音樂活動一般都是在數字環境下開展。表明現代的音樂教師就面臨著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那就是研究如何開展數字環境下的音樂活動,我和我校音樂課題組的老師充分利用了數字信號的即時交互、視聽合一等的特點,重點研究了如何在數字環境下開展音樂課外活動的內容,下面簡單說說我們的研究所得。

一、延續和補充課堂教學

一個星期只有兩節音樂課,單靠課堂教學的時間去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依靠課外的一些音樂活動進行延續和補充,所以我常常利用網絡信息去補充課堂教學中學習的樂理、欣賞等內容,只是呈現的方式更加新穎、趣味而已,也更加適合小學生的胃口。如我在教學《我愛我的家鄉》一課時,課堂教學的時間只夠學唱歌曲《我愛我的家鄉》,并簡單了解家鄉的一些風土人情等,但是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家鄉,家鄉這個字眼只要一提起就會倍感親切,家鄉的草、家鄉的路、家鄉的水等都足以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想,而且令人心馳神往。教材中的家鄉不是孩子自己的家鄉,歌詞中的“最高的山峰”在,“寬闊的海洋”在領海,“宮殿與長城”在北京,歌曲中的家鄉是中國。所以我在課后讓學生開展了搜集自己家鄉資料的活動,讓學生在資料搜集后進行整理,然后進行創編活動,把自己家鄉的美好的景物填入歌詞中,再根據旋律唱一唱自己的小家鄉。再加至每個班上都有不少外地的學生,所以在下一課的交流中可以使學生了解幾個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在音樂素養得到培養的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其它的知識。音樂課堂教學除了受教學時間的制約外,也被孩子的接受能力所限制,很多的音樂知識都不能再課堂上講得詳實,這時候我就利用網絡資源的豐富內容來彌補這個缺失,很多的網站里都有豐富且專業的音樂知識專欄,打開網絡,鼠標輕點就一有盡有,所以我常常把課上沒有講詳實的音樂知識作為作業布置給學生,讓學生通過網絡去搜尋,這些知識你在課上講得太多,學生反而會不耐煩,感覺其枯燥無味,而讓學生自己從網絡數據中去捕獲,學生因為參與了探索的過程,學習效率非常之高,而且興趣也比較濃,正可謂“吃魚沒有釣魚樂”。

二、完善和深化音樂欣賞

在小學音樂教材里編入了豐富的教學內容,有歌曲的欣賞,也有器樂的欣賞,傳統的教學中很多的音樂老師都是手提一臺錄音機,讓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聽,就算完成了欣賞教學的任務,有的老師還硬要學生說出欣賞后的體會,學生因為不了解作品背后的知識所以沒能夠聽懂作品,只能說一些不著邊際的感受。其實與這些欣賞作品相關的,作品的流傳、作者的經歷等都藏有許多學生未知的資料和故事,收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在課堂上只能粗略地講授,無法詳細講解,使得學生不能感受到作品的魅力所在。這一遺憾我依舊選擇了網絡來彌補,讓學生在利用數字化信息開展課外音樂活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綜合運用現代教學技術,以視聽結合的方式向縱深處去獲悉欣賞作品的創作背景、傳播過程、歷史地位等。如欣賞《鈴兒響叮當》,只要在百度里鍵入“鈴兒響叮當”,就可以知道這首歌曲的作者是美國的詹姆斯·羅德·皮爾彭特,作者想要通過歌曲表現的是孩子奔放的性格以及孩子對美好生活的熱愛;還可以閱讀到這首歌曲的創作背景是在一場感恩節演出上……;還能夠欣賞到不同版本的《鈴兒響叮當》,孩子們在欣賞不同版本的歌曲中,把握著不同的音樂形象,也進一步加深對音樂文化的理解,提高對音樂欣賞的興趣。

三、體會多樣的音樂體驗

音樂教學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音樂體驗,在數字化環境下,無論是音樂學習的內容還是音樂學習的方式都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其中的音樂體驗形式也越來越豐富多彩,多種形態的音樂體驗形式,單純的聆聽和簡單的歌唱練習已經完全不能涵蓋,數字環境下的音樂體驗形式更加多樣,更顯自主,也更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如在高年級的音樂欣賞中有關于京劇角色的內容,生、末、凈、旦、丑等角色的區分和特點等學生很難體會,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借助文本和一些動態的圖像幫助學生去消化,在網絡資源的幫助下,發揮數字資源圖文并茂、視聽統一的特點,學生能夠輕松地逐一進行分類。再如為了讓學生熟練地演唱一首歌曲,如果只是反復地練習,學生一定會沒有興趣和耐心,而我在教學中就讓學生充分利用網上各個站點的音樂資源,可以進行聽辨活動,可以進行諸如《我是大評委》一樣的活動,讓學生自己測試音準,也可以進行伴奏演唱,等等,多種形式的體驗活動最終可以達成復習鞏固的目的。

篇3

10條圣誕節祝福短信息

一、圣誕節到了,送你一棵圣誕樹:健康的體魄是樹根,幸福的家庭是樹干,順心的事業是樹枝,美滿的愛情是樹葉,輝煌的成就是樹冠,愜意的生活是樹蔭!

二、圣誕節,圣誕老人將變成財神爺,圣誕樹變成搖錢樹,圣誕禮物變成提貨卡,贊美詩變成芝麻開門的咒語。友情寶庫已為你打開,快拿出快樂聚寶盆聚財吧!

三、沒有信仰可以有理想,沒有夢想可以有夢鄉,沒有抱負可以有包袱,沒有女友可以有獄友,沒有長生可以有超生,沒有下蛋可以有圣誕。去打鳴吧!

四、圣誕到,雪花飄,圣誕老人把門叫。麋鹿跳,禮物到,快快開門把禮瞧。不是金子不是銀,手機短信有一條。祝你圣誕節快樂,天天開心,事事順利。

五、酌一口美酒,心放寬;聽一段音樂,心悠閑;賞一番雪景,心坦然;讀一封短信,心溫暖;傳一傳祝愿,心里甜。祝君快樂在圣誕,開心快樂永不變。

六、歲月帶走青春,但帶走不了我的祝福;空間帶走距離,但帶走不了我的思念。我們的友誼依然知心,圣誕節將至,送給我最知心的朋友,我最真誠的祝愿。圣誕快樂。

七、潔白的雪花代表我們的友誼純潔,璀璨的煙火代表我們激情的歲月,火紅的圣誕代表我們紅火的生活,那掛滿的圣誕樹代表什么?代表我對你滿滿的祝福,傻瓜。

八、潔白的雪花,五彩的圣誕樹,絢麗的煙火一起映襯出多彩的圣誕節。我把我的祝福寫成詩、繪成畫都不能表達我的心意,我決定用短信祝福你:圣誕快樂。

九、考慮圣誕祝福將會對你的手機瘋狂襲擊,我決定更換我的手機發動機,提前占領制高地,使用我的秘密武器,導彈“圣誕快樂”對你奮力的進行第一擊。

十、中外文化交流玉帝、上帝、如來經過三方首腦會議,決定每年今天派遣圣誕老人降臨人間,圣誕老人就派我每年今天為你送上圣誕的祝福,只是我沒禮物!

圣誕節的歌曲

以圣誕節為主題的歌曲中,最具代表性莫過于一首:《鈴兒響叮當》和梅爾·托爾梅和鮑勃·韋爾斯創作的《圣誕歌》;

比較經典的有:

《白雪圣誕》

《平安夜》

《紅鼻子馴鹿魯道夫》

《我想要的禮物是兩顆門牙》

《上帝賜福于你》

流行歌曲:

《The First Noel》(第一支圣誕歌)

《Hark! Herald Angels Sing》(天使在歌唱)

《White Christmas》(白色圣誕節)

《God Rest Ye Merry Gentlemen》(寓言)

《Winter Wonderland》(冬天的仙境)

《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 天使歌唱在高天》

《Joy To The World 普世歡騰》

《我心中的圣誕節》

《Christmas In My Heart 許個愿留你》

篇4

從抽象到具體、循序漸進

音樂作品課分為聲樂和器樂兩種。聲樂作品有歌詞,其音樂形象較具體、明確,欣賞時教師稍加點撥,學生便可領會,因此低年級的欣賞教學,應從歌曲入手,如《鈴兒響叮當》等。器樂作品由于沒有文字的參與,音樂內容比較抽象,在兒童初次欣賞器樂作品階段,可以用《龜兔賽跑》等帶解釋詞的音樂童話故事開始,以解釋詞作“拐棍”,幫助兒童理解,然后再欣賞直接模仿或近似模仿自然音響的作品。

由近及遠、延展廣度

由于兒童的生活經歷少,脫離兒童生活的作品,兒童往往不易理解。欣賞時,要從兒童日常生活和他們所喜歡的、感興趣的內容開始,逐步由近及遠地擴展他們的視野。在教學中從常用兒童歌曲入手,逐步過渡到其他歌曲,由富有兒童情趣的器樂曲擴展到其他內容的器樂曲,由本地區本民族的民歌擴展到其他地區的民族民歌,由中國的音樂作品擴展到外國的音樂作品。欣賞教學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從《我們新疆好地方》等開始,再欣賞中國其他民族地區的優秀作品。

觀感齊動、看聽律動結合

借助視覺的直觀來幫助聽覺的感知,有利于兒童對音樂形象的理解。如欣賞柴可夫斯基《小天鵝舞曲》可出示芭蕾舞劇《天鵝湖》的掛圖,有條件時還可播放有關的錄像和影碟,讓學生邊聽邊看。這種視聽結合的方法,對兒童感知舞曲的形象及情緒很有益處。音樂的旋律和節奏都提醒了一定的流動性。如,在欣賞嗩吶獨奏曲《百鳥朝鳳》時,鼓勵學生模仿吹奏等動作,并隨樂器情緒變化做一些自由的擺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樂器的理解。

創造意境

貝多芬說:“當我作曲時總是心里描著一幅圖,一步步地前行。”可見,音樂作品是與一定事實形態聯系在一起。與人的心理、生理反應聯系在一起。在音樂欣賞中,讓學生投入其中,誘導他們通過心理活動設身處地構思,以獲得鮮明生動的意象聯覺,這就是聯想法。它關鍵是讓廣大的學生體驗音樂作品所抒發的感情,并對作曲家描繪的“音畫”展開想象。

如欣賞約翰?斯特勞斯的《春之聲》圓舞曲后,教師可告訴學生,這是一首春天的圓舞曲,樂曲把我們帶到了春意盎然的大自然中,你們一定對春天充滿了美好的遐想,腦海中會呈現出怎樣的情景呢?這時,學生立即展開想象,有的說:“我仿佛在郊外散步,溫暖的陽光照在綠色草地上,花兒在點頭,鳥兒在歌唱。”有的說:“我仿佛看到同學們迎著春天的朝陽,到學校去學習文化知識。”

情感投入

上好音樂欣賞課,教師要把自己的情感充分釋放到整個教學活動中。無論是歌曲,還是器樂曲,都滲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就要求教師在反復熟練作品內容的基礎上,充分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領會作者創作時的心情,把獨特的思想挖掘出來,引導學生領會作品的意境,這才算是備好課。上課時,通過教師的生動、形象、準確、富于情感的音樂語言,把學生帶入作品中去,領會作者創作時的意圖,去同主人公一起同呼吸共命運。

篇5

(一)體驗生活中的情感

環境對人的影響可以說是切實存在的,音樂教學則可以通過營造聽覺環境來幫助學生拓展視野,通過感受音樂環境從而不自覺中接受了德育教育。比如,在《森林的歌聲》這首樂曲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營造一個音樂場景,學生通過聆聽樂曲中大自然的真實聲音以及動聽的音樂來感受自然的神奇與美麗,或者將課堂開到真正的自然界,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大自然的媒體,開拓視野的同時也接受德育教育,提示學生保護環境保護大自然。

(二)體驗愛的情感

音樂的動聽依賴于優美的旋律以及朗朗上口的歌詞,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應發揮歌詞與旋律的優勢,培養學生愛的能力。例如,在學習歌唱《友誼地久天長》這首樂曲時,教師可以通過表演故事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觀看,傾聽以及表演的過程中被滲透德育教育,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激發學生情感,再配合上優美動聽的樂曲,能夠教導學生學會愛與被愛,學會在生活中如何為人處世、助人為樂,熱情好客的品質。

(三)體驗快樂的情感

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是吸引學生學習熱情最方便的方式之一,學生能夠自然而然的接受樂曲中所表達出簡單的情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設定好教學目標,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例如在《咱們從小講禮貌》這首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一些簡單的小游戲,讓學生唱一些有關禮貌的歌曲,同學之間運用禮貌用語進行對話表演。快樂也是德育的一方面,教師通過營造輕松快樂的課堂氛圍,與學生進行互動,體驗快樂。讓學生在快樂愉悅的課堂氛圍中體驗快樂的情感。

二、實踐性音樂教學與德育教育相融合

學生在音樂課程中通過實踐,能夠獲得各類技能,不僅能夠學到音樂知識,還可以通過實踐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意識。

(一)自主性音樂實踐

在音樂教學的課堂中,學生通過自主的音樂實踐能夠根據歌曲的音樂發現更深層次的意義和內涵。如學習《國旗國旗真美麗》時,教師應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在課堂開始時引導學生,像學生提問有關國旗的故事和歷史,還可以通過分發小五星紅旗的方式,調動學生視聽覺系統,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進一步自主探索,感受國旗的神圣和莊嚴,不自覺中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

(二)合作性音樂實踐

合作性實踐是通過設計教學方案使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同學間的合作精神,實現德育教育的目的。在《蝸牛與黃鵬鳥》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通過這種方式,同學間互相幫助,共同完成,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還能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同學間取長補短,感受合作帶來的意義。

(三)探究性音樂實踐

抽象的音樂旋律難以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學生可以通過展開豐富的想象力想象音樂世界的美好。在《鈴兒響叮當》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提問聽完音樂的感受,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其中,探究感受音樂的美好。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知識,還能夠在引導學生在探索音樂的過程中學會在集體中和諧的與同學相處。

三、語言性音樂教學與德育教育相融合

語言性音樂教學能夠幫助教師訓練學生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將音樂教學情境的創設與德育教育的內容有效融合。

教師在備課時,應將課堂緊密的與教學內容連接起來。整堂課的教學都要引領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要富有邏輯性和吸引力。例如在《紅星歌》的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凝練自己的語言,進行語言朗讀時要富有藝術性,無論是氣勢磅礴還是抒情,教師都應該仔細組織語言,讓學生感受到不同的情感抒發。使學生在輕松的課堂中汲取音樂知識和愛國的情感。作為教師,應該在音樂教學的語言中體驗韻律的靈動與美好,真正感受音樂存在的價值。

結語:

篇6

目前,新的教育觀念已經深入到每個教師的心靈,但是,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仍然存在較多問題,如有些教師較重視技能技巧的訓練,忽視審美能力的培養;本畢業論文由整理提供穿新鞋走老路現象;在教學過程中,眼中無兒童……鑒于此,提出了對幼兒園歌唱教學策略研究的課題。

一、多元歌唱教學模式

我們本著“系列層次活動”式的“多層次介入”的程序,讓幼兒從“多渠道參與”、“多角度感受”,從而探索出系列多元的歌唱教學模式,在不斷的研討—實踐—反思—再研討的過程中,我們探索出了一系列多元歌唱教學模式。

1.選擇多元的教育材料,豐富幼兒的音樂生活

我們本著促進幼兒健康發展的原則,嘗試從多方位去發掘和拓展幼兒歌唱活動的資源。并將資源進行了分類、篩選,建立了五個資源庫,即優秀的中國兒童歌曲資源庫、民歌歌曲資源庫、外國優秀歌曲資源庫、時尚流行歌曲資源庫、戲曲資源庫。

2.多元歌唱教學模式的探索

在確立了歌唱活動材料選擇的定位后,我們借鑒、融合了許卓婭的系列活動理論和預知學習理論,并以這兩大理論體系為支撐,以多元智能為依據,進行多元歌唱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探索。我們依據歌唱材料的分類,對不同類型的歌曲進行分析、嘗試、反思、創新,總結出了一系列的多元歌唱教學策略。

二、多元的歌唱教學策略

1.優秀兒童歌曲的教學策略

傳統經典的兒童歌曲是在人類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中長期積淀下來的精品,這類歌曲不僅具有鮮明的兒童特點和較高的藝術性,其內容與形式也是極其豐富的。

(1)角色探究法。針對有情節有角色的歌曲,讓幼兒在探索歌曲中不同角色的表達和情感的過程中,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如歌曲《有禮貌的小山羊》、《黃鼠狼拜年》。

2.音畫轉換法。借助能為幼兒所理解的圖畫、符號、幫助幼兒理解歌曲,通過互動,可以幫助幼兒有效地記憶歌詞、表達情感。

3.情景互動法。借助歌曲所表達的意思來設置情境,讓幼兒參與到情境中來,通過在情景中的游戲、談話學習歌曲。如《老師,讓我親親你》、《祝福歌》等。

4.暢想生成法。在簡單理解詞意的基礎上不直接教歌詞,而是引導幼兒通過大膽想象或遷移以往的知識經驗,經過過濾、組織來創編歌詞生成歌曲,促進幼兒的創新精。如《搖籃曲》、《小河之歌》、《蒲公英的故事》等歌曲。

2.外國歌曲的教學策略

為培養幼兒接納、尊重多元文化與藝術,在我們探討的過程中,明顯感到通過我們的多元教學模式,幼兒不僅能輕松地學會演唱,還引發出幼兒對國外的風俗習慣、建筑風格、語言、貨幣等系列的生成活動。

(1)游戲協作法。根據歌曲的民風特點,創設相應背景的游戲情境,通過參與游戲活動,感受歡快的氣氛,讓幼兒在協作、交流中學會大膽、自由的演唱歌曲。如捷克民歌《跳吧、跳吧》,威爾士民歌《歡度節日》,英國民歌《倫敦橋》等。

(2)填充創造法。在理解歌曲民俗特點及其背景的基礎上,通過創編、填充歌詞或旋律來學習演唱歌曲,讓幼兒在一步步的參與中不知不覺的學會歌曲。

(3)對比欣賞法。借助圖片、幻燈、媒體等途徑來展示歌曲的背景及風格,通過與本地歌曲的對比,學習演唱不同風格特點的外國民歌,充分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讓每個幼兒得到不同成度的熏陶,培養發展幼兒的藝術潛能。

(4)喚醒自主法。通過幼兒提供嘗試不同形式的演唱方法,喚醒幼兒自主學習的興趣,讓幼兒積極主動探索、發現不同演唱形式的效果,豐富幼兒的音樂經驗。如《新年好》《鈴兒響叮當》《小杜鵑》等。

3.民族歌曲的教學策略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方言的國家,歌曲資源十分豐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歌曲的風格非常鮮明,其韻味、旋律以及歌詞中的語言都有極強的感染力,讓幼兒在民歌的海洋中徜徉,將提升幼兒的藝術素質,并使幼兒在體驗、感受民族歌曲的同時,增強幼兒的民族意識。

(1)發掘笑料——多種表演法。尋找民歌中詼諧逗趣的內容,并以此為切入點,引出教學內容,讓幼兒通過表演,熟悉旋律與歌詞體驗幽默情緒,感受歌曲的風格。如山東民歌《哈蟆》、河北民歌《回娘家》、《兩個蟈蟈吹牛皮》等。

(2)層層切入——多渠道參與法。不同民族、地域的民歌在語言上往往具有突出的特點,這些與幼兒生活經驗和環境不同的語言特色,對幼兒來講是有極大吸引力的,尤其是一些簡單、有趣、易模仿的詞或音節。如“巴扎嘿”、“哎喲喲”、“啷啷倉”,針對這類語言特色突出的歌曲,采用“層層切入——多渠道參與法”,能使幼兒充分體驗歌曲的風格,并用自己理解方式去表達出來。如《龍船調》、《劉三姐對歌》、《花兒與少年》、《太陽出來喜洋洋》等。超級秘書網

(3)探索特色——融入器樂法。民歌的特色除體現在語言上,最重要的是歌曲旋律,讓幼兒沉浸在婉轉的水鄉民歌,流暢的平原民族、嘹亮的高原民歌,高亢的山歌,悠揚的草原牧歌之中,將會給幼兒的身心和諧發展,藝術修養帶來終身益處。如《恭喜》、《阿拉木汗》、《小格桑》等歌曲適合采用此方法。

4.戲曲的教學策略

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其藝術性和思想性極高。隨著中國傳統文化進課堂的要求,我們讓幼兒通過感受名家名段,體驗多種戲曲的風格和文化,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

(1)詩韻交融法。將唐詩與戲劇曲調相結合,讓幼兒體驗唐詩美的同時,感受戲曲旋律的美,使詩與曲相互襯托,相互交融,提升幼兒對傳統文學的欣賞能力,這種方法可根據不同的詩風配不同的曲調。如抒情詩可配黃梅戲曲調,言志的詩可配京劇或豫劇的曲調。

(2)角色體驗法。通過欣賞體驗不同角色的外形、聲音、動作,讓幼兒體驗京劇中生、旦、花臉等行當的特點,如旦角唱段《蘇三起解》、《老生唱段》、《甘灑熱血寫春秋》。

5.流行歌曲的教學策略

時尚這一詞正在逐漸被現代人士認可,我們改編吸納了一些流行歌曲,如《東北人都是活雷鋒》、《讓愛住我家》、《波斯貓》,讓幼兒與環境互動、與文化互動、與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

音畫時尚法,充分利用媒體資源,讓幼兒通過欣賞MTV、FLASH、MP3等形式學習健康、有趣的流行歌曲。

總之,多元的歌唱教學模式,使原本枯燥的歌唱活動變得生動有趣,減輕了教師教與幼兒學的負擔,激發了幼兒的學習動機,促進了幼兒情感創造性的發展,培養了幼兒的合作意識,幼兒的自主性得到了發揮,課堂成為“喚醒”和“激勵”的地方,在教師的“喚醒”和“激勵”下,使幼兒進入表現音樂的最佳狀態——“情在弦上”,讓幼兒在關注中學習,在尊重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

參考文獻:

[1]許卓婭.藝術.

[2]曹冰潔.試論音樂教育新理念.

[3]曹冰潔.音樂教育與幼兒的發展.

篇7

關鍵詞:英文歌曲;教學;牛津英語;應用

在美國著名的ESL專家Mill Grenough編寫的一套英語教材中,收錄了各種英文歌曲。這套應用英文歌曲教學的教材受到了英語教學界的廣泛關注。通過實踐發現,采用英文歌曲的教學方法受到了學生的廣泛歡迎。英文歌曲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在英語課堂上引入英文歌曲進行教學,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融入到英語學習中。

一、英文歌曲教學的意義

在我國長期的英語教學中,一般采用的是“以教師為主”的教學原則,教師占據了課堂主要時間對英語知識進行教學。但是學習一門外語的關鍵并不是學習各種語法知識,而要多讀、多說、多聽,學生應該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課堂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更加注意組織一定的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學效率。所以在課堂上引用英文歌曲教學具有很好的作用。歌曲不僅能積極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還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的發展,使學生的學習更上一層樓。而且英文歌曲屬于藝術,包含著人類的各種情感,包括喜怒哀樂,能夠很好地洗滌人們的心靈,最大程度地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主動性得到激發。

二、英文歌曲的教學方法

在蘇教版《牛津英語》的教學中可以利用英文歌曲,不僅僅能夠使學生的精神得到放松,同時也能夠使學生對所學的英語知識進行回顧,身心愉悅,學習效果得到提升。在選材時,教師應該選擇一些積極向上、鼓舞人心的英文歌曲,尊重學生的情感,能夠使學生展開美好的幻想,同時將壓抑的感情進行宣泄,消除疲倦,心靈得到凈化。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精選一首歌曲進行播放和學習,多放幾遍,并對歌曲中所涉及到的時代背景以及重點單詞、句型等進行深入的講解,提高學生學習英語、欣賞英語的水平。例如英文歌曲“雪絨花”其中的一部分歌詞是“Edelweiss,Edelweiss,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Small and white ,clean and bright ,you look happy to me……”對于這首歌,首先讓學生聽一遍,進行欣賞,對照歌詞聽音樂。然后教師先讀一遍歌詞,進行講解,對歌詞里面涉及到的各種時代背景和單詞等進行詳細的講解。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位年輕家庭女教師和雇主之間的愛情故事。雪絨花是男主人公演唱的一首愛國歌曲,通過潔白、美麗的雪絨花作為祖國青春常在的象征,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這首歌的句子都有深刻的意義。通過老師的講解,學生能夠很好地理解這首歌曲,然后再進行歌曲欣賞,并學習唱這首歌。這樣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也學習了英語知識,能夠達到很好的英語教學效果。

三、英文歌曲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1.學習英語文化知識

英文歌曲本身就代表著異國的文化,把西方的豐富文化和歷史情感等進行有效的融匯貫通,反映人們的現實生活。學唱英文歌曲既可以了解相關的文化歷史背景,還能提高英文學習水平。目前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在英語教學中采用了英文歌曲材料,常常會用到的歌曲包括《鄉村之路》、《鈴兒響叮當》以及《雪絨花》等等。不僅使學生在歡快的學習氛圍中學到了英文歌曲,也使學生掌握了英語知識。

2.提高學生的聽力學習

過去,人們練習英語聽力的方法是對磁帶或光盤中的英語對話反復聽。對話內容一般較枯燥,學生在長時間的練習中,很容易精神注意力不集中。所以為了一改過去的聽力練習方式,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英語教師可以采用英文歌曲作為英語聽力的教學材料。學生可以通過它們進行細致的練習,提高自己的英語聽力水平。

3.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

通過學唱英文歌曲,能夠對學生的英語發音進行優化,同時增強學生的英語語感。學生在學唱英文歌曲的同時,也糾正了自己的英語發音和語調,攻克在發音學習上的難點,提高英語口語能力。同時對英文歌曲的學習還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的詞匯量和語法知識,并且能夠對英語語言進行合理的使用,綜合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利用英文歌曲進行教學的特色之一就是其能夠將英語和娛樂進行融合,通過學習英文歌詞,開展對單詞、短語、語法和句子等的記憶和學習,還能夠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英文歌曲的深刻含義,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學習英語。通過對英文歌曲進行聆聽,能夠不斷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化素養,提高他們的英文水平。

參考文獻:

[1]周云霞.英文歌曲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形式[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2,(01):71.

[2]龔莎.英文歌曲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0,(32):160.

篇8

小學音樂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途徑,音樂教師在教授學生感知美好的同時,也應該在無形之中將德育以及美育的觀念滲透到教學的一點一滴之中,讓學生體會真情實意,從而熱愛學習,盡情地體驗聽覺所帶來的藝術美。

一、德育的滲透

音樂來源于生活,生存于生活,跟隨于生活,凡是有人類的地方都飄揚著快樂的歌聲,歌聲是人們最直觀地表達喜怒哀樂的方式。然而音樂學習不等同于唱歌,我們在進行音樂教學時,首先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音樂素質,能夠將所教學的音樂課程完美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感受到音樂中的快樂,并掌握唱歌的技巧,從中獲取“德”的教育。

德即品德,在音樂中包含著人所具備的品德,以及樂曲中的思想品德。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生動、直觀的感性途徑去感染人的影響,并將這種審美感化為理性認識,從而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在思想和道德情操上得到凈化和升華。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指出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高尚的人格。為了培養學生的情感、想象力和個性,我們在進行音樂教學時,需要對學生進行品質和思想上的德育滲透。

冀教版的一些歌曲選材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并以其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豐富的歌聲,明了的歌詞內容,直接觸動學生的情感中樞,震撼學生的心靈,對學生的情感世界,道德觀念的感召和影響都是很大的。我們在進行歌曲教學時,應首先提高演唱水平并啟發學生認識其中的真、善、美,讓學生領會歌詞的內涵,讓學生從中受到思想素質的熏陶,領會其中的情感,從而得到德的教育、美的陶冶。在欣賞中滲透思想素質教育時,不光是放音樂,讓學生聽,還要在教師的引導下,誘發學生的求知欲,將有聲轉化為無聲的情感體念,提高學生們的辨別能力。

例如在學習《在祖國的懷抱里》這首歌的時候,我就首先展示一些民族的圖片,然后請同學們仔細地聽一聽,歌曲里面都唱到了哪些民族,并為部分民族的生活地區和音樂風格做了介紹,這就在音樂教育中涉及到了民族的情感教育。在教師進行范唱之后,我便用電子琴一邊彈,一邊啟發學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在演唱的過程中,我著重要求學生在演唱時表達出和少數民族小朋友親切交流的感情,抒發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以及歡快、幸福的感覺。最后我要求學生們用熱情、歡快的歌聲表現歌曲,并且把這種快樂傳遞給其他人。

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每一門學科中都必須貫穿與滲透的,我們在進行音樂教學的同時,要根據詞曲的意義及歌詞出自的歷史背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讓學生們能夠從歌唱中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山河的贊美、歌頌,用潦亮的歌聲展現其情感,從而自動地生發出信心和健康的情感。

二、美育的滲透

美育是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目標之一,也叫“審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培養人對于自然界的美,社會生活的美和藝術作品的美的感受、鑒賞、評價、創造等美好情感的教育。美是人類所向往與追求的,音樂在表現美的方面很直觀,透過聽覺的感知能夠帶來身心的愉悅和心靈上的享受,因此音樂教育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學生們可以在音樂的欣賞以及學習的過程中,感受聲音中所蘊涵的豐富世界,從而激發熱愛美、追求美并創造美的熱情。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的手段和方式很重要,首先應該避免生硬地灌輸態度,過分地強調作品的歷史意義和作者的情感態度,只會讓學生產生填鴨式的疲勞感,而不會因此產生興趣。我們應該力求生動,引導學生感知美,創設情景,激發求知欲,導入新課,提供學生能夠接受的音樂知識和背景知識,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藝術語言和音樂要素的運用,進而了解作品的藝術特點,了解教材中所蘊含的理性美,科學美,基本技能的藝術美,形成一個美好而和諧的氛圍。

例如《鈴兒響叮當》這首歌,這是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歌曲,以其歡快的曲風和輕松的節奏,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在教學時我就以“對大自然的贊美”為主題,著重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歌頌。在上課伊始我沒有進行枯燥的傳授,而是先引導學生用聲音來感覺春天的氣息,進而回憶一下冬天在風雪中馳騁的場景,然后提醒大家:“圣誕老人駕著馬車給我們送禮物來了,聽,馬蹄聲,揚鞭聲……”在一系列的想象之后,我簡單地介紹了一下這首歌的創作背景,然后就帶領大家進入到曲調活潑歡暢、節奏輕快的樂曲聲中。部分學生用節奏樂器伴奏,使學生感受集體活動的樂趣

透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對美的追求和享受,使學生在賞心悅目的教學活動中自覺地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獲得樂理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實現精神愉快,心靈的滿足,個性的陶冶。

三、感知美好、陶冶情操

音樂離不開情感的體驗,引導學生體驗美,體驗音樂帶給人愉快和美的感受,需要我們在進行教學時善于引導啟發,把各種情感的萌動和因素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聽到一首樂曲時,會在音樂的高低快慢中,體會到作者的情緒和思想感情,產生共鳴。

篇9

關鍵詞:主動參與 自主 合作 探究

一、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強調發揮創造性

1、讓學生自主感受,自主參與

在音樂課堂上,學生可以傾聽,可以歌唱,可以演奏,可以寫畫.在各個環節中,教師要注重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感受音樂,自己去創造音樂,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始的音樂課,只是識譜,唱歌,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機會.束縛了學生的能力.音樂課應該是孩子的世界,學生應該成為一個主動參與者,而不能僅僅只是一個聆聽者。

2、開展有游戲傾向的藝術活動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標準》中指出:"興趣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去美化人生的前提。"

創造學生感興趣的藝術活動我們應當從"游戲"入手,將孩子的娛樂天性轉向用心去"冒險",在娛樂時人們能經歷一種最完美的人類狀態。而緊張與放松之間的完全平衡就是人類心靈的延伸,娛樂并不為失敗而困擾,游戲中也有風險,但娛樂是一種自我成長的過程。音樂原本是充滿樂趣的事。可枯燥的樂理知識的學習在常理下又不可避免,但在不經意的玩游戲中,也能學到知識。作為藝術課程的教師,應該讓學生參與到各種活動中,精心設計具有創造性,探索性的活動.例如二年級有一課《螢火蟲》,描寫螢火蟲打著小燈籠快樂的飛來飛去的情景.歌詞簡單易懂.教學時,老師提問學生:"螢火蟲像什么?""你想不想做一只螢火蟲啊?"學生會積極模仿螢火蟲飛來飛去,所有學生都動了起來,這時,老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小氣球當成小燈籠,每個學生一只,唱到"螢火蟲,螢火蟲,點起一盞小燈籠",學生就可以舉起小燈籠;"飛到東,飛到西,"時,學生就可以向不同方向飛去;"好象星星滿天空"時,學生高高舉起小燈籠,氣球滿天飛舞,特別好看。在學生興奮地表演時,老師適當播放歌曲,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旋律,這樣同學們在做游戲的過程中學會了一首歌,教學任務也順利完成。同學們游戲中快樂著,在快樂中學習了音樂。

二、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音樂實踐活動

《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音樂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音樂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1、自主性音樂實踐活動

在音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性,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為中心,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結合學生直接參與教學的機會,以實現學生自主的學,主動的學,創造性的學,使學生真正成為自主學習的主人,成為音樂課堂的主人。比如小學四年級音樂課《秧歌舞》,描寫人們邊歌邊舞的歡快情景。秧歌在東北是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課堂上,教師提問:你們會扭秧歌嗎?同學們都會,并立即手舞足蹈起來,此時,老師和同學一起舞蹈,而配樂就是要學的這首歌曲,在教師有意識的安排中,學生自主完成了教師設計的教學任務。

2、合作性音樂實踐活動

《標準》指出"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寬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合作學習要求小組成員全員參與,合理地利用競爭機制,互相合作,揚長避短,增加信息交流量,拓展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使其資源得到共享。

葉圣陶指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既然是合作,就是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而不能各想各的,各干各的,更不能有與己無關的想法。為了有效地開展小組活動,增強小組合作的效果,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合作的習慣。例如二年級音樂欣賞《龜兔賽跑》。教師講課時會安排音樂故事表演,這時就要合理安排分工合作。課本中給出了幾個角色:小兔,烏龜,小熊,小猴子,小貓。除了這幾個角色,教師還可以添加幾個角色,使得人人有活干,人人有事做。小組分工時,教師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把學優生學困生綜合在一起,給每個人都留有機會。這樣合作學習才能發揮其作用,達到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支持,配合,促進了情感的交流。

3、探究性音樂實踐活動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并獲得知識。在開放性的現實情景中主動探究,親自體驗,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篇10

唱歌是人的本能,是人情感的表達、情感的抒發。我們在實際教學中究竟如何讓學生唱會歌、唱好歌、會唱歌,本次活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以情感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對歌曲的理解和感受直接影響著學生,只有讓歌曲感動自己才能感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重視情感的傳遞,使學生的歌唱是來自心靈深處的,自覺、自信的情感表達。要讓學生愿意學唱歌曲,導入和范唱至關重要,這是學生學唱歌曲的直接動力。

導入的方法有很多種,一個成功的導入能有效地吸引學生。如江蘇查育輝老師執教的《踏雪尋梅》,導人就設計得巧妙自然,從學生熟悉的歌曲《鈴兒響叮當》引出鈴鐺聲,在學生模仿鈴鐺聲之后,大屏幕出現了美麗的梅花畫面,自然地引出了_一首與梅花有關的詩,也就是這首歌曲的歌詞,老師把歌曲的伴奏作為背景音樂,深情并茂地朗誦,―下就吸引了學生。

范唱是歌曲給學生的第一印象,是教學成敗的關鍵。不管是教師范唱還是錄音范唱,一定是高質量的。如遼寧付瑩瑩老師執教的《東北風》,她富有地域特色、激情的范唱,讓人感受到了濃濃的東北味。而新疆來達里老師執教的《新疆是個好地方》,則選用了錄音范唱,自己打手鼓伴奏,效果也非常好。

以文動人,擴大學生學習視野

新課標指出音樂教育是人文學科的重要領域,音樂具有文化傳承價值。我們不只是簡單地讓學生學會一首歌曲,而是讓學生把唱歌當做一種文化資源來學習。

本次課堂展示活動中,就能明顯地看到這一點,如黑龍江張洪宇老師執教的《勇敢的鄂倫春》,從開始讓學生學習鄂倫春問候語到了解鄂倫春人居住的環境、交通工具、服飾、生活方式等等,歌曲始終貫穿其中,讓學生在了解鄂倫春族的風土人情中不知不覺學會了歌曲。江西楊瑋老師執教的《乃喲乃》緊緊圍繞土家族的文化特色展開,恰到好處地運用了江西瓷都的碗,通過讓學生敲擊分辨,唱準歌曲中出現的三個音;又讓學生學習土家擺手舞,歌舞結合,使土家族音樂自然流淌進學生的心田。遼寧的《東北風》,從一開始學生跟著教師敲擊的鼓點,拿著手絹和花扇子歡快地扭起東北大秧歌,一股熱烈的東北風就撲面而來,接著教師充分利用了大鼓和學生手里的特色道具。使學生在濃郁的地方韻味中學會了歌曲。湖南毛姣麗老師執教的《歡樂頌》、重慶李中萍老師執教的《七子之歌――澳門》,傳遞的是歌曲帶給人的震撼、力量和溫暖。

教師重視挖掘歌曲的內涵及相關文化,擴大了學生學習的視野,讓唱歌更加生動、感人。

以和育人,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首先,課堂上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音樂實踐中養成良好的歌唱習慣。新課程理念下,學生合作式學習越來越普遍,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也應是和諧的,互相促進的。

其次,唱歌教學方法的和諧。總結時吳斌老師一再強調,音樂是以整體的方式進行學習的,音樂第一原則永遠以整體的方式進行體驗。唱歌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讓學生反復聆聽、模仿,從而內化成一種自覺、自信地表達。

第三,在合唱中感受和諧。唱歌教學不可避免會出現合唱,合唱的精髓在于和諧。合唱需要集體性合作,對學生的音準、節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展示課上的合唱教學,有的教師先從第二聲部人手,有的先學第一聲部。再進入第二聲部學習。盡管每位老師的方法有所不同,目的卻是一致的,就是使聲部達到和諧統一。每位教師短短的半個小時展示課,要讓學生唱好合唱是很難達到較好效果的,但合唱的魅力,合唱帶給學生的精神是長遠的,是我們孜孜追求的。

唱歌能陶冶情操,帶給人無盡的快樂。歌聲能傳遞愛,傳遞溫情。本次研討會開幕式上,來自全國各地一千三百多名音樂教育工作者齊唱《我和我的祖國》令人熱血沸騰,劉德昌老師的報告中全場響起的《讓世界充滿愛》令人感動、難忘。短暫的研討會雖然結束了,它卻像一個熊熊燃燒的火種,點亮了課堂唱歌教學之路。讓我們乘著歌聲的翅膀,一路飛翔!

《第二屆音樂教育名師大講堂

課堂實錄與點評》

本套光盤對“第二屆音樂教育名師大講堂”活動作了金景式收錄。其中示范課5節、交流課8節,課例涵蓋小學、初中和高中。對每一個課例,專家都分別予以深入細致的點評,為音樂教師及教育工作者在新課改背景下深入理解音樂教學理念、有效開展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指導與實踐案例。

本套光盤共14張,定價200元,郵費另加10%,共計220元。有意者請通過郵局匯款購買,并在匯款附言中注明“第二屆名師光盤”字樣。

匯款地址:北京朝內大街甲55號

收款人:《中國音樂教育》雜志社